03.01 康熙帝的五皇子很有實力,為何沒有參與奪嫡?

鈺眀


自從中國產生皇帝這個職業以來,皇位便一直世人角逐的對象,畢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優越感就是實現一個男人終極理想的狀態了。而皇子作為離皇位最近的一群人,如果無法處理好他們的關係,很容易出現互相殘殺的局面。所以,中國一直奉行的是嫡長子繼承製。也有一些時代,皇帝為了選出其中的最優秀者,便會採取放羊的態度,對皇位的爭奪採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那麼當這種機會出現在眼前,卻無動於衷的角色究竟是什麼神仙人物。

背景介紹:

康熙四十七年,在木蘭圍場的布爾哈蘇行宮,康熙皇帝以皇太子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惟肆惡虐眾,暴戾淫亂”的理由,宣佈廢除太子。之後眾多阿哥開始了對於皇位的覬覦。康熙帝24位皇子中,參與這次爭奪皇位的皇子有九個,所以這次事件也被稱為“九龍奪嫡”,而其中擁有深厚背景的五皇子卻沒有參與爭奪,這是為什麼呢?

優勢:

一:背景強大

愛新覺羅·胤祺(1679—1732),是康熙帝的五兒子,其母親是康熙帝的寵妃宜妃郭絡羅氏,並且在其很小的時候,便被康熙帝送到了其祖母孝莊皇后那裡代養,在孝莊身邊長大,感情十分深厚,所以相對於其他阿哥們來說,胤祺在這靠山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

二:能力出眾

據清朝的《聖祖仁皇帝實錄》記載,康熙三十五年征戰噶爾丹時,太子胤礽被受命監國,大阿哥至八阿哥全部一起隨軍隊去戰場。大阿哥是軍隊最大的前鋒。八阿哥因為年齡尚小在中軍跟隨康熙坐鎮。其他阿哥每人都領著一個旗的大營出征。五阿哥胤祺領導的是正黃旗大營。要知道正黃旗在滿清八旗中具有非比尋常的意義。正黃旗,以旗色純黃而得名。建於明萬曆二十九年,由皇帝親自統領,是上三旗之一。兵丁人口最多,至清末,下轄92個整佐領又2個半分佐領。所以可以看出康熙帝對五皇子胤祺的寵愛。

作為皇位候選人的不足:

一:性格敦厚,沒有權利爭奪的野心

胤祺之所以沒有參與奪嫡事件與他的性格以及教育有很大關係:胤祺“心地善良,為人忠厚”。 雍正十年( 1732年)胤祺去世時,雍正給死後的他諡號“溫”。兩年後,雍正想起了這位弟弟,也命令專門的人為其豎立一座紀念碑,併為其題寫“秉性和平,謙虛真誠”。皇位不僅僅是權利的制高點,而且還是責任的制高點,作為一國之君,在必要的時候是需要殺伐果斷的,善良溫和有時候是會起到反作用的。

二:文化教育方式的不足

清朝雖然是少數民族政權,但是奉行的卻是漢制,所以要求統治者要有相當的漢文化水平。而胤祺在這方面是十分欠缺的,由於在孝莊身邊長大,所以,胤祺在9歲出閣讀書之前幾乎沒有接觸過漢語。所以若是讓其掌管政權去批閱奏章,怕是胤祺還得抽時間去學習一些漢族的文化知識。

所以,綜上胤祺是不可能去爭奪皇位的,即使是去了,也不會得到其身後勢力的支持。


歐將子


康熙皇帝的皇五子胤祺,實際上實力是非常出眾的,在所有康熙皇子中,有著非常強的競爭力。

康熙皇帝的皇五子胤祺,生於康熙十八年(1680年),與參與了“九子奪嫡”的九阿哥胤禟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弟,同為宜妃郭絡羅氏所生。

在康熙所有的三十五個兒子中,胤祺也算是其中的佼佼者,具備著加較強的實力,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胤祺的出身並不卑賤。

胤祺的生母是康熙的“四妃”之一的郭絡羅氏,按照“惠宜德榮”的排序,其地位是要高於雍正的生母德妃烏雅氏和三阿哥胤祉的生母榮妃馬佳氏的,並且宜妃郭絡羅氏是康熙非常寵愛的妃子。

從出身上來說,儘管胤祺的出身比不上太子胤礽和十阿哥胤䄉,但是比起出身卑賤的八阿哥胤禩、庶妃所生的十三阿哥胤祥以及其他年幼的阿哥們,還是有著一定的優勢的。

其次,胤祺受到康熙的器重,再加上他自己有功,被康熙封為和碩恆親王。

胤祺非常受到康熙的重視,在康熙親征噶爾丹的時候,胤祺成為為數不多的隨同康熙一併前往征討的皇子,還有一位就是大阿哥胤褆。在這期間,胤祺就開始統領正黃旗大營兵馬征戰,積累了一定的功勳。

在這之後,胤祺也非常出色完成了康熙交給的其他差事,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祺被康熙冊封為“和碩恆親王”,同時受封還有胤祺的兩位哥哥,三阿哥胤祉和四阿哥胤禛,而胤祺也是僅有的在康熙朝時期就獲封親王爵位的三位康熙皇子之一。

再次,也是胤祺最具優勢之處,便是胤祺是由康熙皇帝的祖母,孝莊太后撫養長大的。

按照清朝後宮的規矩,品階較低的后妃生育的皇子自己是沒有資格撫養的,需要交給其他品階較高的妃子來撫養皇子,例如,雍正出生的時候,其生母德妃烏雅氏品階較低,康熙就是將其安排給當時還是皇貴妃的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撫養的,八阿哥胤禩也不是由自己的生母撫養長大,他的養母是大阿哥胤褆的生母,惠妃那拉氏。

胤祺也不是由自己的生母宜妃郭絡羅是撫養長大,而是由康熙皇帝的祖母,孝莊太后撫養長大的。孝莊太后在後宮中的地位那是無人可及的,由孝莊太后撫養,並且孝莊對其是寵愛有加,非常的喜歡,這也讓胤祺自己的身份瞬間高了很多。

所以,正是具備了這些優勢,讓胤祺在康熙所有的皇子當中,也算是出類拔萃,身份和實力都非常出眾的。

胤祺並沒有參與康熙晚年的“九子奪嫡”,最為關鍵的因素便是性格問題。

康熙對於胤祺的評價是“心性甚善,為人淳厚”,就連日後的雍正皇帝都稱其為“秉性和平”,持躬謙謹,頗具樂善之風。”

造成胤祺性格如此親和的最為主要的原因便是來自於撫養他的孝莊太后。

孝莊太后此時年氏已高,早已性情和藹,不問政事,開始安享晚年,而孝莊太后自從皇太極去世後開始就一直潛心禮佛,這些都影響著年幼的胤祺,這也使其的性格更加類似於孝莊太后。

而另一方面,孝莊太后親手促成了康熙與索尼的孫女,康熙的結髮妻子、第一任皇后,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的聯姻,他更喜歡也更希望的是太子胤礽繼承皇位,也就不會對其灌輸奪嫡爭位的思想,這就使得胤祺從小就心性平和。

在“無情最是帝王家”的皇室家族,善良與仁德往往就是一個人最大的缺點和劣勢,也將很難在激烈鬥爭的宮廷中安身和立足,所以胤祺索性就退出了皇位的爭奪。

還有一點不得不說的是,胤祺在所有康熙的皇子中,漢化程度並不高,文化層次也比較低,可以說是半個“文盲”的存在。

不得不說,這也與孝莊太后有著密切的關係,孝莊太后來自於科爾沁蒙古,精通是滿文和蒙文,對於漢文掌握並不好,而在撫養胤祺的九年歲月中,孝莊太后也是隻教其滿蒙文字和文化,使得胤祺在此期間對於漢族的文化知之甚少,相對於從小就接受四書五經和儒家經典教育的康熙其他皇子,在文化程度上,胤祺確實是出在了下風。

而這一點也將直接影響到日後的政務處理等方面,因而成為了胤祺的一個重要的劣勢所在。

正是因為沒有參與“九子奪嫡”,胤祺在雍正繼位後得到了優待,最終也是得以善終。

胤祺沒有參與“九子奪嫡”,使其沒有成為雍正的政敵而遭到清算和報復,相反,雍正對於自己的這位弟弟給予了足夠的尊崇和器重。

雍正不僅保留了胤祺和碩恆親王的爵位,還對其委以其他差事,就連被雍正趕出宮的康熙妃子,胤祺的生母宜妃郭絡羅氏,雍正也是交代給胤祺照看。

雍正十年(1732年),五十四歲的胤祺因病去世,雍正為其上諡號為“溫”,胤祺也算是壽終正寢。

而雍正對於胤祺的親弟弟,九阿哥胤禟可是沒有如此的尊重。雍正剛一即位就將九阿哥胤禟發配到了西北大營之中。隨後在雍正四年(1726年),將胤禟削宗奪爵、圈禁致死,就連名字也改為了“塞思黑”,可以說受到了最為殘酷的懲罰。

相比較於自己的弟弟胤禟,胤祺也算是得以善終了。


雍親王府


康熙晚年眾皇子為爭奪太子之位明爭暗鬥,攪得烏煙瘴氣,其中有九人分為四派:太子黨、大阿哥黨、皇四子黨和皇八子黨,史稱九子奪嫡。不過,大家在關注字眼的時候,很容易忽視一個問題:除了老大胤禔、老二胤礽、老三胤祉、老四胤禛、老八胤禩、老九胤禟、老十胤䄉、老十三胤祥和老十四胤禵外,別的皇子在做什麼呢?

在康熙年長的子嗣中,五皇子胤祺也頗為引人注意。胤祺生於康熙十八年(1679),是宜妃郭絡羅氏所生,與九皇子胤禟是同胞兄弟。不過,胤祺並沒有跟著生母長大,而是交由康熙孝惠皇太后撫養。由於孝惠皇太后為人固執,重滿蒙而輕漢,加之其自己文化程度也不高,使得胤祺這個孩子,接受到的教育遠不及其他皇子。

按照孝惠皇太后的要求,胤祺幾乎只學滿語和蒙語,是按照滿人的那一套來進行教育,十分排斥漢化。可是,清朝入關後,不可避免的與漢人接觸,而且勢必會發生漢化,否則便無法調和滿漢關係和維持自己的統治。康熙朝時,許多皇子都在學習漢人文化,可胤祺卻如同固步自封,導致其文化水平選不及其他兄弟。

當胤祺和其他兄弟到一起後,顯得非常“呆萌”。康熙二十六年時,眾皇子奉命讀解經文,接受康熙的考核。結果,九歲的胤祺竟不及七歲的胤禩,對漢文典籍一竅不通,最後憋得滿臉通紅,只好讀寫了篇滿文草草了事。

不過,即便胤祺的文化水平低,但在騎射上倒並不遜色。康熙三十五年時,胤祺還同康熙一併上了戰場,兩年後又被康熙封為貝勒。當時,一併受封的還有四皇子胤禛、七皇子胤祐和八皇子胤禩。可以說,在康熙三十七年時,胤祺的地位倒也不比胤禛、胤禩差,也是很具有競爭力的。

然而,在康熙年間的九子奪嫡中,胤祺倒也做過一件頗為引人矚目的事情:太子胤礽被廢后,胤禩結黨行徑暴露,康熙要鎖拿胤禩,結果胤禵衝撞了康熙,引得康熙拔出佩刀要斬殺胤禵。關鍵時刻,胤祺突然抱住康熙雙腿,以解救胤禵。

不過,歷史上的胤祺,自此之後倒也沒有什麼“驚人之舉”了。前文提及,胤祺雖與胤禟是同胞兄弟,但兩人自幼沒有一同成長,如同胤禛和胤禵一般,雖同父同母,卻感情不深。所以,當胤禟加入皇八子黨參與奪嫡時,胤祺並沒有跟他們站在一起。另外,由於胤祺自知文化水平不及其他兄弟,在騎射方面雖然不差,也不及胤祥和胤禵,並不具備競爭力,故而顯得相對“低調”。

也正因如此,胤祺並未與胤禛發生對立,在雍正打壓政敵時,胤祺反而沒有被殃及。當然,歷史上的胤祺到底有沒有過奪嫡的想法,已經很難講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個隨著皇祖母長大的孩子,雖然身份尊貴,卻根本不具備擔任儲君的資質和能力。


夕陽下的晚楓


與四皇子胤禛、八皇子胤禩等人相比,康熙帝的五皇子胤祺的名聲確實不夠大,因為他並沒有參與到奪嫡的戰爭中。

五皇子胤祺自幼就跟在太皇太后孝莊身邊,十八歲就率領正黃旗大營跟隨康熙出征葛爾丹,先被封為多羅貝勒,後被封為親王。在胤祺被封為親王的時候,八皇子胤禩還只是貝勒,由此可見康熙對五皇子胤祺能力的認可。

被孝莊撫養長大、三十歲就能夠被封為親王,這些資本足以成為胤祺競爭皇位的優勢,但是他一直作壁上觀,沒有參與到皇位鬥爭當中,因為他沒有一顆帝王心。

胤祺的成長環境讓他成為了善良淳厚的人,這種性格的是不適合當皇帝的。

五皇子胤祺自小跟在孝莊文皇后身邊,孝莊性情溫和,給胤祺的性格帶來了很大的影響。他不爭不搶的性格讓他成為了為數不多的雍正沒有打壓的皇子,在胤祺死後,雍正還因為他“心性甚善,為人淳厚”,賜予諡號“溫”。

在孝莊的眼中,太子胤礽是下一任皇帝的人選,其他皇子們應當盡心盡力輔佐太子。因此胤祺自小就是在這種思想的薰陶下長大,從內到外斷了當帝王的心思。

在孝莊病重的時候,胤祺曾經對康熙說:“臣自幼蒙皇太后祖母養育。皇父聖體違和,一應事物臣可料理。“胤祺考慮到康熙身體不好,提出幫康熙照料孝莊,但是康熙沒有同意,直接說:“我在,爾何可代理耶!朕務期躬盡典禮耳。”胤祺的這句話是極具危險性的,往大了說就是爭權。如果胤祺有心想要爭奪皇位,是不會說出如此赤裸裸的話。

胤祺除了知道自己的性格不適合當皇帝,還可能是想要給郭絡羅氏家族留下一條後路。

宜妃一共為康熙誕下三個皇子,十一皇子夭折,五皇子胤祺和九皇子胤禟順利長大成人。九皇子胤禟一點都不像自己的哥哥不參與奪嫡,相反自己恰恰是八爺黨的骨幹,十分積極地參加政治鬥爭。

雍正登基後,九皇子胤禟被削去宗籍,關進監獄,但是雍正因為五皇子胤祺沒有參與皇位的爭奪給了他很好的待遇,他的母妃郭絡羅氏在康熙駕崩後也跟著五皇子胤祺生活。如果他們兩兄弟都去爭皇位輸了,那麼他們的母妃以及郭絡羅氏家族的日子就會過得戰戰兢兢。


大腳姑娘碎碎念


康熙晚年那一場奪嫡大戲,眾位皇子鬥得頭破血流。

雍正登基後再來一輪清算,和他鬥得最歡的幾位皇子都沒有好下場,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在獄中不明不白的死去,其他阿哥有的被圈禁,有的被疏遠,只有一直緊跟雍正的十三阿哥胤祥得了重用。

可以說皇子們都因奪嫡而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有的變得更好,多數變得更差。而在眾人爭位的時候,五阿哥胤祺是一股清流,從來未曾參與奪嫡,在眾兄弟間也沒有什麼偏向。

(五阿哥胤祺)

七阿哥胤祐不參與,那是因為他天生腿疾,有損皇室形象,絕對不可能登上帝位。

五阿哥胤祺身體可沒什麼毛病,也不是晉惠帝那樣的智力障礙者,智商正常。出身也不錯,母親是郭絡羅氏,就是《康熙微服私訪記》裡最受寵愛的那位宜妃。

而且他還有一個眾人不及的優勢,被孝莊太后親自撫養過。康熙非常孝順,擔心祖母寂寞,從兒子中挑選出胤祺承歡祖母膝下。

孝莊太后在清朝的地位就不用多說了,和她有關的人或物都會被高看一眼。康熙對其更是尊崇,可想而知這段經歷肯定會提升胤祺在康熙心中的位置。

(電視劇中的孝莊太后)

要知道雍正能被康熙選中,和他被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撫養過有一定的關係。在清宮,被身份高貴的女性長輩撫養,是一種額外的加持。

孝莊去世後,皇太后博爾濟吉特氏(孝莊的侄孫女,康熙的嫡母)接著撫養他,祖孫感情很好,患病時胤祺殷勤侍疾。

也就是說,如果胤祺站出來爭位,背景上至少要比八阿哥胤禩強。可他沒有,從始至終都沒有表現出對太子之位的在意,安安分分的當著他的好兒子,好兄弟。

胤祺的同母弟就是上面提過的老九胤禟,他是老八的鐵桿粉絲,肯定拉攏過自家哥哥來幫助老八,但胤祺也不參與,他只做他該做的事兒,頗有種“你們打你們的,我就看看不說話”的意味。

(各懷心思的眾位阿哥)

胤禩的賢名,只是一種故意營造出來的人設;雍正的不爭,更是一種投康熙所好的政治態度。但胤祺的淡泊卻是發自內心的。

也許在年幼之時,胤祺也曾問過自己這樣一個問題:我能當太子成為皇帝嗎?答案是不太可能。此後他就真的放下了妄想,不但自己不爭,也不幫兄弟們爭,遠離這個大漩渦,反正無論誰上位,都不是他的敵人,不會故意為難他。

事實也正是如此,雍正那麼討厭胤禟,連帶著遷怒宜妃,但也沒牽連到胤祺身上,最後還把宜妃送到他府上,讓她得以享受天倫之樂。

(電視劇中的胤祺)

康熙對胤祺的評價是“心性甚善,為人淳厚”,雍正則認為他“秉性和平”,54歲時病逝,諡字為“溫”,可見在雍正眼裡,這位排行離自己最近的兄弟是個溫和之人。

總之,我覺得胤祺是難得的明白人,心境平和的豁達之士。他立身正,不貪心。沒有被野心衝昏頭腦,不爭不搶,因而得以善終。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胤祺的能力和背景都非常強大,不輸任何一個參與奪嫡的皇子。


胤祺的生母是宜妃郭絡羅氏,是九阿哥胤禟的親哥哥。從小是由孝莊帶大的,比蘇麻喇姑帶大的十二阿哥胤祹還不一樣。


實際上幾乎康熙朝甚至雍正朝的重大事件,胤祺都和其他皇子一樣都經歷了,而且都有胤祺的身影。晉封多羅貝勒、晉封親王、康熙親征噶爾丹、胤礽兩次被廢、託合齊案受賞、雍正解決政敵,給胤禩胤禟起名,都有胤祺的身影。


根據清朝《聖祖仁皇帝實錄》,在康熙35年徵噶爾丹時,命太子胤礽監國,一到八阿哥隨軍出征。大阿哥胤禔最大打先鋒;八阿哥胤禩最小跟隨康熙坐鎮中軍;其他阿哥各領一旗大營隨徵。四阿哥胤禛率領的是正紅旗大營,而五阿哥胤祺率領的就是正黃旗大營。

但是有三點制約了胤祺的參與奪嫡。

首先,胤祺的性格不適合奪嫡。

胤祺“心性甚善,為人淳厚”。這個和孝莊的功勞分不開,事實上由於胤礽名分早定,所以在培養其他皇子方面,康熙也好孝莊也罷,考慮的更多的是,傾向於將皇子們培養成德智體美勞五好青年,目的是為了幫助胤礽,拱衛好大清江山。孝莊和蘇麻喇姑帶大的皇子,在道德和人品上都是非常高的,也都是有資格有能力參與奪嫡,但都未參與奪嫡的。


胤祺的人品甚至是得到雍正認可的。雍正10年(1732年)胤祺死的時候,雍正給的諡號是“溫”。隔了兩年,雍正想起這個弟弟,還命人立碑勒銘,稱其“秉性和平”,持躬謙謹,頗具樂善之風。

其次,胤祺的漢化程度相對其他皇子不是很高。


我們看《康熙王朝》孝莊似乎都是說的漢語,其實不然,入關以後,清朝的後宮說漢語的並不多,而蒙語和滿語才是主流。胤祺在9歲出閣讀書之前幾乎沒有接觸過漢語。所以弓馬騎射胤祺沒得說,但是寫文章,看奏摺。對於胤祺來說,至少沒有胤禛和胤禩順利。

再次,胤祺在康熙35年親征噶爾丹的時候,中流矢破相,臉上留下了疤痕。

康熙雖然對胤祺恩寵有加,但是在二廢胤礽之後,為什麼沒有把選嫡目光落在胤祺身上,這應該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大清繼承人的儀表那是重大的面子工程,不容有閃失。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裡,為什麼要刻意忽略胤祺?


炒米認為主要是這個人物的個性特色不太突出。他參與了幾乎其他角色都參與過的重要歷史事件,但是個性並不鮮明。他的角色主要被胤祉和胤祥這兩個角色分掉了。而且他的存在也不符合胤禛和其他皇子間產生“空檔”,他的能力與背景可以說和胤禛不分上下,會影響觀眾關注點。


炒米視角


康熙晚年時期,太子兩度被廢,諸皇子參與奪位,又稱九龍奪嫡,分別是大阿哥、太子、三阿哥、四阿哥(即雍正帝)、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和十四阿哥,其中並沒有五阿哥,今天熊貓君就給大夥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五阿哥有沒有奪嫡的資格?

康熙第五子愛新覺羅·胤祺,生母是宜妃郭絡羅氏,就是微服私訪記裡面的宜妃。宜妃是康熙最早的惠、宜、德、榮四大宮妃之一,除了皇后外,此四妃地位最高。其中,宜妃排第二位,僅次於大阿哥生母惠妃。

圖:《康熙微服私訪記》中的宜妃

因此,五阿哥生母身份高於雍正的生母德妃,更是遠強於八阿哥,後者的母親衛氏僅僅是奴才出身。而八阿哥是奪嫡的中心人物,所以五阿哥肯定有資格參與奪嫡。


五阿哥還有一個其他皇子沒有的優勢,就是他從小是被孝莊太皇太后撫養。孝莊在歷史上都很有名,在清軍入關時,維護了清王室的團結,培養輔佐了順治和康熙兩代明君,康熙對她也十分孝順。

有這樣一位重量級人物撐腰,應該說五阿哥如果想參與奪嫡,底氣應該很足。雍正之所以成功,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他的養母是身份尊貴的孝懿仁皇后。而孝莊太皇太后對康熙的影響力遠大於孝懿仁皇后。


所以,先天條件上,五阿哥不僅不弱,而且在諸皇子中算是很強的。


性格使然,五阿哥無意於皇位

見慣了大風大浪的孝莊太皇太后,晚年時國家安定,康熙已然有名君之相,此時是孝莊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候。在慈祥和藹的孝莊教導下,五阿哥的性格也是溫潤如玉,淡薄名利,並不想和兄弟們爭奪皇位。


早年康熙就曾評價五阿哥,心性甚善,為人淳厚。知子莫若父,想要瞞過歷史上少有的聖君,難度不是一般的大。後來五阿哥的表現也當得起這個評價。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怒斥八阿哥企圖謀害太子,十四阿哥力挺八阿哥絕無此心,康熙盛怒之下,拔出佩刀要砍十四阿哥,當時五阿哥死死抱住了康熙大腿,懇求他饒過十四阿哥。此事也讓康熙進一步覺得五阿哥重情重義。


據傳聞,五阿哥破相

根據民間傳言,五阿哥曾在康熙三十五年出征噶爾丹時,被流矢劃傷了面部,導致破相,因此自動退出了奪嫡的行列。這種說法聽上去很像那麼回事,但是正史並沒有記載這件事情,無從驗證。


比起破相傳聞,我更相信是由於五阿哥無意於皇位爭奪。雍正十年,五阿哥去世,諡號是“溫”,雍正也給予了這個哥哥很高的評價,稱其“秉性和平,持躬謙謹,頗具樂善之風。”


有時候,做個太平王爺未嘗不是幸事。相比他的同母親弟弟,後來被雍正改名塞思黑,並折磨致死的九阿哥,五阿哥的結局無疑幸福得多。


機智的小熊貓


奪嫡是一門藝術活,涉及到皇子的出生、意願、才能、運氣、皇帝的喜好、大臣的支持等一系列因素,成了就能黃袍加身,敗了就會後事難料。

康熙的皇子很多,龍椅卻只有一把,奪嫡成功的概率不大,失足的可能不小。作為皇子,只要不捅出簍子,在身份待遇上一般都不差。康熙的皇子裡面,就有人看得非常透徹,奪嫡是趟渾水,不如退一步,平平安安地當個富貴王爺,五阿哥便是其中之一。

五阿哥名叫胤祺,是很受康熙寵愛的宜妃所生,同母弟弟就是八爺黨的骨幹胤禟。

胤祺從小由孝莊太后和孝惠章皇后撫養,這是連皇太子胤礽都得不到的特殊待遇。

在康熙朝,皇子的出生以及撫養人對於皇子的地位至關重要。

胤禩奪嫡失敗,很大原因是受低微的出生導致。胤禛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他從小就由佟家的孝懿仁皇后撫養。

孝懿仁皇后自己沒有兒子,就將胤禛當親兒子對待,讓他在康熙面前加了很多印象分。在胤禛繼位中,起到關鍵作用的隆科多,就是這位皇后的親弟弟。

胤祺能被康熙的祖母撫養,這簡直就是天大的面子。很自然,康熙對胤祺也會高看,每次出征都將他帶在身邊,讓他18歲就能獨掌正黃旗大營。他若想奪嫡,起碼在身份上比其他阿哥更有競爭力。

然而康熙對胤祺的評價是“心性甚善,為人淳厚”。這句話是康熙對胤祺人格的肯定,說他是個老實人,也是間接宣告不會傳位於他。

善良的老實人只能當王爺,當不了皇帝。單位表彰員工時,老實人只能拿好評和優秀員工獎,升職的大多是“奸詐”員工。皇帝要懂得帝王心術,要用權謀駕馭群臣和王公,善良敦厚的胤祺不適合。

胤祺受太后薰陶,也會有自知之明的智慧,面對康熙的評語,他是聽得出弦外之音的。

有一次征戰時,胤祺的臉被敵方的軍箭劃傷,嚴重破相,形象受到很大影響。

《雍正王朝》中,孫嘉誠本該是探花,結果因形象有礙觀瞻而被降低名次,這個事件雖是作者虛構的,但是很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在大清的皇宮中,明裡暗裡都會以貌取人,不太可能選一個“其貌不揚”的皇子當皇帝。

胤祺的親弟弟已經深度參與了奪嫡之爭,如果他再攪和進去,只會讓競爭更加激烈、局面變得更加複雜。

康熙已經被奪嫡搞得焦頭爛額,如果看到胤祺跳進來,對他的好評就可能變成差評。皇帝的評語直接決定了一個人的前途,胤祺好不容易樹立起的良好口碑經不起奪嫡失誤的風險。萬一自己和胤禟都敗了,宜妃這一支就全完了。

胤祺有奪嫡的身份優勢卻無奪嫡的意願以及手腕,遠離了奪嫡之爭,反而受到命運的眷顧,康熙不僅對他印象良好還賜他親王爵位,到了雍正朝胤祺也能得以善終。


秋媚讀史


五皇子胤褀參與奪嫡,他的身份地位是夠了,但他的性格和政治基礎決定了他參與不了爭奪皇位。

胤祺是宜嬪郭絡羅氏(宜妃)所生,自小交由太皇太后博爾濟吉特氏扶養。被康熙冊封為和碩恆親王,是最早被封為親王的皇子之一。他的身份地位在皇子中算很高的,他沒有參與奪嫡主要有三個原因。


不是康熙心中能做大事的人選

康熙經常對幾位年長皇子的學習進行考核,但基本每次都沒有五皇子。另外,滿清是遊牧民族,康熙十分重視皇子們的騎射技術,他經常會帶皇子們去守獵,但每次也沒有帶五皇子參與。這隻能說康熙對他在政務上是沒有期望的。


沒有外力支持

八阿哥胤禩雖然母親家族身份不高,但八阿哥善於搞外交,人緣好,在奪嫡得到九、十、十一皇子和眾大臣的支持。四阿哥胤禛的養母是身份尊貴的孝懿仁皇后佟佳氏,胤禛視她為生母,也正是佟家在胤禛奪嫡時,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而胤祺生母宜妃孃家身份不高,胤祺自己為人忠厚,不善於交際,所以他如果參與奪嫡,在朝廷中能獲得的支持太少。


性情善良,與世無爭

胤祺的溫順善良是朝野公認的,康熙皇帝曾這樣評價胤祺:“心性甚善,為人醇厚。”所以就算條件具備,估計兄弟相殘,以命相博的事情他是不會參與的。

胤祺沒有參與奪嫡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一生享受榮華富貴,在心狠手辣的雍正手下能得善終,這不是比其他的皇子下場好很多?



花木童說史


胤祺確實有實力。

康熙三十五年,胤祺隨康熙親征噶爾丹。康熙三十七年封爵,胤祺便同胤禛、胤祐、胤禩一起被封為貝勒。康熙四十七年第一廢黜太子前後,胤祺又同胤祉、胤禛一道被封為親王。



由此可見,胤祺的起點是很高的,至少不遜於四阿哥胤禛,而且遠強於“八賢王”胤禩。可以說如果胤祺參與奪嫡,勝算肯定會很大,但為何他始終沒有參與奪嫡呢?

第一,胤祺從小就被交給孝莊太后撫養。在孝莊太后的影響下,胤祺養成了忠厚、老實、平和、真誠的性格品質,對皇子之間的傾軋和爭奪看的很淡,以至主動遠離。加之胤礽早早就被定下了太子之位,孝莊太后一直以來對他的灌輸也是服從既有的君臣關係,並努力輔佐太子治國理政。



第二,胤祺九歲才開始接觸過漢語,導致其漢化程度不高,無法熟練運用漢語處理朝政。因為清初宮廷普遍漢化程度不高,前朝由於有漢臣的參與,漢化程度尚可,而在後宮大家基本上說的都是滿語和蒙語。胤祺自小就生活在孝莊太后身邊,長期接觸的是蒙語和滿語,漢文功底相當一般,具體辦差沒問題,但處理朝政批閱奏摺就有些困難了。

第三,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在康熙三十五年平定噶爾丹之時,胤祺面部遭到創傷,並留下了傷疤,通俗來說就是破相了。歷來選擇皇帝都是以最完美的標準來要求,尤其身體上不能有任何殘疾和缺陷。中國歷史上也出現過個別一些身體有缺陷的皇帝,他們在執政過程中就顯得不夠自信。康熙作為清朝歷史上的聖君,對繼承人的要求也更高,胤祺雖然很優秀,但缺陷也很明顯,所以也就沒有入了康熙的法眼。



當然,胤祺沒有加入奪嫡行列,對他來說有失必有得。他雖然沒有當上萬人敬仰的皇帝,但在血雨腥風的雍正朝卻保住了一世平安。雍正帝鐵腕治國,將兄弟們紛紛一網打盡,但唯獨沒有動胤祺一根汗毛,他也得以平安地度過人生中的最後時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