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國家培育智庫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副教授周秀平:“停課不停學”需要發揮好家庭學校社會的合力

為凝聚家庭學校社會共識,及時、科學決策與準確、深度的政策解讀,一個都不能少。在武漢封城前兩天,教育系統就發出了關於疫情應急的通知,“延期開學”決策無疑是科學而及時的。但是我們確實聽到了來自教師、家長的大量吐槽聲。應該說,大部分的抱怨聲音也是實際情況的反映。分歧在於廣大的教師、家長和社會公眾,甚至部分的教育行政執行人員,對“停課不停學”的政策理解是欠準確的、浮於表面的,甚至是流於形式的。

以“學”為例,文件和教育部門相關負責人有清晰的解釋,“停課不停學”不是指單純意義上的網上上課,也不只是學校課程的學習,而是一種廣義的學習,只要有助於學生成長進步的內容和方式都是可以的。從這就可以看出,提前教學和假期補課並不符合“停課不停學”相關政策文件的精神。再論“如何學”。網上教學,只是“停課不停學”的方式之一,學習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通知還專門提出,“特別要防止各地各校不顧條件組織教師錄課,增加教師不必要的負擔。”可見,有些地方組織“全體”教師錄播、直播也偏離了政策的原意。

疫情期間做好“停課不停學”工作,家長的“教育主體”作用史無前例的凸顯。由於“不能外出”,傳統上作為學校教育“輔助”的家庭教育走上前臺,作為輔助性的、選擇性的甚至是“優質化”的網絡學習在短時間內轉變為主體性的、非選擇性的、統一性的學習方式。家長的教育觀、家庭教育觀,特別是對“不停學”中學什麼、如何學的理解,居家學習的“執行力”,都極大影響著孩子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效果。親子學習的衝突,不僅源於家長科學開展家庭教育的專業支持、技術支持、條件保障的不足和薄弱,也在於家長自身難以轉變固有的“家庭教育”觀念,始終視知識性學習為“家庭教育”的核心甚至是唯一內容,視“家庭教育”為學校教育的“影子”,進而片面理解“停課不停學”在內的系列教育政策。

學校如何更好發揮家庭教育“指導”功能,不僅是能否做好“停課不停學”工作的試金石,也可能推進常態下家校共育的機制與實踐創新。網絡擁堵、在線學習時間過長,“一刀切”地推進全體教師在線直播或是錄播,確實反映出部分市縣教育管理部門和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的形式化,但也有不少的學校和地方探索了“骨幹教師組集體備課”“雙線模式”備課“區域網絡資源共享”,以及錯峰學習等有效做法,同時國家中小學網絡雲平臺、專用電視頻道、部分優質資源集中的省市和中小學校網絡學習平臺和一些公益平臺在未來將陸續開放。在此背景下,學校要集中於“指導”家長,踐行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觀念,科學定位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關係,在疫情持續期間,因地因學情,制定合理的居家學習規劃,幫助孩子遴選合適的學習平臺和資源。

家庭學校社會合力育人,眾志成城,共克時艱!教育的美好春天還會遠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