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古代風俗百圖》:賞經典詩畫,學傳統文化,向大師致敬

(本文約2k字,閱讀時間4分鐘)

今天為大家推薦的書籍是《古代風俗百圖》(2006版)。

《古代風俗百圖》:賞經典詩畫,學傳統文化,向大師致敬

《古代風俗百圖》(2006版封面)


這本書由中國著名畫家王弘力先生創作,通過精美的手繪插圖、竹枝詞和考述文字向我們展示100個古代風俗習慣的起源、考述和細節。

這些風俗習慣遠到先秦兩漢近到清朝,是一本值得珍藏的經典之作,也是弘揚我國傳統民俗文化的不朽之作。

連環畫大師匠心力作


王弘力先生(1927年—2019年)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年輕時曾歷任《遼西畫報》《遼西文藝》編輯,遼寧美術出版社編審。1959年為中國歷史博物館創作大型歷史畫《牧野之戰》。

《古代風俗百圖》:賞經典詩畫,學傳統文化,向大師致敬

王弘力先生與老伴


我們小時候看過的連環畫小冊子、年畫,可能就有王老先生的作品,比如《楊志賣刀》《十五貫》等等。

《古代風俗百圖》:賞經典詩畫,學傳統文化,向大師致敬

連環畫《楊志賣刀》


王老先生既是畫家,又是古文字研究專家。《古代風俗百圖》中的百幅風俗插圖、百首竹枝詞和風俗考述文字摘抄及解釋,幾乎全部由王老先生一人完成。百首竹枝詞中,偶有少量詞句引自古代詩詞。

滿滿的回憶


閱讀這本《古代風俗百圖》,不僅讓人們對我國古代節日和習俗有更深刻的認識,有些習俗還會帶給讀者滿滿的回憶。

比如掛五彩線

榴花照眼艾蒿香,掛符門簾飲雄黃。

粽角流蘇懸彩穗,平安佑爾度端陽。

《古代風俗百圖》:賞經典詩畫,學傳統文化,向大師致敬

掛五彩線竹枝詞和風俗考述(宋)

記得小時候在家鄉那個偏僻的小縣城,沒有都市的繁華,卻傳承了這項“扮靚技巧”。

在端午節這天,把五種顏色的線繩搓成一根色彩斑斕的“五彩線”,系在小朋友的手腕、腳腕還有脖子上。五彩線要等到下雨天才能剪開、摘掉,具體有哪些說法和講究無據可考,只記得那時候為了能多戴幾天五彩線而不斷祈求雨天晚一些到來。

《古代風俗百圖》:賞經典詩畫,學傳統文化,向大師致敬

掛五彩線插畫


通過書中描述,可以瞭解到,當時是將五彩線系在臂上,意為“闢五兵”,取避免戰亂之意,也有“令人不病瘟”的美好願望。

還有染紅指甲

端午階前採鳳仙,小缽加礬細細研。

染紅女兒纖纖指,粉白黛綠更增妍。

《古代風俗百圖》:賞經典詩畫,學傳統文化,向大師致敬

染紅指甲竹枝詞和風俗考述(宋)

這又是一項“臭美工程”。把搗碎的鳳仙花加入少量白礬拌勻,取一小捏放在指甲上,然後用植物的葉子把指甲包起來,再有線繩繫緊。

這項工程通常在臨睡前進行,十個指甲全部包好之後,睡一宿覺,第二天一早打開一看,哇~~ 紅紅的指甲染色成功,美美噠上學去。

課間給小夥伴展示一下成果,順便安利一下成功經驗。現在想想,眼前都是三十年前的情景,好溫馨好溫暖的感覺。

《古代風俗百圖》:賞經典詩畫,學傳統文化,向大師致敬

染紅指甲插畫


在閱讀到唐朝的寒食祭掃這部分時,我想起了去世多年的奶奶。

寒食祭掃冢一堆,風吹曠野紙錢飛。

黃泉不知生人淚,暮雨蕭蕭惆悵歸。

《古代風俗百圖》:賞經典詩畫,學傳統文化,向大師致敬

祭掃竹枝詞和風俗考述(唐)


奶奶是個普通的農村老太太,一輩子養育了七個子女,四十多歲的時候,爺爺因病去世,那時,最小的姑姑才只有幾歲。奶奶怕孩子們受委屈,不肯再嫁,守寡一輩子。

奶奶最疼愛的孫輩應該就是我了。我從小在奶奶家長大,後來上學遠在千里之外,每年只有寒暑假才能見到她。再到後來定居北京,便只有春節才能回去看她。因為不常在身邊,奶奶便格外關心、惦記我。

奶奶平時話不多,每次見到我,都是先溫和地看著我,然後評價一下我是胖了還是瘦了。如果胖了,她就很高興,毫不掩飾地開心地笑;如果瘦了,她就會打開話匣子,跟在我屁股後,不停地說:“好好吃飯,胖點兒有抵抗力,別減肥,瘦了不好看……”

《古代風俗百圖》:賞經典詩畫,學傳統文化,向大師致敬

祭掃插畫


那時候覺得她好磨嘰,現在想想,連敲下這段文字時,眼裡都含著淚。

如今奶奶去世已經12年了,永遠記得我給她打的最後一個電話,告訴她我生寶寶了,春節不回去看她了,她在電話那邊說:“中......”然後,還不忘記叮囑我:“好好吃飯,別減肥,瘦了不好看……”

由於工作原因,我沒有見到奶奶最後一面,後來每每想起這件事,都非常遺憾和懊悔。多年以後,我辭去公職,恢復自由身,而奶奶卻永遠只能存在於記憶之中了。

人生有很多舍與得,能參透時,卻已物是人非……

滿滿的收穫


王老先生在接受採訪時曾說:

“我想,如果這本書(《古代風俗百圖》)能幫助人們對我國美好的風俗傳統引起回憶或加深認知,就實現了我最大的願望。 ”


《古代風俗百圖》:賞經典詩畫,學傳統文化,向大師致敬

王老先生晚年接受採訪


於我而言,既有滿滿的回憶又有收穫知識的喜悅。

比如,書中關於晦日(正月最後一天)送窮的習俗:

年年晦日送窮神,柳車草船載出門。

瀝酒再拜早離去,老窮方走新窮臨。

《古代風俗百圖》:賞經典詩畫,學傳統文化,向大師致敬

送窮竹枝詞和風俗考述(唐)


《古代風俗百圖》:賞經典詩畫,學傳統文化,向大師致敬

送窮插畫

以及二月二迎富的習俗:

古人採蓮攜鼓遊,今朝雜花插滿頭。

相隨郊外遊一日,迎富即是忘憂愁。

《古代風俗百圖》:賞經典詩畫,學傳統文化,向大師致敬

迎富竹枝詞和風俗考述(宋)


《古代風俗百圖》:賞經典詩畫,學傳統文化,向大師致敬

迎富插畫

雖然這兩個習俗現在已經失傳,但為了討個好財運,我們可以變換一種方式,求個好兆頭。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歷史的滌盪下,有些風俗習慣,隨著時代的變遷逐漸演變、延續至今,有的則逐漸從人們的生活中消失。這本《古代風俗百圖》,不僅向我們展示了風俗的起源、演變和傳承。

閱讀這本書,你會想起什麼事,什麼人,又有哪些抹不去的記憶呢?如果,這本書也能引發你的回憶與思考,帶給你收穫和啟發,我將無比榮幸,感恩。

《古代風俗百圖》:賞經典詩畫,學傳統文化,向大師致敬

2018年新版封面


在查閱資料的時候瞭解到,王弘力老先生於2019年3月8日去世,享年92歲。

今天,把這本書推薦給大家,即是為了向經典致敬,也是為了在王老先生逝世一週年即將到了之際,向這位大師致敬!

(本書已於2018年再版,新版的文字內容和排版形式與舊版不同。本文以舊版文字為準。)


作者簡介:鴻雁,閱讀與寫作的踐行者,碩士研究生,70後二胎寶媽,致力於讀好書、寫美文、為你薦書,願與你一起做終身成長的“富心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