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古代“宅”在家裡的人不簡單,從陶淵明到唐伯虎談“隱士文化”

導讀:文人得意時仕,失意時隱,自古而然。

從古至今有這麼一群“宅”在家的人,胸有丘壑卻避世隱居,是為“隱士”。2020年,新年伊始全民體驗了一把“宅”的樂趣,兩個多月時間的宅家生活有的人習以為常,有的人卻度日如年。其實我們的宅從不是真正的與世隔絕,有網絡可以隨時關注外界的新聞或者暢遊在遊戲的世界裡,我們的宅是神仙般的悠閒自在。雍正帝說:“心靜自然涼!”

古代“宅”在家裡的人不簡單,從陶淵明到唐伯虎談“隱士文化”

終南山隱士

皆用宇宙而成心,借風雲以為氣。

"隱士"是我國道家文化的哲學術語,指隱居不仕之士,他們才華橫溢且聲名遠揚,因為各種緣由無意仕途,隱居山野專心研究學問或者教書育人。即使有朝廷的詔令甚至皇帝親自前去邀請,仍然不為高官厚祿所動的也大有人在。自堯舜的時代,就有關於隱士的記載,直到今天,亦有甚囂塵上的“終南山隱士”。

  • 許由是堯舜時期的大賢,傳說堯帝年事已高,欲禪讓君位而遍尋天下賢人,於是就找到了許由。許由嚴詞拒絕了堯帝,並以聽到堯帝說的這番話汙了自己的耳朵,逐到潁水邊洗耳,正好碰到巢父牽牛到溪邊飲水。兩人一番交談後,巢父說:“你如果是真的隱士,隱居山林之中,天子又怎麼會知道你的名聲呢?你拿這溪水洗耳,我還怕這水髒了牛的口呢!”說罷把飲牛的瓢扔下懸崖,牽牛而去。
古代“宅”在家裡的人不簡單,從陶淵明到唐伯虎談“隱士文化”

巢父牽牛到溪邊飲水,巧遇許由洗耳

  • 伯夷、叔齊是商末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相傳孤竹君遺命立三子叔齊為君。孤竹君死後,叔齊讓位給伯夷,伯夷不願接受;叔齊覺得長幼有序,兄長還在不該自己這個弟弟來繼位,為了躲避殘暴的商紂王,伯夷叔齊居住在北海之濱和東夷人一起生活。聽到西方伯主周文王興起,於是先後前往周國考察。不料走在中途,正遇見周武王伐紂的大軍,這時的周文王已經死去,周武王用車拉著周文王的棺木奔襲商都殷墟。他們二人叩馬而諫,“父死不埋葬,就動起武來,這能算作孝嗎?以臣子身份來討伐君主這能算作仁嗎?”武王的侍衛聽到後要殺害他倆,軍師姜尚勸解說:“這是講義氣的人呀,不要殺害他們。”就把他倆扶走了。天下歸周後,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逃隱於首陽山,採摘野菜而食,最後餓死於首陽山。
古代“宅”在家裡的人不簡單,從陶淵明到唐伯虎談“隱士文化”

孔子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

  • 鬼谷子(約公元前400年-約公元前270年),姓王名詡,又名王禪,號玄微子,隱居在雲夢山鬼谷洞,世稱王禪老祖,春秋時代衛國(今河南鶴壁市淇縣)人,相傳農曆三月二十五日生於世。鬼谷子為縱橫家之鼻祖,也是兵家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戰國策》記載,蘇秦與張儀為其最傑出的兩個弟子,另有孫臏與龐涓亦為其弟子之說。鬼谷子的主要著作有《鬼谷子》、《陰符》。
古代“宅”在家裡的人不簡單,從陶淵明到唐伯虎談“隱士文化”

鬼谷子,號玄微子,戰國顯赫人物,著名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兵法集大成者、縱橫家的鼻祖,精通百家學問。

  • 漢初的“商山四皓”、魏晉的“竹林七賢”等,紅辰就不一一詳述了。歷代隱士們或是生不逢時,才華得不到施展;亦或是厭倦了官場的勾心鬥角,不願捲進滾滾紅塵中與世沉浮,將自己心中的理想化世界和政治主張融入進詩詞、文章之中。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要說後世婦孺皆知的隱士那就要說陶淵明瞭,代表作《桃花源記》更是被選入了小學課本。陶淵明的父親早逝,早年生活比較貧苦,一直為了生計而奔波。陶淵明二十歲的時候開始步入仕途,但是滿腹才華得不到上司的提拔,他的官宦生涯一直是走走停停,經常辭職回家一段時間。仕途的坎坷也有他本人性格閒散,縱情于田園,留戀于山林的關係。歷來但凡詩詞大家都是理想主義者,雖有才學卻看不慣官場的爾虞我詐,於是隱逸山野,將才華揮灑在字裡行間,才有了我們今天讀來亦為之驚歎的詩詞歌賦流傳於世。

古代“宅”在家裡的人不簡單,從陶淵明到唐伯虎談“隱士文化”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 陶淵明二十九歲出任江州祭酒,不久便受不了官吏繁忙且瑣碎的事務,辭官回家。之後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拒絕後依舊賦閒在家。晉隆安二年(公元398年),陶淵明成為東晉名將恆玄(五年後,恆玄篡晉稱帝,短短八十天後兵敗被殺。)的幕僚;隆安四年初奉使入都,五月從都還家,在規林被大風所阻,有詩《庚子歲五月從都還阻風規林》,表達了他對家鄉田園故居的思念,一年後因母喪回潯陽居喪。三年丁憂期滿,陶淵明出任鎮軍將軍劉裕參軍。
  • 晉義熙元年(公元405年)三月,陶淵明為建威將軍劉敬宣參軍,期間從他的詩中可以看出,他已經厭倦了官場,懷念故鄉之情,“園田日夢想,安得久離析”;八月陶淵明最後一次出仕,為彭澤令。十一月,陶淵明的妹妹在武昌去世,作《歸去來兮辭》辭官而去,正式開始了他的隱逸生活,醉心於詩詞文章,直至生命的結束。
  • 陶淵明的成就不在他的仕途,而是他的文學成就。他自幼研習儒家典籍,熟讀道家經典。年輕的時候頗有達則兼濟天下的雄心壯志,現實教會了他其實有才學不一定會做官,他只是個窮則獨善其身的小人物。於是惆悵感慨,深深有愧於平生的志願,但是本性如此,這是勉強不得的;年輕的時候生活所迫,才去為官做事,但那是違背了自己的本意的。陶淵明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最傑出的詩人,他的詩今存125首,多為五言詩。大致可分為三大類,飲酒詩、詠懷詩和田園詩。
古代“宅”在家裡的人不簡單,從陶淵明到唐伯虎談“隱士文化”

陶淵明,字元亮,晚年更名潛,別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

“陶淵明(公元352或365年-公元427年),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東晉傑出詩人、辭賦家、散文家,被譽為“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之鼻祖”,江西首位文學巨匠。陶淵明詩文感情真摯,樸素自然,清高耿介,灑脫恬淡。影響了幾代文人的思想和創作。作品有《飲酒》《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五柳先生傳》等。陶淵明作品共傳世詩125首,文12篇,被後人編為《陶淵明集》。”

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近年來唐伯虎的書畫作品亦頻頻被拍賣場炒到了天價,他的畫目前賣的最貴的是《廬山觀瀑圖》,這幅畫之前拍賣出了36億人民幣的價位。這也讓更多人對唐伯虎的生平經歷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民間有很多關於唐伯虎的傳說,最為人熟悉的《唐伯虎點秋香》曾多次改編成戲劇,更是被搬上了熒幕讓人們廣為關注。紅辰在此文中就和大家探討下歷史上真實的唐伯虎。

古代“宅”在家裡的人不簡單,從陶淵明到唐伯虎談“隱士文化”

唐寅(唐伯虎,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字伯虎,又字子畏,號六如居士等。

一、唐寅,字伯虎,南直隸蘇州府吳縣人,明代著名畫家、文學家,繪畫上與沈周、文徵明、仇英並稱“吳門四家”或“明四家”。詩文上,與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唐寅出身於商人之家,自幼聰敏,熟讀四書五經。少年的唐寅經常遊走於街頭巷間,交的朋友亦多為市井出身,因此漸漸養成了放蕩不羈的秉性,沒有興盛家族的觀念和對社會的責任感。這也使他性格驕傲自負,終因太過於輕浮在會試前四處炫耀他的才能,最終卻因“會試舞弊案”而入獄。

古代“宅”在家裡的人不簡單,從陶淵明到唐伯虎談“隱士文化”

唐寅一生酷愛桃花,自號“桃花庵主”,作有《落花詩冊》,其中的《桃花庵歌》最富盛名。

二、唐寅9歲時便展現了他過人的繪畫天賦,被明朝大畫家沈周收為學生傳授繪畫本領,16歲時,就在縣試、府試、院試中屢佔鰲頭;29歲赴南京鄉試,中第一名解元,次年去京城會試,前往京城途中認識了一位朋友徐經,江陰鉅富,也是後來徐霞客的高祖。徐經是弘治乙卯第四十一名舉人,唐寅是弘治戊午解元,徐經中舉時間比唐寅為早,兩人到了京城,相攜拜會唐寅鄉試時的主考官梁儲,作為蘇州老鄉,梁儲早已幫唐寅大肆宣揚其才名。在唐寅和徐經兩人來拜會後,給二人到處引見他的同僚,加上唐寅輕狂的性子和徐經的財大氣粗,惹得眾人紛紛側目。

最終捲入政治鬥爭被牽連,在考試前唐伯虎和徐經拜訪了主考官程敏政;有人想取代程敏政的位子,藉機發難,殃及池魚,最後查明程敏政鬻題純屬子虛烏有。雖然唐伯虎是應天府鄉試的解元,這次會試他的確沒有考上。再加上被貶為吏,覺得受到了侮辱,從此便不再參加會試了。

古代“宅”在家裡的人不簡單,從陶淵明到唐伯虎談“隱士文化”

入閶門河而東,循能仁寺、章家河而北,過石塘橋出齊門,古皆稱桃花河。河西北,廣袤所至,賅大雲鄉全境。

三、因“會試舞弊案”被貶為地方官吏,唐寅深以為恥,堅決不去赴任。而就在同一時期唐寅夫妻兩人因為爭吵日漸頻繁,所以唐寅便把他的妻子休掉了。這個時候的唐寅已被現實打壓的沒有了遠大的理想,開始自暴自棄,縱情於聲色犬馬之間。當他的家財散盡之後,開始變賣他之前的字畫。晚年時期的唐寅不論是賣文,還是賣畫,收入不穩定,常常入不敷出,所以他在老年的時候生活過的異常艱難。在他晚年,生活的艱辛,對自己晦暗的人生和滿腹才華卻只能籍籍無名地老去,都使他心灰意懶。

古代“宅”在家裡的人不簡單,從陶淵明到唐伯虎談“隱士文化”

唐寅的茶花

結語: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

可以看出,歷來的“隱士”或性格淡然,亦或無奈下的選擇。“隱士”是指隱修專注研究學問的士人,民間教育家。首先是“士”,即知識分子,否則就談不上"隱士"之說。隱士一般都是道家人物或者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有些隱士的文章、詩詞流傳至今,因此青史留名;也有的隱士的著作被毀於戰亂或其他原因失傳了,讓我們無法從他們的筆下一瞻其珠玉之文章、妙筆之丹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