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說快遞:冷運生鮮,海外快遞,古代“快遞業”竟然這麼發達!

今天,來說一說快遞。

在今天,快遞對於我們來說已經不陌生了,隨著電子商務的迅速發展以及交通運輸的日益便利,快遞網點可謂是遍佈全國各地,從“七日達”到“三日達”,甚至“一日達”,現在快遞的傳送速度一次一次刷新著我們的認知,不管身處城市還是農村,都可以享受到極大的方便。

要知道,有需求就有市場,人類的智慧永遠會隨著自身的需求而綻放光芒,在千年甚至更早以前的中國古代,那時交通不便,但人們特別是政府與地方官員之間也是需要傳遞文書或物件的,而早在那時,人們就通過各種各樣的“快遞”方式和制度,來保障了這種需求。

趣說快遞:冷運生鮮,海外快遞,古代“快遞業”竟然這麼發達!

夏商周:馹傳制度,史上最早的快遞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傳遞信息組織的國家之一。

早在夏商時期,其實就已經有了“快遞”,限於交通,大都是靠人力“捎帶”,那時候的民間,有些人靠此為生。

殷墟挖掘出的甲骨文證實,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中國已有近似於快遞的馹(rì)傳制度。

當時乘車傳遞的叫“馹”或“傳”,乘馬傳遞的叫“遞”或“驛”,而此時的“快遞”是絲毫沒有私密性可言的,也沒有任何的監管措施。

到了西周時期,政府發現“快遞”能夠提高辦事效率,於是設立了相關官職,據《周禮·秋官》記載,當時周王朝的官職中,便設置了主管郵驛、物流的官員“行夫”,對其職責要求是“雖道有難,而不時必達”。

據《周禮地官遺人》載:

凡國野之道,十里有廬,廬有飲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

可見為了保障這些郵傳人員,政府都會在郵傳途中建“委”、“館”或“市”的休息場所。

相比早期的馹傳制度,此時的“快遞業”因為有了朝廷的參與,變得更為規範,分為“徒遽”與“傳遽”,一是靠步行,一是靠郵車,主要用於政令、軍情的傳遞,民間並沒有廣泛使用。

趣說快遞:冷運生鮮,海外快遞,古代“快遞業”竟然這麼發達!

春秋:快遞效率提升,驛站誕生

到了春秋,隨著對“快遞”的需求提高,快遞業飛速發展,大力提速,便有了馬傳,通過快馬代替了腳力,近距離靠單騎,長距離靠接力,因此驛站便由此誕生,但在當時稱呼並未統一,稱“遽”,或稱“郵”,或稱“置”,實際上就是最早的驛站,每隔二十里設立一站,供“快遞員”休息和換馬。

“驛站”的設立極大的加快了文書和軍令的船傳遞,但同時,其安全性和保密性並沒有得到保障。

趣說快遞:冷運生鮮,海外快遞,古代“快遞業”竟然這麼發達!

秦漢:快慢件的區分,快遞業的規範和統一

到了秦朝,全國得到統一,快遞行業有了更明確的規定,出現了快慢件之分,一般普通物品沒有表明達到時間的,就一般配送,標註馬上飛遞的,以每天300裡的速度傳遞,標註十萬火急的那就要飛速傳達,到了驛站,“快遞員”甚至顧不上休息,便立刻換馬啟程,速度可達到日行500裡,古人所說的日行千里,實屬誇張。

在當時,“快遞員”的服裝也得到了一定的統一。

秦代以水德自命,色彩上“尚黑”、數字上“尚六”。當時的車同軌一律為“輿六尺”,用於快遞業務的馬匹則是“乘六馬”;上等投遞員的著裝都是黑色。

到了漢代,黑色不受歡迎,投遞員穿紅色工作服。《後漢書·輿服志》記,東漢驛卒有特殊標記,“驛馬三十里一置,卒皆赤幘絳韝雲”,即頭裹絳紅頭巾、膀戴絳紅套袖。另外,身上還揹著“赤白囊”,即一種紅白相間的專用郵包。

趣說快遞:冷運生鮮,海外快遞,古代“快遞業”竟然這麼發達!

“雙鯉魚”,一種封裝信件的木片

此外,對於“快遞”的安全,也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以秦代為例,當時有嚴格的交接和登記制度。《行書律》中規定:

行傳書,受書,必書其起及到日月夙暮,以輒相報也。書有亡者,亟告官。

同時對投遞員的素質也提出了硬性要求,“隸臣妾老弱及不可誠仁者勿令”即老弱和不誠信的人,不能擔任投遞員。防止洩密最重要的手段是密封。秦時文書都是寫在竹簡上,所以傳遞之前都會將郵件捆紮妥當。在結繩處使用封泥,並蓋上相關印璽,以防私拆;寫在絹素上則要裝入書袋中。

到了漢代,封裝工具和手段更加豐富,外封套有函、篋、囊等,根據物件的形狀、大小,分別裝入不同的包裝袋中。其中,“函”為一種小木盒,用來裝簡牘,上有木板蓋,刻線三道,鑿一小方孔,用繩子紮好後,方孔處要用封泥封好。

《飲馬長城窟行》中,“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也對當時的信件封裝手段有詳細的描述。

趣說快遞:冷運生鮮,海外快遞,古代“快遞業”竟然這麼發達!

隋唐:快遞業興盛,可運輸生鮮

魏晉時期,魏國人陳群撰寫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郵政法規——郵驛令。自此後,“快遞業”高速發展,日益規範。

到了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快遞業發展呈興盛之勢,相比陸路運輸,順水而為的水路運輸更顯優勢,避開了翻山越嶺,縮短了送達距離,速度更快。

唐朝時期,國際交流頻繁,各國使節和官員公差往來大為增加,朝廷乾脆改驛站為館驛,以突出其迎來送往的"館舍"功能,相當於如今的招待所。而在盛唐時,全國有館驛1643個,水驛200多個,從事驛站工作的人員有2萬多人,其中80%以上為被徵召輪番服役的農民。可見當時“快遞業”的繁茂,岑參有一首詩,記錄了當時情形:

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流星,平明發咸陽,暮及隴山頭。

岑參將驛騎比作流星,速度到底有多快呢,安史之亂時,十一月初九安祿山在范陽(今北京一帶)起兵,遠在長安的唐玄宗6天后收到消息,大致推算下來,日行距離已經超過了500裡,在當時,可謂神速。

趣說快遞:冷運生鮮,海外快遞,古代“快遞業”竟然這麼發達!

此外,由於“快遞”效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唐時也開始流行用快遞運送水產、水果。“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只是荔枝來”,從杜牧詩中也可窺見一二。

當時平原郡(今山東境內)進貢的螃蟹,也是使用“快遞”運輸。據《酉陽雜俎》記載,這種蟹是在河間一帶捕捉的,很貴重,在當時一隻價值一百錢。為了保證是活的,每年進貢時都用氈子密封起來,捆在驛馬上速遞到京城。

由此看來,唐時“快遞業”雖發展迅速,但“官方快遞”卻也大都只為皇室及達官顯貴服務,很少為民間所使用,可民間也有需求,於是,鏢局應運而生,在眾多影視作品中都很常見,主要運輸大件貨物,以鏢局擔保,並由專人的鏢師護送,隨著鏢局業務發展,也出現了信鏢、銀鏢、物鏢、票鏢、糧鏢和人身鏢等,可見,相對於“官方快遞”,鏢局的範圍更廣,且更看重“貨物”的安全,這類似於如今的“運輸保險制度”。

趣說快遞:冷運生鮮,海外快遞,古代“快遞業”竟然這麼發達!

古代驛站 繪圖

宋元:快遞效率進一步提升,管理進一步規範

到了宋朝,政府為文書的傳遞,建立了遞鋪,雖然跟“快遞”有一字之差,但這個遞鋪更像現在的郵局,是遞送官方文書與物資、捎帶遞送官員家信的組織。

同驛所相比,遞鋪有三個長處:一是距離短、機構多;二是晝夜不停、接力傳送;三是深入內地,具有規模龐大、四通八達的通信網。

當時,“快遞”的基本組織原則有兩條:計程責限和依限傳送。就是在規定時間內快速完成遞送。按照時限可分為三種,即步遞、馬遞和急腳遞。顧名思義,就是走著送、騎馬送、趕快跑著送,具體選擇哪一種就得依據客戶的要求了。

據袁枚《隋園筆記》記載,最快的急腳遞“日行六百里,以為至速也”,著名抗金將領岳飛就是被皇帝下了十二道金字牌急腳遞,把他從前線作戰中招回臨安。

在宋代,需要寄送信件和物品,要到遞鋪按響銅鈴,鋪兵聽到銅鈴就開始辦理收寄或者交接手續。《宋會要》在談到傳送鋪兵時說:

不以晝夜鳴鈴走遞,前鋪聞鈴,預備人出鋪就道交收,不得時刻住滯。

沿途驛站秣馬以待,一聽到鈴聲就立刻飛身上馬,馳往下一站。同時,凡是交急腳遞或馬遞傳送的文書,要當著官員面實封裝入筒內,叫做“實封入遞”,相當於現在的收寄驗視制度。鋪兵待遇很高,風險也很大,送件路上的危險就不說了,要是發生延誤、丟失、損毀等輕則臉上刺字流放,重則砍頭掉腦袋,要是有偷看洩露信息者更是株連九族,要求很多也很嚴,這種法規很大程度上是延續了唐朝所制定的​相關律法。

趣說快遞:冷運生鮮,海外快遞,古代“快遞業”竟然這麼發達!

元代驛站地圖

宋朝制定的《金玉新書》是兩宋遞鋪法規總集,收集在《永樂大典》中,也是迄今為止我國古代較為完整的一部通信法規。

而這種高效率的“快遞”制度一直延續至元,元朝四通八達的驛路,驚呆了威尼斯旅行家馬可·波羅。他如此描述道:“所有通至各省之要道上,每隔二十五英里,或三十英里,必有一驛……”並大發感慨:“這真是十分奇異的一種制度,因而在行動上也很有效率,幾乎不能用言語來形容!”

趣說快遞:冷運生鮮,海外快遞,古代“快遞業”竟然這麼發達!

​明清:最早的“國際快遞”以及最早的郵局

到了明朝,“快遞業”的發展就更厲害了,那時運輸有嚴格期限要求,像甘肅秦州衛到北京3320裡,限110天內到達,簡直是良心快遞。而最早的“冷運”也是此時, 明代于慎行詩道:“六月鰣魚帶雪寒,三千里路到長安。”鰣魚是產於長江下游的一種名貴的魚,經三千里路運到長安後尚能“帶雪寒”,原來用的是“冰船”,有人將其稱為世界上最早的“冷藏船”。

而隨著國際貿易交流,明代的海外快遞,還引進了今天常見的南瓜、玉米、番茄、菸草等作物。

趣說快遞:冷運生鮮,海外快遞,古代“快遞業”竟然這麼發達!

老上海郵局

據《上海通志》記載,明朝永樂年間,出現民信局,又稱信局,上海縣有協興昌等信局,這應是當今郵局​的前身。

到了清朝,更加完善了驛遞體系,將驛,站,塘,臺,所,鋪統稱郵驛,快遞速度可以達到一天600裡,全國驛站2000,快遞員70000,驛站14000!較之前,成倍增加,咸豐年間,馮桂芬效仿西方,建立了郵政局,1913年,北洋政府宣佈,全國驛站撤銷。

後來,現代快遞業興起於二戰後的西方。

近年來,中國快遞行業發展迅速,其監管日益完善,到如今,中國的快遞市場規模早已處於全球領先位置,為無數人類提供服務和便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