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古代沒有現代的先進條件,那麼遇到疫情是如何控制與治療的呢?

拾歲月荒


古人一般把瘟疫稱為“癘”。癘者,具有強烈傳染性的致病邪氣也。《素問》曰:“癘大至,民善暴死。”

上古之人,懼”癘””疫”,以為是天神作怪,“疫鬼”吃人。於是,驅“疫鬼”成為一種在民間非常流行的治病方式。在中國南方,人們往往通過儺舞驅除“疫鬼”。

在癘氣盛行之時,人戶十不存二。曹植在《說疫氣》中記錄到:“建安二十二年,癘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或以為疫者鬼神所作”。當時名動一時的“建安七子”就有四人死於疫病,所謂“ 徐、陳、應、劉,一時俱逝,痛可言邪”。

在明朝末年,四川大疫,《蜀碧》記載當時的疫病有大頭瘟、馬眼瘟、馬蹄瘟,瘟病流行,加以張獻忠屠川、搖黃十三家相互攻伐,四川遍地荒蕪,人口銳減,據《四川通志》記:“全川人口僅為18000餘丁,摺合約為9萬人”。

古人如何抗疫?韓愈《譴瘧鬼》有云:

 

灸師施艾炷,酷若獵火圍。

詛師毒口牙,舌作霹靂飛。

符師弄刀筆,丹墨交橫揮。

韓愈在這首詩裡描寫了人們治療疫病的方法:喝湯藥、用針灸、施艾灸、巫師作法、道家畫符。這是秦漢以前古人們治療疫病的根本方法。

秦漢時期,抗疫觀念轉變,開始建立麻風病人集中居住地,即癘遷所;宋神宗時,杭州大疫,染病百姓計千萬人。時任杭州通判的蘇軾建立病坊,病坊類似於現在的方倉醫院。招募志願者(僧人)對病坊進行管理治療。如有家人患病,須在家門口懸掛黑色的布條警示:一是此家有病人,勿近;二是希望病坊前來收治。

對於烈性度高、傳染規模大的病,封戶或者封城成為必選項,且以強制性行政命令加以執行。對於屍體的掩埋或焚燒,也有特殊規定。

所以,現在許多抗疫方法,是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的,我們抄的是祖先的作業。


香水老熊


古代也會用口罩防傳染

世界上最先使用口罩的是中國。古時候,宮廷裡的人為了防止粉塵和口氣汙染而開始用絲巾遮蓋口鼻,13世紀初,口罩只出現於中國宮廷。侍者為防止氣息傳到皇帝的食物上使用了一種蠶絲與黃金線織成的巾做成口罩。也就是說,13世紀初,口罩只是用於宮廷,平民百姓是接觸不到口罩的,口罩只是防止粉塵和口氣汙染,但是,並沒有作為醫用品。到了19世紀末,口罩開始應用於醫護領域。醫護人員開始使用紗布罩具以防止細菌感染,20世紀初,口罩首次成為大眾生活必備品。

古代有古代人的辦法,出現疫情後,首先採用的是也是隔離觀察治療。隔離是古人防疫抗病的有效手段。在古代朝廷的官員如果被傳染,不得上朝,要在家隔離數日。晉朝就有官員被感染,百日之內不得入宮的說法。

火燒深埋屍體,防止病毒細菌繁殖

在古代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節,一些傳染疫情的屍體,一般採用火燒深埋的方法,減少由屍體繁殖傳染病毒細菌的機會。

在古代,治療疾疫的藥物,不像現在有抗生素。在古代沒有抗生素,是怎麼治病的呢?古代的醫生都是中醫,出現疫情後,各有各的辦法,一般採用中藥治病,其中有驗方和偏方。電視劇《神醫喜來樂》有一個劇情,就是出現疫情後,喜來樂採用中藥治療,將中藥投放井水中用於防疫,有效控制了瘟疫的傳播,受到朝廷獎賞。

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中國人一直是勤勞和智慧的化身,面對疫情,我們眾志成城、齊心協力,必定會戰勝病魔,不斷延續華夏民族的輝煌!


守望世界最後淨土


人吃五穀雜糧,甭管唐朝人、宋朝人,還是二十一世紀的人,只要是人,就有可能生病。不過,說起來也奇怪,雖然都是病,但有些病在某一個時代可能會威脅到人類的生命健康,但換個時代可就不一定了,比方說往前推五、六十年,那個時候的中國人還掙扎在溫飽線上,不存在三高的問題,工作壓力也沒有那麼大,也沒聽說過過勞死,但那個時候的肺結核,卻是個要命的病;還有糖尿病,只要得上了,就等於宣告了只有等死的份兒。

但現在就不一樣了。對現代人的健康威脅最大的,怕是要數心腦血管病了吧?電視上整天各種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廣告,分分鐘提醒著人們這種病已經成為了現代人生命健康的第一大隱患。而肺結核、糖尿病,卻早就可以被控制和治療了。

那麼回到一千年以前,威脅著大唐人民生命健康的又有哪些疾病呢?

那些躲都躲不掉的“疫”

唐朝時對百姓生命健康造成重大威脅的一些疾病就是傳染病。

如果時間往回倒推一千來年,那時候的唐朝,疫情可是時不時就會來鬧一次的。翻開《兩唐書》,我們隨便摘錄幾段,就能看出來整個大唐疫情發生的頻率:

貞觀十年(公元636年)關內河東大疫;

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三月澤州疫;

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夏谷涇徐戴虢五州疫;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夏,潭、濠、廬三州疫;

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廬、濠、巴、善、郴五州疫;

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卿州大疫;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三月楚州大疫;

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六月關中初雨,麥苗澇損,後旱,京兆、岐、隴螟蝗食苗並盡,加以民多疫癘,死者枕籍於路,詔所在官司埋瘞;

垂拱三年(公元687年)是春,自京師至山東疫疾,民死者眾;

景龍元年(公元707年)夏,自京師至山東、河北疫死者千數;

寶應元年(公元762年)江東大疫,死者過半;

廣德元年(公元763年)是歲,江東大疫,死者過半;

貞元五年(公元789年)是夏,淮南、浙東、浙西、福建等道旱,井泉多涸,人渴乏,疫死者眾。

……

看這個記載,疫情發生的頻率很高,幾乎每過幾年就會有一次,要麼“死者眾”,要麼“死者千數”,聽起來實在嚇人。再看看每一次疫情發生的區域,幾乎都會遍及好幾個州府。可以想象,當時的老百姓,真是受夠了疫情的苦。

那些來自朝廷的關懷

疫情這麼嚴重,過幾年就來一次,看著老百姓受苦,誰會最著急呢?是皇帝。皇帝心裡其實比誰都著急。

唐玄宗李隆基就是一個把老百姓的健康時時刻刻掛在心上的好皇帝,他知道民間疫情嚴重,於是親自搞了個配方,叫廣濟方,是一個專門應對疫情防控的方子。他把這個方子下發到全國各地,讓全國的老百姓都按這個方子防疫。

可是方子發下去以後,唐玄宗還覺得不放心,萬一要是有人看不到,或者看到以後又忘記了怎麼辦呢?於是他又下了一道詔書:

朕頃者所撰廣濟方,救人疾患,頒行已久,傳習亦多,憂慮單貧之家,未能繕寫。閭閣之內,或有不知。償醫療之時,因至夭橫。性命之機,寧忘惻隱,宜命郡縣長官,就廣濟方中逐要者,於大板上件錄,當村坊要路榜示。仍委採訪使勾當。無令脫錯。

意思是說,為了能讓更多的人看到這個廣濟方,記住這個廣濟方,無論是鄉間還是城市,各地的官員你們要把這個方子刻在路旁的木板上,好時時刻刻提醒老百姓防疫。

你看,這還真是個為老百姓操碎了心的好皇帝。

像唐玄宗這樣關心疫情的好皇帝不止一個,文宗皇帝也特別重視傳染病的防控工作,尤其關心疫情嚴重地區老百姓的生活,送醫送藥,下詔書減免戶稅,並且下詔要求地方官員處理好那些無人收管的屍體,防止再次傳染。

除了這些細微的關懷以外,要想更好地預防疫情發生,其實更有效的辦法,還是對醫學常識的普及和教育,這一點,大唐的皇帝也想到了。再來看一條唐玄宗的詔書:

……開元十一年七月,諸州置醫學博士敕。敕,神農辯草,以療人疾,岐伯品藥,以輔人命,朕全覽古方,永念黎庶,或營衛內癕,或寒暑外攻。因而不救,良可難息。自今遠路僻州,醫術全無,下人疾苦,將何侍賴?宜令天下諸州,各置職事醫學博士一員……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老百姓的健康問題實在是讓皇帝感到很是擔憂,於是便在各州設立醫學博士一名,來促進該地區的醫療衛生工作。

醫學博士咱們前面提到了,他帶著一個助手和一二十名醫學生組成了當時官辦的地方醫療機構,他們承擔了各個地區的醫療教育工作,當然,同時也承擔著傳染疾病的防控工作。

講到這裡,忽然又想起了那位智嚴和尚。我們說他當時住在一個叫癘人坊的地方,癘人坊其實就是一個隔離麻風病人的醫院。這其實是大唐政府對傳染病防控的又一種手段——將傳染病人隔離治療。不用說,這當然對預防病情的蔓延與擴散,有著積極的作用。

而從另一則記在《高僧傳》裡的故事,我們還能看到這種隔離醫院的入住方式和供給:

收容癘疾,男女別坊,四時供承,務令周給。

意思是說,被隔離在這些醫院裡的傳染病人,男女要分開入住,病坊裡會按時為他們供給飲食和藥物。

傳染病要治,更要防患於未然

有句話說:“禍從口出,病從口入。”這個道理,其實在唐朝的時候人們早就意識到了。關於疫情,他們也早就想到,除了醫藥的防控以外,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也是至關重要的。

唐初有一位叫巢元方的醫學家,他寫過一本醫書《諸候源病論》,其中就提出了飲食衛生的概念,指出人們食用正常的肉類食品是不會有問題的,但是一定不要吃那些患傳染病死亡或吃了毒草死亡的動物,否則也會感染上病毒,導致死亡。

另外孫思邈的《千金方》裡還提到了關於水淨化處理的問題。這個辦法其實非常簡單,就是將配好的藥材沉到井裡,以起到改善水質、防控疾病的作用。他說:

一人飲,一家無疫;一家飲,一里無疫。飲藥酒得,三朝還滓置井中,能仍歲飲,可世無病。當家內外有井,皆悉著藥,闢溫氣也。

這是這位醫學家從醫學的角度提出的水治理措施,同時,孫思邈還提出了居住環境和人類健康的關係。他說:

……必在人野相近,心遠地偏,背山臨水,氣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如此得十畝平坦處便可構居……

這其實說的就是居住環境對人身體健康的影響。背山臨水,氣候高爽,不正是我們現代人嚮往的田園生活嗎?人少,汙染小,空氣又好,病菌自然就少,當然有利於健康。

但總有些人不可能離開城市去鄉村生活,而且城市要發展,也不可能把人口全都遷居到鄉村去,所以城市的環境衛生就不可忽視了。特別是城市的排汙工作,一定要做好,否則,病菌就有可能從中滋生,影響人們的健康。

所以唐朝那會兒,首先就有一條法律規定,在城市裡一定要注意環境衛生,誰家要是亂倒垃圾亂排汙,那可是要挨板子的。不信可以去翻《唐律疏議》,裡面就有一條這樣的規定:

其穿垣出穢汙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論。主司不禁,與同罪。





霖霖歷史錄


在古代,當流行性疾病出現時,通常會將病人“離間”,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隔離法”。古代的隔離法分為兩種,一種是收容式隔離,一般是徵用寺廟等空曠場所臨時成立“癘人坊”(古代專指麻風病人居住地),將確診的傳染者收容其中實行隔離。另一種是強制性隔離,類似於今天的封城封村。官方或地方派駐機構會將疫情區各進出道路予以封鎖,並派兵丁鎮守。這也是歷朝歷代普遍採用的一種疫情防控方法。

在此之外,不同朝代會實行不同的防控措施。例如湖北出土的《封診式》竹簡中就記載著戰國時期逐級報告傳染病和對可疑病例調查的制度。

據《漢書·平帝紀》記載: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也就是說,當發生瘟疫後,政府給災民免費發放藥物,在提供醫療、救治服務的同時,還專門騰出閒置的空房安置患者。此種做法對疫情防控十分奏效,此後歷代沿襲,這也是今天國家設立傳染病醫院和實行醫學隔離的初衷所在。

唐宋時期,建立防疫管理條例,從制度上加強疫情防控。宋太祖時規定,凡是派往邊塞的將官,都要有醫官隨行,負責防疫和健康。元朝更進一步設立了政府許可的民間醫戶制度,戶籍由太醫院管理,發生瘟疫後,醫戶需參加治療。

明朝在疫情防控方面,基本沿用舊制而少有創新。據《北京衛生史話》記載:明天啟七年及崇禎七年,因天花流行,在京城郊外設有避痘所,對染病者予以隔離。崇禎十四年“七月丁亥時,北京甚疫,患者就近而離間,於寺院、於空室,不與人近,以避染之。”

清朝則大有不同,為加強對傳染性瘟疫的防範,滿族皇室制定了一套極為嚴格的“避疫制度”。1649年,清王朝入駐北京的第五年,天花不期而至,政府專門設立“查痘章京”官職,專事痘疹的防疫檢查。

清朝刊行的《海錄》記載“凡有海艘回國,及各國船到本國,必先遣人查看有無出痘瘡者,若有則不許入口,須待痘瘡平愈,方得進港內。”

在開展防控的同時,朝廷還進行多種賑濟。明嘉靖二十年五月,京城暴發“疾癧”,朝廷製成《濟疫小飲子方》,“頒下所司,遵用濟民”,並令禮部向民間散發藥方。萬曆十五年五月,北京發生暑疫,神宗遂詔令禮部:“朕聞近日京城內外災疫盛行……爾部使行太醫院,精選醫官人等,多發藥材,分設診視施給,以稱朕救民疾苦之意。仍照嘉靖年間例,每家量給銀錢六分……”

總體來看,古代社會為防止疫情擴散,主要以區間隔離、藥物治療為主,以此來切斷源頭減少病患。這在醫療水平不甚發達的年月,可謂是防抗疫情的良策,同時也為現代人控制瘟疫奠定了基礎。


地主家也沒餘糧


傳染病在在古代是非常可怕的,傳染能力強,傳播速度快,古代都是採取隔離方法。

古代的傳染病也有很多,像天花和鼠疫,疾病傳播速度快,很容易感染,像東漢時期暴發的一場瘟疫,死亡人數高達6萬人,從平民百姓到王公貴族都人心慌慌,每天都有很多人死去。把感染疾病的人。無論平民百姓還是朝廷命官都要採取隔離的方式,關押起來以免更多人的感染。把穿過的衣服和受瘟疫感染的人用火把燒了。避免更多的感染。且中國古代中醫非常厲害,朝廷開始設立醫館,專門救治麻風病人,如果疫情出現後,會投入人力物力,草藥,大夫等救治。到了北宋時期更加成熟,消除疾病從源頭做起,有專門的收糞人清理糞便,就連牢房也要定期打掃。保持衛生情況,並且宋朝時期出現了首次接種疫苗的情況,預防疾病。清朝時期,康熙親自研究天花,大力推廣種痘法,從源頭杜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