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医患矛盾的要害到底在哪儿?

快乐神经大夫


客观讲医患双方都有一定关系,要害不是哪一方的问题。作为患者和家属,多数人对医疗知识和疾病治疗情况不熟悉,认为去医院治疗,花了钱医院和医生就应该治好。其实不然,现有医疗技术条件下,多数病是治不好的,或者是不会完全治愈的甚至会有死亡的概率。医生应该对患者和家属说明这一点,患者也应该有这些常识,正确面对疾病甚至面对死亡。现有医疗体制下,医院和医生要树立为病人着想的理念,多换位思考,多沟通多交流。


海飞子


我的观点有二种,一:患者的问题,二:医生的问题,其中医生的问题又分为二种,①态度问题②能力问题

一:患者问题,有二种①本来就是挑剔之人或者蛮不讲理的人,就像这次疫情武汉有人嫌胡萝卜不新鲜,要知道这多令做好事的人寒心②被动发火,我亲身体验到,去年11月我儿子发高烧39.3,我带儿子常去的南海区高新区医院,去挂号的时候他们人员告诉我,电脑升级查不到以前档案,卡不能用了要重新填写资料,除了身份证号(小孩是出生证明号,这个真记不住)没填,其余填好,但是工作人员却说不行,必须要这个号,我说下次,小孩发高烧先看病,毕竟39℃多,一直说不通之后我发火了,要找他们负责人,你不提前通知,小孩又高烧,换位思考不着急么?

二医生问题:①不负责任的人,我记得十多年前老家红十字医院有个孕妇在医院去世,原因就是资料上有对青霉素过敏的记录,但是医生给挂的吊水竟然有青霉素,最后赔款了事,一个刚出生孩子的妈妈的生命因为大意离开了人世,②能力不够的人,还是上次带小孩去南海高新区医院的事情,挂不到儿科挂的急诊科,吃了美菱之后验血,医生说是普通感染,开的药,二天内药喝完了,又去的医院挂的同一个医生(我觉得还是不换医生好),又化验开的药,但是发烧了四天还是老是反复发烧到39℃,第四天去挂儿科,拿着化验单,医生说是病毒感染,开了药,当时老婆和医生说是急诊科看的,那个儿科医生笑着说,你们不是唯一一个这样说的,回来家老婆和我说的时候真的是生气,结果第二天小孩就好了,也不反复发烧了,这就是十足的庸医啊

其实医患问题不是问题,大家都站在对方的立场想想,比如患者站在医护人员立场,想想每天要面对多少患者,或者是谁没点烦心的事情就能理解,而作为医护人员可能你在医院经常见到血或者发高烧的人员,但是站在患者的角度想想自家人有病是多无助着急,医院在选择医护人员的时候把控好医生的医术和责任感,减少甚至避免这类事情,这样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旅途中的业务人员


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很多,大方向分主观和客观两方面。

主观原因在患者和家属,他们认为我花钱来看病,你们医院就得包治百病,医生就得有广大神通。你们看病就得有火眼金睛,输液就得一针摆平。不管是初生的婴儿,九十岁的老翁,还是胖子三百斤重,扎两次我就骂祖宗。不能让我苦,不能让我痛。你们治病要手脚麻利,询问说话不能大声。最后我还要花小钱看大病,最好是不花钱看好病。

客观原因在医院和医生。医院医疗设备差,医生没有高水平。诊室找不到,单子看不清。病人生病来医院心急火燎,医生见惯了不急不惊。有时医嘱一次不交代清,病人家属就楼上楼下跑个不停。

要改善医患关系,客观上医院要更新设备,医护人员要提高水平。主观上病人和家属要理解医护人员,他们应该得到尊敬。医患多多沟通,互相理解,不能相互不信任,都想办法把病治好才是该做的事情。


待到相见日


很乐于回答这个问题!亲身体验。

首先,从患者角度出发,生病了,身体不舒服,心情焦虑着急。这时候需要有专业能力,有耐心的医护人员为他讲解,疏导。但医护人员有专业能力也给不了确切答案,或坐诊时间长,面对患者繁多没耐心讲解,更没耐心去疏导。患者自然情绪不会很好,言语不当,医护人员也不懈于你,这样……。我婆婆经常晚上整夜睡不着,我给挂了专家且是博士生导师的号。不想9点的号,11点30才看上。结果就是开各种单子检查,检查完所有的项目再看已下午4点多,然后问婆婆几个问题,说睡眠障碍,开药完事。问专家一些问题爱理不理。婆婆焦虑着急,想看好,可又与大夫不能正常沟通,那更麻烦了。其他挂此号的患者也都遇到这些问题出来挺多抱怨。半年后挂了个普通主任的号,看病的人也不多,讲解的也详细,还开导婆婆。婆婆放松了,高兴的说这个主任比那个博士生导师看的好。

其次,从医护人员角度出发,总体大环境都比较屌,给人高高在上,是患者一种求着我来的这种感觉。另有些病是没有确切答案的。再者坐诊一天很累,且面对同样的患者,见怪不怪了,同样的话估计说累了,不想说了。一个朋友怀孕5个月了,平常身体挺好的,坐诊太累流产了,可怜的[流泪]。

当然也有非正常激动不已的患者或医护人员乱开单子检查卖药。

所以我认为,相互间的不理解是导致主要的医患矛盾!



ye


医生和患者有矛盾吗?一个求救一个施救,但如果中间夹着一些不为人知的利益,而患者明知如此却不能表达反对意见,矛盾就出来了。

先说说最简单的矛盾要害,一本门诊病历,一个门诊卡。搞这两样东西都是要钱的,而且每次去医院都必须出示,要不不给看病。门诊病历本来只要一本就行,每次看病医生应该在里面写上,时间,地址,怀疑是什么病,检查的目的,开出的检查单,确诊是什么病,开出的处方,最后医生签名。但是门诊病历大多是个摆设,医生不单不在里面写内容,有些甚至连翻看也不肖,处方也是打在门诊卡上,病人连看也看不到。等到取药时,才发现开的是什么药,而且还会发现某些药在上次看病时己开过,吃了身体不适。为什么不能大大方方地写上开检查单的目的?检查后的诊断?疑似病?开出的处方?搞出一个门诊卡来,什么都在看不见的门诊卡上了。而门诊卡只在本卡医院有用,出了医院的电脑,就是哑卡了,不通用。

我们都知道门诊病历作用很大,但医生却不重视,为什么?是医患间互不信任吗?一个小小的门诊病历就能看出很多问题了。开检查单可以的,只要写上检查目的,一个月前在别的医院做的检查,为什么不算数?是医院与医院的互不相信吗?还有开出的处方为什么不能写在病历上,是关系到什么秘方还是怕影响到什么?如果每个医生都能写病历,对病人的身体历程就有了全面了解,那对下一个医生就能快速判断病人可能是什么毛病,对什么药敏感,从而开出治疗处方。其实医患矛盾历来都有,但如果从一些小事做起,慢慢积累互相信任的筹码,从而减少疑虑,不妨从门诊病历这件事做起。患者是弱势群体,本来身体就不好,疑心重,总想着花钱看不好病。但如果写的有所明白,白纸黑字解释的清楚,那么矛盾自然小了,让老百姓心安理得才是化解矛盾的基础。

医者和患者,医者救死扶伤,医德仁术,理应受到尊敬。杏林方士,白衣天使,那是崇高的职业,危难时挺身而出,救黎民于水火,是流芳千古的职位。医者仁心,历朝历代早有定论,在这就不一一表达了。

矛盾的要害就是那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门诊病历的细心做起,是矛盾化解的开始。





风雨吾组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两方面,跟我们的国情息息相关。1.多数人付出总是希望获得回报,而我们看医生需要消耗大量资金,有些人甚至倾家荡产,但是很多都得不到期望的结果,病情无法痊愈或者人财两空。2.从小到大,刚出生的孩子也是一样,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多数当领导的希望相安无事,碰到医闹会用钱解决,以避免扩大影响,保住乌纱帽,部分贪图利益的人就能获得一些利益。



sean淡


什么造成医患之间的矛盾?

造成医患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医患之间缺乏信任和理解   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增加的原因是什么?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医疗资源不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患者有意见;有医疗质量不高、服务态度不好,群众不满意;也有更复杂的社会因素。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医患之间缺乏信任、缺乏理解,不能换位思考。部分医务人员不能设身处地的替患者着想,而是较多地考虑医疗机构和自身的利益。而患者对医务人员也缺乏理解,不了解医学的复杂性。这不仅仅是一个沟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感情问题,是我们是否坚持医疗服务的宗旨问题。   从医务人员一方来讲,我们创办医疗机构的目的是什么?医务人员的职责是什么?我们是否尽到了自己的职责?如果手术前,医生与患者沟通时只是说:“这个手术有危险,出了问题你自己要承担风险,要不就别动手术。”这样的沟通肯定起不到良好的效果。还有的医务人员不信任群众,为防止可能发生的纠纷,让患者做了许多不必要的检查,以寻找没有责任的“证据”。这样的医患关系能和谐吗?   医患之间的沟通应该是心灵的沟通和感情的沟通。如果医务人员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把病人担心的事情讲清楚、说明白,帮助患者选择既保证医疗质量,又能够减少费用支出的治疗方法,人心换人心,患者必然会理解医务人员的难处。患者容易产生不满意的地方,一是服务质量,二是医疗费用。如果患者花费许多钱,获得的是低质量的医疗服务,不仅病没治好,反而加重病情,这是群众最不满意的。   因此,我们首先要眼睛向内,正视并克服自身的不足,不能抱怨患者不理解,怨天尤人解决不了问题。要善于分析自身的问题,我们的服务环境怎么样,服务理念怎么样,服务态度如何,服务效果好不好。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来说,就是要以病人为中心,不断深化改革,转变服务理念,提高医疗质量,千方百计减轻群众负担,多与病人进行一些感情沟通,多给病人一些人文关爱,多替患者着想,并尽其所能减轻患者痛苦。这样,就能形成和谐的医患关系,这样才能缓解医患矛盾。

医患矛盾主要原因是经济问题还是观念问题

说明医患矛盾突出。我认为两个原因导致医患矛盾突出:供不应求和社会风气不好。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供不应求是导致中国医患矛盾的主要原因。


老王爱搞机呀


医生群体说患者的问题,不理解,不体谅;患者群体说医生的问题,不沟通,不认真。不觉得奇怪吗?这种对立情绪透着好像医生和患者是两个社会群体,两个族群,两个职场,两个国家,两种生物… 为了回答要害到底是什么之前,咱们还是建立正常的逻辑。首先,医生和患者是一个物种:人类;一个族群,医生也会得病,因此早晚就是患者;患者的家属和朋友也有相当比例的医生,总之,结论是,不论是族群还是利益动机,医患本来是一家人。比喻下,就像大家都在路上前行,有的人职业是驾驶员,更多的是路人,驾驶员可以比作医生,路人就是患者,驾驶员有的是开公交车或者出租车的,也有的是开滴滴UBER的,咱们想想哪类驾驶员和路人矛盾多?显然是开公交和传统牛逼的出租车的人,开滴滴的往往还好很多。太多案例不需要枚举,闪念的画面就能显示开大公交和出租的那些时时体现“牛逼”“无礼”的眼神、语气和语言。而滴滴司机大多和路人是正常说话。两种驾驶员到底为什么不同,因为规则、机制以及因此产生的文化。医生也是这样,当有一个没有温度,所谓的顶层设计的体系支持的需要正常交流触及身体的服务,怎么会真正的同理心和共情感?患者也反过来形成一种成见,即使见到的是专家,因为是非正常态度的交流而对专业性和认真与否的职业道德有所怀疑。大家都处于一种不安全的状态中,最宝贵最需要的信用在医疗过程中建立不起来。简单说,空洞僵硬过度政治性的没有人味的社会体制造就了医生群体难受,患者群体不便,利益轨道变形,以至于医患沟通处处是bug。要改可不容易。


fei2eyes


我觉得问题出在患者本人或家属都错以为医生是神仙,万病一药除,但是生活中并不存在这种东西,病毒变化万千,没有人可以洞悉一切,也没有医生可以时刻守在病人身边。他们只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病人从目前最优的途径解决自身问题。而对于医生,可能就是在两者的交流中未能说服病患,导致矛盾发生,自身医术尚未到位,还需要沉淀。而对于病人,则是不能理解医生的做法。两者间有出入,但我觉得我们得相信医生,毕竟人家的专业跟我们是不能比较的,别人在治疗方面远比我们考虑的要多。因此,请相信医生。



醉拿手


医患关系,买卖关系,上下级关系,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等的关系都会产生矛盾,有些的矛盾可能只是造成心情的不愉快,或钱财的损失。但是医患之间的矛盾,就不只是钱财的损失,可能是健康的损害,更有甚者会是人财两空,高额的医药费花进去,人也没了。治疗期间,再摊上一个本事不大脾气不小,不负责任的大夫,能不产生矛盾吗?如何预防矛盾?如何解决矛盾?

第一,医院要完善制度,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减少和杜绝医疗事故的产生。

第二,保证医疗事故鉴定方的公正性,明确责任方,排除病人及亲属的疑问,保护双方的合法利益。

第三,对司法加强有效的监督,对司法人员加强惩治力度,预防司法腐败。

第四,也是实现以上三条的重要一条,提供舆论平台,把问题展现给大众。

表象是医患矛盾,根基是制度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