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為何“天時”排最後,為何“人和”最重要?

A一路向北A1


天時一般指氣候、時節等,還包括國家政治等方面。

地利主要是說地理位置

人和指內部人員的氣氛、人心向背等因素。

三國時代。曹操佔天時:皇帝在手,朝綱獨斷是天時。東吳佔地利:長江天險,廣袤的江東。劉備占人和:漢室宗親的名義,又不受曹操轄制,民間人心思漢。

但在戰術上就不能套用這句話了。典型的官渡之戰:曹操上有皇帝搗亂,袁紹四世三公的名號有極大影響力,天時上曹操落下風;地利上,袁紹兵精糧足,北部四州之力,又沒有天險阻隔,曹操還是落下風;人和上,曹操治下,世家大族多與袁紹暗通,同樣曹操落下風。但最終還是曹操戰勝。這裡面就是人謀起了關鍵作用。

不過“天時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這話本來就是指戰略層面的,如果用戰術層面來看,當然有問題。不過問題不在這句話本身,而是應用的地方錯了。


風的使者F


如人和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意思是:有利的時機和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勢,有利的地勢不如人心所向,上下團結。

天、地、人三者的關係問題古往今來都是人們所關注的。三者到底誰最重區分誰重要誰不重要,而是三者並重,缺一不可。

孟子在這裡則主要是從軍事方面來分析論述天時、地利、人和之間關係的,而且是觀點鮮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不開的,同時,也是與又回到了他那“老生常談”的“仁政”話題。

按照孟子的看法,老百姓不是靠封鎖邊境線就可以限制住的,國家也不是靠山川就可以險阻就可以保住的,所以,要對老百姓實行仁政,掌握大義,只要做到了這一點,就會多助到了極點,全天下的老百姓都會順從歸服。那就必然會出現孔子所說的那種情況——“則四方之負其子而至矣。”(《 論語·孟路》各國人士都來申請經商,甚至攜帶妻子兒女前來申請移民定居哪裡還用得著“封疆之界”呢?只怕是趕也趕不走啊。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就這樣成了名言,以至於我們為現今還常常用它來評價國際關係,譴責霸權主義者。 當然,“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同樣是,還更為廣泛地應用於商業競爭、體育比賽尤其是足球比賽的狂熱之中。這充分說明它所蘊含的哲理是豐富、深刻而具廣闊的延展性的。

所謂“人心齊,泰山移。”誰說“人和”不是最最重要的財呢?

★拓展: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證,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 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 孔孟”。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代表著傳統散文寫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即“人之初,性本善。”











追夢小卒


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實際上,以上兩句話是相輔相成的,理解這兩句話需要逆向思維。

天時比地利重要,地利比人和重要。

但天時是改變不了的,地利相對來說可以改變,人和的主動性就完全由自己掌控。

所以,從主觀能動性性上來講,我們要更多的發揮人和的因素,其次發揮地利(空間)的因素,最後才是考慮人是天時(時間)的因素。

當我們充分的考慮了“時間”、“空間”的因素的時候,我們就有了宇宙觀。因為屍佼說“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當我們再加上“人”的因素的時候,就做到了“天人合一”。


知行合一時


天、地、人三者的關係從古至今都是備受人們關注,但是三者到底哪個更重要,也是眾說風雲。荀子曾經從農業生產的角度講述過天時地利人和,但是他的觀點是三者並重缺一不可。而“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則是出自孟子思想,他是根據軍事方面來分析的。


孟子: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從軍事角度對三者進行了分析,明確的指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者之中,人和起決定性因素,是最重要的。次之是地利,最後是天時。這句話其實間接地又指向孟子的另一理論:“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以人為中心的理論,包括勸解君王要行“仁政”這些老生常談的觀點。

按照孟子的說法,百姓不是靠封鎖邊境線就可以封鎖的住的,國家也不是靠地勢險峻就可以長盛不衰的,而老天爺的想法,我們更是琢磨不透,命運也不會隨你的想法改變,只有行“仁政”,獲得百姓擁戴,才能萬古長存。

從這裡就能看出孟子的思想,首先天時不是我們能掌控的,所以排第三,地利並不能讓國家長治久安,所以排第二,而民心所向,方可成就萬代基業,所以人和排在第一重要的位置。

天時、地利、人和只說,因《三國演義》才被人熟知

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個概念,正是因古典小說《三國演義》才廣為流傳。書中觀點,曹操得天時,孫權得地利,劉備得人和。

為什麼這麼說呢,書中曹操起步最早,挾天子以令諸侯可謂是紅極一時,他獲得了天時的幫助。而孫權呢,出生在江浙地區,那裡土地肥沃,民眾安居樂業。而劉備就很好解釋了,雖然在地域和時間上沒什麼優勢,但是他佔了“人和”這個特點,我們都知道桃園三結義,這正是劉備擁有“人和”的體現。

按道理說,劉備不過一屆布衣,賣草鞋的,他和曹操孫權等人根本就不是一個階級的,但是最後形成三國鼎立,可想而知“人和”的重要性。

而最後吳蜀兩國的失敗,也在於他們失去了“人和”。

當然不是說曹操等就沒有“人和”的幫助,想反,曹操手下謀士武將眾多,個個對其忠心耿耿,只是他們三個對於“天時、地利、人和”的側重點不同。

從古典名著《三國演義》可以看出人和的重要性,是高於其它兩個因素的。

這三個因素對於現代企業的重要性

沒錯,這三個因素也常常被我們賦予現代意義。現代企業如果想要成功,缺少這三個因素也是不行的。

天時、地利是一個企業創業初期所需要具備的,這很好理解,創業機遇,選址,等等都是這兩個因素決定。

人和,則是決定這個企業能否生存下去的關鍵因素,這裡凸顯人和的重要性。

我們看到過很多企業,一開始順風順水迅速擴張,這就是佔了天時和地利的優勢。但是當企業龐大到一定程度,其中開始出現渾水摸魚之輩,貪得無厭之人,慢慢的千里之堤毀於蟻穴。這就是“人和”的重要性。

從這點可以看出,“人和”的重要性不管是在古代還是現代都是特別高的。


我們不管做什麼,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個因素都缺一不可,尤其是“人和”,這個因素決定了我們最後的失敗成功與否。這也是為什麼孟子主張“人和”為第一位,告訴我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


聞香書坊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我是聽風。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指站在正義、仁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反之則會陷入孤立,孟子從這三個方面加以比較,層層推進,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我覺得與《孫子兵法》中的"攻心為上,攻城為下"也有異曲同工之處。只不過前者內部團結為重,後者側重團結外部。兩位聖人是以軍事為前提提出這種觀點,那到底這三者哪方面最重要,後世人也爭議紛多,只能說要想成功三者缺一不可,但團結還是最重要的。

就是在現在生活和工作中,"人和"也是成功的要素,試想誰不想在一個良好的氛圍中工作呢,一個公平,公正充滿正義感的人或領導,總是不由自主的令人敬佩和嚮往。有這樣的人在總是充滿凝聚力,成功是肯定的。


聽風軒主


我用簡單的話語聊聊這個問題,首先我們瞭解什麼是天時?天時就是我們所說的好日子,也就是我們現實當中,做生意開業所選的“黃道吉日”,從古至今大家都喜歡選一個吉祥的日子開業,希望自己生意興隆,財源滾滾。

什麼是地利?地利就是一種比較好的位置,我們大家做生意都想選擇一個好的位置,人流量大的位置,例如:火車站,飛機場,市中心等等。這就是地利。

為什麼說天時不如地利呢?選擇再好的開業日子都不如一個好的地理位置,這說明了位置很重要。

為什麼又說地利不如人和呢?好位置大家都想要,並不是所有的好位置都會帶來好生意,也有不好的位置生意紅紅火火,也有好位置生意冷淡,這又說明了事在人為,經商之人一定要和顏悅色,與顧客就像朋友一般,不要把利益放在第一位,要把服務放在第一位,把服務做好了,利益才會長久。

有句話:和氣生財。這就是說經商之人把自己經營好了,生意才會興隆,財源才能滾滾。

我是張祖林,文化愛好者,學者,關注我,一起交流學習和成長。





張祖林


天時為天道,自有其永恆不變之定律!任何人都無法改變!人和為靈動和祥,人為因素為關鍵,天機已定,成事在人!人和事事順,人和業業興,人和家家福,人和人人樂!人和四海昇平!敬天愛人,天人合一,天時地利人和三元相生相助相敬,方可乾坤萬古長青,太平永久!


三界遊童


搞笑一波~

因為哪吒說了,

我命由我不由天!

正經的,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意思是: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出處節選】《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先秦·孟子及其弟子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白話譯文】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一座方圓三里的小城,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採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呀。

擴展資料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創作背景

選自《孟子·公孫丑下》, 孟子出身於魯國貴族,他的祖先即是魯國晚期煊赫一時的孟孫。但當孟子出生時,他的家族已趨沒落。春秋晚期的大混亂,使他們的家族漸趨門庭式微,被迫從魯遷往鄒。再以後歷事維艱,到孟子幼年時只得“賃屋而居”了。

流傳下來的只知孟子幼年喪父,與母親過活。為了孟子的讀書,孟母曾三次擇鄰而居,一怒斷機。 孟子從40歲開始,除了收徒講學之外,開始接觸各國政界人物,奔走於各諸侯國之間,宣傳自己的思想學說和政治主張。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學”思想,提倡“以民為本”,“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反對兼併戰爭,他認為戰爭太殘酷,主張以“仁政”統一天下。孟子“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是“性善論”。孟子說“側隱之心,人皆有之。”他認為善性是人類所獨有的一種本性,也是區別人和動物的一個根本標誌。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鑑賞

中心論點即篇首兩句。孟子提出三個概念:天時、地利、人和,並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推進。

第一段作者提出中心論點用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較組成。用兩個“不如”強調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時反映孟子所說的“仁政”。三者之間的比較,實質上是重在前者與後者的比較,強調指出各種客觀及諸多因素在戰爭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觀條件及“人和”的因素,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物。

第二段,論證“天時地利人和”。作者認為攻防之所以敢大軍壓境,是因為在“天時”上佔了優勢,但守方可憑藉“地利”進行抵抗;攻方久攻不下,軍心渙散,必然失敗。這樣令人信服地證明了“天時不如地利”這一論斷的正確性。

第三段,論證“地利不如人和”。以擁有良好的地理條件而終不能守為例,原因就在於內部不“和”,有好條件也發揮不了作用,反被雖無“地利”而有“人和”的攻者戰勝,這就有力地說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以上三段,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這一觀點。最後段的作用是在前三段論述的基礎上進一步闡發,將論點的範圍由戰爭推及到治國,從而全面體現孟子的政治主張,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義。其次,“得道”實際上也可理解為“得人心”,即“人和”。文章脈絡清晰,結構嚴謹,氣勢通暢。


是郭十一吶


因為天時最難驗證啊,記得有個做金融的朋友說過一個事。他說做一個案子通常累的跟條狗似的也不一定成。但是有時候家裡躺著,聊微信聊著聊著就成了一單大的,別人都嫉妒死。其實成功的原因很簡單,兩個大佬喝了頓酒,合作意向敲定,想了想,嗯,那個小誰誰人不錯就給他做吧。

這個故事,地利,人和都有了,天時在哪裡我真不知道。

所以呢,小誰誰人品好,專業能力好,會做人,被人看上了,所以呢,人和最重要,努力最重要,做人最重要。這些湊一起就可以創造天時。


諸葛YY


天時,地利,人和是說成就一件事所具備的外在條件,這個條件的作用大小有區別,象個公式:天時

天時:一般指自然條件。諸葛亮借東風成就戰爭勝利。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這個東風就是天時。

地利:一般指地利位置。孫權因為長江的阻隔穩居江東。長江的天然屏障讓敵人進攻十分艱難。

人和:顧名思義就是真心團結。人心齊泰山移。夫妻一條心黃土能變金。團結就是力量。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這些句子都是說明人和的力量。

這三個條件以人和為主,只要團結如一人,沒有“天時”最終也能辦成。沒有“地利”最終也能成功。如劉備關羽張飛憑著人和的信心最終三顧茅廬請到了諸葛亮。可是人心渙散不能團結的話,天時地利再好也枉然。蔣介石最終戰敗到臺灣,就是輸到了人和上,他的部下與蔣介石之間,部下與部下之間存在著表面團結內心分歧。沒有真心實意的去幹事。咋能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