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为何“天时”排最后,为何“人和”最重要?

A一路向北A1


天时一般指气候、时节等,还包括国家政治等方面。

地利主要是说地理位置

人和指内部人员的气氛、人心向背等因素。

三国时代。曹操占天时:皇帝在手,朝纲独断是天时。东吴占地利:长江天险,广袤的江东。刘备占人和:汉室宗亲的名义,又不受曹操辖制,民间人心思汉。

但在战术上就不能套用这句话了。典型的官渡之战:曹操上有皇帝捣乱,袁绍四世三公的名号有极大影响力,天时上曹操落下风;地利上,袁绍兵精粮足,北部四州之力,又没有天险阻隔,曹操还是落下风;人和上,曹操治下,世家大族多与袁绍暗通,同样曹操落下风。但最终还是曹操战胜。这里面就是人谋起了关键作用。

不过“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这话本来就是指战略层面的,如果用战术层面来看,当然有问题。不过问题不在这句话本身,而是应用的地方错了。


风的使者F


如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意思是: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天、地、人三者的关系问题古往今来都是人们所关注的。三者到底谁最重区分谁重要谁不重要,而是三者并重,缺一不可。

孟子在这里则主要是从军事方面来分析论述天时、地利、人和之间关系的,而且是观点鲜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不开的,同时,也是与又回到了他那“老生常谈”的“仁政”话题。

按照孟子的看法,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也不是靠山川就可以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所以,要对老百姓实行仁政,掌握大义,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就会多助到了极点,全天下的老百姓都会顺从归服。那就必然会出现孔子所说的那种情况——“则四方之负其子而至矣。”(《 论语·孟路》各国人士都来申请经商,甚至携带妻子儿女前来申请移民定居哪里还用得着“封疆之界”呢?只怕是赶也赶不走啊。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就这样成了名言,以至于我们为现今还常常用它来评价国际关系,谴责霸权主义者。 当然,“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同样是,还更为广泛地应用于商业竞争、体育比赛尤其是足球比赛的狂热之中。这充分说明它所蕴含的哲理是丰富、深刻而具广阔的延展性的。

所谓“人心齐,泰山移。”谁说“人和”不是最最重要的财呢?

★拓展: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证,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 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 孔孟”。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











追梦小卒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实际上,以上两句话是相辅相成的,理解这两句话需要逆向思维。

天时比地利重要,地利比人和重要。

但天时是改变不了的,地利相对来说可以改变,人和的主动性就完全由自己掌控。

所以,从主观能动性性上来讲,我们要更多的发挥人和的因素,其次发挥地利(空间)的因素,最后才是考虑人是天时(时间)的因素。

当我们充分的考虑了“时间”、“空间”的因素的时候,我们就有了宇宙观。因为尸佼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当我们再加上“人”的因素的时候,就做到了“天人合一”。


知行合一时


天、地、人三者的关系从古至今都是备受人们关注,但是三者到底哪个更重要,也是众说风云。荀子曾经从农业生产的角度讲述过天时地利人和,但是他的观点是三者并重缺一不可。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则是出自孟子思想,他是根据军事方面来分析的。


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从军事角度对三者进行了分析,明确的指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者之中,人和起决定性因素,是最重要的。次之是地利,最后是天时。这句话其实间接地又指向孟子的另一理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以人为中心的理论,包括劝解君王要行“仁政”这些老生常谈的观点。

按照孟子的说法,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封锁的住的,国家也不是靠地势险峻就可以长盛不衰的,而老天爷的想法,我们更是琢磨不透,命运也不会随你的想法改变,只有行“仁政”,获得百姓拥戴,才能万古长存。

从这里就能看出孟子的思想,首先天时不是我们能掌控的,所以排第三,地利并不能让国家长治久安,所以排第二,而民心所向,方可成就万代基业,所以人和排在第一重要的位置。

天时、地利、人和只说,因《三国演义》才被人熟知

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概念,正是因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才广为流传。书中观点,曹操得天时,孙权得地利,刘备得人和。

为什么这么说呢,书中曹操起步最早,挟天子以令诸侯可谓是红极一时,他获得了天时的帮助。而孙权呢,出生在江浙地区,那里土地肥沃,民众安居乐业。而刘备就很好解释了,虽然在地域和时间上没什么优势,但是他占了“人和”这个特点,我们都知道桃园三结义,这正是刘备拥有“人和”的体现。

按道理说,刘备不过一届布衣,卖草鞋的,他和曹操孙权等人根本就不是一个阶级的,但是最后形成三国鼎立,可想而知“人和”的重要性。

而最后吴蜀两国的失败,也在于他们失去了“人和”。

当然不是说曹操等就没有“人和”的帮助,想反,曹操手下谋士武将众多,个个对其忠心耿耿,只是他们三个对于“天时、地利、人和”的侧重点不同。

从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可以看出人和的重要性,是高于其它两个因素的。

这三个因素对于现代企业的重要性

没错,这三个因素也常常被我们赋予现代意义。现代企业如果想要成功,缺少这三个因素也是不行的。

天时、地利是一个企业创业初期所需要具备的,这很好理解,创业机遇,选址,等等都是这两个因素决定。

人和,则是决定这个企业能否生存下去的关键因素,这里凸显人和的重要性。

我们看到过很多企业,一开始顺风顺水迅速扩张,这就是占了天时和地利的优势。但是当企业庞大到一定程度,其中开始出现浑水摸鱼之辈,贪得无厌之人,慢慢的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就是“人和”的重要性。

从这点可以看出,“人和”的重要性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特别高的。


我们不管做什么,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因素都缺一不可,尤其是“人和”,这个因素决定了我们最后的失败成功与否。这也是为什么孟子主张“人和”为第一位,告诉我们“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


闻香书坊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我是听风。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反之则会陷入孤立,孟子从这三个方面加以比较,层层推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我觉得与《孙子兵法》中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只不过前者内部团结为重,后者侧重团结外部。两位圣人是以军事为前提提出这种观点,那到底这三者哪方面最重要,后世人也争议纷多,只能说要想成功三者缺一不可,但团结还是最重要的。

就是在现在生活和工作中,"人和"也是成功的要素,试想谁不想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工作呢,一个公平,公正充满正义感的人或领导,总是不由自主的令人敬佩和向往。有这样的人在总是充满凝聚力,成功是肯定的。


听风轩主


我用简单的话语聊聊这个问题,首先我们了解什么是天时?天时就是我们所说的好日子,也就是我们现实当中,做生意开业所选的“黄道吉日”,从古至今大家都喜欢选一个吉祥的日子开业,希望自己生意兴隆,财源滚滚。

什么是地利?地利就是一种比较好的位置,我们大家做生意都想选择一个好的位置,人流量大的位置,例如:火车站,飞机场,市中心等等。这就是地利。

为什么说天时不如地利呢?选择再好的开业日子都不如一个好的地理位置,这说明了位置很重要。

为什么又说地利不如人和呢?好位置大家都想要,并不是所有的好位置都会带来好生意,也有不好的位置生意红红火火,也有好位置生意冷淡,这又说明了事在人为,经商之人一定要和颜悦色,与顾客就像朋友一般,不要把利益放在第一位,要把服务放在第一位,把服务做好了,利益才会长久。

有句话:和气生财。这就是说经商之人把自己经营好了,生意才会兴隆,财源才能滚滚。

我是张祖林,文化爱好者,学者,关注我,一起交流学习和成长。





张祖林


天时为天道,自有其永恒不变之定律!任何人都无法改变!人和为灵动和祥,人为因素为关键,天机已定,成事在人!人和事事顺,人和业业兴,人和家家福,人和人人乐!人和四海升平!敬天爱人,天人合一,天时地利人和三元相生相助相敬,方可乾坤万古长青,太平永久!


三界游童


搞笑一波~

因为哪吒说了,

我命由我不由天!

正经的,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意思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出处节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先秦·孟子及其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白话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扩展资料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创作背景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春秋晚期的大混乱,使他们的家族渐趋门庭式微,被迫从鲁迁往邹。再以后历事维艰,到孟子幼年时只得“赁屋而居”了。

流传下来的只知孟子幼年丧父,与母亲过活。为了孟子的读书,孟母曾三次择邻而居,一怒断机。 孟子从40岁开始,除了收徒讲学之外,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鉴赏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第一段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时反映孟子所说的“仁政”。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第二段,论证“天时地利人和”。作者认为攻防之所以敢大军压境,是因为在“天时”上占了优势,但守方可凭借“地利”进行抵抗;攻方久攻不下,军心涣散,必然失败。这样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第三段,论证“地利不如人和”。以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而终不能守为例,原因就在于内部不“和”,有好条件也发挥不了作用,反被虽无“地利”而有“人和”的攻者战胜,这就有力地说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这一观点。最后段的作用是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气势通畅。


是郭十一呐


因为天时最难验证啊,记得有个做金融的朋友说过一个事。他说做一个案子通常累的跟条狗似的也不一定成。但是有时候家里躺着,聊微信聊着聊着就成了一单大的,别人都嫉妒死。其实成功的原因很简单,两个大佬喝了顿酒,合作意向敲定,想了想,嗯,那个小谁谁人不错就给他做吧。

这个故事,地利,人和都有了,天时在哪里我真不知道。

所以呢,小谁谁人品好,专业能力好,会做人,被人看上了,所以呢,人和最重要,努力最重要,做人最重要。这些凑一起就可以创造天时。


诸葛YY


天时,地利,人和是说成就一件事所具备的外在条件,这个条件的作用大小有区别,象个公式:天时

天时:一般指自然条件。诸葛亮借东风成就战争胜利。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就是天时。

地利:一般指地利位置。孙权因为长江的阻隔稳居江东。长江的天然屏障让敌人进攻十分艰难。

人和:顾名思义就是真心团结。人心齐泰山移。夫妻一条心黄土能变金。团结就是力量。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这些句子都是说明人和的力量。

这三个条件以人和为主,只要团结如一人,没有“天时”最终也能办成。没有“地利”最终也能成功。如刘备关羽张飞凭着人和的信心最终三顾茅庐请到了诸葛亮。可是人心涣散不能团结的话,天时地利再好也枉然。蒋介石最终战败到台湾,就是输到了人和上,他的部下与蒋介石之间,部下与部下之间存在着表面团结内心分歧。没有真心实意的去干事。咋能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