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如果龐統不死,劉備會不會統一中原?

創造者放映


也不會統一中原。魏國經濟政治都是領先三國,人才濟濟,人口眾多,幅員遼闊。曹操,曹丕兩代都是治國安邦之君。蜀國偏安一隅,非龐統孔明能扭轉劣勢。


經東略南


不要搶,我來說說,如果龐統不死,劉備會統一中原。

我這樣說,有如下幾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徐庶有言:“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龐統號“鳳雛”,天下知名,和“臥龍”諸葛亮齊名。這裡有個誤區,可能大家會認為“臥龍鳳雛”,龐統的能力就應該在諸葛亮之後。

他的才能其實比“臥龍”諸葛亮高,這可以從他巧設連環計,用火攻破曹軍,令周瑜和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中勝出。自此才有了名傳天下的赤壁之戰。這裡的諸葛亮,只是知道可以利用天氣原因進行火攻,但能讓曹操中連環計,全天下除了龐統絕無其他人。

其實,知道這個事情的還有一個人,那就是給劉備引薦他們的徐庶,事實證明,最厲害的是他,可惜劉備沒有能力留住他。



第二個原因,龐統的治理政事能力超強,當初諸葛亮寫舉薦信讓他直接找劉備,打算委以重任。

但劉備以貌取人,基於還是諸葛亮介紹的,就只讓他做了耒陽縣令。

開始龐統天天出去溜達,回家吃飯喝酒睡覺,對縣衙的事情一概不理。

張飛下來巡查,龐統當著張飛的面把積聚起來兩個月的政事兩個時辰就處理好了。



等諸葛亮回來告訴劉備,劉備才知道埋沒人才。這裡可以看出劉備沒有曹操的心胸開闊,沒有曹操的容人之量。如果是曹操,就不會以貌取人,而是以能力強弱來下定論。

龐統處理事情,比起諸葛亮的事必躬親是不是要輕鬆很多?所以龐統不死,就沒有諸葛亮的累死於五丈原。

第三個原因,龐統的內政處置能力更厲害,戰略性部署比諸葛亮更長遠和成熟。如果龐統還在,雖然他是從襄陽出來的,但領軍人物已經是諸葛亮了,他就不會屬於任何一個集團,也不會偏向於任何一個貴族勢力,他只會一心一意的幫劉備取得天下。那他就能分化蜀國的涼州集團和荊州集團的力量,才能更加利於團結起來征戰四方。



還有,如果劉備要取得天下,那麼還要龐統和諸葛亮要團結,一致對外,方能得到天下。那麼徐庶的預言就能成功,“臥龍鳳雛”當真就名垂千古了,可惜啊!

“鳳雛”龐統終隕落於“落鳳坡”,只留下了“臥龍”諸葛亮孤身一人,窮畢生之力,終鬥不過曹魏。


白雲山水居


我們現在所瞭解的龐統基本上都是《三國演義》中而來,或是通過三國類遊戲所瞭解的。

但是要說《三國志》中的龐統,並沒有什麼較多的篇幅表現出他的軍事用兵高超,治國計謀卓越之類。個人覺得龐統在三國時代和諸葛亮相比還是差個等級的。

以劉備當時武將眾多但是軍師謀略奇缺的情況來看,龐統作為一個軍師還是有一定地位的,但其地位和諸葛亮相比不在一個層次。

所以即使龐統不死,在完成統一這個目標上並不會起到決定性作用。北伐戰爭是在劉備死了以後才進行的,如果諸葛亮北伐,留龐統看家,一定會對北伐的順利進行起到促進作用,而至少不會出現因為後院失火造成北伐失敗的情況,統一中原也是很有可能實現的。


憤怒的小豬


我來回答:

在赤壁之戰之後,龐統投靠了劉備,歷史上也是在那個時候開始,劉備才開始快速發展,最終成其統治的。當然有其歷史必然性及偶然性。

首先,隆中對諸葛亮就為劉備規劃了戰略宏圖,裡面說得其實很清楚,當時曹操已經統一了北方,在與天下的爭衡中那是佔盡優勢,劉備在歷史上也是具有梟雄之姿,但是在中原地區與曹操征戰半輩子一點便宜都沒有佔到,反而落得顛沛流離,所以根本就沒有任何依據能說明未來劉備擁有四川之後能打贏曹操。另外,孫權方面國泰民安,曹操那麼強大都兵敗赤壁,劉備在當時也是沒有能力拿下來的。所以劉備按照諸葛亮的戰略規劃進軍蜀中,立足腳跟後再北伐中原。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龐統足智多謀,說不定有他的幫助劉備能打贏曹操,其實這都是三國演義造成的誤區。在真是歷史上,如果論整個劉備集團軍事統帥能力最強的人,肯定非劉備自己莫屬,西川劉璋等人本來就不是戎馬半生的劉備的對手,而且征服西川主要的戰役都是在劉備的指揮或者遙控指揮下進行的。龐統的作用與法正類似,按照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軍事參謀型人才,隨軍主意不少,單獨難以出任方面大員。

劉備佔領西川后,趁曹魏不備偷襲漢中得手,其實在與曹魏的戰術對峙方面已經有所優勢了,但是隨後曹操率領大軍而來,劉備沒有能力再多前進一步,不過也沒讓曹操佔到便宜,保住了漢中戰役的勝利果實。按照當時三國的基本格局來說,曹魏是最強大的,吳蜀都是小型割據政權而已。

再加上當時的中國的經濟、政治、軍事重心都在北方,而曹魏獨佔天下大半,在國力完全碾壓吳蜀兩方的情況下,如果內部沒有特別大的矛盾出來,根本就沒有吳蜀什麼事情。再加上曹操善於治國,其實最後三國的格局那個時代已經定下來了,只能是北方統一中國。

再舉個例子,在中國歷史上,從南方發動戰爭最後統一天下的,只有朱元璋,而老朱的那個時代,南方經濟實力遠遠超過北方。其他像東晉、南朝宋、齊、梁等朝代,哪個在與北方的對峙中佔有優勢的?而南北朝時代大部分時候,長江以南是屬於一個政權的,即吳蜀兩地都是一塊的,北方有時候還會有分裂,這樣的情況下都沒有最後統一,更何況三國時代那北方遠遠強於南方呢。

其實戰爭謀略中人的因素很重要,但是就相當於近現代的戰爭一樣,國力還是第一位的(就等同於二戰時代德軍將領中的天才戰術家不少,但是也不能因為這個就說德國最後能幹得過美國與蘇聯一樣)。曹操為何強大,並非來自祖業,而是自己在中原群雄割據中一刀一槍打出來的,劉備在中原爭霸失敗,退而求其次,尋求割據。所以以當時的狀態及劉備的能力來說,亂天下有餘,平天下的話連曹操都做不到,更何況他呢。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阿踏米


如果龐統不死,天下很快就是劉備的了。

具體原因聽我細細道來。


1、龐統不死,劉備將擁有兩位足以獨當一面的軍師

我們都知道,劉備起初入蜀時,帶領的將領主要是黃忠和魏延等,軍師是龐統。

而劉備的基本盤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均留在了荊州了。

如果在攻取益州的過程中,龐統不是因為立功心切,想要和諸葛亮一較高下的心態太重而導致自己大意,再加上自己過於自信開始用險,從而導致不幸身死。

待劉備和龐統攻下益州之時,基本上便是劉備吊打孫權和曹操之日。

因為劉備和龐統守住益州,易守難攻。

諸葛亮帶領劉備陣營最強悍的三員大將鎮守荊州,無論是孫權還是曹操都別想佔走半點便宜。

相信諸葛亮也不會犯關羽犯下的戰略錯誤。

這樣,劉備的兩塊屬地荊州和益州就會非常穩固。


2、龐統不死,曾經的荊州陣營和益州陣營的矛盾便不會再那麼尖銳

龐統若不死,諸葛亮、張飛、趙雲為代表的大批荊州勢力便大概率不會進入益州,那麼劉備和龐統安撫和統治益州的主力軍就必然是歸順和投降過來的益州集團勢力。

這樣,歷史上劉備治下荊州勢力和益州土著勢力的巨大矛盾導致互相掣肘的悲劇就有可能不會再出現。這樣不論是對開發益州的人才還是開發荊州的人才都是大有裨益的。劉備集團也不至於出現三國後期人才凋零的慘狀。


3、龐統不死,劉備和諸葛亮的“隆中對”的戰略格局才有實施和發揮的基礎

這個基礎就是荊州不能出問題。

真正的歷史上,劉備的巔峰就是關羽尚未北伐,但劉備已經收服馬超,攻下漢中的那個時間點。

關羽為什麼要在沒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貿然北伐,顯然是因為劉備攻下益州,佔領漢中的過程中,諸葛亮、張飛、趙雲、黃忠甚至馬超都立下了汗馬功勞,關將軍心裡癢癢啊。

而關將軍的性格又是除了他大哥劉備和三弟張飛之外,誰都看不上,誰都瞧不起。所以他認為自己必須也立下不世之功才能配得上自己蜀漢第一猛將的身份,才能配得上他自己覺得的自己是蜀漢集團的二號人物的地位(其實他不是)。

所以我們的關二爺是有明顯的性格缺陷的。

整個就是一個關懟懟,上懟天,下懟地,中間懟空氣。

懟自己的部下,懟自己的同僚,懟自己的盟友,誰都懟。

最終落得個敗走麥城,身死軍滅。

如果龐統沒死,諸葛亮他們幾個沒有入川。甚至關羽、張飛、趙雲都入川,諸葛亮留下來統籌荊州,局勢也很有可能是另外一番局面。


4、龐統不死,劉備霸業早成

我們來回顧一下劉備和諸葛亮的隆中對。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待天下有變,天下有沒有變呢?

當然有,有太多變了,機會太多了。

龐統若不早死,關羽就不會早死,張飛也不會早死,黃忠更不會早死,劉備甚至還會多活好幾年。

待天下有變,等曹操先去了,曹魏內部分裂,聯合孫權,一起橫掃北方。

如果這些人都沒有死,孫權的東吳是劉漢的對手嗎?

所以,龐統若不死,劉備霸業早成!


用什麼來概括龐統早死對劉備帶來的具體影響呢,多米諾骨牌被推倒了?蝴蝶效應?

人的一生中,最關鍵的真的就只有那幾步,不能走錯。

否則,小則家破人亡,大則國破難返。


想念兔子的老鷹


寵統與諸葛亮都是想主義者,心中有美好的藍圖,寵統的計劃有哪條被假皇叔採納了?劉備在世只是定好了的計劃借諸葛亮口說出來而已在劉備心中才沒有什麼臥龍啊,鳳雛啊什麼什麼的,他心中只有現實,能賴就賴著不走,不行就大開打,打不過跑,連幾個老婆孩子都不要了,害的關羽帶著嬸子滿世界找他,又害的趙雲百萬軍中救阿斗而九死一生,又當趙雲面都摔孩子,因為人家報本不在乎嗎!

從任何角度著劉備也沒想爭天下,他也沒那個本事,只是想找個地方當土皇帝而已。





破譯門人


會。

龐統是軍事軍師,更是進攻型軍事軍師。諸葛行政才能高於軍事。

龐統不死,那麼諸葛便得到解放,二人並法正即可優化配置於東西兩川並荊州等三大戰區之中。

如此一來,關羽丟失荊州的可能性便大大降低幾乎為零——因為此時孫吳向蜀漢正式宣戰的可能性幾乎沒有,即便是白刃相交,偷襲荊州與正式宣戰的意味完全不同。而能具備把握全國局勢的周、魯已死,陸遜又未出世;激進派的呂蒙在智上只能勝過關羽而沒可能蒙倒老練的龐、法、諸葛等三人的任何之一。所以,即使孫吳決斷了向劉宣戰,也會在斟酌中喪失最佳宣戰時機。

荊州在手,那麼蜀漢政權就確立了對曹魏政權的全面進攻態勢,而此時又恰恰是晚年曹操手下人才群的間歇期,在正史上,關羽丟荊州的前夕,曹操就在考慮遷都。

而一旦遷都,更意味著放棄了外圍一些地盤,此更是利於劉而不利於曹的。

當此時,蜀漢如日中天的謀士集團,只要集體策劃好對孫吳的外交措施,穩住孫吳,那麼滅曹就只是個時間問題。

此時,曹魏在走向覆滅的過程中唯一可打的一張牌就是鼓動孫吳向蜀宣戰,但蜀漢化解的外交牌卻有兩張:一是更加有利於在人心惶惶的魏國內做好尚有反曹情緒人士的地下黨工作;二是將新吞噬的曹魏外圍地盤、城池啖之於吳——當然這次決不能像借荊州一樣了,而是在實施中確實讓利,想法設法讓孫吳感受到本次蜀國的合作進擊誠意。

即使做不到讓吳發兵合擊曹魏,只要能使孫權在猶豫中年華老去,足矣!

因為,即使把曹魏地盤全算給孫吳,也不能保證吳能勝蜀。這是由兩國人才的對比力量差異所決定的。時至今日,無論尊劉貶曹派還是尊曹貶劉派,全體中國人的共識就是——超一流的人才集團,確實聚集在劉備處!

那麼,當天下只剩下孫、劉兩家時,呵呵呵呵,我想,沒人會把寶壓在吳會勝出這一註上吧?


玄心收藏


在三國之中,“臥龍鳳雛,的一人便可安天下”。臥龍說諸葛亮,鳳雛說龐統。他們兩個都是世上少有的人才,但是人們對龐統的死感到非常遺憾。龐統的死是不可接受的,因為他是神人,但他是在指揮進攻成都的戰鬥中被射死的。雖然諸葛亮很有權勢,但畢竟他也會生老病死。所以很多人認為,如果龐統不死,他可以與諸葛亮聯手便能統一天下。如果按三國演義的設定,龐統不死那就真的大結局了。龐統這個人,謀略不輸諸葛亮。張飛去看他的時候,半天處理完幾個月的事務,說明在處理其他事務上的能力也非常強,我們姑且可以認為他治理內政也沒問題。但事實上,即使龐統還活著,劉備也幾乎沒能統一全國。地盤,經濟,人口等方面的指標都在魏、蜀、吳三國之末。他只能團結吳國,抵抗曹操,佔領漢中,然後模仿劉邦的統一道路,但太難了。此外,而且天時地利人和也沒有優勢。僅僅依靠頂級謀士,仍然難以改變天命。首先,劉備北伐的時機很少。赤壁戰役後,北伐曹操可能是唯一的機會。劉備越晚,就越被動。因為曹操的地盤比較大,經濟比較強,蜀漢根本耗不起。所以不管是天時地利人和,蜀國都沒有太大的優勢。即使鳳雛沒死,劉備也不一定能打敗曹操孫權一統三國!




小熊讀歷史


假設龐統不死——劉備能夠更快平定益州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指出“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但是到了北伐前夕的“出師表”中,卻說“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同樣是益州,怎麼在劉璋手上又是沃野千里又是民殷國富的,到了劉備手上,卻疲憊不堪、危急存亡了呢?

那是因為戰爭對人力物力的破壞是巨大的,東漢桓帝時期人口有5000萬,可是西晉統一之時,人口只有1600萬,可見,經過東漢末年到三國的混戰,中國人口銳減到原來的1/3,在龐統的謀劃下,“所過輒克”,一直打到雒縣,龐統身死以後,劉備命令諸葛亮等人入川,經過巴郡、雒城等戰役,最終包圍成都。就拿張飛打敗巴郡太守嚴顏這一戰來說,表面上是以張飛的勝利結束,實際上長遠來看對劉備集團是重大損失。

張飛和嚴顏的戰爭,同時消耗了荊州和益州的兵力,實際上劉備原本是打算跳過巴郡,直取成都的,等奪取了成都,巴郡自然可以兵不血刃傳檄而定,可惜龐統身死,打亂了劉備的戰略部署,不得不調集諸葛亮來支援他。可是荊州與雒城距離千里之遙,劉備當時已經是孤軍深入,如果諸葛亮要率兵支援劉備,必須自江陵西向武力奪取周圍郡縣,以武力奪取益州東部郡縣,無論是劉備集團失敗還是劉備集團勝利,對於益州來說都是屬於內耗狀態。

漢中之戰,雖然劉備在正面戰場打敗曹操,奪取漢中,但是實際上曹操已經提前遷移了漢中人口,劉備是“得地失人”,而且漢中之戰劉備集團其實打得非常艱難,甚至前期的作戰是非常不順利的,直到法正獻策、黃忠陣斬夏侯淵,才反敗為勝。漢中之戰,是劉備集團“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結果,實際上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再加上夷陵之戰,數萬益州精銳全軍覆沒,這就是為什麼諸葛亮之前說益州民殷國富,北伐之時卻已經是益州疲敝了,而這一切都是因為龐統的意外身死。

假設龐統不死,不需要調遣諸葛亮入川,益州荊州的實力也不會損耗那麼大,諸葛亮的軍事能力還是比不上龐統的,如果龐統不死,劉備集團能夠更快的平定益州,平定益州以後就有時間趕在曹操之前進攻張魯,憑藉張魯的能力,肯定敵不過有龐統、法正兩大頂級謀士。這樣一來,無需與曹操進行“漢中之戰”,就能夠奪取漢中之地了。

假設龐統不死——諸葛亮能夠繼續留守荊州

因為龐統的身死,劉備不得不命令諸葛亮、趙雲、張飛前來支援,這樣一來,整個荊州只剩下關羽一個人留守,而高傲的關羽根本看不起江東孫氏,為今後孫權集團襲取荊州埋下伏筆。實際上呂蒙的白衣渡江之策並不算多高明,諸葛亮如果留守,是可以識破呂蒙的計策的,而且諸葛亮性格極其謹慎,一定會把荊州防線佈置的固若金湯,呂蒙敢不敢偷襲都是問題。江陵城易守難攻,如果南郡太守糜芳不投降,實際上是可以堅持到關羽回援的。可是糜芳因為和關羽有矛盾,居然直接投降了呂蒙,如果諸葛亮在,糜芳是斷然不敢投降的。假設龐統不死,諸葛亮能夠繼續留守荊州,荊州也不至於失守了,這樣一來,隆中對從荊、州益州二路分兵的計劃可以實施,蜀漢很有可能真的北伐成功的。

綜述,假如龐統不死,蜀漢是可以一統天下的。


海洋說歷史


在劉備落難見司馬微之時,司馬微對劉備言: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但後來劉備兩個都得到了,當時劉備佔據荊州一大片地盤,武有五虎上將中的四員(關公,張飛,趙雲,黃忠)馬超是在後來攻佔西川時收服的,文有諸葛亮,龐統。當世兩位頂極軍事人才,真可謂是一統天下的條件基礎都已經俱備了,只需等待機會就可以率軍出征,機會很快就來了,張松獻圖為劉備引路搭橋,劉備親自出徵,龐統為軍師,而當時的西川劉璋手下也沒有什麼很高明的人才,龐統很快就可以能夠幫劉備攻佔西川。可劉備瞻前顧後,龐統又立功心切,所謂心急就容易出錯,一失足成千古恨,鳳雛被亂箭射死在落鳳坡下。恐怕龐統在死的時候是心不幹的。以他的軍事才華居然寸功為立,按當時的情況講劉備攻佔西川之後,西川不是很穩定面臨曹操的危脅,荊州孫權早就想攻佔了,如果龐統不被射死的話,諸葛亮,龐統就是劉備的左右臂,應附當時的危機是很容易的,一個守荊州,一個守西川,也不會出關公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關公被殺,張飛被手下割頭的事情,嚴重的削弱了蜀國的國力。以致於劉備集團從事業的頂峰衰弱下來。按當時劉備集團的國力跟曹操,孫權比劉備集團是最弱的。曹操,孫權身邊當時有一大批謀臣輔佐。如果當時龐統沒死。有他和諸葛亮輔佐就可以禰補這方面的不足,也不至於蜀國後來人才青黃不結,諸葛亮活活累死的局面。

但如果龐統沒死,劉備會一統中原了。這個看上去也不太可能,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多未能成功。搞得國力一天天的衰弱最後走到滅亡的地步。當時魏國和吳國國力強盛身邊有那麼多文臣武將為他效力。魏國有司馬懿,吳國有陸遜,即使龐統在也只能幫蜀國把國家冶理的強盛一些。也不太可能幫劉備一統中原。魏蜀吳三國的國君當時都是明主,誰也滅不了誰即使換成龐統代諸葛亮出征也不可能成功,最多隻是留下很多經典戰役,也不會改變當時三國局面。

到最後也只能是孫權,曹操,劉備他們這一代創業者先後死去,等到下一代強者一統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