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 原创」传习录学堂:对话——孔子、王阳明

「 原创」传习录学堂:对话——孔子、王阳明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评述】学指的是读书。习,指的是反复的练习。朋,志同道合的意思。愠,是怒。君子,君子放在古代是贤达,在如今应该是事业有成,名声很好的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通过不断得读书和反复的学习,使得自己对道的理解与运用越来越熟练(不懂到懂,知识到智慧),这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记得读书的时候,碰到数学难题,反复的计算,总是解答不出来,但是当解答出来的时候,那一刻的心情是欣喜若狂。而这种心情,放在研究哲学的叫做顿悟,而顿悟所带来的快乐不为外人道也。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通过学习,人就会有本事;有本事,就会有名声;有名声,就会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而能与远道而来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坐而论道,交流各自的心得,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这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君子放在古代是贤达的意思,在如今应该是事业有成,名声很好的人。所以作为一个追求成功的人,怎么能去做因别人不了解而生气的事?怎么能去做因别人褒贬毁誉就改变自己理想?李敖大师说过一句话:我寻找快乐都没时间呢!哪有时间痛苦。所以人想成功,就要专注自己的事业。不要去做跟事业不相关的事。这就好比我们的父母,一心只为自己的子女,哪里有心情考虑自己是不是失去了什么?

「 原创」传习录学堂:对话——孔子、王阳明

网络图片


  •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评述】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是良知表德,也就是良知。


学习为了什么?

工作为了什么?

生活为了什么?

为了自己,为了父母妻儿,为了亲朋好友,为了自己所关心的人,为了这个国家,为了……这些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朋友们!这就是我们活着的目的与理想!这就我们内心深处的根本,是我们的道,我们的追求。正因为这个追求,我们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好好生活;也正因为我们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好好生活才实现了这个追求。“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人有了这个追求,这个根本,谁还敢去做坏事?去做违法的事呢?因为大家都知道,如果做了坏事,做了违反的事情,不仅自己内心不安,还要被法律制裁,被人瞧不起。这样的话,如何能让自己的家人过的更好?更有尊严呢?所以有子才会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这就是儒家“人性本善”立论的来源。

然而人心虽然本善,但人与人之间的能力还是有差别的。有的人可以治国平天下,有的人只能修身齐家。不过,不管怎样任何人做人做事都是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如果连身边的事情都做不好,还谈什么治国平天下?所以有追求、有理想的踏踏实实做好自己脚下的事情就可以了。 “达者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也是为什么“孝弟也者”为“仁之本”的原因所在。

「 原创」传习录学堂:对话——孔子、王阳明

今日头条素材库


  •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评述】


巧言令色指的是:违背道义,阿谀奉承,曲意逢迎,佛口蛇心,口蜜腹剑的意思。而仁在古代指的是像孔子、汉武帝、李世民、岳飞这样的人。放在当今来说叫做做大事业的人,比一般的成功更大,能够影响天下的人。

这句话的意思:企图用阿谀奉承,口蜜腹剑,来取得成功的人,几乎是不可能成功!

这句话的是非不用怀疑,绝对是对的。

就说企业吧,一个本身产品有问题,不断的用广告说自己是最好的产品,你买第一次,还会买第二次?买了第二次,你还敢买第三次?消费者都不买了,那企业如何做大做强?

打铁还需自身硬!投机取巧不可取。

所以想成功:少说漂亮话,多做漂亮事。

如果企业领导者真的能按本心做事,关爱员工,关爱消费者,关爱自己所爱的人……无微不至的,从其薪资、生活、工作时间、产品、价格……我想作为消费者或者员工没有不爱这样的企业。而企业有了这些爱,做强做大是可期的!

企业如此,国家、个人更是如此。

「 原创」传习录学堂:对话——孔子、王阳明

网络图片


  •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评述】


当有一个富翁说:“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如我先挣它1个亿。”

作为老百姓的我,我不禁要问:我的人生注定是要失败了吗?

后来我也想清楚了,这一个亿并不是我的目标。

我的目标只是:家庭和和睦睦,家人健健康康。

所以,对我来说,我的成功不需要一个亿。

自这之后,我对自己说:我是否取得成功?只有我自己知道。

所以我想对任何人说:请别用你的成功标准来判断我!谢谢!

“三省吾身”指的是我做的对与错,成与败,只有我自己最清楚,也只有我自己最有发言权。“忠”指的是尽心尽力的意思。“信”是诚信,言而有信的意思。“传”是教学的意思。“习”是不断学习、实践、研究的意思。

至于整个句子的字面意思,我想大家都懂得,就不做解释了。在进入所要谈的话题之前,先问个大家一个问题:如何看待红军长征的胜、败?

先从国民党的角度来看,我想大部分人都会认为红军是失败的。

但是从共产党的角度来看,红军是胜利的。因为长征使红军活了下来。

那到底是胜是败?

从战争学的角度来说:战争只是为了存亡,也就是说“活着就是胜利”。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从历史的结果来看:最后共产党的确胜了。

基于以上的观点来看,我的结论是:事情是对是错,是成是败,真的只有自己最清楚,外人给的标准不能作为结论。

看到这里,也就不难明白曾子“三省吾身”的话外之意就是:只有我自己最清楚成功与失败?因为只有我自己清楚是否问心无愧,是否尽力,是否违反道义,是否诚实……

其实,不但人与人之间的成败标准不同,不同的事情的成败标准也是不相同的。就如父子之间讲孝,而不能讲悌;兄弟讲究悌,不能讲孝。因为孝带有敬意、尊敬的意思,带有长辈与晚辈两个不同的身份的意思。而悌讲的是同辈之间,是平等的,可以自由交流的。所以父子用哥俩好来处理,你觉得你父亲会不会生气?父亲生气了,就是不孝,那事情也就是败了。如果兄弟之间,你变成尊敬,你觉得兄弟感情是不是显得很生分,不亲切。生分、不亲切,这也是失败。所以说,对于不同的事物,判断成功、失败标准的标准是不能相同的。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就是针对不同事物提出来的。读到这“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的言外之意也就不难理解了。“忠”、“信”、“习”就是判断不同事物成败的标准。

再把曾子整句话合起来解释就是:我是否尽心尽力?我是否讲诚信?我是否对把最好的学术、理论教给学生?这一切只有我自己知道。因为我知道,所以我知道我的人生是否充实?是否成功?是否问心无愧?

不管怎么说,确立属于自己的标准,这一点真的很重要。因为标准可以变成理想,变成方向,变成道路,变成原则、变成精神信仰……进而产生方法,产生办法,产生路线、产生规矩……。

再拿红军长征例子来说。如果懂得战争的核心本质是:存亡。

作为长征领导人就不难想出“战略转移”这个方法。因为活着就是战争的目标,而继续留在江西必死无疑。所以不难产生“战略转移”这一伟大构想。而有了“战略转移”这一伟大的构想,就不难想出更具体的落实的办法。

不过,话说回来,“战略转移”这四个字看似简单,其实也不是简单。因为要做出这个判断,如果不谙兵法“存亡”就是“活着”的真意,是很难想出“战略转移”这一方法的。而没有了这一方法,就更别提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这些具体的事情了。

所以,朋友们!真的要好好想想自己的标准了!

因为有了标准,我们才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才会有诗与远方,而不是苟且的活着!

不过,不管多少目标、标准,说起来只有一个标准——就是“良知”。我想大部分的人的人生都只是:

为了自己,为了父母妻儿,为了亲朋好友,为了自己所关心的人,为了这个国家,为了……这些人你爱的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王阳明说过:“千事万事只是良知这一事”。

良知这一事,让我明白了父母的爱,所以我要孝顺父母;良知这一事,让我明白了生命的可贵,所以让我明白了,战争只是为了活着,能好好活着,最好不要轻启战端;良知这一事,让我明白了消费者需要好的产品,所以我营销的方法就是保质保量;良知这一事……

「 原创」传习录学堂:对话——孔子、王阳明

今日头条素材库


  •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评述】道,导也,治理的意思。


因为我爱你,

所以我会在你生日的那一天,

送上一束美丽的鲜花。

因为我爱你,

所以我会在情人节的那一天,

送上一朵美丽的玫瑰花。

你知道吗?

我知道。

我知道,

在我生日那一天,

会收到你送的鲜花。

我知道,

在情人节的那一天,

会收到你送的玫瑰花。

我更知道,

爱情与鲜花,

没有爱,

不会送鲜花。

我更知道,

鲜花与爱情,

没有鲜花,

爱情也就是说说而已。

品尝,品尝这一段话的意思,再看看孔子这句话: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道,通导,治理的意思。千乘之国,指的时诸侯国。敬事,指的是尽心尽力、踏实做事的意思。使民以时的意思,不要在农忙时,征调农民。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很容易看懂,但是看懂意思,不代表懂得这句话所蕴涵的真意。作为读者的我们,看懂真意并不是我们的需求,我们需要的是知识,是智慧。

还是先说说鲜花与爱情。试问一个说很爱你的人,从来没有具体行动,比如没有鲜花,没有关心,你觉得他真的爱你吗?再比如在情人节那天,送你的不是玫瑰花,而是菊花,你觉得是爱吗?

我想大部分的人会说不爱。

可见,爱你不是说说就可以的,是要有行动的,确切地说是要有正确行动的。

爱情与鲜花的道理弄明白了,对于孔子这句的意思也就不难明白了。

大家想想看一个国家要稳定、要富强最重要的是什么?

当然是要爱民如子的好官了。大家都知道治理国家最重要的就是官员要爱戴自己的百姓。遵照这一准则,国家才能稳定、富强。

当然有爱民之心是不够的,还要做正确的事。有一句俗语“好心办坏事”,但对我来说,办坏了就是坏心。试问要取得百姓信任,却不“敬事”,能否?试问说爱惜百姓,却不“节用”,能否?试问体惜百姓,却不“使民以时”,能否?这好比孝顺的人,在父母冷时,不买暖和的衣服给父母,却买了单薄的衬衫给父母,这可以吗?这叫做孝顺吗?

到这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真意也就不难体悟了。

孔子这句话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换成现在话来说,就是我们做人做事:一要看目的,二要看行动,三要看目的与方法是否相符。符合了就意味着事情可做,不符合就意味着不要做。这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这个道理很简单,但真意却需要我们好好体悟。最终是变成我们的知识,还是智慧,就看我们的体悟程度。心即理,也就是心物一体。对于这个心即理,其实很容易理解,就好比在炎热的夏天,关心一个人,是送貂皮大衣,还是送空调。关心人与所要做的事情,是要匹配的。不匹配做了再努力,也是徒劳的。所以在做事情之前,必须进行可行性验证,这样自己所做的事情,才能成功。关心一个是如此,对于一个国家更是如此。所以孔子才会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原创」传习录学堂:对话——孔子、王阳明

今日头条素材库

  •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评述】

与父母在一起,不仅不尽孝,还去做其他事情,父母会觉得你做的很好?

与兄弟、朋友在一起时,不仅讲兄弟情,还不断的吹嘘自己的风光史, 兄弟会觉得你做的很好?

答应别人的事情,却不做,别人会觉得你做的很好?

一个有能力帮助别人的人,却不帮助人,你会觉得这个人做的对?

一个领导人,心心念念的只有自己的小九九,你会觉得这个领导做得对?

一个漠视身边人和事的读书人,你会觉得他做的很对?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答案出来了,也就不难明白孔子下面的这句话:

「 原创」传习录学堂:对话——孔子、王阳明

网络图片


  •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意思。

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的意思是:什么样的场合,什么样的身份、什么样的地位,就要做什么样的事情。如“入则孝”,如“谨而信”,如“泛爱众,而亲仁”。

至于“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管怎么样,都要以良知为重,都要以人为重,都要以道义为重。为什么会这么说?王阳明说过:“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可见“仁、义、礼、智、信”讲的只是人的良知。

看到这里,也就懂得了,要让自己做对事情,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思考:

一、行动方案有没有符合人的良知、良心、道义。

道义真的很重,违反了这个,就意味着毁灭。就好比企业长期卖有毒食品,过期食品给消费者,你觉得这种企业能够做强做大?能基业长青?

二、行动方案是否符合自己身份、地位、场合。

在符合道义的情况下,具体实践过程中,明白自己的身份,所在的场合和自己的地位也非常重要。就好比一个小企业,想推销的产品,在国内所有得电视台投放广告,你觉得这样企业能做强做大?

大家想想看“孝、弟、信、爱众、亲仁”

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人到底是善是恶?其实人说善也可以,说恶也可以,只是从哪个角度来说。就如“恻隐之心”,人动了恻隐之心,是这个人所做的本能反应,所以后续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这个人乐于做的,是这个人的私心。因为假如不做,这个人就会不安,因为违反了自己的本能。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人的这种本能,做了恻隐之心,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这又有利于他人,这样看起来,好像是公心。对于这样的问题,我国古代哲学家,不从是公心、私心来看待这个问题,而是把这种人的本能直接当作善来看,把违反这种本能当作“恶”。所以中国所说的善恶,不是从私心、公心来论,而是从人本人到底是是什么来看。

了解了人的本能,就明白了人到底该做什么?需要什么?这样也就明白了“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真谛。

「 原创」传习录学堂:对话——孔子、王阳明

  •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评述】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人才很重要,但要如何分辨人才?

用学历分辨人才?

用功绩分辨人才?

用资历分辨人才?

用知名度分辨人才?

用容貌分辨人才?

……

这一些分辨人才的方法,总是欠缺了一些?

既然,这些方法辨别不了人才,那就不妨学学古人,看看孔子是怎么辨别人才的?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这句话,虽然不是孔子说的,但是能放入《论语》,代表着孔子的观点。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段话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先不做解释。先重点说说“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这句话。

第一个“学”指的是学习的意思。第二“学”现在大部分人还是把他翻译成学习,我认为不妥当。因为我认为把第二“学”翻译成智慧、能力更好、更准确。举个例子来说:明朝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在当皇帝之前,没有读过书。

那我们是这么说朱元璋好:朱元璋这个人爱民如子,又有谋略,虽然没有读书,但是他是一个读书人。

还是这么说朱元璋好:朱元璋这个人爱民如子,又有谋略,虽然没有读书,但是是一个有能力的人。

答案显然是第二个。

再来说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段话。 “事父母”指的是目的,孝顺、孝心的意思。“竭其力”指的是行动尽心尽力的意思。有孝心,又有正确的行动,那这个肯定是孝顺的人。在古代说人家孝顺,指的是德业有成,是个人才的意思。至于“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都是如此,就不做解释了。

弄清楚了整段话的基本意思,整体意思也就出来。这段话意思就是:

辨别一个人有没有能力,有没有智慧,看的只是这个人懂不懂理论,懂不懂“知行合一”。

说白一点就是,分辨一个人是不是人才,就看这三个方面:一看他目的的正确性;二看他行动的正确性;三看行动与目的是否吻合。

用王阳明的话来说,一个人是不是人才,就看他有没有掌握:

“知行合一”这个理论武器。

有就是人才,没有就是庸才,如此而已。

学习学的只是道。所以只要能按人自己的本能做事,就是学了。可见看待一个人、一件事情,不要看表面,只要看结果就可以了,结果是检验事情对错的唯一标准,古人的盖棺定论就是这个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