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三國最大的謎案,劉備與諸葛亮真的非殺關羽不可嗎?


題主不僅不懂歷史,還是個心裡陰暗的腹黑者,只有黑暗的眼神,卻連基本的邏輯都沒有。劉備和諸葛亮為什麼要殺關羽?關羽要造反嗎?沒有這樣的跡象,如果瞭解些歷史,關羽連造反的理由都沒有,那劉備、諸葛亮的動機都沒有,怎麼會有殺關羽的行動?更何況本就沒有這樣的行動。

先說說關羽為什麼沒有造反的動機。

在東漢那個年代,君權神授是深入人心的,不要說袁術想稱帝,天下共討之。董卓專權到私興廢立,都不敢取漢帝而代之。就算做個大臣,也要是門閥世家,平民百姓有幾個能當上高官的?三國演義把關羽推上忠義千秋的神壇,為回到劉備集團,不惜杜撰了一個千里走單騎。不說關羽對劉備有多忠心,就說他為何棄曹迴歸劉備處,按其個人利益,一介平民,在朝堂怎麼混也混不到什麼高位,而劉備處人才匱乏,他可居一人下而眾人上,當然會去找劉備做雞頭,而不在曹操處做鳳尾。就這出身,在劉備處已是利益最大化,投曹都不行,投孫權不是更不行?造反自立,那怕只當個諸侯也混不下去呀!那會有人才投他?門閥世家誰會挺他?劉備頂個皇家名頭才四處有人招待,再去看看別的諸侯,除了個早早被滅的呂布,那個不是出身名門?

再說劉備,好不容易50多了才打下荊州、益州和漢中之地,都是命根子,交給關羽守荊州,正是因為放心,要不怎會將大本營都讓關羽守?要殺關羽,怎麼也得派個人去接替吧?派誰去了?再說,殺關羽如果事有不密,不是讓關羽反了出去,而且送出荊州?那可是劉備的半壁江山!

諸葛亮?那時諸葛亮可不是演義中所說,是劉備集團的二號人物,關羽才是。諸葛亮不過是個重要點的謀士而已,與諸葛亮同級的還有多人,諸葛亮怎能做得了主,還自己找死去挑唆老大老二的關係?諸葛亮腦子這麼卡的話,還能是智聖?

說關羽兵發襄樊,是自做主張?錯了!關羽是奉命攻曹!還記得隆中對不?天下有變,命一上將出荊州奪天下是劉備集團的既定戰略,而天下有變是何時?關羽兵發襄樊之時,正是在曹操兵敗漢中二個月後,明顯是一個軍事連動,早計劃好的,不是讓關羽去送死,把荊州還東吳!

最後就是上庸劉封、孟達不救兵敗的關羽吧?先不說關羽是否求救,就說古之指揮互不隸屬的軍隊要虎符,這有個高中文化就該知道,信陵君竊符救趙吧?信陵君什麼身份?王室嫡系都調不動軍隊,就當知古代軍紀還是很嚴的!關羽調不動劉封、孟達,而劉封、孟達無劉備虎符調令也不敢發兵,否則形同造反,死罪滅族!這是很多看三國的人都不能把知識點串聯起來了解的,到處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還討論過來,討論過去,可笑!





淨月暖陽


不是劉備、諸葛亮非殺關羽不可,而是劉備非殺關羽不可,諸葛亮在其中並沒有起到決定作用。要知道,諸葛亮也在劉備的防範範圍之內。

一、劉備:借刀殺人除關羽

這一點,章太炎曾有評論:“羽,世之虎臣,……功多而無罪狀,除之則不足以厭人心,不除則易世所不能御,……故不惜以荊州之全土假手於吳人,以殞關羽之命。他認為劉備為了鞏固皇權,為劉禪上位掃除障礙,不惜以荊州之土地、關羽之性命作為代價。

劉備、關羽二人在事業開創初期情誼相投,感情很好,這也跟當時劉備集團勢力較小有關,在劉備漢中稱王、建立蜀漢之前相當長一段時期,劉備、關羽都一直處於流離顛沛、寄人籬下的局面,形勢非常困難,基本上都在為生存四處奔波,此時,二人的矛盾並沒有顯現。

然而,隨著劉備勢力擴大,特別是佔據蜀地成王之後,二人在以下幾個方面矛盾漸漸激化:

(1)關羽執行劉備親自制定的“北拒曹操,東聯孫權”國策不力,導致“孫劉聯盟”岌岌可危,使蜀漢陷入曹魏、孫吳兩大軍事集團的合力威脅之下。

(2)關羽一向看不起氏族出身的官僚,常常製造矛盾,結果就是這些官僚、部屬對劉備、對蜀漢的忠誠度不高,搖擺不定,動搖了劉備集團統治的基礎。

(3)關羽功高震主。這是任何帝王都會防備的問題,劉備也不例外,即使關羽是結拜兄弟,即使關羽沒有二心,但作為劉備,時時刻刻都在防備著關羽,因為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實在是太多。

(4)為劉禪掃除繼承障礙。劉備生前憑藉威望、感情可以穩住關羽,但劉禪就沒有這個能力了,劉禪既年輕有沒有政治鬥爭經驗,劉備是萬萬不放心的。

綜上,在劉備後期,關羽成了心頭刺,必須除之而後快。而荊州之戰就給了劉備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他當然不會錯過,於是借曹操、孫權的刀除掉了關羽。

二、劉備:白帝託孤壓孔明

劉備對關羽不放心,同樣對諸葛亮也不放心,在白帝城託孤的時候,演了一場好戲,看似託孤諸葛亮,實際上是把諸葛亮逼入了絕境,不得不當眾表態要全力支持劉禪。諸葛亮一向以儒家學士形象示人,言必稱孔孟,在外界塑造了一個聰明絕頂、道德無暇的形象,劉備正是利用了這一點,抓住了諸葛亮的要害。試想曹操只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就被世人罵作“國賊”,一旦諸葛亮真的取劉禪而代之,世人的口水都會把諸葛亮淹死;除此之外,劉備還處心積慮的安排了李炎與諸葛亮一起作為託孤大臣,名為協助實則制衡。

梟雄劉備

劉備是亂世之英雄,更是梟雄,為了個人、家族利益,可以置兄弟情義、謀臣支持於不顧,隨時犧牲別人來換取自己的利益。


曉東筆談


其實,只要弄清了劉備與諸葛亮為何沒救敗走麥城的關羽,這個所謂的“三國最大的謎案”也就不攻自破了。

威震華夏的關羽,還用劉備與諸葛亮救嗎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從劉備佔領陽平關,與夏侯淵、張郃相拒之時,到次年奪取漢中,再到劉備稱帝,關羽先後送給劉備四重喜報,並且無一憂報。

  • 喜報一: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江夏太守文聘與右將軍樂進進攻關羽鎮守的荊州尋口。關羽率軍迎戰,不但擊退了文聘與樂進,而且乘機派遣偏將率軍北征,殺敵極多,使曹操非常憂慮。

  • 喜報二: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在漢中爭奪爭中,曹操敗於劉備,心中不甘,派徵南將軍曹仁與偏將龐德進攻關羽鎮守的荊州。結果,關羽以攻代守,反將曹仁圍困樊城。隨後,關羽被龐德一箭射中額頭,曹仁以為有機可趁,當即率軍進攻關羽。結果,關羽在沔水大破曹仁,而且還將曹仁的水軍全部殲滅。

  • 喜報三:曹操接到曹仁大敗的軍報後,遣于禁率領七路大軍前去救援曹仁。結果,當年8月,天降大雨十餘天,造成漢水暴漲,而於禁的營寨又紮在較為低窪之處。因此,關羽掘開堤壩,引江水淹沒了于禁的七路大軍,並擒斬龐德,降服於禁。接著,關羽藉助水勢,再次圍攻樊城的曹仁。當時,城中即將斷糧,將士們心中驚恐,曹仁打算棄城而去。若非曹仁被滿寵勸住,樊城將為關羽所得,敗走麥城的悲劇可能就不會上演了。


  • 喜報四:關羽兵圍曹仁期間,曹魏任命的荊州刺史胡修、南鄉(今河南淅川東南)太守傅方,先後投降關羽。同時,由於陸渾(今河南嵩縣東北)地區的徭役頗重,百姓孫狼等人不堪忍受,帶領百姓殺官反叛後,遙受關羽的官印,並依附關羽。因此,聲勢一度“威震華夏”,驚得曹操欲遷都避其鋒。

當時,以關羽在戰場上的驕人戰績來看,劉備與諸葛亮怕連半點出兵增援關羽的想法都沒有吧。

敗走麥城的關羽,劉備還有機會救嗎

當曹操想要遷都欲避關羽鋒芒之時,司馬懿和蔣濟進行了勸說。因此,曹操採納二人建議,派徐晃領軍救援曹仁的同時,又派使者與孫權結盟,意欲共同對付關羽。而這一切,關羽、劉備和諸葛亮並不清楚。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閏十月,孫權任命呂蒙為大督都,令其率軍襲取江陵,孫皎為後應。同時,又派右護軍蔣欽督水軍進入沔水(漢水),意圖阻斷關羽水上去路。

同年十一月,呂蒙採納陸遜白衣渡江之計,率前軍夜行晝歇抵達尋陽(今湖北廣濟東北),讓士卒身著白衣,化裝成商人,埋伏在偽裝的商船中。然後,又僱請百姓划船,晝夜不停向江陵進發,順利將駐江蜀軍全部俘虜。隨後,誘降公安蜀將傅士仁和蜀南郡太守糜芳,進而佔據江陵,並撫慰百姓。

同時,呂蒙又令陸遜進軍夷陵(今宜昌境內),防止劉備出兵救援。然而,這時的關羽還在與徐晃對戰。

當關羽得到消息撤軍返回時,孫權已佔據江陵,並且派陸遜先後攻佔夷陵、秭歸(今湖北秭歸),意圖切斷關羽入川的退路。

關羽復奪江陵失敗後,匆忙向麥城(今湖北當陽市東南)方向撤退,而陸遜則乘勝西進,順勢奪取了宜都。

途中,關羽派人向駐所上庸的劉封、孟達求援,二人卻以上庸新定為由,拒絕支援。自此,關羽已陷入進退失據的困境。

同年十二月,關羽被孫權大軍圍困麥城,並派使者勸降關羽,關羽假裝同意,提出吳軍退兵十里的要求,然後從南門出降。呂蒙聞報,隨退兵十里,等待關羽投降。

但是,關羽卻帶著義子關平及數十騎兵,乘機悄悄出北門向西打算逃回益州。而當時的麥城東、西、南三面皆是孫權的大軍。

結果,關羽突出重圍,來到臨沮時,卻被埋伏的潘璋部將馬忠設絆馬索擒獲,並與子關平一同被孫權所殺。

從時間上來看,關羽向劉封求援 時,至少是十一底或十二月初。假如,他同時也派人入蜀向劉備求援,就算能夠突破東吳的封鎖,怕也難在關羽遇害前見到劉備和諸葛亮,則更談不上出兵救援了。因為,從麥城到成都有1800多里的路程。

至於廖化突圍救援的事蹟,只不過是《三國演義》中的情節。據《三國志·鄧張宗楊傳》記載,關羽被殺後,廖化也歸入了東吳。但是,廖化卻以詐死之計,帶著母親晝夜趕路,這才回到成都,並見到劉備。

因此,無論是從時間上來看,還是從孫權的佈局上來看,劉備和諸葛亮都沒有相救關羽的機會。

東吳襲取荊州,劉備和諸葛亮究竟有沒有料到呢

對於魏吳結盟對付關羽,應該出乎了劉備和諸葛亮的意料。因為,建安二十年(215年),劉備曾將關羽鎮守荊州的江夏郡、長沙郡、桂陽郡劃歸孫權。

按理來說,劉備很有結盟的“誠意”了,而且孫劉聯盟也是大勢所趨,無論是劉備,還是孫權都能看到這一點。就算關羽曾經拒絕過孫權的求婚,也不應該影響孫劉聯盟的大局。

只是,剛剛奪取漢中的劉備,可能將主要精力用在了稱王、稱帝以及立國的各項事務上,而忽視了自身的擴張,會對同盟者的心理造成多大的壓力。更何況,荊州的地理位置,猶如懸在孫權頭上的一把利劍。當劉備勢弱之時,或許孫權還感覺不到有多大威脅,當劉備勢力迅速壯大時,卻可能會令孫權夜難安枕,又豈有不想奪回之理。

同時,由於關羽從“威震華夏”到敗走麥城,時間跨度太過急促,幾乎沒有給劉備和諸葛亮反應的機會。這應該是劉備和諸葛亮沒有料到關羽會敗的主要因素吧。

劉備和諸葛亮初定的發展戰略,也不容許荊州有失,又怎麼可能讓鎮守荊州的關羽死呢

再說,劉備初見諸葛亮時,二人基本確定了今後奪取天下的發展戰略:“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彝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早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劉備)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也就是說,劉備奪取天下的兩條路線是荊州至宛洛,漢中至關中,而荊州就是其中之一。可見,荊州在劉備和諸葛亮心目中的戰略地位何其重要,而荊州的安危又在關羽的身上。

因此,無論怎麼說,劉備和諸葛亮都沒有謀害關羽之心。


祥子談歷史


這的確是三國時最大的謎案,不管劉粉、諸葛粉是否高興,但豹眼依然說:對於關羽,雖然還沒有到了非殺不可的地步,但關羽之死,劉備、諸葛亮逃脫不了干係。

首先,劉備、諸葛亮並不想殺關羽,因為劉備可以不要關羽,但他不想不要荊州。荊州就是他的命根子、眼珠子,沒有荊州他心痛啊。

所以,劉備、諸葛亮不會真心要殺關羽。

其次,關羽在劉備自立漢中王后,已經與之分道揚鑣,劉備作為漢賊已經成為事實。關羽與劉備、諸葛亮已經尿不到一個壺裡去了。因而,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劉備、諸葛亮坐視不管,讓其自生自滅。

如果關羽僥倖戰勝曹操,對劉備沒有壞處;如果失敗,那也沒有辦法。

這就是政治的殘酷之處,沒有證據說明劉備、諸葛亮要對關羽咋樣,但事實上已經說明了問題。

其三,漢中之戰後,劉備、諸葛亮已經在剷除異己,為下一步進位做準備了。

劉備自立漢中王就引起了關羽如此大的反感,如果想稱帝,關羽絕對會劈了他。

諸葛亮建議劉備殺掉劉封,為的就是保劉禪的位置。因為劉封剛強勇猛、不好節制,為此把他殺掉,那麼關羽剛愎自用,就更沒法節制。

不管演義說得如何熱鬧,三把火讓關羽、張飛心服口服,華容道讓關羽徹底蔫了,但史實是關羽從來就沒服氣過諸葛亮。

劉備一旦駕崩,諸葛亮控制不了關羽。

由於關羽的威望所在,諸葛亮不可能像建議劉備殺掉劉封那樣,殺掉關羽,但在不救關羽這件事上,二人保持了高度的默契。

站在劉備、諸葛亮的立場上,殺掉關羽是可以理解的,畢竟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嘛!

豹眼完全理解劉備、諸葛亮,為了政治利益,啥手段不可用呢!這點事算得了啥呢!


豹眼看歷史


所謂劉備、諸葛亮借曹操和東吳之手殺關羽,也是前些年很流行的陰謀論,經一些影視作品,比如電影《關雲長》等的渲染,更讓一些不太懂歷史的人信以為真。認為劉備會殺關羽的“動機”大約如下:第一,關羽有意直取許昌,迎奉漢獻帝,而這樣會讓劉備做不成皇帝;第二,關羽戰功卓著不好管,尤其是如果劉備死了,劉禪更管不住他。而所謂“證據”,也就是劉備沒有救關羽。僅此而已。實際上,真的瞭解三國曆史,就會發現這些根本都站不住腳。 第一,關羽北伐是為了給劉備擴大地盤,不是擁護漢獻帝。 關羽的後世民間形象,刻意渲染他忠於漢室。如三國演義裡關羽曾在許昌圍獵時因曹操欺辱漢獻帝而動了殺曹操之心卻被劉備攔阻。再如土山圍約三事,“降漢不降曹”,一直以漢臣自居。於是就有人臆測關羽北伐襄樊是為了擁護漢獻帝。這就是胡扯。首先許昌圍獵之事根本不存在,其次土山圍約三事也是非常荒誕。什麼叫“降漢”?難道關羽一直以漢朝的叛賊自居所以要投降漢朝?邏輯根本就不通。事實上,關羽一直是劉備心腹,即使投降了曹操也會克服險阻回到劉備身邊。要是為了漢獻帝,留在曹操身邊伺機謀殺豈不是更方便?再說,即使北伐能打下許昌,也擁護不了漢獻帝。曹操有強大的後方支援,只要遷都,自然也會帶著漢獻帝一起走,關羽那點兵,又不能一舉收下全部北方曹操的地盤,打那麼後面又守不住,關羽難道送死去嗎?因此,關羽北伐的唯一目的,就是幫助劉備擴大地盤,奪下襄樊,運氣好的話威脅一下許昌,僅此而已。 第二,劉備不是不救關羽,而是來不及救。 陰謀論者的唯一“證據”就是劉備沒有救關羽。可事實上劉備不是不救,是根本來不及救啊。在建安二十四年五月,劉備剛剛打完持續兩年之久的漢中之戰,與曹操主力打的人困馬乏。就在短短兩個月後,關羽發動襄樊之戰。讓劉備怎麼出兵援助?而八月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十月,關羽收汝南叛軍為援,威脅許昌,曹操嚇得幾乎遷都。可就在短短兩個月後,關羽被擒殺。誰反應的過來?這兩個月,關羽先被徐晃擊敗,然後退回江陵,發現已盡被東吳所得,敗走麥城,不久突圍被殺。形勢急轉直下這麼快,你能苛求劉備發兵救援?至於說劉封孟達在廖化突圍求救時仍然不發兵,也是小說杜撰。事實上根本沒人突圍出去,廖化自己在歷史上也困在東吳一年多才逃出去,那時候關羽早死了。 第三,就算要殺關羽,何必犧牲荊州? 對於劉備死後關羽可能不聽劉禪的號令的問題,有可能。為此要殺關羽,理由也不是完全不成立,因為劉封被諸葛亮建議劉備殺死就是這個理由。但是問題在於,殺一個自己的武將,用得著拿荊州陪葬嗎?首先那是戰時,兔死狗烹、鳥盡弓藏一向都是戰後,劉封也是丟了上庸三郡沒有利用價值了才被殺的。關羽還鎮守荊州呢這就不要了?如果真的要急不可耐地除掉他,也行,至少換一個人鎮守荊州吧。然後把關羽調回成都,一杯毒酒的事,這麼容易,怎麼著也不能就這麼把荊州送給東吳了呀。


阿狸阿


真相也許很殘酷。對,就是劉備殺的關羽。或者說是劉備集團殺的關羽,也許劉備本人念舊不想殺關羽,但政治家不只是代表自己,還代表了一個階層的利益。從三國志分析,關羽確實初心不改,一心想匡扶漢室。當初他入夥劉備的時候就是這麼想的,到麥城那一刻也是這麼想的。但劉備只是把匡扶漢室當作幌子,目的是自己做皇帝。漢獻帝劉協禪位之後被曹丕封為山陽公,不僅沒有死,而且劉備死後,甚至諸葛亮死後漢獻帝還活著呢。明知道漢獻帝沒死,當時劉備為啥不把漢獻帝接回成都來。不僅沒有接回漢獻帝,在曹丕代漢之後,劉備方面還宣稱漢獻帝已死,在成都舉行了隆重的國葬。但關二爺從心底是想迎回天子,關二爺歷次北伐的目標是漢獻帝所在的許都,不是曹操所在的鄴城,甚至有一次都迫近了許都。這是劉備集團不能容忍的,漢獻帝接回來,劉備最多當個王爺兼丞相。關羽拿著劉備集團的兵去給自己找麻煩。劉備能忍,諸葛亮他們也不能忍。關羽和曹操集團的荀彧很像,都是真正的匡扶漢室,但曹操劉備都是把匡扶漢室當作幌子,所以關羽的下場只能和荀彧一樣。不同的是劉備是借刀殺人,做的比曹操高明。


江南市場調研


關羽是三國時期劉備手下的一員大將,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戰顏良、誅文丑的故事膾炙人口,猶如天神下凡般的人物,就是這樣一位傳奇版的人物卻落得個敗走麥城如喪家之犬般的下場,最後竟然被東吳潘璋手下的無名小輩馬忠擒獲並殺害。


很久很久以來,大家都相信這個過程和這個結論,但到了民國初期,章太炎先生根據自己的研究,提出了一個驚人的說法,認為關羽是諸葛亮假借東吳之手或者諸葛亮與劉備密謀害死關羽的,原因是關羽功勞太多太大,諸葛亮擔心劉備死後自己控制不了關羽,但關羽又沒有圖謀不軌的大錯,殺了他不能服眾,因而出此下策。


這樣的觀點提出來之後,不斷有學者跟進補充,慢慢就形成一家之言,很多人也就信以為真,成為三國最大的謎案,然而諸葛亮與劉備真的非殺關羽不可嗎?
其實,歷史上劉備與關羽並非拜把子的兄弟關係,只是普通的主僕關係,是劉備眾多手下大將中關係教密切的一個,但劉備對關羽是不怎麼信任的,關羽曾經為了保命而投降過曹操,這就是大忌,在劉備看來,投降就是背叛,心裡自然會留下陰影,後來關羽又背叛曹操,回到了劉備的身邊,這讓劉備心裡是怎麼想呢,只能讓他覺得關羽是個善於叛變的人。

劉備讓關羽董督荊州事,授權掌管劉備控制的南郡、長沙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陽郡的荊州五郡,但在孫權討要荊州失敗後,孫權就派遣呂蒙偷襲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率兵五萬下公安,這個時候,關羽在劉備的命令下入益陽。
這場大戰一觸即發,但這時曹操出兵漢中,給劉備帶來不小的麻煩,他一方面與孫權議和,想平分荊州,另一方面準備與曹操爭奪漢中,雖然最後劉備佔據了漢中,但漢中的百姓都被曹操擄走了,當時的劉備也是前線兵力不足,已經到了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地步,所以獲勝的劉備去世也不是很樂觀的。
為了緩解壓力,劉備讓關羽出兵襄樊,以牽制曹操的兵力,襄樊是戰略的重點,能攻下襄樊,在地利上就能把荊州與益州的交通打通,減少漢中的壓力。
219年8月,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牽制住了曹操的大量兵力,但沒想到孫權與曹操搞起了聯盟,派呂蒙白衣渡江,偷襲關羽後方,曹操一徐晃為主將,連破關羽十道防線。

而此時沒有做出任何戰略上的調整,都沒有安排一兵一卒去支援關羽,相反是在做自己的帝王夢,建造宮殿。
僅僅過了不到半年的時間,曹操與孫權聯手就打敗了關羽,關羽敗走麥城,在打算逃回益州的路上,與兒子關平一起被東吳潘璋手下的司馬馬忠俘虜後斬殺,成為三國演義中最令人悲傷的故事。
劉備就算為了除掉關羽,也不會犧牲荊州三郡和大量的兵力為代價,這個損失未免太大了,他只是沒想到關羽兵敗被殺會發生得這麼快,就算去救援荊州與襄樊,道路都沒有打通,還要經過崇山峻嶺,水路早就被孫權佔領了,何況劉備還要顧及益州與漢中,不能因小失大。

至於諸葛亮這個時候其實並沒有多大的權力,劉備執政時朝綱獨斷,真正倚重的是謀士法正,諸葛亮被排除在權力中心以外,只是個執行者,最多隻能建議,並不能做決定,因此他對關羽的遇害也無能為力。
關羽北伐失敗也有很多方面的問題,倉促出兵,前期戰事過於順利,盲目樂觀,低估了形勢,在勝利的表象下,關羽有一種求勝心切的僥倖心理,大喜過望,最後慘遭失敗。






遺產君


看到這個問題,濤哥感覺此事究竟從何說起啊?劉備與諸葛亮何時要殺關羽?華容道嗎?真實的歷史上根本沒有華容道放曹這麼一說,只是小說《三國演義》中杜撰出的情節。即使在小說《三國演義》中,關羽立下軍令狀,華容道關羽放過曹操,諸葛亮也是做個樣子並沒有想真的殺掉關公。宅心仁厚的劉備更是百般求情,害怕孔明會殺二弟。

還有就是讓關羽守荊州,是否是劉備與諸葛亮要害關羽?讓關羽守荊州恰恰是劉備對二弟的信賴。因為劉備認為只有二弟關羽能夠擔此重任。而諸葛亮讓關羽如有誰偷襲荊州就點烽火臺,然後他與主公就會回援荊州。但是不小心被呂下阿蒙給暗算了。偷偷佔領了烽火臺,讓關羽無法及時報信。

劉備與諸葛亮非殺關羽不可嗎?這事究竟要從何說起啊?


濤哥歷史大講壇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本是令後人稱頌的兄弟情誼,但是總有一些不一樣的聲音,認為劉備和諸葛亮在關羽敗走麥城一事上太過無動於衷,劉備沒有發一兵一卒援助關羽,讓關羽死於非命,是為了自己的兒子繼位鋪路,畢竟歷史上皇帝殺功臣的事屢見不鮮,而有人認為諸葛亮也沒有向劉備建言獻策,有人說他這個是借刀殺人,因為諸葛亮跟關羽一直不對付,而且關羽一直在破壞聯吳抗曹的計策,不利於諸葛亮後期的政治佈局,拋開個人的主觀臆斷,我們從歷史史實來看看劉備和諸葛亮是否真的有意要殺關羽。


一,打襄樊是否是關羽擅作主張。

襄樊之戰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如果沒有襄樊之戰,曹軍就不會派兵來救,關羽軍事吃緊只好從江陵派兵,於是關羽的後方大本營十分空虛,讓孫權有機可乘,結局是關羽敗走麥城。

因為歷史沒有直接交代,很多學者認為是關羽擅自發動了襄樊之戰,理由是《隆中對》文中,諸葛亮認為劉備要兵出秦川,才有可能北伐成功,而這個時候關羽卻一直在添亂,他自始至終都在孤軍奮戰,沒有向領導劉備彙報工作情況,還一再破壞孫劉聯盟,讓諸葛亮不得不用孫權之手,除掉關羽這個眼中釘,但是這個觀點當真站不住腳。

證據:關羽此人熟讀《春秋》,定然知道服從是軍人的第一天職,他和劉備雖然結拜過,但應該也知道君君臣臣,襄樊乃是重要的戰略要地,這個層次的戰役一定會請示最高領導人劉備的批准,再者,關羽在荊州鎮守期間,並沒有擅自用兵的歷史,諸葛亮曾經說奪取益州之後就還荊州,但是劉備奪取益州之後還是不換,於是後世有個歇後語:劉備借荊州——想借不想還,後來孫權見劉備不還,直接攻取荊州三郡,這個時候關羽沒有出兵,而是等到劉備領兵到達公安後,才領命出兵益陽與魯肅對峙,攻打襄樊,如果關羽早有私心,早就在孫權攻取三郡之後出兵,何必等到劉備到達公安之後才行動。

還有,在襄樊之戰前,劉備在漢中稱帝,封了四位大將為將軍,只有關羽有假節鉞,這個假節鉞是什麼,其作用就像尚方寶劍一樣,尚方寶劍如皇帝親臨,如果劉備對關羽不信任,又何必賜他假節鉞,讓他有自由調配軍隊的權利,因此假節鉞是劉備授命他攻打襄樊的有利證據。

二,劉備為什麼不出兵援救

那麼這個時候就有一個疑問了,劉備讓關羽出兵攻打襄樊,為什麼自己不出兵,這就與《隆中對》兩路出兵北伐的計策大相徑庭了。

這就只有一種解釋,就是劉備讓關羽出兵的原因,只是讓關羽輔助他守住漢中,並不是想要北伐,劉備佔領漢中之後也沒有佔到什麼便宜,他本想讓曹操糧草用盡後自動退兵,但是曹操退是退兵了,也把城裡的百姓物資一併撤走了,留給劉備的只是一座空城,曹操這個奸雄雖然放棄了漢中,但是並沒有放棄益州,他派張郃守住陳倉,曹操退回長安,此時劉備在軍事,經濟上沒什麼收穫,還要時時提防曹操,因為襄樊是連接益州和荊州的重要樞紐,假如關羽攻破了襄樊,就打通了益州和荊州的交通聯絡,對日後實現《隆中對》兩路北伐的計策大有裨益。

既然進攻襄樊不是關羽自作主張,而是劉備的命令,那為何劉備對關羽見死不救呢,不是不救,而是根本救不了, 也不能救。

在劉備的計劃中,即使襄樊攻佔不下,關羽就會回到江陵維持荊州的局面,但是關羽水淹七軍之後,老毛病又犯了,開始驕傲自滿,不破樊城不回頭。

更沒想到的是,孫權這老弟竟然會去聯合曹操,襲擊荊州。

更讓他大呼意外的是,糜芳這小舅子居然投降了,將南郡之地拱手相讓,這一切都讓劉備措手不及,以至於根本沒有來的及調配兵力,此時即使劉備想派兵援助關羽,兵源也十分有限,劉備進攻襄樊本來就是為了解漢中之圍,他的一部分兵力要駐守荊州,另一部分兵力要駐守益州,可以調動的兵力有限,即使調撥大軍前去,也要一定時間來籌措糧草,另一方面孫權已經佔領荊州,證明他已經撕破臉皮,隨時準備跟蜀漢魚死網破,在這種情況下,還要隨時提放曹操大軍的偷襲,這一切都讓劉備手足無措,根本來不及反應。

諸葛亮為何無動於衷。

劉備面對這樣的窘境無可奈何,那麼作為軍師的諸葛亮怎麼就沒有幫忙出謀劃策呢?因為諸葛亮沒有這個動機,也沒有這個權利這樣做,因為劉備才是破壞孫劉聯盟的始作俑者,上文說過,關羽進攻襄樊是在劉備的授意下進行的,目的是為了配合劉備奪取漢中,並沒有破壞諸葛亮的計劃。

當初孫權派人接回孫夫人的時候,已經釋放了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劉備不但沒有想過挽回孫劉之間關係,反而樂樂呵呵的迎娶了新媳婦,你讓孫權的面子怎麼掛的住。

建安二十年,劉備更是腦袋一熱,直接想要親率大軍與孫權開戰,所以真正不把孫劉聯盟當回事的是劉備,即使機智如諸葛亮,他也沒有辦法改變主公的想法,因為在《三國志》中,諸葛亮並不是像《三國演義》一樣主宰軍中一切事務的丞相。

劉備真正倚重的是法正,奪取益州,佔領漢中,法正都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所以在夷陵之戰後,諸葛亮才會說:“如果法正在,就能勸服劉備不往東行,即使後來出兵,也不至於如此慘敗。”所以此時的諸葛亮根本插不上話,所以無論諸葛亮說什麼,劉備都不會聽的,諸葛亮此時就像韁繩牽烈馬,皇權束縛了他。

結尾:所以那些說陰謀論者的大可不必,劉備還是那個劉備,諸葛亮還是那個諸葛亮,劉備雖然有虛偽的一面,但是他本質還是重情重義,不忘桃園三結義之情,諸葛亮雖然沒有《三國演義》寫的那麼神,但是在政治方面坦坦蕩蕩,他無愧偉大的政治家的稱號。


鴻觀大歷史


什麼是三國最大的謎案?關羽死亡之謎一指被後世人猜測,有說劉備不發兵救援的,也有說諸葛亮借刀殺人的,那麼事實上真是這樣嗎?

公元219年,曹操想要遷都許昌,但是司馬懿等人認為孫權斷然不會想看到關羽勢大,他們可以讓他從後面攻擊關羽,條件是答應把江南封給孫權。

與此同時,曹操還動員了徐晃、張遼等將領,還準備親自攻打關羽,然而,孫權命令呂蒙以總帥偷襲荊州,並親自率領軍隊作為後援。

荊州江陵守將糜芳還有公安守將卻不戰而降,呂蒙就這樣輕而易舉的得到荊州各郡。

另一方面,救援樊城的徐晃卻因為自己的兵力不足,根本無法與關羽抗衡,好在曹操先後派遣將領前去增援,後徐晃擊敗關羽,關羽又得知自己的後方發生變化,於是南撤。

關羽的家屬大多在江陵,當他們得知江陵已被孫權奪去時,士兵們逐漸崩潰,撤退到麥城,緊接著關羽帶領數十名士兵逃跑,一路突圍到臨沮,卻遇到馬忠伏擊,就這樣關羽和兒子關平在臨沮被抓獲並殺害。

正是如此,關羽的死引來各種猜測,甚至有很多陰謀論,說劉備是有意不發兵相助,諸葛亮更是有意借刀殺人,因為關羽在歷時半年的戰爭中,卻沒有得到劉備派來的一兵一卒。

其實並非如此,關羽的死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首先:進攻荊州的不是呂蒙的一路軍,而是東吳偷襲荊州的三路軍,當時的東吳分三陸軍,分別是呂蒙白衣渡江奇襲荊州的以陸軍、孫權自己率領負責擒殺關羽的二路軍,還有攻打巴蜀和荊州要道的陸遜。

正史因為巴蜀和荊州之間的要道夷陵被東吳控制,上庸的劉封又因為多方面原因沒有救援,其實在西川的劉備很有可能根本就沒有收到消息。

其次:時間上來不及,當時,劉備正忙著鞏固漢中,派劉封、孟達等人守住上庸,形成犄角之勢,卻沒想到呂蒙會偷襲荊州,加上關羽敗的太快,從樊城撤退後,根本就沒剩下多少兵力。反觀劉備主力也就是漢中前線以及關羽軍隊,因此劉備即使相救也來不及。

最後:蜀中到荊州的道路艱辛,道路並不平坦,兩地之間的信息溝通也不方便。此外,襄樊戰役開始後,關羽成功的消息頻頻傳來,劉備也非常興奮,也準備出兵漢中,進入關中,這也是最初的戰略方針。

可以說,蜀國沒想到東吳會進攻,關羽會輸掉,而且這麼快,當得知這個消息時,夷陵已經陷落,江陵等重要的地方已經被佔領,援軍不能在短時間內調動起來,也不能進入荊州。

只有當時的房陵等地由劉封孟達駐守,並有少量的部隊,如果劉封放棄這個城市去增援關羽,其實就是杯水車薪,還有可能賠了夫人又折兵。

再加上關羽倉促出兵,前期戰事過於順利,盲目樂觀,低估了形勢,在勝利的表象下,關羽有一種求勝心切的僥倖心理,大喜過望。

因此,關羽的失敗是不可避免的,和劉備、諸葛亮根本扯不上邊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