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成为一个明事理的人需要读哪些书?你怎么看?

宜男


只有读书才能明理,只有明理才能成就自己。明理的最佳途径就是读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全面最智慧最完善教会人类明理的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开放、深邃、兼容并包,善于吸纳外来文化,不仅有治国安邦之道,更有为人修身明理之法。

学习中华文化要全面系统学习儒释道思想,学习领悟《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诗经》、《易经》、《尚书》、《礼记》、《春秋》、《吕氏春秋》等儒家经典,《道德经》、《庄子》、《太上感应篇》等道家经典,学习《金刚经》、《心经》、《坛经》等佛家经典,经典中教会我们如何明辨是非,如何格物致知,如何为人处世,如何修为律已,如何兴国安邦、利国利民……。学习经典之余还要多读中国历史《二十四史》、《后汉书》、《史记》等,学史使人明智,借鉴古人的智慧和经验教训,化为我用。


上善若水20020601


明事理,通俗来讲就是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这样的人识大体,做事合情合理,为人处世恰到好处。我认为要成为一个明事理的人需要多读以下这三类书籍。

一、关于启蒙引导类的书籍。比如《论语》、《弟子规》以及被誉为“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之一的《三字经》等等启蒙引导类的书籍。这些都是我们老祖宗们留下来的瑰宝,它们浅显易懂、言简意赅地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礼仪、伦理纲常、忠孝节义等等内容,其中蕴含着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和典范事迹,这些启类书籍为我们成为一个明事理的人提供一个良好的典范。

二、关于自我与世界认知类的书籍。《人性的弱点》、《九型人格》、《枪炮、病菌与钢铁》、《个人形成论》、《乌合之众》、《自卑与超越》、《人类简史》、《自私的基因》等等关于自我认知与世界认识的书籍,这些书籍可以让我们重新进行自我审视,带我们深入了解自己与群体世界的联系,让我们知道怎么样才能够更好地与其他的人和事物和谐相处,这是我们做人做事恰到好处的关键。

三、关于个人成长类的书籍。

比如《活法》、《苏菲的世界》、《道德经》、《非暴力沟通》、《影响力》等书籍。这些书籍可以让我们在接受启蒙与重新自我审视之后,可以在为人做事过程中自省,从每一件事情,每一个人身上挖掘到自身不足之处,不断进步成为一个真正懂人情世故,为人做事恰如其分、明事理的人。

以上就是我认为成为明事理的人需要读的书籍,希望对你有帮助。


复活的人


想要明事理,必须懂哲学。

哲学是一门博大精神的学科门类,明事理是经过实践总结的人生智慧和道理。

以下书籍:

西方哲学:

柏拉图:《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

奥古斯都:《忏悔录》。

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录》。

洛克:《人类理解论》。

斯宾诺莎:《人类理智新论》。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密尔:《论自由》。

体谟:《人类理解研究》。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尼采:《悲剧的诞生》。

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

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福柯:《知识考古学》。

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

约翰•罗尔斯《正义论》。

中国哲学:

《周易正义》、

《论语集注》、

《孟子正义》、

《大学》、

《中庸》、

《老子道德经注校释》、

《庄子集释》、

《荀子校释》、

《韩非子集解》、

《淮南子集释》、

《春秋繁露》、

《王弼集校注》、

《原道》、

《周敦頣集》、

《张子正蒙注》、

《二程集》、

《四书集注》、

《朱子语类》、

《传习录》、

《宋元学案》、

《明儒学案》、

《周山全书》。


杨光明媚0601


成为一个明事理的人需要读哪些书?

明事理不需要读什么书,一定要读的话,首选《三字经》。我的见解如下:

个人以为,一个人明不明事理和读书多少没有太大关系。读书可丰富你的知识,提高你的技能,但是只读书不能让你明事理,读书只能为明事理找到理论依据。

举个例子,抛向空中的物体会下落,没读过书的人说是物体重,当你读过书才知道,是地球万有引力的事儿。这个“万有引力”就是你找到的物体下落的理论依据,有没有这个“万有引力”的理论,都不会影响人们对物体下路的认识。

回过头来想一想,如果读书才能明事理,那些没读过书的文盲,还我们的先辈,十有七八都不认识字,他们其不是都成了不明事理之人吗?显然不是,他们大都还是明事理的。所以说,明不明事理跟读书多少无关,跟读什么样的书更没关系。

明事理与否取决于一个人生活的环境,亲身经历的事和看到、听到的所有这一切对内心的影响程度。一个不明事理的家庭,往往会有几个不明事理的家人。老百姓发生争执时常说的一句话:那一家子都不明事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就是家庭环境影响的原因。

明事理出于心,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内心是怎么想的,话就会怎么说,事就会怎么办,说的这些话和办的这些事合乎大众的认可,这就是识大体,知大局,明事理。

所以说,要多接触正能量的事物,从内心改变自己不好的认识,久而久之,人生观价值观就会改变,变的积极向上,自然就会成一个明事理的人了。


远方远方2


要想成为一个明事理的人该看的书太多了;《毛泽东选集》四卷、《道德经》、《资治通鉴》、《三字经》、《弟子规》………

仅看书就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人,这显然不够,除了研读经书,还要真正活学活用,以平常心处之,抛弃一切杂念,待人接物……

师傅请进门,修行在个人

文明的中国,争做明事理的文明人!


不平事


明事理,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如何为人处事,才能让我们的人生不走弯路,让我们的人生趋吉避凶。这是我们一生都在探索的,却极少有人能够找到方向,找到目标。

我们能生在中国是极其幸运的,中国几千年前的古圣先贤,他们洞悉明了宇宙人生间的关系,并把他们记录下来,流传后世,希望后代子孙能够照做,就能得到吉祥,远离灾祸。

中国的老祖宗是最有智慧,最懂得教育的,他们知道语言会变,语言会随着时代而改变,我们今天很多话放到三十年前都是没有听说过的,更何况几千年,所以他们发明了文言文,把这种智慧用文言文的方式流传下来,所以我们今天才能得以看到。我们只要学会了文言文就能看懂,可惜我们今人多不识货,认为其是糟粕,为什么他们会认为是糟粕呢?因为看不懂。他们看不懂,就认为是糟粕,笑话古人,岂不知道他们才是最可笑的。一生都在追求幸福平安,却把获得幸福平安的方法弃之不用,而随顺自己任意妄为,感召灾难和祸害,这真是可怜之人。

中国的传统文化划分儒、释、道三大家,说是三家,其实是一家,你会发现它们之间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因为他们说的都是真理,真理只有一个。我们可以去读孔子、老子、释迦摩尼佛,应该读这方面的书。

现代的书籍,形形色色,说什么的都有,我不是否定它们,只是我没有智慧去判断是否真的有利于自己,人生短暂,也没有那么长时间去分辨,那就读古人的书,是经过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几千年也淘汰了很多书,如果不是真理,不是经典,也不会流传下来。

我之前也很喜欢看小说,看散文,什么流行看什么,结果是让自己形成了非常错误的观念,走了很多冤枉路,人生过得乱七八糟。

一个老师是一条路,两个老师指路就是两条路,三个老师就是三岔路口,如果四个老师指路的话,就成了十字路口,站在十字路口,该何去何从呢?现在都是一家之言,貌似谁说的都很有道理,把自己的思维都搞混乱了,如果你跟随了正确的观念还好,如果是错误的观念,那么人生就要重头来过,可是人生有几次重头来过的机会呢!所以我们读书要慎重,重内容不重数量。

如果只是作为平时的课外阅读,我的建议是可以先从最基本的读起,《弟子规》、《了凡四训》、《安士全书》、《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不要小看他们,觉得很简单,一辈子如果能读通其中的一本,就可以被称为大师了。


人生坦荡荡


《厚黑学》绝对经典,《做人与做事宝典》方面很全,《沉思录》、《少有人走的路》、《老狐狸经》、《人性的弱点》、《舍得》等书籍都很推荐。人只有把事情弄明白,站的起点才能更高,这个目的很好,而且选择让阅读做老师很好。

所以要达到这样的一个程度,你应该做一个有人问底蕴的人。要有一个扎实的学习和阅读的过程,踏踏实实地从喜欢的书读起来,中外名著戏剧电影都可以阅读。 如果觉得四书五经很闷,可以读胡适鲁迅,他们还就读张爱玲,林语堂。

你可以读电影学,戏剧学,反正要有很庞大的一个阅读才有一个真正的高度,勿耽搁了大好时光。



莫晓淳律师


人非生而知之,读书是一个人明事理的有效途径!人生必读三本书:知世之书、经世之书和醒世之书。

人生要读知世之书。古人读书是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要做到修身,必须心正;要想心正,必须意诚;要相意诚,必先致知;而致知在格物。格物即探究事物发展规律。所以,人一生下来,就会接触外界环境,就会接触到这样那样的新鲜事物,就会发现、探究很多对自己来说很新鲜事物,懵懂中、是似二非中了解了一些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知一年四季、知尊老爱幼、分清动植物之名称,知数术、明事理,知季节阴阳变换,明白昼黑夜之理,知风雨阴晴之形成,懂天体运转之规律。知人与鸟兽之身体构造、知物种繁衍生息之地域……

其次,人生要读经世之书。读书的目的,格物只是第一步,格物为致知,而致知后方方能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古代、近代有很多思想家和政治家,正是抱着这种平天下之心,忍辱负重,苦心求学。周恩来青年时期就抱着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抱负,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为他人着想,以天下为己任,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起,积极探求救国真理,从而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知名人士,是一位受国人最为爱戴的好总理。

第三,人生要读醒世之书。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不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头百姓,一定要读一些醒世之书。达官贵人读醒世之书,可知历史之更替,朝代之兴衰,从而:学前贤之修为之道,知百姓之能暖,效重臣之治国良方,做国家之栋梁;百姓读醒世之书,一可教子,二可修心,三可处世。可知家族兴旺之根本,可知恶贯满盈之下场,可知积德行善之正果。

然而现在,很多人不读书。因为社会评判的标准已经不是看你德行、修为怎样,而是你多少金钱,金钱的多少决定你社会价值的高低。所以读书的人不一定能挣到钱,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人不一定能成为百万富翁,而那些不读书、能投机钻营的很可能是亿万富翁。所以社会上流行了读书无用论,一些著名大学的一些知名学者和教授更是大声疾呼,这种功利性的读书方式、这种价值取向、这种办学模式,培养不出国际知名大家。

但在西方有句谚语叫“你是什么,取决于你读了什么”。许多政治家和企业家喜欢读书,那些爱读书的政商名流总是闪烁出不一般的气质。布什和默克尔喜欢读圣经,希拉里对女性题材的书情有独钟,克林顿在牛津大学时,一年读300本书;法国前总统希拉克,非常喜欢李白和杜甫,尤其是对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情有独钟。古巴前领导人卡斯特罗,喜欢读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日本商人读书大大超过其他国家的企业家,资生堂创始人福原家族的福原义春,读书范围从社会上的畅销书到原版的法国最新哲学、美学书籍,再到美国最新思潮方面的著作,多有涉及。东芝全球总裁田厚聪也是特别能读书的人。和他交谈时,能从哲学、电子最新产品、核电等一个劲地谈下去,他甚至对清末重臣曾国藩的事迹也如数家珍。

真正想读书的人应如何读书?曾国藩用“涵泳”二字,给以概括,讲得非常透彻,告诫读书要视书如水。曰: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过小则枯槁,国大则伤涝,适中则涵养而勃兴。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程子谓鱼跃于渊,活波波地;庄子言濠粱观鱼,安知非乐?此鱼水之快也。左太冲有“濯足万里流”之句,苏之瞻有夜卧濯足诗,由浴罢诗,此人性乐水者之一快也。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则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言之表!

当然现在社会,利益充斥,各种书籍也商业化味道很浓,很多书有华丽的外表,内容却不上档次,甚至庸俗不堪,这些书不看倒好,看了伤心费神!所以对书的选择也很重要。不读无用之书,更不能读歪门邪道之书。读了那样的书,反倒会赔了夫人又折兵!


梅心清骨


成为一个明事理的人,需要读哪些书?

明事理,便要有正确的是非观念,而这种是非观念,是从生活中点滴的教育积累形成的,一个人的个性,与后天的教育结合,才能形成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础。

思想是基础的灵魂,而这灵魂的高低,全在于接受的教育与引导,那么,如果成为明事理的人,首先应读透一本叫:论语的书吧!

论语中的智慧,贯穿了二千五百多年的中国,是儒家中的经典之一,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之一,我们生活中观念,比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便都是从中而来。当然,两千多年前的封建社会时期,没有现代的平等自由等观点,但是,这平等自由,也是从封建社会进步来的。

半部论语治天下,虽有些夸张的说法,那么,做人明事理的功能,确实是不言而喻了。


沙漠王子52265132


中国是礼仪之邦,想做一个明事理的人,有很多国学经典都值得一读,比如说:

第一《四书》,包括四本书。

《大学》,这是一本讲修齐治平儒家理论;

《孟子》,这是一本讲性善论的儒家经典;

《论语》,这是两千年以来国人思想总源泉;

《中庸》,这是一本国学心法;

第二《菜根谭》,这是一本论述人生,修养,处事,出世的语录世集,能正确的引导人们修身养性,去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第三《常礼举要讲记》,这本书教育我们为人处世的基本礼仪,仁.义.礼.智.信这几个方面都讲的很详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