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三國演義》倘若徐庶沒有離開劉備頂替了諸葛亮的位置,那麼劉備的結局會是什麼樣的?

可樂男孩


在三國演義小說中,謀士的作用相對比武將大一些,按照題主的假設,假如徐庶沒有離開劉備,那麼,徐庶走馬薦諸葛便不會那麼早發生,參考後面劉皇叔對待諸葛亮和龐統的態度,徐庶應該能和他們平起平坐。

徐庶的才能也非常人可比,在我看來,應該是荀彧這個級別的,那麼劉皇叔有了強力謀士,再加上自己收攬人心的能力,三名強力武將,他依然會得荊州。得了荊州就會按照正常的發展來,依然要聯吳抗曹,赤壁之戰也還是少不得。龐統再獻連環計,火燒赤壁少不了,曹操雖敗,但他還是能逃走的,後面三氣周瑜就不一定了。

另一方面分析,徐庶器量不如諸葛亮,謀算也遜色於諸葛亮,諸葛亮氣死周瑜再把龐統拉來,不僅對東吳進行了人才打擊,還讓劉備新增了鳳雛,諸葛亮野心大,器量更大,不在乎龐統會不會搶自己風頭。

徐庶可就不一定了,徐庶得志時不曾想起諸葛亮,走後復返才把諸葛亮推薦給劉備,徐庶想要施展抱負,也知道諸葛亮比自己強,所以應該會在自己坐穩劉備第一謀士之位以後,才會考慮引薦人才。

那麼,勝了曹操,得了荊州之後,若要進軍益州,便不得不將諸葛亮或龐統請來。若請來了龐統,龐統急功近利依然會死在落鳳坡,結局還是會最先被滅。

如果請來的是諸葛亮,諸葛亮寸功未立,自然不會坐鎮荊州,定是隨劉備入川,那麼後面就會略有不同。徐庶聯合東吳,諸葛亮出山,兩面夾擊曹操,但曹操實力過於雄厚,可能會連敗,但不會被消滅,時日久了諸葛亮必然糧草接濟不上,徐庶與東吳也還是會有分歧,難保東吳不會下黑手奪荊州。

這樣一來,三足鼎立的局面會更加穩定,等到了下一代,劉備孫權後繼人才不如曹操,必然又是曹丕滅了蜀吳,一統天下。


泊雨渡風


徐庶(徐福),字元直,潁川郡長社縣(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謀士,後歸曹操,並仕於曹魏。 早年同郡石廣元避難於荊州,與司馬徽、諸葛亮等道友來往密切。劉備屯駐新野時,徐庶前往投奔,並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徐庶南下時因母親被曹操所擄獲,徐庶不得已辭別劉備,進入曹營。後來此事被藝術加工為“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等歇後語,被廣為流傳

《三國演義》中劉備的成功讓人佩服不已。他從一無所有到三分天下,所依仗的除了“皇叔”這塊金字招牌外,就是麾下的眾多人才了。文有諸葛亮和龐統,武有五虎上將。真可謂人才濟濟,星光熠熠。

但在爭霸初期,劉備過了一段只有大將沒有軍師的苦日子。那時的他,就像空有許多名貴的食材,但沒有高明的廚師將其加工成一盤色香味俱全的大餐。直至諸葛亮的出現,劉備的軍師危機才得到了徹底的改變。

其實,在諸葛亮之前,有一個人曾經短暫地擔任過劉備的軍師,這個人就是徐庶。後來,程昱利用徐庶事母至孝的特點,偽造徐庶母親的信函將其騙到曹操軍中。若是徐庶不被迫離開劉備,諸葛亮還會出山相助劉備奪取天下嗎?

徐庶的能力

我們先來看一下徐庶的能力。徐庶加入劉備軍中後,接連打了兩個勝仗,分別擊敗了呂曠呂翔兄弟和曹仁。這兩個勝仗一掃劉備軍之前的頹勢,大大振奮了軍心,真可謂雪中送炭。

曹操曾問程昱徐庶的能力有多強。程昱說徐庶之才十倍於己。這裡不排除程昱有謙虛的意思,但可以肯定的是,徐庶的才能是超過程昱的。而程昱是曹操手下的主要謀士之一,由此可見,徐庶的能力非常強,強到曹操都要想方設法把他騙到自己軍中。

有了徐庶,劉備還需要諸葛亮嗎?

既然徐庶能力很強,又能率領劉備軍取得勝利,那麼劉備還需要諸葛亮嗎?有人該說了,這個問題太白痴了。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樣的人才怎麼會不需要呢?人才當然是越多越好,更何況這種安邦定國之才。

臥龍鳳雛之名,劉備只是道聽途說,並沒有實際驗證過。但徐庶的能力得到了實戰的證明,如果他能不斷給劉備帶來勝利(當然百戰百勝是不可能的),劉備對軍師的飢渴還會那麼強烈嗎?還會以三顧茅廬的誠意漫山遍野去尋找諸葛亮嗎?這個真的不好說。

徐庶希望諸葛亮出山嗎?

這裡從人性中自私的角度出發進行假設,諸葛亮不出山,徐庶就是劉備的第一軍師。但諸葛亮加入劉備軍,他的智謀強於徐庶,必然會奪走徐庶第一軍師的地位。徐庶會甘心嗎?

《三國演義》中,徐庶是在分別之際才向劉備告知諸葛亮的詳細信息。之前,劉備只是從水鏡先生處知道有臥龍鳳雛二人。臥龍是誰,家住哪裡,他是一無所知的。

若徐庶沒離開劉備而又不舉薦諸葛亮,劉備極有可能不知道臥龍的住處。徐庶和諸葛亮是好友,他為什麼不在加入劉備軍之初就舉薦諸葛亮呢?難道其中就沒有一點私心嗎?

當然,這一切都取決於徐庶的心胸是否寬廣。若徐庶心胸寬廣,即使不離開劉備,也會舉薦諸葛亮。到時兩人聯手輔佐劉備,未嘗不能做出更大的成績。



怪咖娛了


劉備得到了諸葛亮和龐統後尚且不能保住蜀國不被滅亡的現實,即使徐庶不離開劉備也無濟於事。

首先看徐庶的類型,應當屬於謀士,和龐統屬於同一種類型。功能上是有所重複的。諸葛亮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安定政權控制區域內的穩定和發展經濟,為前線提供穩定的支援。後期能夠跟隨劉備出征的主要是龐統和法正。對於一個君主來說,能夠寵信的也只有那麼一兩個人。從戰術上看諸葛亮和龐統還是有不同見解的,龐統戰死一役前諸葛亮是反對出兵的,且夜觀星象看到了將星隕落的凶兆,作為和諸葛亮同窗並且是龐德公孫子的龐統不會看不到,只是心存僥倖才招致殺身之禍。反觀徐庶的戰術安排和諸葛亮是有共同之處的。因此後期即使徐庶留在劉備陣營中想必也會和諸葛亮一樣不會得到劉備的充分認可。也許很多讀者不同意我的看法,認為劉備對諸葛亮是想當信任的,否則不會把諸葛亮作為託孤重臣。這個並沒有錯,只是認可和信任是兩碼事,由於關羽張飛陣亡後諸葛亮反對劉備出征東吳,劉備對諸葛亮還是很有意見的。因此當諸葛亮得知劉備被陸遜打敗的消息後才說: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人都是這樣,對待人會有薄有厚。曹操手下謀士雲集,郭嘉、荀彧、荀攸、程昱、賈詡等等,但曹操最青睞的只有郭嘉。

其次,徐庶在曹營的時候,也在為劉備出力。長坂坡一戰,徐庶能夠在趙雲危難之際對曹操一番言論讓曹操升起愛將之心,才保住了劉備身邊最得力的大將,也成就了趙雲長坂坡七進七出的戰績。在赤壁之戰之前,徐庶配合諸葛亮和周瑜完成了火燒戰船計策的關鍵一步,建議曹操把戰船用索鏈連接,使兵士及戰馬在船上如履平地。否則曹操的損失也不會那麼大。徐庶為劉備出力不一定要在劉備身邊。只是後來戰局變換,蜀國需要同時應對兩個國家,非一人之力能夠改變。因此即使徐庶在蜀國也不能改變歷史的進程。


東城陰陽魚


徐庶不回劉營有三條理由 徐庶是《三國演義》裡的一個次要人物,是為諸葛亮的出山作鋪墊的,但他的形象被寫的十分生動,到現在還流傳著一個關於他的歇後語: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徐庶,字元直,少時好學擊劍,曾為人報仇殺人,被官府緝捕,逃脫後化名單福,折節學文,大成之後,劉備拜其為軍師,小顯身手,即退了來攻的曹兵,為曹操所注意,終於被其騙到許都,最後默默無聞老死門戶,這就是《三國演義》裡徐庶的經歷。 徐庶為人極為俠義,這可以從其為人報仇殺人看出來,但也可以看出他性格衝動,他後來被程昱以一紙偽書騙到許都,也可以證明這點。他到許都後,老母因此羞憤自盡,但他在老母死後,雖然終身不為曹操設一謀,可也就此沒有再回劉備那。許多人為此惋惜,不知道他為什麼不回去,我認為,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1.徐庶走馬去曹營時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諸葛亮對劉備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他已經可以被看作是智慧的化身了,徐庶雖然在先前也曾為劉備立過一些功勞,但怎麼也不能和他相比,所以如果徐庶重回劉備那,應該身居諸葛亮之下了,以徐庶的性格,這恐怕是他未必可以忍受的。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但三個諸葛亮在一起未必比只有一個諸葛亮好些,看龐統到劉備手下時就因為和諸葛亮爭功而命喪落鳳坡下,徐庶去了又能怎麼樣呢?按徐庶的性格我想應該也不想回去和諸葛亮爭。所以這是徐庶不回劉備那的一條理由。 2.東漢末年,文人一般都很重視氣節,也很講究做事從一而終,輿論輕視那些朝秦暮楚的人,從呂布的下場就可以看出來。徐庶先投劉表,再投劉備,這可以說是未得明主,正在尋找中,現在終於找到了,後投曹操也可以說是迫不得已,如果再回劉備那,雖然別人嘴裡不說,可心裡恐怕也會不以為然,輿論對其評價不會很高。當曹操想派徐庶去當說客說劉備降己但又怕他一去不回時,程昱曾說徐庶如果不回,“徒惹人笑耳”。徐庶終身不為曹操設一謀,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因為曹操“名為丞相,實為漢賊”。他對輿論名節還是比較看重的,所以這是徐庶留在曹營的一條理由。 3.徐庶投劉備時,劉備勢單力薄,徐庶是因為他"仁德"的名聲才跟隨他的,徐庶在走的時候還念念不忘提醒他要把完成統一大業時時刻刻牢記心中,在那時徐庶的心裡面,劉備就是救黎民於水火中的仁德之主。但在徐庶走後,劉備用諸葛亮的計策火燒新野,使得百姓流離失所,這恐怕不是一個仁德之主應該做的。劉備在逃離樊城時,發動流言,結果十幾萬軍民隨他一起逃難。如果他不是說曹操的軍隊要吃人,十幾萬人幹嗎連家都不要,跟隨他跑路?可實際上,我們知道,書中也寫了,曹操這個人對百姓還是不錯的,他打仗時是不允許軍隊騷擾百姓的,他自己的戰馬失驚,踩了老百姓的麥子,他還割發代首,以示懲戒。劉備如此製造恐慌,是為什麼呢?書中寫他帶那麼多百姓行走沿途多有不便,結果九死一生,可沒有這些百姓,他就能平平安安地逃跑了麼?我看未必。書中寫曹操對他是窮追不捨,他能逃到哪去?十幾萬軍民遮住了曹軍的視線,使得曹軍不知道劉備究竟在什麼準確位置,不得不分散兵力去找,沒有這些軍民,劉備和他那幾個小兵,不被曹軍一眼就看到了才怪。而且當曹軍衝過來時,後面的百姓立刻就驚慌起來,哭喊連天,這就個劉被報了信,使他可以有時間跑路。如果沒有十幾萬軍民給他當盾牌的話,他可能早就被曹操抓住或者殺了。他帶這十幾萬軍民跑路,既有了盾牌,又使自己仁德的名聲傳遍天下,而曹操就慘了,既沒抓到劉備,又讓自己給老百姓留下了一個魔鬼般的形象,為其以後爭奪天下留下了一個不利因素。這種既損人又利己的事劉備做了,而且做的很漂亮,獲得了預期的效果,絕大多數人都被矇騙了,可像諸葛亮就沒被騙倒,以諸葛亮的智慧他是知道曹操的對老百姓的態度的,但他並沒有像他歷次勸劉備那樣一說再說,只是不疼不癢的說了句“真乃仁慈之主也!”可以看出。徐庶應該也知道,他連周瑜火燒赤壁的計策都能看出來,只要看清事情的受益者,再聯繫一下當事人在整個事件中的所做所為,怎麼會不清楚這點呢?既然劉備和曹操、孫權一樣只是為了爭奪天下而實施各種手段,打著各種幌子,既然徐庶看清了劉備並非心目中的仁德之主,那麼他在曹營還是在劉營又有什麼區別呢? 徐庶的出場是精彩的,全書的軍師和謀士中他只比諸葛亮的出場略遜一籌,周瑜,司馬懿等都是一筆帶過,舊小說中,像這種出場的人一般都是後面的主角或次主角,可徐庶卻就出場精彩,後面就淡出去了,讓人深深嘆息,一個本應大放光彩的人物只是像流星一樣一閃而過。


天晴煙雨


本來是做二把手的日子不會有一把手的日子好過。若徐庶不離開劉備,他是不會推薦諸葛亮的,若推薦諸葛亮,只能聽諸葛亮的使喚。對於諸葛亮而言,雖說“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這似乎不是心裡話,憑他的性格,他的報國之志,他會有辦法叫劉備三顧茅廬的,這是遲早遲晚的事,況且諸葛亮看好的是劉備,不會跟曹操、孫權的。因此在徐庶看來,還是走了吧!以後就避免在一起有不愉快的事了。徐庶走馬薦諸葛,對劉備而言,安撫了劉備,讓他看到希望;對諸葛亮而言,也等於讓了位,送個人情。



漁樵之人W


徐庶(徐福),字元直,潁川郡長社縣(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謀士,後歸曹操,並仕於曹魏。 早年同郡石廣元避難於荊州,與司馬徽、諸葛亮等道友來往密切。劉備屯駐新野時,徐庶前往投奔,並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徐庶南下時因母親被曹操所擄獲,徐庶不得已辭別劉備,進入曹營。後來此事被藝術加工為“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等歇後語,被廣為流傳

《三國演義》中劉備的成功讓人佩服不已。他從一無所有到三分天下,所依仗的除了“皇叔”這塊金字招牌外,就是麾下的眾多人才了。文有諸葛亮和龐統,武有五虎上將。真可謂人才濟濟,星光熠熠。

但在爭霸初期,劉備過了一段只有大將沒有軍師的苦日子。那時的他,就像空有許多名貴的食材,但沒有高明的廚師將其加工成一盤色香味俱全的大餐。直至諸葛亮的出現,劉備的軍師危機才得到了徹底的改變。

其實,在諸葛亮之前,有一個人曾經短暫地擔任過劉備的軍師,這個人就是徐庶。後來,程昱利用徐庶事母至孝的特點,偽造徐庶母親的信函將其騙到曹操軍中。若是徐庶不被迫離開劉備,諸葛亮還會出山相助劉備奪取天下嗎?

徐庶的能力

我們先來看一下徐庶的能力。徐庶加入劉備軍中後,接連打了兩個勝仗,分別擊敗了呂曠呂翔兄弟和曹仁。這兩個勝仗一掃劉備軍之前的頹勢,大大振奮了軍心,真可謂雪中送炭。

曹操曾問程昱徐庶的能力有多強。程昱說徐庶之才十倍於己。這裡不排除程昱有謙虛的意思,但可以肯定的是,徐庶的才能這裡不排除程昱有謙虛的意思,但可以肯定的是,徐庶的才能是超過程昱的。而程昱是曹操手下的主要謀士之一,由此可見,徐庶的能力非常強,強到曹操都要想方設法把他騙到自己軍中。徐庶希望諸葛亮出山嗎

這裡從人性中自私的角度出發進行假設,諸葛亮不出山,徐庶就是劉備的第一軍師。但諸葛亮加入劉備軍,他的智謀強於徐庶,必然會奪走徐庶第一軍師的地位。徐庶會甘心嗎

《三國演義》中,徐庶是在分別之際才向劉備告知諸葛亮的詳細信息。之前,劉備只是從水鏡先生處知道有臥龍鳳雛二人。臥龍是誰,家住哪裡,他是一無所知的。

當然,這一切都取決於徐庶的心胸是否寬廣。若徐庶心胸寬廣,即使不離開劉備,也會舉薦諸葛亮。到時兩人聯手輔佐劉備,未嘗不能做出更大的成績 大家可以留言給我你們的看法



良人豪


個人的一點淺見,以供各位參考,輕噴~

先說一下徐庶,個人覺得他還是很有謀略,很有能力的。當然他的能力比起諸葛亮,就差許多了,他拿自己和諸葛亮做比喻,“以某比之,譬猶駑馬並麒麟、寒鴉配鸞鳳耳。此人每嘗自比管仲,樂毅;以吾觀之,管、樂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蓋天下一人也!”(三國演義)。還有,徐庶此人牽絆太多,顧慮太多。三國演義中,曹操拿他母親要挾他,他就立馬屈服,去了許昌。相反,諸葛亮基本上沒有什麼牽絆,他可以把家室、親友安置的很好,曹操就沒有用此招對付諸葛亮。

如果徐庶沒有離開劉備,頂替了諸葛亮,後期也會受到各種牽絆的制約,難以充分的輔佐劉備,估計劉備也不會有後期的“三分天下”。





無敵魚寶


臥龍,鳳雛,冢虎,幼麟,鬼才,水鏡先生等等這些高智商人物在《三國》裡面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當然,從漢末到三國是一個國家動盪不安的時期,雖然沒像戰國時期那樣冒出個戰國七雄,但是也有三個人物雄踞一方,最終形成三足鼎立維持數十年!

在那個風雲突變的亂世,也是英雄輩出的時代,凡是有些能力的人都想建功立業改寫歷史,那麼也就不得不提及蜀漢政權前期跟後期相繼出現的徐庶和諸葛亮了,雖然徐庶的名氣沒有諸葛亮的大,但是他也是懷揣夢想出山入仕之人。學得半輩子治世之道,如果不去拯救黎民百姓於水火之中,枉讀多年聖賢之書!

徐庶在《三國》裡出場不多,但是表現的還是足夠靚眼的,他先於諸葛亮出山,先於諸葛亮找到劉備,並且擔任諸葛亮的軍師,憑藉聰明才智先是大破曹仁八門金鎖陣,接著成功預判曹仁傍晚截營,打的曹仁丟盔棄甲望風而逃。又在赤壁之戰前夕點破龐統連環計,差點使得火燒赤壁成為泡影!這些方面都足以說明徐庶在軍事方面絕對有著他的過人之處。

程昱也曾在曹操面前誇讚徐庶勝於自己十倍,當然這是過謙的說法,但是不得不承認徐庶的能力還是顯而易見的!那麼他唯一的不足之處就是心腸太好,尤其把忠孝仁義看得太重,已經超過了自己的身家性命。這一點對比諸葛亮,郭嘉以及司馬懿都是超過他們很多!不要臉的精神在諸葛亮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單從他對待兄長諸葛瑾就能看得出來,諸葛亮為了實現他的政治抱負可以犧牲太多太多!而郭嘉跟司馬懿又何嘗不是如此的老謀深算呢!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不為曹操獻一謀一計,這也體現了他的性格特點。如果他一直留在劉備陣營中,那麼相信劉備會發展的更加迅速,更加壯大!將相和大家都知道,講的是廉頗藺相如的故事,如果將相能夠非常融洽的融合在一起,那麼這個集團就能夠牢牢抱成團,任何外敵都難以入侵!徐庶在劉備軍中的影響力很明顯要比諸葛亮優秀的多,關羽和張飛這兩位劉備的異性兄弟對於徐庶是佩服的五體投地,相反對於諸葛亮則是表面上心悅誠服,背地裡對於這個小他們很多的書生從來都是心存忌諱!

所以徐庶在,關羽不至於丟了荊州,更不會有張飛醉酒打人命喪黃泉,那麼劉備的夷陵之戰也就不會在歷史上留有痕跡!對於諸葛亮在蜀國一家獨大的統治恐怕就不復存在,也不會導致蜀國人才凋零,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勞民傷財無功而返。

亦或許以徐庶的性格對於龐統,劉巴,法正,李嚴也包括諸葛亮這些人的關係會變得更加融洽!對於諸葛亮而言,他的治理能力明顯高於軍事能力,一直被曹魏集團大將軍曹真攆著跑,那麼諸葛亮的隆中對確實有著奪取天下,恢復漢室的雄心壯志,但是畢竟缺乏人才,文臣武將太匱乏,這也是諸葛亮控制朝政這麼多年的短板,如果換做徐庶,相信他不會一家獨大,他應該做到集思廣益,廣開言路,吸納更多的人才,這才是一個國家的生存之道,當然對於統一國家,那還是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了!

總而言之,徐庶取代諸葛亮,劉禪未必能當皇帝,蜀漢政權也會存活得更久一些,非常有可能使得全國統一!


可樂男孩


首先,歷史不能重演,我們不能只能從側面能力來做判斷:

軍事方面偏弱於徐庶(從破曹仁奇門八卦陣可以體現),而諸葛亮,毋庸置疑,是當時最為傑出的謀略專家,但諸葛亮也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樣,足智多謀,彷彿智慧的化身一般。實際上他跟隨劉備,做的大部分是一些後勤方面的工作,劉備進取益州後,《三國志》中曾提到:“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也就說諸葛亮主要在後方負責籌措軍糧,徵集兵士,以滿足前線的需求。如此看來,諸葛亮在軍事謀略上的表現,就更要遜色于徐庶了。再者,諸葛亮一生數次北伐,每次都滿心期待能成功,但是現實卻一次次給他澆冷水,次次都是無功而返,再次印證了諸葛亮的能力其實並沒有演義中所塑造的那麼強。相反,若是讓徐庶北伐的話,說不定局面會大不一樣呢!

根據以上判斷,個人認為倘若徐庶輔助劉備應該會好,三國時期是個混亂的時代,軍事比政治顯得更加重要!

以前均為個人看法,不代表歷史。



Wu先生ok


也許歷史要改寫,徐庶與孔明相比,一個有大才,有建國安邦戰略之才,不說三國演義有沒有水份,諸葛亮伐魏前後出師表是真的,流傳下來的,而徐庶只有小謀小計,缺少鴻圖謀略,憑兩人出山對曹操第一戰便知,徐庶使用的是主將進入八卦陣破陣法,嘗若失手大敗,那自己和劉備關張等將,要麼拼個魚死網破,要麼大敗而逃。再來看諸葛亮第一戰,得知曹操派大將夏侯惇及十萬士兵來捉拿劉備,提前堪察地理地形位置用什麼策略等等,假設夏侯惇不上當,諸葛亮也有完勝的計策,由趙雲在前迎戰,關張在後兩邊包抄,雙方撕殺,傷亡很大,開始選擇上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