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三国演义》倘若徐庶没有离开刘备顶替了诸葛亮的位置,那么刘备的结局会是什么样的?

可乐男孩


在三国演义小说中,谋士的作用相对比武将大一些,按照题主的假设,假如徐庶没有离开刘备,那么,徐庶走马荐诸葛便不会那么早发生,参考后面刘皇叔对待诸葛亮和庞统的态度,徐庶应该能和他们平起平坐。

徐庶的才能也非常人可比,在我看来,应该是荀彧这个级别的,那么刘皇叔有了强力谋士,再加上自己收揽人心的能力,三名强力武将,他依然会得荆州。得了荆州就会按照正常的发展来,依然要联吴抗曹,赤壁之战也还是少不得。庞统再献连环计,火烧赤壁少不了,曹操虽败,但他还是能逃走的,后面三气周瑜就不一定了。

另一方面分析,徐庶器量不如诸葛亮,谋算也逊色于诸葛亮,诸葛亮气死周瑜再把庞统拉来,不仅对东吴进行了人才打击,还让刘备新增了凤雏,诸葛亮野心大,器量更大,不在乎庞统会不会抢自己风头。

徐庶可就不一定了,徐庶得志时不曾想起诸葛亮,走后复返才把诸葛亮推荐给刘备,徐庶想要施展抱负,也知道诸葛亮比自己强,所以应该会在自己坐稳刘备第一谋士之位以后,才会考虑引荐人才。

那么,胜了曹操,得了荆州之后,若要进军益州,便不得不将诸葛亮或庞统请来。若请来了庞统,庞统急功近利依然会死在落凤坡,结局还是会最先被灭。

如果请来的是诸葛亮,诸葛亮寸功未立,自然不会坐镇荆州,定是随刘备入川,那么后面就会略有不同。徐庶联合东吴,诸葛亮出山,两面夹击曹操,但曹操实力过于雄厚,可能会连败,但不会被消灭,时日久了诸葛亮必然粮草接济不上,徐庶与东吴也还是会有分歧,难保东吴不会下黑手夺荆州。

这样一来,三足鼎立的局面会更加稳定,等到了下一代,刘备孙权后继人才不如曹操,必然又是曹丕灭了蜀吴,一统天下。


泊雨渡风


徐庶(徐福),字元直,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后归曹操,并仕于曹魏。 早年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等道友来往密切。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徐庶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掳获,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进入曹营。后来此事被艺术加工为“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歇后语,被广为流传

《三国演义》中刘备的成功让人佩服不已。他从一无所有到三分天下,所依仗的除了“皇叔”这块金字招牌外,就是麾下的众多人才了。文有诸葛亮和庞统,武有五虎上将。真可谓人才济济,星光熠熠。

但在争霸初期,刘备过了一段只有大将没有军师的苦日子。那时的他,就像空有许多名贵的食材,但没有高明的厨师将其加工成一盘色香味俱全的大餐。直至诸葛亮的出现,刘备的军师危机才得到了彻底的改变。

其实,在诸葛亮之前,有一个人曾经短暂地担任过刘备的军师,这个人就是徐庶。后来,程昱利用徐庶事母至孝的特点,伪造徐庶母亲的信函将其骗到曹操军中。若是徐庶不被迫离开刘备,诸葛亮还会出山相助刘备夺取天下吗?

徐庶的能力

我们先来看一下徐庶的能力。徐庶加入刘备军中后,接连打了两个胜仗,分别击败了吕旷吕翔兄弟和曹仁。这两个胜仗一扫刘备军之前的颓势,大大振奋了军心,真可谓雪中送炭。

曹操曾问程昱徐庶的能力有多强。程昱说徐庶之才十倍于己。这里不排除程昱有谦虚的意思,但可以肯定的是,徐庶的才能是超过程昱的。而程昱是曹操手下的主要谋士之一,由此可见,徐庶的能力非常强,强到曹操都要想方设法把他骗到自己军中。

有了徐庶,刘备还需要诸葛亮吗?

既然徐庶能力很强,又能率领刘备军取得胜利,那么刘备还需要诸葛亮吗?有人该说了,这个问题太白痴了。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样的人才怎么会不需要呢?人才当然是越多越好,更何况这种安邦定国之才。

卧龙凤雏之名,刘备只是道听途说,并没有实际验证过。但徐庶的能力得到了实战的证明,如果他能不断给刘备带来胜利(当然百战百胜是不可能的),刘备对军师的饥渴还会那么强烈吗?还会以三顾茅庐的诚意漫山遍野去寻找诸葛亮吗?这个真的不好说。

徐庶希望诸葛亮出山吗?

这里从人性中自私的角度出发进行假设,诸葛亮不出山,徐庶就是刘备的第一军师。但诸葛亮加入刘备军,他的智谋强于徐庶,必然会夺走徐庶第一军师的地位。徐庶会甘心吗?

《三国演义》中,徐庶是在分别之际才向刘备告知诸葛亮的详细信息。之前,刘备只是从水镜先生处知道有卧龙凤雏二人。卧龙是谁,家住哪里,他是一无所知的。

若徐庶没离开刘备而又不举荐诸葛亮,刘备极有可能不知道卧龙的住处。徐庶和诸葛亮是好友,他为什么不在加入刘备军之初就举荐诸葛亮呢?难道其中就没有一点私心吗?

当然,这一切都取决于徐庶的心胸是否宽广。若徐庶心胸宽广,即使不离开刘备,也会举荐诸葛亮。到时两人联手辅佐刘备,未尝不能做出更大的成绩。



怪咖娱了


刘备得到了诸葛亮和庞统后尚且不能保住蜀国不被灭亡的现实,即使徐庶不离开刘备也无济于事。

首先看徐庶的类型,应当属于谋士,和庞统属于同一种类型。功能上是有所重复的。诸葛亮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安定政权控制区域内的稳定和发展经济,为前线提供稳定的支援。后期能够跟随刘备出征的主要是庞统和法正。对于一个君主来说,能够宠信的也只有那么一两个人。从战术上看诸葛亮和庞统还是有不同见解的,庞统战死一役前诸葛亮是反对出兵的,且夜观星象看到了将星陨落的凶兆,作为和诸葛亮同窗并且是庞德公孙子的庞统不会看不到,只是心存侥幸才招致杀身之祸。反观徐庶的战术安排和诸葛亮是有共同之处的。因此后期即使徐庶留在刘备阵营中想必也会和诸葛亮一样不会得到刘备的充分认可。也许很多读者不同意我的看法,认为刘备对诸葛亮是想当信任的,否则不会把诸葛亮作为托孤重臣。这个并没有错,只是认可和信任是两码事,由于关羽张飞阵亡后诸葛亮反对刘备出征东吴,刘备对诸葛亮还是很有意见的。因此当诸葛亮得知刘备被陆逊打败的消息后才说: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人都是这样,对待人会有薄有厚。曹操手下谋士云集,郭嘉、荀彧、荀攸、程昱、贾诩等等,但曹操最青睐的只有郭嘉。

其次,徐庶在曹营的时候,也在为刘备出力。长坂坡一战,徐庶能够在赵云危难之际对曹操一番言论让曹操升起爱将之心,才保住了刘备身边最得力的大将,也成就了赵云长坂坡七进七出的战绩。在赤壁之战之前,徐庶配合诸葛亮和周瑜完成了火烧战船计策的关键一步,建议曹操把战船用索链连接,使兵士及战马在船上如履平地。否则曹操的损失也不会那么大。徐庶为刘备出力不一定要在刘备身边。只是后来战局变换,蜀国需要同时应对两个国家,非一人之力能够改变。因此即使徐庶在蜀国也不能改变历史的进程。


东城阴阳鱼


徐庶不回刘营有三条理由 徐庶是《三国演义》里的一个次要人物,是为诸葛亮的出山作铺垫的,但他的形象被写的十分生动,到现在还流传着一个关于他的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徐庶,字元直,少时好学击剑,曾为人报仇杀人,被官府缉捕,逃脱后化名单福,折节学文,大成之后,刘备拜其为军师,小显身手,即退了来攻的曹兵,为曹操所注意,终于被其骗到许都,最后默默无闻老死门户,这就是《三国演义》里徐庶的经历。 徐庶为人极为侠义,这可以从其为人报仇杀人看出来,但也可以看出他性格冲动,他后来被程昱以一纸伪书骗到许都,也可以证明这点。他到许都后,老母因此羞愤自尽,但他在老母死后,虽然终身不为曹操设一谋,可也就此没有再回刘备那。许多人为此惋惜,不知道他为什么不回去,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徐庶走马去曹营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诸葛亮对刘备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他已经可以被看作是智慧的化身了,徐庶虽然在先前也曾为刘备立过一些功劳,但怎么也不能和他相比,所以如果徐庶重回刘备那,应该身居诸葛亮之下了,以徐庶的性格,这恐怕是他未必可以忍受的。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但三个诸葛亮在一起未必比只有一个诸葛亮好些,看庞统到刘备手下时就因为和诸葛亮争功而命丧落凤坡下,徐庶去了又能怎么样呢?按徐庶的性格我想应该也不想回去和诸葛亮争。所以这是徐庶不回刘备那的一条理由。 2.东汉末年,文人一般都很重视气节,也很讲究做事从一而终,舆论轻视那些朝秦暮楚的人,从吕布的下场就可以看出来。徐庶先投刘表,再投刘备,这可以说是未得明主,正在寻找中,现在终于找到了,后投曹操也可以说是迫不得已,如果再回刘备那,虽然别人嘴里不说,可心里恐怕也会不以为然,舆论对其评价不会很高。当曹操想派徐庶去当说客说刘备降己但又怕他一去不回时,程昱曾说徐庶如果不回,“徒惹人笑耳”。徐庶终身不为曹操设一谋,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因为曹操“名为丞相,实为汉贼”。他对舆论名节还是比较看重的,所以这是徐庶留在曹营的一条理由。 3.徐庶投刘备时,刘备势单力薄,徐庶是因为他"仁德"的名声才跟随他的,徐庶在走的时候还念念不忘提醒他要把完成统一大业时时刻刻牢记心中,在那时徐庶的心里面,刘备就是救黎民于水火中的仁德之主。但在徐庶走后,刘备用诸葛亮的计策火烧新野,使得百姓流离失所,这恐怕不是一个仁德之主应该做的。刘备在逃离樊城时,发动流言,结果十几万军民随他一起逃难。如果他不是说曹操的军队要吃人,十几万人干吗连家都不要,跟随他跑路?可实际上,我们知道,书中也写了,曹操这个人对百姓还是不错的,他打仗时是不允许军队骚扰百姓的,他自己的战马失惊,踩了老百姓的麦子,他还割发代首,以示惩戒。刘备如此制造恐慌,是为什么呢?书中写他带那么多百姓行走沿途多有不便,结果九死一生,可没有这些百姓,他就能平平安安地逃跑了么?我看未必。书中写曹操对他是穷追不舍,他能逃到哪去?十几万军民遮住了曹军的视线,使得曹军不知道刘备究竟在什么准确位置,不得不分散兵力去找,没有这些军民,刘备和他那几个小兵,不被曹军一眼就看到了才怪。而且当曹军冲过来时,后面的百姓立刻就惊慌起来,哭喊连天,这就个刘被报了信,使他可以有时间跑路。如果没有十几万军民给他当盾牌的话,他可能早就被曹操抓住或者杀了。他带这十几万军民跑路,既有了盾牌,又使自己仁德的名声传遍天下,而曹操就惨了,既没抓到刘备,又让自己给老百姓留下了一个魔鬼般的形象,为其以后争夺天下留下了一个不利因素。这种既损人又利己的事刘备做了,而且做的很漂亮,获得了预期的效果,绝大多数人都被蒙骗了,可像诸葛亮就没被骗倒,以诸葛亮的智慧他是知道曹操的对老百姓的态度的,但他并没有像他历次劝刘备那样一说再说,只是不疼不痒的说了句“真乃仁慈之主也!”可以看出。徐庶应该也知道,他连周瑜火烧赤壁的计策都能看出来,只要看清事情的受益者,再联系一下当事人在整个事件中的所做所为,怎么会不清楚这点呢?既然刘备和曹操、孙权一样只是为了争夺天下而实施各种手段,打着各种幌子,既然徐庶看清了刘备并非心目中的仁德之主,那么他在曹营还是在刘营又有什么区别呢? 徐庶的出场是精彩的,全书的军师和谋士中他只比诸葛亮的出场略逊一筹,周瑜,司马懿等都是一笔带过,旧小说中,像这种出场的人一般都是后面的主角或次主角,可徐庶却就出场精彩,后面就淡出去了,让人深深叹息,一个本应大放光彩的人物只是像流星一样一闪而过。


天晴烟雨


本来是做二把手的日子不会有一把手的日子好过。若徐庶不离开刘备,他是不会推荐诸葛亮的,若推荐诸葛亮,只能听诸葛亮的使唤。对于诸葛亮而言,虽说“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似乎不是心里话,凭他的性格,他的报国之志,他会有办法叫刘备三顾茅庐的,这是迟早迟晚的事,况且诸葛亮看好的是刘备,不会跟曹操、孙权的。因此在徐庶看来,还是走了吧!以后就避免在一起有不愉快的事了。徐庶走马荐诸葛,对刘备而言,安抚了刘备,让他看到希望;对诸葛亮而言,也等于让了位,送个人情。



渔樵之人W


徐庶(徐福),字元直,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后归曹操,并仕于曹魏。 早年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等道友来往密切。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徐庶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掳获,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进入曹营。后来此事被艺术加工为“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歇后语,被广为流传

《三国演义》中刘备的成功让人佩服不已。他从一无所有到三分天下,所依仗的除了“皇叔”这块金字招牌外,就是麾下的众多人才了。文有诸葛亮和庞统,武有五虎上将。真可谓人才济济,星光熠熠。

但在争霸初期,刘备过了一段只有大将没有军师的苦日子。那时的他,就像空有许多名贵的食材,但没有高明的厨师将其加工成一盘色香味俱全的大餐。直至诸葛亮的出现,刘备的军师危机才得到了彻底的改变。

其实,在诸葛亮之前,有一个人曾经短暂地担任过刘备的军师,这个人就是徐庶。后来,程昱利用徐庶事母至孝的特点,伪造徐庶母亲的信函将其骗到曹操军中。若是徐庶不被迫离开刘备,诸葛亮还会出山相助刘备夺取天下吗?

徐庶的能力

我们先来看一下徐庶的能力。徐庶加入刘备军中后,接连打了两个胜仗,分别击败了吕旷吕翔兄弟和曹仁。这两个胜仗一扫刘备军之前的颓势,大大振奋了军心,真可谓雪中送炭。

曹操曾问程昱徐庶的能力有多强。程昱说徐庶之才十倍于己。这里不排除程昱有谦虚的意思,但可以肯定的是,徐庶的才能这里不排除程昱有谦虚的意思,但可以肯定的是,徐庶的才能是超过程昱的。而程昱是曹操手下的主要谋士之一,由此可见,徐庶的能力非常强,强到曹操都要想方设法把他骗到自己军中。徐庶希望诸葛亮出山吗

这里从人性中自私的角度出发进行假设,诸葛亮不出山,徐庶就是刘备的第一军师。但诸葛亮加入刘备军,他的智谋强于徐庶,必然会夺走徐庶第一军师的地位。徐庶会甘心吗

《三国演义》中,徐庶是在分别之际才向刘备告知诸葛亮的详细信息。之前,刘备只是从水镜先生处知道有卧龙凤雏二人。卧龙是谁,家住哪里,他是一无所知的。

当然,这一切都取决于徐庶的心胸是否宽广。若徐庶心胸宽广,即使不离开刘备,也会举荐诸葛亮。到时两人联手辅佐刘备,未尝不能做出更大的成绩 大家可以留言给我你们的看法



良人豪


个人的一点浅见,以供各位参考,轻喷~

先说一下徐庶,个人觉得他还是很有谋略,很有能力的。当然他的能力比起诸葛亮,就差许多了,他拿自己和诸葛亮做比喻,“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三国演义)。还有,徐庶此人牵绊太多,顾虑太多。三国演义中,曹操拿他母亲要挟他,他就立马屈服,去了许昌。相反,诸葛亮基本上没有什么牵绊,他可以把家室、亲友安置的很好,曹操就没有用此招对付诸葛亮。

如果徐庶没有离开刘备,顶替了诸葛亮,后期也会受到各种牵绊的制约,难以充分的辅佐刘备,估计刘备也不会有后期的“三分天下”。





无敌鱼宝


卧龙,凤雏,冢虎,幼麟,鬼才,水镜先生等等这些高智商人物在《三国》里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当然,从汉末到三国是一个国家动荡不安的时期,虽然没像战国时期那样冒出个战国七雄,但是也有三个人物雄踞一方,最终形成三足鼎立维持数十年!

在那个风云突变的乱世,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凡是有些能力的人都想建功立业改写历史,那么也就不得不提及蜀汉政权前期跟后期相继出现的徐庶和诸葛亮了,虽然徐庶的名气没有诸葛亮的大,但是他也是怀揣梦想出山入仕之人。学得半辈子治世之道,如果不去拯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枉读多年圣贤之书!

徐庶在《三国》里出场不多,但是表现的还是足够靓眼的,他先于诸葛亮出山,先于诸葛亮找到刘备,并且担任诸葛亮的军师,凭借聪明才智先是大破曹仁八门金锁阵,接着成功预判曹仁傍晚截营,打的曹仁丢盔弃甲望风而逃。又在赤壁之战前夕点破庞统连环计,差点使得火烧赤壁成为泡影!这些方面都足以说明徐庶在军事方面绝对有着他的过人之处。

程昱也曾在曹操面前夸赞徐庶胜于自己十倍,当然这是过谦的说法,但是不得不承认徐庶的能力还是显而易见的!那么他唯一的不足之处就是心肠太好,尤其把忠孝仁义看得太重,已经超过了自己的身家性命。这一点对比诸葛亮,郭嘉以及司马懿都是超过他们很多!不要脸的精神在诸葛亮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单从他对待兄长诸葛瑾就能看得出来,诸葛亮为了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可以牺牲太多太多!而郭嘉跟司马懿又何尝不是如此的老谋深算呢!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不为曹操献一谋一计,这也体现了他的性格特点。如果他一直留在刘备阵营中,那么相信刘备会发展的更加迅速,更加壮大!将相和大家都知道,讲的是廉颇蔺相如的故事,如果将相能够非常融洽的融合在一起,那么这个集团就能够牢牢抱成团,任何外敌都难以入侵!徐庶在刘备军中的影响力很明显要比诸葛亮优秀的多,关羽和张飞这两位刘备的异性兄弟对于徐庶是佩服的五体投地,相反对于诸葛亮则是表面上心悦诚服,背地里对于这个小他们很多的书生从来都是心存忌讳!

所以徐庶在,关羽不至于丢了荆州,更不会有张飞醉酒打人命丧黄泉,那么刘备的夷陵之战也就不会在历史上留有痕迹!对于诸葛亮在蜀国一家独大的统治恐怕就不复存在,也不会导致蜀国人才凋零,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劳民伤财无功而返。

亦或许以徐庶的性格对于庞统,刘巴,法正,李严也包括诸葛亮这些人的关系会变得更加融洽!对于诸葛亮而言,他的治理能力明显高于军事能力,一直被曹魏集团大将军曹真撵着跑,那么诸葛亮的隆中对确实有着夺取天下,恢复汉室的雄心壮志,但是毕竟缺乏人才,文臣武将太匮乏,这也是诸葛亮控制朝政这么多年的短板,如果换做徐庶,相信他不会一家独大,他应该做到集思广益,广开言路,吸纳更多的人才,这才是一个国家的生存之道,当然对于统一国家,那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

总而言之,徐庶取代诸葛亮,刘禅未必能当皇帝,蜀汉政权也会存活得更久一些,非常有可能使得全国统一!


可乐男孩


首先,历史不能重演,我们不能只能从侧面能力来做判断:

军事方面偏弱于徐庶(从破曹仁奇门八卦阵可以体现),而诸葛亮,毋庸置疑,是当时最为杰出的谋略专家,但诸葛亮也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足智多谋,仿佛智慧的化身一般。实际上他跟随刘备,做的大部分是一些后勤方面的工作,刘备进取益州后,《三国志》中曾提到:“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也就说诸葛亮主要在后方负责筹措军粮,征集兵士,以满足前线的需求。如此看来,诸葛亮在军事谋略上的表现,就更要逊色于徐庶了。再者,诸葛亮一生数次北伐,每次都满心期待能成功,但是现实却一次次给他浇冷水,次次都是无功而返,再次印证了诸葛亮的能力其实并没有演义中所塑造的那么强。相反,若是让徐庶北伐的话,说不定局面会大不一样呢!

根据以上判断,个人认为倘若徐庶辅助刘备应该会好,三国时期是个混乱的时代,军事比政治显得更加重要!

以前均为个人看法,不代表历史。



Wu先生ok


也许历史要改写,徐庶与孔明相比,一个有大才,有建国安邦战略之才,不说三国演义有没有水份,诸葛亮伐魏前后出师表是真的,流传下来的,而徐庶只有小谋小计,缺少鸿图谋略,凭两人出山对曹操第一战便知,徐庶使用的是主将进入八卦阵破阵法,尝若失手大败,那自己和刘备关张等将,要么拼个鱼死网破,要么大败而逃。再来看诸葛亮第一战,得知曹操派大将夏侯惇及十万士兵来捉拿刘备,提前堪察地理地形位置用什么策略等等,假设夏侯惇不上当,诸葛亮也有完胜的计策,由赵云在前迎战,关张在后两边包抄,双方撕杀,伤亡很大,开始选择上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