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先生墓誌銘》本名《亡兄子瞻端墓誌銘》,是北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蘇轍遵其兄蘇軾所囑“子為我銘”而撰。翌年閏六月二十日,蘇軾與閏之夫人同穴安葬於郟城上瑞裡(河南省郟縣茨芭鎮三蘇園)。此墓誌銘當時隨埋入蘇軾墓室棺前。其文洋洋灑灑長達7446字被收入蘇轍《欒城後集》卷二十二,流傳於世。
墓誌銘不同於豎立地表的墓碑。它是埋藏於地下的石刻,一般規模較小,篇幅不會太長,字數都不是太多。而東坡墓誌銘,文字之多,篇幅之長,實屬罕見。那麼,該用多麼大規模的石材,才能容得下如此七千餘字的宏篇鉅製呢?
2011年1月19日《大河報》《南水北調 大水“搬”走韓琦墓》報道,2009年開挖南水北調工程,在安陽西北皇甫屯村西鳳凰崗下,發掘一宋墓群。韓琦、韓忠彥、韓侘胄等三位宋代宰相均埋葬在這裡。。其中出土的《韓琦墓誌銘》最為壯觀。其志蓋為盝(lù)頂狀,中間為方形,長寬均為1米,斜邊0.34米,下厚約0.1米。志蓋四坡左右各用陰線雕刻四神形象,四周伴以海水、祥雲圖案。志蓋中間籙書“宋故司徒兼侍中贈尚書令魏國忠獻韓公墓誌銘”,計5行,每行4字,共20字。志石為方形,長寬均為1.55米見方,厚0.26米,重約3噸,志文共81行,滿行82字,長達6160字,詳細記錄了韓琦一生的功業事蹟。該墓誌銘使用整塊大理石造就,規模之大,字數之多引起學界一片譁然,被譽為已出土的“墓誌銘之冠”。
韓琦墓誌銘蓋
韓琦墓誌銘
韓琦(1008—1075)字稚圭,相州(河南安陽市)人。其一生相三朝(仁宗、英宗、神宗)立二帝(英宗、神宗),堪稱一代名相,累封儀、衛、魏三國公,是宋王朝的社稷重臣。蘇軾《醉白堂記》言其“無愧於伊(伊尹)周(周公)”;歐陽修《相州晝錦堂記》道其“故能出入將相,勤勞王家,而夷險一節,至於臨大事,決大議,垂紳正笏(整肅衣冠,秉持朝笏),不動聲色,而措天下於泰山之安,可謂社稷之臣矣。”熙寧八年二月,韓琦謝世,諡號“忠獻”。神宗輟朝三日,在後苑失聲痛哭,賜神道碑御書“兩朝顧命定策之勳”。有宋一朝,享此殊榮者,僅他與宋初的趙普二人。然而,白雲蒼狗,世事滄桑,千年後,韓琦墓葬僅被列為縣級文保單位,在韓氏後裔的一再要求下,經溫家寶總理批示,才享受“國保”待遇,予以整體搬遷。
感慨之餘,不禁聯想,當年蘇軾是在貶謫嶺南七年後,北歸途中在常州去世的。一年後家人才不遠千里,將其靈柩運至郟城上瑞裡安葬於此。那是他人生最低谷的困頓無奈時期,其喪葬條件自然比不上韓琦。但東坡墓誌銘的字數卻比韓琦墓誌銘多達1200餘字,試想所用的石材至少不會小於1.55米見方,重約3噸的規模,甚至很有可能還要大於這個規模!否則,是容不下長達7400餘字篇幅的。由此可以想見,東坡墓誌銘之宏偉大觀。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三蘇文化研究的逐步深入,有朝一日東坡墓誌銘若能出土,定會躍居“墓誌銘之冠”了!讀書偶得,感慨系之,拋磚引玉,謹求賜教。
閱讀更多 劍橋翁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