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孩子的坏习惯屡教不改?先别急着纠偏,孩子可能缺乏“心理营养”

晓静这个假期很烦躁。因为上班没办法照顾孩子,6岁的儿子一直在老家,这次春节放假赶上假期延长,她就一直在老家带孩子。相处的时间一长,她发现孩子身上有很多坏习惯。6岁了还得喂饭,电视一看就是一天,不让看就打滚耍赖。

她想用这段时间让孩子把坏习惯改过来,就给孩子制定了很多规则,做得好奖励小红花,做不好就罚面壁思过。但孩子根本就不听她的,越管越乱,家里每天剑拔弩张,她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好了。

这个超长的假期里,相信很多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了新的认识。有的孩子前所未有的乖巧,配合爸爸妈妈开展各种活动,给爸爸妈妈带来幸福和快乐。有的孩子就像小恶魔,每天一小作,三天一大作,到周末再来个庆典,让妈妈叫苦连天仰天长叹,这是我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吗?


孩子的坏习惯屡教不改?先别急着纠偏,孩子可能缺乏“心理营养”

获得认同感是生活的原本状态,谁都希望自己被人喜欢和接纳,即使年幼的孩子也不例外。那为什么他明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带来排斥和厌恶,还要乐此不疲的搞破坏呢?

这个问题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对孩子来说除了获得认同感之外,还有更想要得到的东西,这个东西对孩子来说才是最重要的。美国临床辅导学博士,著名的亲子专家,中国“林文采父母大讲堂”的创始人林文采把孩子这种赖以生存的需求称为心理营养。

在《心理营养》中林文采博士指出,养孩子并不难,如果养孩子养到鸡犬不宁,十有八九是方法错了。

01 孩子必需的五大心理营养

如果孩子能获得这五大心理营养,就不会出现让家长头疼的行为,他自身的生命力就能被激活,他就能活的快乐和自在。

  • 第一个营养:无条件的接纳

0-3个月的孩子需要的第一个心理营养是无条件的接纳和爱。

对刚出生的孩子来说一切都是未知,他没有生存能力,只能用哭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他饿了有人喂奶,他哭了安慰,这就是他需要的无条件的接纳,也是他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孩子的坏习惯屡教不改?先别急着纠偏,孩子可能缺乏“心理营养”

  • 第二个营养:有理想中的“重要他人”

重要他人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指的是在孩子人格心理形成和社会化过程中,影响力最大的一个人。这个人是孩子自己挑选的,孩子最本能的选择是爸爸妈妈,也可能是祖父母老师或其他长辈。

重要他人的作用是让孩子能证明自己的重要性。此时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是0-3个月的孩子需要的第二个心理营养。

孩子小的时候没有找到这个理想的“重要他人”,他就会一直寻找,我是不是你最爱的人,他要想尽办法证明自己的重要性。

  • 第三个营养:安全感

孩子在4个月以后3岁以前,最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安全感。这两个年龄分界是很有象征性的,孩子4个月就会翻身了,也开始有越来越强的动作能力,3岁是孩子第一次离开家上幼儿园的年龄。

让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就要有一个稳定的“重要他人”陪在他身边,这个人通常是妈妈。妈妈的情绪要稳定,给孩子平和的环境,孩子的生活减少不确定性,就会越有安全感。

还有就是人们经常说的一句话,世界上最好的家,是爸爸爱妈妈,和睦的夫妻关系也会让孩子更有安全感。

如果孩子在3岁前有足够的安全感,那孩子离开家的时候就不会有太大的焦虑,因为他内心深处会告诉自己,爸爸妈妈爱我,他们回来接我回家,短暂的分开没什么问题,孩子会更容易走向独立。

孩子的坏习惯屡教不改?先别急着纠偏,孩子可能缺乏“心理营养”

  • 第四个营养:肯定、赞美和认同

孩子4-5岁有了自我意识后,他最需要的心理营养是肯定、赞美和认同。

3岁以前的孩子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3岁以后就有了自己的小社交圈子,有需要自己去处理的社会关系。

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的表现,取决于他在家庭中是否获得了足够的肯定、赞美和认同。因为孩子对自我的认同是自于周围人对他的认同,特别是他认为重要的人,也就是爸爸和妈妈。

一个在家里经常被挑剔被批评的孩子,很难抬头挺胸有自信的走出去,因为家人的否定也让他自己否定了自己。充分的肯定、赞美和认同孩子,给孩子足够的自信,孩子才能更好的融入他的小圈子。

  • 第五个营养:学习、认知和模范

6岁的孩子进入学龄,他们最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学习、认知和模范。

孩子需要有人做他的榜样,告诉他遇到麻烦了应该怎么办,心情不好怎么办,应该怎样解决问题,怎样与人沟通。这个榜样通常是爸爸妈妈,也可能是家里其他的成员。

孩子需要的这5种心理营养是孩子一生的底层代码。心理营养及相对应的年龄,并不是绝对的,孩子在成长的任何阶段,都需要这5种心理营养。

孩子的坏习惯屡教不改?先别急着纠偏,孩子可能缺乏“心理营养”

如果在某一个阶段,孩子没有获取到充足的心理营养,就可能会出现行为偏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问题,坏习惯。但这不是不能补救的,只要家长能意识到孩子欠缺的部分,有意识的补救,一切都来得及。

02 先补足心理营养,再解决问题

如果孩子的心理营养充足,他就会有生命力去探索学习新的东西,如果没有足够的营养,他就会耗费大量的能量,寻找没有被满足的心理。

  • 孩子的问题不全是孩子的问题

如果孩子的行为不符合你的预期,有很多你不能接受的坏习惯,你可以对照孩子必须的5种心理营养,看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是不是欠缺了什么。

拿晓静家孩子来说,长期跟妈妈分离让他缺失安全感,隔代育儿的理念差异,孩子可能很少听到赞同和认可。孩子做出的种种叛逆行为,其实是在寻求关注,他想要得到妈妈更多的理解和关爱。

从心理营养的角度看待孩子的问题,对孩子的行为就不会心生恼怒,因为孩子的任何行为都是心理营养的体现。客观看待孩子的问题,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否则刚改完一个坏习惯,又有新问题冒出来了。

孩子的坏习惯屡教不改?先别急着纠偏,孩子可能缺乏“心理营养”

  • 补充心理营养,处理好亲子关系

因为缺失太多心理营养导致的问题,先要处理的一定是爸爸妈妈和孩子的关系。比如,给孩子称赞和肯定,告诉孩子他很重要,愿意听他的话,满足他的需求,愿意花很多时间陪他玩,先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当孩子从你的肯定和称赞中获得了自信,从你的陪伴中体会到了自己的重要性,他会愿意把你当成他的榜样,他就会听你的话,按照你的行事作风做事。

也许有人会说,我也想称赞孩子,可是我实在找不到他好的地方。孩子的努力,孩子的坚持,孩子比过去哪怕丁点的进步,都是值得肯定的。

就比如不顺心就大哭大闹的孩子,这次哭的时间比上次少了2分钟,没有摔东西,能跟妈妈心平气和的说话,这些都是值得表扬的。

先不要急着给孩子立规矩,纠正孩子的坏习惯。给孩子补充足够的心理营养,修复好亲子关系,准备工作做好了,行为的改正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孩子的坏习惯屡教不改?先别急着纠偏,孩子可能缺乏“心理营养”

  • 纠正孩子的行为,更要注重情绪引导

孩子的坏行为,比如打人无理取闹,伤害自己或别人,家长除了要及时干预和制止,更要注意疏导孩子的情绪,找到行为背后的原因。

有的孩子三四岁说狠话,比如坏妈妈打死你。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你这样说妈妈会伤心,你是生气了吗?”

他可能会说,“妈妈不跟我玩儿,我就生气了。”

我们可以继续引导孩子,“你可以直接说,妈妈不陪我玩,我生气了。”让孩子认识和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

当孩子内心有足够的心理营养,能正视自己的情绪,孩子的行为就不会出现什么偏差,就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孩子的坏习惯屡教不改?先别急着纠偏,孩子可能缺乏“心理营养”

人类和种子一样是有生命力的。种子没有阳光、空气和水,生命就无法展开。人类没有生理营养,身体就不会健康,没有心理营养,心理的巨大能力就无法实现。

给孩子的心理营养,早开始当然最好,但如果错过了,也不存在晚或来不及的问题,只要你能意识到,就可以随时开始。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

最后用林文采博士的几句话结束这篇文章吧,“做父母最重要的事情,是给孩子足够的心理营养,让孩子生命得以最充分的生长与绽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