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谁是第一位“驸马”

上世纪流传甚广的黄梅戏《女驸马》让“驸马”一词在民间耳熟能详,人尽皆知那是皇帝女婿的代名词,可是为什么皇帝女婿与“马”扯上关系?却没有几个人能讲清楚。

所谓“驸马”本为“副马”,是与驾车之“正马”相对的马。 汉印篆字字形由馬、人、手三部分组成,表示几匹马共同驾一辆车,辕马(服马)之外的马都是“副马”,称为“驸”。汉武帝时规定掌管“正车”的人为“奉车都尉”,掌管“副车”的人为“驸马都尉”,是皇帝爱婿“驸马”名称由来的发端。

在中国古代,秦汉以前,皇帝嫁女择婿必是“诸侯同姓者”,汉代制度则以列侯“尚”公主(娶公主为“尚”),其中缘由必然是维护皇族崇高极贵的威仪;但三国曹魏以后,条件似乎有所降低,变为“尚主者唯拜驸马都尉”(唐杜佑《通典》),欧阳修在《归田录二》中也说“皇女为公主,其夫必拜驸马都尉,故谓之驸马”。此皇家习俗在今人心中留下了几许疑问:何谓“驸马都尉”?此官职如何变成“驸马”?

所谓“驸马都尉”是皇帝的近侍武官,简称“驸马”。据《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后汉书·百官志》等正史记载,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117年)初置,专管皇帝出行时所乘的“副车、副马”,俸禄“二千石”,由宗室、外戚及公侯之子孙担任;有时会有当朝状元登上“驸马”之位,如唐朝郑颢,使得“考状元,娶公主”成为下层读书人的梦想(姚媛媛《贵族以当驸马为耻》)。

谁是第一位“驸马”

明神宗皇帝出行图

副车之制在秦代就有,秦始皇东巡泰山过博浪沙(今河南原阳)时,张良曾聘大力士阻击,击中的就是副车。因此历代帝王外出巡幸时,为了安全,常安排数辆与正车一模一样的副车同行,有时要安排一个皇帝替身坐于副车内,诱惑敌人。显然,驸马都尉的职责是与掌管皇帝“正车、正驾”的“奉车都尉”相对的,事关皇帝生命安危,其人选必须是皇帝的亲信才可以担当。今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西北有东汉鲁峻墓,墓前原有祠庙一座,据宋代洪适撰金石録《隶续》之续卷十七《鲁峻石壁残画像》介绍,祠庙石壁上有“皇帝祠南郊出行图”,其阵容一目了然。

鲁峻(公元111年—172年),山阳昌邑(即今金乡县西北)人,官至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屯骑校尉等,卒后,葬于昌邑。东汉熹平三年(公元174年)四月,其门生320人谥其号“忠惠父”,并于墓前立碑石镌刻其生平政绩,以纪念追思。此碑即《鲁峻碑》,后移至任城(今济宁)孔庙(见图二)。今故宫博物院藏有北宋碑文拓本。宋代时《鲁峻石壁残画像》已残缺,惟有少量图画、文字题榜依稀可辨。洪适对画面内容介绍的非常详细,配合原图勾勒出皇帝前往南郊祭天时的“大驾”队伍阵容,可谓浩浩荡荡,君威赫赫。石壁绘画分三层,第一层有文字题榜,出行队伍以“大车”为中心,大车前由16骑武士为前导,分列两队,威风凛凛,中间4人步行,其后30余骑鱼贯而行,此部分应是“奉车都尉”的属下;大车上也有3字题榜,因残缺两字,似是“校尉骑”,驾车之马昂头挺胸,甚是骏伟;大车之后的队伍即是“驸马都尉”的属下,先是两匹驸马,接着是1骑小史、4骑执幢、荐士1人、车马骑、史仆射(yì)、二侍从、阙里先贤(乡里有名望者)15人等,其中一人标识“九江太守”者即墓主鲁峻。祠庙今已无存,所幸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主编《中国画像石全集》第二册中收录了此画像,今得以一窥当时情景。观此画像,可明晰魏武帝曹操以后赐女婿为“驸马都尉”之涵义。此画像阵容布局正如篆文“”字,仿若帝王家族的架构,正中大车之上为皇帝,其前“正马”如嫡系,即王子一脉;其后“驸马”如“副系”,即公主与驸马一脉,三权鼎力,成为紧凑的皇族势力。

谁是第一位“驸马”

何晏的母亲嫁给曹操,后娶曹操的女儿金乡公主,后世之书一口咬定第一个“驸马”非他莫属。

第一个称为“驸马”的皇帝女婿是三国时期魏国人何晏,《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第九》对其生平有简短介绍,称其“尚公主”,“妇金乡公主”,“黄初时无所事任”,后迁为散骑侍郎、侍中尚书。而他自称“尚书、驸马都尉、关内侯”(北宋邢昺《论语注疏解经序》),可见他任“驸马都尉”是在迁“尚书”后,但后世之书却一口咬定第一个“驸马”非他莫属。如宋高承《事物纪原·驸马》称“魏何晏始以主婿拜,故后代循用为常例,盖自晏为始也”;南宋马永卿《懒真子录》也说:“驸马都尉之名起于三国,故何晏尚魏公主谓之驸马”(元陶宗仪编《说郛》卷四十下);明徐一夔等撰《明集礼卷二十七·公主出降》说:“魏武帝以金乡公主适驸马都尉何晏”。于是《汉语大词典》断言:“三国魏何晏始以公主丈夫拜驸马都尉,后代皇帝的女婿照例加此称号,简称驸马。”何晏在历史上也算是个名人,有《论语集解》等文集十一卷传世,被誉为魏晋玄学创始人之一,但官秩不属于列侯,为什么能“尚公主”呢?原来他是东汉大将军何进的孙子,父亲早逝,曹操纳其母尹氏为妾,并收何晏为养子,身份、血统都不低;再加上他少年时特别聪明,喜好老子与庄子言论,而且貌美俊秀,肤白如雪,深得曹操喜爱,故将女儿金乡公主许配他为妻。当时,曹操还只是东汉献帝朝的丞相,女儿不能称“公主”,也无权赐封女婿官职,拜“驸马都尉”应当是曹操进爵“魏国公”或“魏王”后的事。

与何晏同时期还有一个美少年诸葛瞻(诸葛亮之子),因17岁“尚公主”而“拜骑都尉”(《三国志·蜀书五·诸葛亮传》),后世《册府元龟》《太平御览》等却说“驸马都尉”。

谁是第一位“驸马”

诸葛亮之子诸葛瞻是个美白少年,17岁娶公主,后世也称他为“驸马”。

这是正史记载的皇女爱婿“驸马”名称的由来,民间则另有传说,大致来源于两个美丽动人的传奇故事。一个发生在秦代(或者是战国晚期),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六第395条用小说的语言描述道:从前,陇西有个名叫辛道度的书生,游学到雍州城,傍晚又累又饿的时候,恰巧在郊外一户人家得到“秦女”的热情款待,并共渡爱河,分别时,得到一个金枕。后来辛道度游学到了秦国,因没有资费,便在集市上卖金枕,引起秦妃的关注。原来秦女是秦妃的女儿,已死了23年。当确认辛道度曾与女儿相爱,秦妃叹道:“我女儿成仙了,死了23年,还能与人交往。这人是我的真女婿!”于是秦帝赐封辛道度为驸马都尉,赐金帛车马,令返回陇西。后人因此唤皇帝的女婿为“驸马”。

谁是第一位“驸马”

相传陇西书生辛道度游学到秦国,爱上秦妃爱女,得其金枕相助,后成为驸马。

另一个故事则发生在汉高祖刘邦与楚王项羽争夺天下时。相传刘邦征战时乘坐的战车分前后两座,前座两人为驭手,一正一副,轮流驾驶马车。一次在与项羽的对阵中,刘邦大败而逃,途中正驭被乱箭射中而死,副驭立即顶替他驾驶马车,并在危急关头救了刘邦。后来刘邦做了皇帝,思恩图报,找到那位副驭,赐封为“驸马都尉”,并将公主嫁给他,人称其为“驸马”。这两个民间故事的意义与“状元”登上驸马之位一样,都表现出百姓对人生富贵之途的梦想,同时也标榜了仁义道德之举的善报。

无论是正史记载还是民间俚语,皇帝只有一个,皇家就是最高贵的家族,其女儿不可能近亲结婚,只有嫁给臣子或其后裔,从形式上说不得不“下嫁”,实在有失帝王颜面及尊严;而娶公主的一方称为“尚”公主,并赐封“驸马都尉”,实则是将纡尊降贵的公主“上”回皇家,还皇帝一个颜面。其一取其谐音“福马”,其二嫁女与驸马都尉,可使其更加忠诚;其三俸禄二千石,仅次于皇太子,可保证公主的富裕生活;其四当皇帝出行,驸马以皇家一员的身份作为皇帝的替身坐入副车,即保证了皇帝的安全,又不失皇家威仪和尊严。更重要的深意还在于皇帝为“真龙天子”,皇子即“龙子”,女婿无“龙”脉,次贵于龙的是“马”。驸马与龙女的结合是“龙与马”的结合,维系了皇族威势,真正蕴含的是皇帝对“马”的喜爱与崇拜,故历代皇家以爱婿为“驸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