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農村單獨圈養生豬和大型豬場集中養殖,哪方更易爆發和傳播疫情?

桂林全州文橋0536


答案是,在疫情面前,切莫心存僥倖之心

單論非洲豬瘟來說

豬場如果沒有做好生物安全,農村單獨圈養和大型豬場集中養殖均容易出現疫情。

如果考慮到損失和嚴重性

大型豬場養殖密度高,豬場一旦出現疫情,感染數量更多,傳播速度更快,損失更大,這也是非洲豬瘟給大型養殖場的一個沉重教訓。 農村單獨圈養呢?損失也是非常嚴重的,據我們瞭解到,很多村莊養豬戶損失了80%甚至更多。

但是疫情是能夠防控的,只要豬場生物安全管理得當,非洲豬瘟爆發和傳播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揚翔公司總結非瘟防控經驗,打造了高強度結構化生物安全的鐵桶模式,不光讓公司保住了15萬頭母豬,還服務更多養殖戶,在全國範圍內已經打造了800多個鐵桶豬場,全部復養成功,最早加入的那批已經開始第二輪進豬生產了


揚翔科學養豬服務


農村單獨圈養生豬和大型豬場集中養殖,哪方更易爆發和傳播疫情?這個問題,主要還是和防疫嚴不嚴格有關。



我記得今年“非洲豬瘟“襲巻我村時,首先患病的豬,都是集市周邊養殖戶的,並沒有分誰家豬多誰家豬少。最先開始,先是一戶,然後緩慢的向周邊地區蔓延,最後導致整個村的豬,全軍覆沒。據他們講,是由於趕集的緣故,人、物、寄生蟲,沾有“非洲豬瘟“病毒傳染,所導致的,不管是養一頭的,還是養幾十上百頭的,都沒有躲過這一劫。

既然“非瘟"這麼可怕,它究竟是怎麼傳播的呢?下面介紹下:

一、空氣傳播,非洲豬瘟可由空氣傳播一段距離。這是為什麼一家豬發病了,鄰近養殖場也會接著中招的原因。

二、蚊蟲叮咬,這個蒼蠅、蚊子、蜱蟲都有可能成為傳播的載體,所以養殖場一定要做好防繩滅蚊等工作。

三、食物傳播,餵豬的飼料或潲水,以及沾有非洲豬瘟的肉屑沒有經過處理,都有可能成為傳染源。

四、物體傳播,人或車經過疫區,衣服上或車上沾有病毒,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帶回了家。

五、豬和豬之間傳播,比如有的母豬引種,而種公豬由於活動範圍較大,很有可能已經感梁了病毒,而在引種時傳染給母豬。

六、野豬傳播,有的人可能覺得把豬養在深山就安全了,殊不知該病毒也感染野豬,如果豬場附近有野豬活動,那麼就危險了。


非洲豬瘟的傳播途徑有這麼多,簡直是防不勝防,所以不管是單獨圈養,還是成規模養殖,防疫工作都不能掉以輕心,否則“非瘟"很容易捲土重來。


壞男人說小龍蝦


很高興回答下這個問題

農村單獨圈養的生豬和大型養殖場集中養殖的,哪個更容易爆發和傳播疫情。

首先從養殖規模來算,應該分為三種。

第1種:農戶家自己養的豬,像這種情況來在我國的農村大部分地區普遍存在。規模在10頭以下。

第2種:中型的養殖場。這種情況來在農村的有些地方也會有,規模一般在10頭到100頭之間。

第3種:就是大型的養殖場。這類養殖場的規模非常的龐大。所有的設備的技術都是比較先進,其中有很多都是上市公司投資的。

下面來做下對比:

第1種農戶散養的生豬,由於養殖的這個規模不是很大。管理各方面也跟不上。反而在傳播疫情方面不會有太多的問題。

就好比今年的非洲豬瘟,我們這邊像農戶散養的豬,很少有得非洲豬瘟的。

第2種,中型的養殖場。這類養殖規模呢,也不算太大。由於很多原因,比如在技術方面的缺乏,防範意識不是特別強。而生豬的密度相對也比較高。這類在傳播疫情中是最大的。

同樣以今年的非洲豬瘟為例,像這類養殖場今年損失特別的慘重。傳播和死了的豬來基本都是這類養殖場出現的。

第3種大型的養殖場:這類養殖場在養豬方面,不管是防疫建設各方面都做得非常好。煩了不容易出現大量的疫情傳播。

如果這三種在爆發和傳播疫情要做一個對比的話,個人認為是:

中型養殖場>農村散養戶>大型養殖場。


鄉村小東東


農村單獨圈養與大型豬場集中養殖,哪方更易爆發和傳播疫情?

其實這個問題,應該從兩個維度來回答,一個是哪方更易爆發疫情,另一個是爆發後哪方更易傳播。在我看來,單獨圈養更易爆發疫情,而大型豬場在疫情爆發後更易傳播疫情。現在就以“非洲豬瘟”為例來具體分析原因。

“非洲豬瘟“病毒特點

“非洲豬瘟”存在於多種細胞的細胞質中,可耐低溫對高溫敏感, pH耐受範圍廣,潛伏期長,另病毒可寄生在節支動物鈍緣蜱中,在血液、排洩物、組織、醃製物中長久存活。

“非洲豬瘟”傳播途徑

病毒的傳播,一般分為分直接傳播和間接傳播。直接傳播也就是健康豬與病豬、康復豬、隱形帶病豬直接接觸導致感染病毒;而間接傳播就是通過多種生物媒介和車輛人員運輸以及操作失誤等進行傳播。具體闡述“間接傳播”。

  1. 節支生物攜帶病毒傳播

由於非洲豬瘟病毒可寄生在蜱蟲(鈍緣蜱)中,通過吸食血液,將病毒從一個豬帶到另一個豬或豬廠。非洲豬瘟病無法徹底根治,與此類傳播方式有很大關係,因為可以長期攜帶病毒,甚至發生變異。

2.泔水傳播

根據非洲豬瘟病毒可在組織脾臟等中長期存活這一特性,泔水也成為傳播途徑之一,泔水中一般會有剩飯剩菜、骨頭、肉渣等,那麼這些肉製品就可能會攜帶病毒,同時也會滋生其他病菌,而有小部分豬場為獲取更大利益與大部分家庭會餵養飯店或家庭的泔水,那麼豬吃了就會感染非洲豬瘟和其他疾病。

3.車輛人員傳播

一般來說,無論是單獨圈養還是大規模養殖,豬的生活環境都是相對固定與安全的。那麼疫情的傳播主要是豬場運輸飼料、買賣豬的車輛以及相關人員,他們每天都流轉於不同的豬場、屠宰場、加工廠和農貿市場等,非常容易與病豬接觸,而後攜帶病毒擴散到其他的豬廠。

4.生豬調運傳播

由於企業之間會有豬的買賣,比如養殖戶購買小豬,隨著豬場間的調運,病毒發生轉移,而非洲豬瘟具有一定潛伏期,並且初期病症與一般高燒沒什麼區別,很多養殖戶並不能及時判斷清楚,那麼就會傳染到新的豬廠與豬。

非洲豬爆發於單獨圈養,大型豬場傳播迅速

  1. 易爆發於單獨圈養

單獨圈養相較於規模化豬場,管理上沒有大型豬場嚴謹,比如養殖戶防疫意識比較弱、消毒也做得不到位,實際上無論是人員車輛、還是環境管控,單獨圈養做得都比較差,那麼這就非常容易染上病毒。

2.大型養豬場傳播迅速

大型養豬場採取集約化養殖方式,飼養數量龐大,病毒主要通過直接傳播,即病豬感染健康的豬。一旦染上病毒,豬場原本健康的豬與病豬接觸就會感染非洲豬瘟。另也存在人員車輛、管理不到位的情況,從而染上病毒迅速傳播。這也是政府在非洲豬瘟防控上集中在大型養豬場的原因。

非洲豬瘟安全防控措施

養殖戶要做好疫苗的注射與豬場消毒工作,時刻觀察情況。另配合好國家與政府的防控工作,做到不異地調運豬,禁止餵養泔水,及時上報疫情情況,以及儘量少接觸感染源、其他豬場、屠宰場等等。做好疫情安全防控,才可以減少損失。


拾月的覓美之旅


農村單獨圈養生豬和大型豬場集中養殖,哪方面更容易爆發和傳播疫情?

養豬業一直在發展,養豬形勢也一直在向大型養豬場方向邁進,相關部門也是在積極鼓勵農戶進行規模養殖,而不是以前養個兩三頭那樣的小打小鬧了,但是農村散養戶還是會和規模豬場一塊長期存在的,短期內只會減少,而不是消失。



對於在農村單獨圈養生豬和大的養豬場集中養殖這兩方面,到底哪一方更容易養殖不會傳播疫情?

其實並不好下結論,因為這牽扯到不同豬場養殖環境,消毒,飼養管理水平不同等等。

可能有的小型養豬場養豬比較好,沒有得病,相反大規模的豬場反而得病很多,只能說小豬場和大規模豬場各有自己的優缺點。

以我們村為例,最早的時候家家戶戶都養豬,但是發展到今天,整個村子只有三四戶在養殖小區養豬,存欄規模在100~300頭左右。

我的叔叔就在養殖小區裡養豬,養了15頭母豬,存欄100多頭育肥,去年一年他的豬場基本沒有得過大的毛病,也沒有爆發疫情。

而在我們隔壁鄉鎮有一個存欄1000頭母豬的豬場,去年上半年清場了,我們村裡給他打工的農民都回家了。



憑藉這個例子可以說明大豬場沒有小豬場好防控疫情嗎?其實也沒法證明,總結的例子太少了。

小豬場是個人控制,面積小,養殖規模不大,可能養殖設施比規模豬場差點,但是隻要養殖戶能夠做好防控消毒,杜絕外來人員車輛進入,對豬群密切觀察,做好保健,是可以減少得病概率的。

大規模豬場勝在設備先進,技術人員充足,硬件施捨好,可是不利之處就是養殖規模大,人員多,管理複雜,本該養殖工作就是比較單調,人員不能外出,所有消毒,管理等工作都需人員齊心協力才能做好,只要有一個人偷懶,消毒等沒到位,就可能給疫情以可乘之機,整個豬場都有傳播的風險。

再加上豬場養殖規模大,每日飼料原料,物資進出,獸藥疫苗,賣豬等事情繁多,與外界來往的次數越多,風險也就加大。



所以說我認為想把豬場管理好,把豬養好不得病,最大的關鍵點在於人,而不在於豬場規模的大小。

在大豬場裡,如果能把人員管理好,上下齊心控制好車輛人員進出,那防控效果肯定比小豬場要好。

而小豬場養殖戶自己多用些心,對於消毒防控等做到位,也可以把豬養好。

我是農村一片天,關注養殖業,關注農村生活,點擊右上角【關注】交流養豬資訊知識。

農村一片天


農村單獨圈養生豬和大型豬場集中養殖,哪方更易爆發和傳播疫情?

面對疫情,人人平等,中小規模散養戶和集團化豬場在非瘟面前,都要交學費。從本質上來分析,沒有規模的區別,只有當地養殖密度、環境病毒載量變化以及豬場生物安全切段傳播的區別。



從疫情發展看對豬場影響區別

從去年8月2號開始到現在,已經過去了16個月時間。18年疫情剛開始主要是散養戶發病,人們總結了感染情況與飼養管理和環境有關。19年上半年主要影響規模化豬場和集團化豬場,人們總結了,感染情況與接觸頻次有關。19年下半年,二輪疫情又開始影響中小規模散戶的復產,這下沒有總結了。

由以上的感染歷程來看,非洲豬瘟容易感染的豬場,並不是規模上的區別,而是在養殖過程中存在的漏洞有關,如豬場人員的管控和執行力、當地環境中的病毒載量、當地養豬密集度、當地車輛和人員進出豬場的頻次、凍肉和病豬的處理力度有關。



關於農村圈養和大型豬場集中養殖

實際上提問者的意思應該問,大圈飼養和定位欄飼養的區別。農村有圈養也有定位欄,家裡養母豬數量超過50頭的,一般為會使用定位欄。大型豬場也有使用半限位的大圈,並不都是定位欄。

如果說從非瘟病毒傳播來看,確實小圈傳播速度要低於定位欄,因為非洲豬瘟是直接接觸性傳染性疾病,定位欄母豬可以有口鼻接觸,而且通槽飲水,這無疑增加了疾病的傳播幾率。而小圈飼養,幾頭豬一個圈舍,一頭豬出現發病,前期傳播僅侷限於同一圈舍的幾頭,利於控制病毒傳播。



非洲豬瘟病毒傳播特點

⭐️直接接觸性:病毒主要通過直接接觸性傳播,可以是病豬和健康豬直接接觸傳播,也可以是大病豬或者死亡豬的分泌物,如血液、尿液、糞便、精液、唾液等與健康豬的接觸。

⭐️病毒通過空氣傳播僅限3米以內:非洲豬瘟病毒並不是不同通過空氣傳播,病毒的唾液飛沫是可以傳播三米的,這也是豬沒有肢體接觸卻能感染的原因。

⭐️非洲豬瘟自身移動速度很慢:雖然非洲豬瘟病毒本身移動速度很慢,但是其接觸性特別強,人為帶毒間接傳播是主要傳播途徑。因此在非洲豬瘟防控過程中,接觸頻次的多少也是感染的主要因素。

⭐️控制車輛和賣豬能有效降低感染幾率:很多豬場在賣豬以後出現了疫情,除了場內人員和車輛的接觸,並沒有其他的方式。合理控制車輛,能減少環境中病毒進入豬場的概率。

⭐️豬群應激會加大感染幾率:豬場在經歷了轉群和賣豬後,或者大的流感等疾病應激,會增加感染幾率。這與豬群的應激關聯度很高,在應激狀態下,豬群健康度下降,對於病毒的抵抗力下降,機體處於易感狀態。



如何改善豬場現有建設,減少疫情傳播

已經建好的豬場,如果大的改動還不如重建,豬場建設成本投入高,那麼如何在現有條件下改善豬場建設呢?

1、通槽飲水喂料改成隔斷

病毒進入飼料和飲水中,是最容易傳播的,豬場的通槽飲水和喂料是一個大的隱患,這也是必須要改的。兩種改善方法,第一種是改成飲水器飲水,第二種是對通槽改成隔斷,或者使用水泥袋堆放隔斷。

2 、大豬舍改為小單元

豬場定位欄比較大的豬舍,可以使用彩鋼瓦或者塑料佈設置簡直隔斷,讓病毒傳播侷限在小單元內,減少病毒的傳播幾率。

3、兩排小圈設置中間隔斷

對於大多數小圈養豬的豬場,一般是兩排豬圈,中間有走廊,走廊間距不超過3米,且豬圈開門位置是對稱的,這樣的豬舍如果對面豬發病咳嗽或者打噴嚏,病毒通過空氣飛沫能夠傳播3米以上,那對面的豬也能感染。因此,最好在走廊處設置橫向隔斷,減少空氣飛沫傳播。



綜上所述,非洲豬瘟防控是一項綜合的工程,需要各方面協同合作,實體牆優於鐵柵欄,實體小圈優於定位欄,小單元優於大棟舍,密度低優於集中飼養,另外還要注意豬群的健康度,加強中藥保健,注意豬群應激,提高抗病力。


豬業前沿


原來感覺上一直是大型豬場比農村單獨圈養豬更容易爆發和傳染疫情,但通過這次非瘟疫情後,大型豬場變得比農村圈養更安全。

原來大型豬場因為引種、飼養密度、飼養環境等等因素,疾病和疫情比較容易發生也是不爭的事實。那現在反過來變得比農村單獨圈養還安全的原因是什麼呢!下面我們先來了解豬隻傳染病的傳播方式和渠道

一、豬隻主要傳染疾病傳播

豬隻疾病可以分為細菌性、病毒性和營養性疾病三大類。

1.豬隻主要傳染性疾病

主要有繁殖與呼吸綜合症、斷奶仔豬多系統衰竭綜合症、偽狂犬、豬瘟、口蹄疫、細小病毒等等。分別對母豬、仔豬、生長育肥豬等所有階段豬隻帶來嚴重危害,造成豬隻生產、生長性能的下降及豬隻死亡。

細菌性疾病使用抗生素可以防控和治療,營養性疾病能夠通過加強飼料配方設計、原料採購、品管、儲存、加工工藝等整個過程的細節可以避免,而病毒性疾病主要通過疫苗接種、生物安全來預防控制

2.傳染方式和渠道

造成傳染病傳播的三個因素是傳染源、傳染渠道、易感動物。

豬隻傳染病的傳染方式分為水平傳染和垂直傳染兩種。水平傳染又分為直接傳染和間接傳染兩種方式,水平傳染指在豬群之間傳播感染,垂直感染指母豬通過母體傳染給新生小豬。

直接傳染容易理解,間接傳染的渠道就非常多,比如成為病毒攜帶者或物體的人流、車流、物流、豬流、動物等。要做到阻隔病毒與易感豬隻的接觸渠道防控就是一件長期認真實施的工作,還和生物安全意識有關,因此,我們感到大型豬場疫情的爆發和傳播概率比在農村圈養的情況要多

我們熟知的幾種豬隻傳染病至今都有發生且沒有完全清除。但這些傳染病因為都有相應的預防疫苗,最大程度地保護了養豬安全,總體上屬於人為可控範圍。有些大型豬場還能夠對某些豬傳染病進行淨化處理,取得很好的效果。

3.ASFV的特殊性

去年傳入我國的ASF是一個非常特殊的豬隻傳染病,有著近百年曆史且至今沒有任何預防疫苗能夠成功防控

與以往我們熟知的豬隻傳染病不同,由於我們對ASF認識不足以及養豬生物安全的意識比較淡薄,給養豬帶來很大的損失。結果就是造成豬價上漲,就連非養豬圈的廣大消費者從今年的高豬肉價格都能體會得到。

由於ASFV是一種接觸性傳染病毒,沒有預防的疫苗,目前唯一的有效防控措施就只能依靠生物安全。簡單地說就是減少病豬傳染源,阻隔病毒與健康豬隻接觸,即所有傳染渠道的消毒隔離措施,提高豬隻健康和免疫力是不二選擇。

二、今年及以後,大型豬場更安全

ASF的流行,把我們的養豬生物安全意識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1.復產信心現狀

為了降低豬肉價格,根本途徑還得恢復生豬生產,進口豬肉只是暫時的應急行為且改變不了根本問題。那麼從今年的生豬生產恢復情況看,力度最大的就是大型豬場和養豬巨頭,一般規模豬場復產的趨勢緩慢,成功率不高,農村散養戶信心是最低的

因為ASF將是一個長期存在的現實,暫時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淡化或消失,養豬人不能抱有這種僥倖心理。那麼就目前唯一可以選擇的生物安全措施來看,很顯然,大型豬場更有條件做到位以防止ASFV感染,所以迅速擴張養豬基地或復產。

2.生物安全實施差異

從構成豬隻傳染病的三個因素,傳染源、傳染渠道、易感豬隻三個因素來分析。農村單獨圈養可以分為散養或小規模養豬,多種主客觀原因導致生物安全措施的落實困難,很難保證阻隔ASFV於養豬區域外。

就人員來說,散養戶人員進出養豬區域的沐浴、更衣和消毒就是很難落實到位的實際困難;非養豬人員很難做到不能靠近豬隻。大型豬場不但要落實這些措施,還要實施封閉式管理,休假回場的現場養豬人員還要進行至少一天以上的停留時間才能進入豬舍,各棟豬舍人員不能串圈,生活區人員不能進入生產區等等。

農村散養進豬渠道難以保證豬隻健康,這對養豬的安全造成很大隱患。大型豬場都有自己的母豬場連續不斷的提供豬隻,確保健康豬隻來源和數量;出售豬隻時購豬車人不能進入豬場,採用場外中轉站進行等等,這也是散養戶很難做到的。

大型豬場養豬通常採用全進全出方式,徹底消毒豬舍,停留數日後才進豬飼養;或者採用多點飼養方式,即母豬、初生小豬、生長育肥豬分點或分場飼養,避免豬隻交叉、重複感染。

還有不外購豬肉或豬肉製品進入豬場

,避免被傳播感染的概率。而農村散養戶也很難做到這點,平時都需要外購豬肉做飯,再到豬舍餵豬,這樣就很容易導致豬隻感染疫病。其他就不一一列舉了,主要在於兩種飼養方式在防控措施方面的現實差異。

3.養豬和飼料安全

養豬簡單的理解就在養,有兩個含義,一個名詞,指營養;一個動詞,指飼養。

飼料營養是豬隻健康的基礎保證,豬隻長期營養不良是,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疫病。大型豬場更為精確地把豬隻分階段、分不同營養標準來配制飼料,滿足豬隻營養。在飼料原料採購、配方設計、生產工藝等方面做得比農村散養戶更到位。

飼養指豬舍小環境、消毒和免疫程序、飼養流程等等。比如豬舍溫溼度控制措施、豬隻定期進行抗體檢測等,大型豬場的養豬設施設備要好得多,能夠有效保證豬隻冷熱應激造成的抵抗力下降;合理制定豬隻免疫程序而不是疫苗打得越多越好。

飼料安全主要考慮飼料黴變、飼料採購或配製過程中的被感染概率。飼料黴變產生黴菌毒素會造成豬隻免疫抑制,疫苗接種保護率降低或失效;飼料原料和成品需要有ASFV抗體檢測才是安全的飼料。大型豬場和農村散養戶在這方面的落實程度客觀存在著很大差距

因此,通過以上的瞭解,個人認為在ASF條件下,從今年起到以後,大型豬場感染和爆發疫情得概率要小於農村單獨圈養。

草木七舍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草木七舍


小豬場比大豬場更容易暴發和傳播動物疫病是個簡單的常識。

動物傳染流行離不開3個環節: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動物,只要缺失其中一個,疫病就傳播不起來。換言之,養殖方式根本不是影響動物疫病傳播的因素。下面以非洲豬瘟為例進行多維度分析。

1、非洲豬瘟最初暴發時,70%是小豬場,說明小豬場容易暴發和傳播疫情。一是小豬場在投入品上把關不嚴引發疫情,比如飼餵泔水,大豬場絕對不會用泔水養豬,因為他們知道有很大的生物安全隱患,一些小豬場只考慮節約成本,對生物安全考慮較少。二是出了問題,小豬場對於病死豬的處理要比大豬場隨意,為了挽回一點損失,不按照標準流程操作,所以更容易導致疫病傳播。

2、隨著時間的延長,不少大豬場也發生了非洲豬瘟,於是一些人就說大豬場更容易發病,這是不懂行才如此說,生態環境都被汙染了,想要獨善其身那是何等的難。大豬場的生物安全遠遠比小豬場做得好,這是一個基本常識。

3、不管是散戶,還是小豬場,或者是大豬場,最終都在非洲豬瘟的衝擊下損失重大,生豬存欄至少下降了50%。如果從損失比例看,小豬場最高,因為飼養密度大,生物安全又搞得不好。散戶最小,雖然談不上生物安全,但由於飼養密度低,加上豬的免疫力要比規模化豬場高,所以損失較小。


畜牧大集網


農村單獨圈養生豬和大型豬場集中養殖哪個更容易爆發和傳播疫情?

很高興被邀請作答,面對這個問題我先不忙回答,我們來看點專業東西:

爆發我們一般指動物疫病大面積流行擴散,是非常嚴重第一、二類動物疫病,不是一般動物疫病。

說到動物疫病播播就是動物傳染病,你首先想到動物傳染病傳播條件:傳染源、易感動物和傳播途徑。

我們常見豬動物傳染疫病主要都是接觸感染,常見有口蹄疫、仔豬流行性腹瀉,還就是最嚴重非洲豬瘟,所有養豬人那是談其色變。

我們知道了動物疫病傳播條件,是不是沒有傳播條件就可以切斷動物傳染傳播呢?那是一定的。

現在我們來看看到底是農村單獨圈養生豬容易傳播還是大型容易傳播,很顯而易見,大型豬場更容易傳播,而且損失之大。

農村生豬養殖數量少,單獨圈養接觸少,發生病幾率小,大型豬場場就不一定,一旦爆發疫病那是不可收拾。

在大家潛意識裡肯定認為農村單獨圈養生豬缺乏管理,更容易傳播,但不然,大型豬場一旦爆發疫病,想想那是大面積流行,環境複雜,包括外來人員車輛和防疫。

就拿這次非洲豬瘟來說,簡直是是全國一片紅,造成前所未有損失,所以說疫病傳播是相對的,防疫也是。不是說農村散養就容易發生疫情,而大型豬場就安全。

一句話,不管是農村單獨圈養還是大型豬場場,都應該知道生物安全重要性,預防為主,減少交叉傳播,切斷傳播途徑。

無論是常見口蹄疫、流行性腹瀉、還是非洲豬瘟,生物安全防治措施都是非常重要的,別讓小小的環節出現問題,“千里之堤潰於蟻穴”,防患於未然。

如何做好生物安全防治措施:

1、預防為主,提高豬隻免疫力

在農村單獨圈養散養,很難做到完善免疫,建立完善的健康疫病監測,大型豬場就必須做好豬隻免疫措施,常見對豬瘟、藍耳、偽狂犬、口蹄疫病監測來做免疫保障豬場群體健康免疫監測,提高免疫力。

2、環境衛生條件改善與提高

傳染病的傳播多為接觸性傳播,經過蚊蟲、蠅的傳播,所以環境管理也是非常重要,做好無公害處理措施等,保持環境乾燥、衛生。消毒、隔離做好生物安全,是傳染病真正的無法傳播。

3、隔離與消毒

在大型豬場管理,我們必須要重視外開環境因素,包括人員、工作服(鞋)、物品(飼料、藥品)消毒和隔離,外開車輛。指定完善的消毒措施,每個區域的消毒,不得到處亂竄。明確崗位分工,不得交叉,門口設立消毒池、消毒間等措施。

做好豬場的完善免疫監測和生物安全措施是每個豬場管理必要措施,必須嚴格要求、管理和執行,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鑄造一道嚴密防疫牆。

只有做好生物安全防治措施,各種因素威脅,只會真正安全,預防各種動物疫病,避免豬場損失。

更多防疫措施分享.........


健康農牧


農村單獨圈養生豬和大型豬場集中養殖,哪方更易爆發和傳播疫情?

我認為題主這個問題提出得不很嚴謹,疫情的爆發和傳播更多的是人為管理因素造成,如果拋開人為干預因素,則大型集中養殖更容易爆發和傳播疫情。

下面我就生豬疫情的爆發和傳播方式,以及上述2種養殖模式的優劣對比進行詳細的分析,但願能夠給看過本文的養殖戶們帶來啟迪!


一、病毒的生存環境分析

我們都知道,無論是哪一種細菌和病毒,其賴以生存下去的條件都無非是3個:

  • 一是具有恰當的溫度;
  • 二是具有適當的溼度;
  • 三是具有充足的營養載體。

哪怕就是目前讓無數養殖戶“心驚肉跳”的非洲豬瘟病毒,也離不開這3個條件,否則也是難逃一死的結局。

對於細菌或病毒來說,只要溫度和溼度都符合其生長需要,它就會在各種生物載體上瘋狂繁殖和發育,並破壞載體的自身細胞組織,搶奪載體的營養成分;

但是一旦這3個條件缺失或者是同時都不適應細菌或病毒的生長需要了,那麼細菌或病毒就無法繼續生存,並且會在極短的時間內死亡或被滅殺,如非洲豬瘟病毒在100℃以上的漲水裡,3~4秒左右就會死亡。

根據細菌或病毒的這一個生長特性,我們在進行消毒殺菌處理時就有了針對性的措施和辦法,各種措施辦法的原理歸結起來,無非也就是從根本上去破壞掉病毒或細菌賴以生存的條件,使病毒或細菌無法繼續發育和繁殖,最終導致死亡。

破壞環境的溫溼度總體上有3種方式:

一是日光照射。強光中的紫外線能夠快速改變環境的溫溼度,主要是提升溫度,所以日光是細菌或病毒的天敵。農村常見很多人會將衣服、被子等放在太陽下暴曬,利用的就是這個原理;

二是恰當的通風。良好的通風措施能改變環境的溼度和溫度,能讓空氣清新,一個乾燥、清新、整潔的空氣質量對於細菌或病毒的生長來說,是非常不利的。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在養殖行業中,我們總是要強調對圈舍進行適當的通風換氣的原因;

三是直接使用紫外線滅菌。紫外線的作用上面已經提到了,其殺毒滅菌的效果是非常明顯的,所以在醫院等地方得到了廣泛的利用。在養殖行業同樣也是可以採取這種措施進行消毒殺菌的,只要在圈舍裡裝上幾支紫外線燈管,一兩分鐘左右就能將空氣裡的病菌基本消滅。




二、養豬可能爆發疫情的情況分析

1、圈舍經常髒亂差。

牲畜與人一樣,對於自己的生長環境也是有要求的,一個乾淨整潔舒適的場地,必然會更加有利於生豬的成長。

但是在實際養殖過程中,一些養殖戶不重視對環境的管護,讓豬圈經常處於髒亂差狀態,生豬每天吃臥在一個滿是豬屎、滿地飼料的糟糕圈舍裡,對豬的身心其實也是具有很大的危害,降低生豬的抗病能力。

同時髒亂差的環境也給各種細菌或病毒提供了一個繁殖發育的空間,造成圈舍裡的病毒大量滋生,極大的威脅著生豬的健康成長。圈舍的髒亂差現象更多表現在農村零散養豬和中小型養豬場。

2、圈舍通風設施不合理。

圈舍通風換氣不好,會造成豬場空氣汙濁不堪,氣溫偏高且潮溼,空氣中諸如氨氣、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以及各種微生物和灰塵存積過多,嚴重影響生豬的健康發育,極易讓生豬感染各種疾病,給疫情的爆發埋下隱患。

特別是在冬天,豬場為了保證圈舍內的溫度,常常會將圈舍密封,很少開窗換氣。這時候如果通風換氣措施不合理,就會讓圈內空氣更加糟糕,大量有毒氣體濃度變大,引發各種豬病,感染各種疫情。

3、生豬養殖密度過大。

養殖密度與生豬的健康關係密切,密度的大小對於生豬採食量、環境的溫溼度、細菌的活躍性、病毒的傳播率等,都具有不可小覷的影響。如果密度把握得好,則就有利於生豬的健康成長;反之,密度把握不當,不僅影響生豬的正常發育,還有可能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其它的影響不多說,我僅談談密度對於疫情的作用。總的來說,我認為密度對於疫情的蔓延具有推波助瀾的催化作用。如果豬場一旦感染了病毒,則密度越大,傳播速度就越快,危害性也就越大;反之,密度越小,就越能有效阻止疫情的快速蔓延。

但是生豬養殖也不是密度越小就越好,當密度過小時,其直接的不利影響就是對資源的浪費過大,成本增加;同時密度過小,也不利於生豬健康身心的養成。因此,掌握合適的密度是生豬養殖重要的指標,一般情況下1頭豬的佔地可把握在0.8~1.2平方米為最佳。

我們說密度會推動疫情的蔓延,其實道理也非常簡單,密度太大,一旦有豬感染了病毒疾病,可能一夜之間就會通過呼吸、採食、相互接觸等途徑快速傳染給其它正常的生豬,讓你來不及處置,影響到整個養豬場的生豬。

4、感染病豬處置不果斷。

面對病豬,優柔寡斷、處置不當是養豬的大忌。有的養殖戶心疼自己的成本,或抱著僥倖心理,發現病豬時不及時處置,而是與其它正常豬一起,繼續留在圈舍裡觀察,殊不知有些病毒是非常迅猛兇殘的,比如非洲豬瘟病毒,延遲一天,帶來的後果就是整欄的豬都被感染。

所以對於病豬,一旦發現,不管是什麼疾病,是不是病毒感染引起,都要果斷隔離觀察;並在第一時間對所有的圈舍進行徹底的帶豬消毒,以消除可能具有的感染隱患。

然後及時報告,請求有關技術人員對病豬進行檢查確診,如果是病毒感染的病豬,那就要果斷處置,必要時也應該對同欄的生豬全部捕殺進行無害化處理,以杜絕蔓延的可能性。

如果不這樣做,帶來的後果可能就是整個養豬場甚至是周邊地區的疫情蔓延,遭致毀滅性的損失。比如非洲豬瘟疫情,心存僥倖的思想最終損害的,必將是養殖戶自身的利益。


三、疫情傳播的常見途徑

要想知道農村圈養生豬與大型養豬場集中餵養誰更容易爆發疫情,就必須要了解疫情爆發和傳播的途徑有哪些,只有瞭解了這些東西,才能在二者間進行科學合理的比較。

疫情的傳播無非就是通過直接接觸和間接接觸2個方面進行,直接接觸就是沒有載體,病毒通過生豬之間的舔、咬、觸、嗅等行為進行相互感染;間接接觸就是病毒通過其它載體對生豬進行感染,這是目前生豬疫情蔓延的最主要的方式。具體說來,疫情蔓延的途徑有以下這些:

1、通過豬飼料進行傳播。由於對病豬處置不當,病豬身上的病毒可能會通過豬的排洩物、屍體以及分泌物等首先汙染豬的飲水源、野外的青苗、配合飼料等,然後再通過這些載體傳染給豬場其它的生豬,如各種豬瘟、豬口蹄疫等疫情。

2、通過車輛及其它運輸工具進行傳播。在生豬的調運或飼料在豬場的進出過程中,車輛或相關物品接觸過曾經爆發過疫情的豬場和病豬,病毒就附著在上面進入到了新的豬場。如果進場前養殖戶未進行消毒或者消毒不徹底,就有可能感染新豬場的生豬,比如非洲豬瘟疫情就是典型的例子。

3、通過空氣進行傳播。這個路徑主要是因病豬咳嗽、打噴嚏等將病毒帶入空氣,其它生豬呼吸時吸入了帶著病毒的空氣,就會導致感染,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豬流行性感冒疾病。

4、通過其它動物傳播。 有的疫情是通過其它動物作為載體進行傳播,病毒對其它動物不產生感染,但是會將其它動物作為載體,通過其它動物與豬的接觸,乘機感染生豬。比如蚊子、老鼠、野豬、狐狸等。

去年爆發的非洲豬瘟疫情就是這樣一種病毒,它只在豬與豬之間感染,對其它動物包括人類都不會感染,但是它卻會附在其它動物和物品上不斷流動、四處作妖,對生豬造成極大的威脅,也給養殖戶帶來巨大的損失。

5、通過豬場進出人員進行傳播。由於有的豬場管理不善,人員隨意進出豬場,且進出豬場前也不重視消毒殺菌工作,人員身上攜帶的病毒就有了可乘之機,給豬場帶來極大的隱患。


四、農村圈養生豬和豬場集中養殖的對比

農村圈養的生豬,一般數量都不多,基本都在10來頭以內,而且農村圈舍一般都比較敞亮,密度很小;從飼料方面看,農村圈養的生豬飼料來源廣,既有配合飼料,也有野草野菜,有的農戶還會飼餵玉米、麩皮以及豆餅等,飼料的多樣性給生豬的成長帶來了一定的好處。

但農村圈養的生豬缺點就是管理鬆散,圈舍的衛生總體不好,基本沒有消毒殺菌措施,這給細菌的滋生繁殖創造了一定的條件。但是好在由於圈舍敞亮,自然通風性能好,空氣質量基本不錯,所以生存環境對細菌還是非常不利的。

而大型養殖場的集中餵養,相對農村來說密度很大,在日常的管理和觀察上難度要大很多;飼料相對單一,在提高生豬的抗病能力方面不如農村圈養;且通風設施和換氣措施方面稍有疏忽,就會造成場內空氣汙染、塵埃偏多,威脅到生豬的健康。

但是大型養豬場由於實力雄厚,各方面防範措施比較到位,各個環節的管理制度也比較嚴謹,生豬患病也能得到及時的處置和治療,這些都是農村圈養生豬所不具備的優勢條件。

五、結論評估

從上述分析我們其實已經可以得出結論了,農村圈養生豬和大型養豬場的集中餵養,各有各的優點,也各有各的缺點,對於在疫情的爆發和傳播上,如果不設置一些前提條件,是不論簡單的進行對比的。

我認為如果拋開人為干預的因素,將二者放在純粹自然生長的條件下,那集中餵養就比農村圈養更容易爆發和傳播疫情;但是如果增加進人工干預的條件,則大型養豬場的集中餵養反而不容易爆發和傳播疫情。

因為大型養豬場具有較為全面的防範措施,能夠及時處置發生感染的病豬,及時阻斷病毒的傳染源,這就是在非洲豬瘟疫情裡,大型養豬場很少爆發疫情的主要原因。


綜上所述,以上我們分析了病毒的生存條件和傳播路徑,對比了農村圈養和大型豬場集中餵養之間的優缺點,從而得出一個結論就是:拋開人為干預因素,大型豬場更容易爆發疫情;加強人為干預措施,則農村圈養更易傳播疫情。

大家認為我說得有道理嗎?如果覺得我分析得有價值,請你點個贊,撫慰一下我痠軟的手指和疲憊的大腦吧,碼字真心不易啊,謝謝你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