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農民僱深耕犁將土地深耕還田,第二年小麥卻減產3成,哪做錯了?

新大風歌


這件事我還真見證過,那一年我並是故意的深耕,是正好遇上一個好機手,人家實實在在盡心盡力的給我深耕了那片地,翻上來的全是底層新土,當時我高興的不得了,還送了人家一盒好煙(耕地錢照樣),結果是出苗直接就不算好。第二年減產。當時我就納悶,和我一梗之隔的另一家的地,在1958年大躍進時,民兵連曾經一夜之間把幾畝地深翻1米,結果是58年大豐收(聽那代人說的),再後來就和普通地一樣了。

第二年我的麥子減產,我就加大了投入,那時我家養雞,不缺雞糞,後來就正常了,那一年只減產了一季,由於我家肥料充足,又是雞糞有機肥,從來都是高產。


驛動星期六


對於題主這樣的情況我也曾在2017年年的時候遇見過,主要是因為這兩個原因:

首先來說跟種植玉米茬的秸稈還田有一定的關係。

這幾年由於玉米秸稈還田處理的效果不是太理想。比如說外2017年的時候由於我自己直接用大型收割機收割的玉米,就覺得大型收割機也帶秸稈粉碎機再加上也想深耕一遍,所以就沒有再用秸稈還田機處理一遍,進而導致了在犁地以後地上有一層玉米秸稈。

播種小麥前我還特別的用鐵耙子把玉米秸稈又都耬了一遍拉出來了,但是即便這樣在播種小麥以後缺苗斷隴的現象也是比較嚴重。那一年再加上“倒春寒”的影響,一畝地的小麥只有500斤收成。

其次就是跟土壤的屬性有關聯,深耕一遍最好不要超過30.釐米,由於我們老百姓在種地的時候旋耕犁地一般都是20釐米左右,所以有營養的圖層基本上在25釐米,再往下的土壤由於沒有見過陽光,也沒有被雨水滋潤過,有機肥也沒有翻到這麼深的土壤中,土壤的肥力不是太好。

由於這些年乾旱和大量追施化肥的原因,導致肥料中不能夠被吸收的營養物質下沉到深層土壤中特別是鈉離子。鈉離子過多會形成鹽漬化,這樣的一個土壤環境就會造成種植的農作物減產減收。

應該這樣做比較好,深耕一遍土地的時候先把玉米秸稈還田,最好再撒施一些尿素,這樣有利於玉米秸稈在土壤中腐爛從而形成有機肥。

對於不是玉米茬的土地可以在深耕前撒施碳酸氫銨,深耕以後再撒施農家肥或者有機肥和複合肥料比較好。


豫東小農


深耕犁地,小麥卻減產了3成,這個問題一點也不奇怪。這是最易出現的現象,從事多年的農民都有這個體驗。

為什麼深耕了土地未增產反而減產了呢?一般說來深耕土地,使土壤的肥沃土層增加,是有利於作物生長的,農業方面的技術人員和專家也提倡深耕深翻土地有利於增產,為什麼題目所說倒減產了,問題並不是十分複雜其原因有以下兩點。

一、說明近年來整地方式多為旋耕機耕地,至少三年內沒有進行過深耕或深翻。偶爾深耕一次,這樣問題就出現了。旋耕機耕地,耕層較淺,一般耕深約在15~20釐米左右,達25釐米時極少。加上機手如不細心,往往更淺。因為作物常年在這樣深度的耕作層種植生長,每年施入化肥農肥等,已形成了這層肥沃層,因而小麥基本年年穩產。

突然改變耕地方法,深耕達25釐米以上,把一直未耕過的深層不肥沃的生土,耕翻起來了,如果還按往年的施肥量管理,土壤肥料含量相對就顯得稀疏了,因土層厚了。小麥根系範圍所吸收的營養相對淡薄了,必然減產。唯有,偶爾深耕一次,必須加大施肥量,才能彌補這種不協調,連年或隔二年深耕一次,就不會出現減產現象了,而且土壤肥沃層加厚,肥料跟上,會肯定高產的。

二、現在多數是秸稈還田,秸稈還田,總說是不錯的方法,但它有一定的利弊關係,秸稈還田於土壤中,它的發酵腐熟需一定的時間、溫度、或藉助於化肥中的某些元素如氮元素,來完成它的腐熟分化過程,繼爾發揮它的肥效作用。這也是農民朋友的一個困擾,說秸稈還田能增加土力,怎麼感覺不出來呢,秸稈還田反而不增產呢?因為它腐熟有個過程,往往當季莊稼感覺不到它的優點,但是,下茬作物總有用得上的時候,連年秸稈還田,它就會持續發揮作用了。

所以,深耕後,出現不增產或略減產都是很正常的事。唯有偶爾深耕一次的土地,為保證高產,當季必須加大肥料施入量,如果能做到隔1~2年深耕一次,耕深也不要求過深,一般在25釐米以上即可。也不需年年增加施肥量,第一次深耕加施即可。這樣整個耕作肥沃層已培養好了,更利於作物吸收成長,必然高產。個人觀點,望友交流!


幸福一家人140113721


農民深耕地後沒增加產量,反而下降了?我曾經種過二十多年的丘陵地,因為產量低,年年的糧食產只是維持在中等水平而效益低下。

後來痛定思痛,僱傭挖掘機深挖,挖的時候是臘月很冷的季節,買了好幾車養雞大棚裡的雞糞,因為農村的養雞大棚比較簡單,小雞苗剛進棚要鋪墊許多麥杆和軟草,所以買的雞糞裡有許多草,按照每畝五噸左右雞糞撒在地裡,然後用挖掘機深挖六十釐米左右,把雞糞翻進地裡面。

第二年春天,我在挖過的地裡播了春花生,隨播種機補使了一百斤左右的複合肥,小苗長出來之後很肥胖,蟲害還減少了,只是比沒有深挖的地晚熟十天左右。

收花生的時候,花生的葉片幾乎沒有掉,只是有點黃,一鎬頭下去,把花生提起來看看又數數個數,每株平均也得四.五十個雙果,畝產一級大粒花生米達到七百多斤,總產達八百多斤,深挖之後一畝地的產量甚至是沒挖之前的兩倍,花生米的優質率達近百分之九十。

我覺得題主說深耕之後減產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肥沒跟上,深耕把上面的肥沃土地翻下面去了,當年土肥化肥施少了影響了產量,第二個是種子不是高產優質品種,或者是管理不到位。


狐步獨狼


我們以前搞深耕,在大犁鏵後面加一個小犁刀。大犁鏵在熟土層作業,翻轉熟土土壤。小犁刀在熟土層下面的生土層鬆動生土,打破犁底層。幾年後,鬆動的生土就變成熟土,加厚了熟土層,改善了土壤結構。如果一味蠻幹,把底下生土翻到土表層,生土肥力不夠當然會影響當年的農作物生長。不過對以後幾年的農作物生長還是有利的。


greatmy


“深耕淺種,薄地裡上糞”這是我們農民人經過多年的農田實踐,總結出來的一句農諺俗語。就是對土地在耕種前進行適當的深耕,但在播種的時候要淺種,並且對不肥沃的土地要加大農家肥的施用用量,糧食才能穩產高產。

深耕還田確實能提高產量,但要選對季節和時間,我們這裡一般在冬小麥收割後,如果對原地塊不準備繼續種夏季農作物,而留著秋後繼續播種冬小麥的話,就可進行伏耕,可以多接納雨水,特別是雨季後期的雨水,能增多土壤蓄水量;還可延長土壤風化過程,增強微生物活動,加快有機質分解,提高有效養分的含量。翻到土壤的麥茬,當年大都可腐爛,能增加培肥地力。

伏耕後不要立即耙耱,讓它多曬一曬,加速風化,多接納些雨水,待深秋耕後再耙耱鎮壓。

如果在小麥播種之前想深耕,深度不要超過30釐米,過深了會把肥沃的熟土翻到下面,不含營養的生土會留在地表層,當然會造成來年小麥減產。

如果已經對土地進行深耕了,營養成分差的土壤,沒有疏鬆熟化的生土壤已經翻到上面了,要麼就再淺耕一遍,然後進行播種,或加大農家肥和化肥的施用量,同時淺種,能提高出苗率,小麥返青後,及時加強春季管理,就能穩產。

<strong>


用戶自知自愛WWW


深耕之後把營養土翻在下面了,上面成了生土,不減產才怪呢?我鄰居每年用自家小四輪耕地,精耕細作,種的制種玉米,訂單農業,產量都不及其他人,究其原因都是深耕惹的禍,每兩三年犁一次地還是合適的


張掖丹霞情


我們家是個家庭農場,有兩輛大拖拉機,到農忙播種時,老公和兒子一人一輛,有耕有播,如果忙得過來,也給別人幹些,對如何才能耕好地不陌生。

大拖拉機耕地,造成小麥減產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耕的太深了。

如果地耕得太深,就把陽土全翻到下面去,陰土

翻到上邊來了,沒經氧化的陰土,鹹度大,沒營養,不好出苗,也不發苗,莊稼自然就長不好了。

大犁耕地,一般要掌握在18至25公分,不能過淺也不能過深,如果是鹼地,一定不能超過20公分。



李文霞4968


隨著農業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高,農民朋友通過長期的農業種植實踐,雖然說新型免少耕淺旋耕地有利於省工、省力並且因為小麥播種層在3~5㎝覆土後,土壤表層有機質含量高,土壤水份、氣候適宜更易出苗早並出苗齊,也有利於冬前培育壯苗,從而更能促使麥苗安全越冬,對小麥增產有顯著作用。

不過,近幾年來,由於國家強化對環境的保護,禁止焚燒秸稈,與此同時,以前水稻收穫並燒乾後特別是耕牛等牲畜主要越冬草料,也因為農業機械化,農村中耕牛已退出傳統的農耕時代,稻草等秸稈已做為廢棄物,因此,最簡捷的處理方式由配有切草器的收割機切碎,直接用來秸稈還田,這樣,切碎後秸稈經土壤中的水份等而分解併發酵,從而培肥土壤,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機質。

不過,淺旋或免耕播種小麥耕作土層淺薄,土壤表層的上一茬切碎後的秸稈過量,與此同時,秸稈上不可避免地會有病蟲卵及病毒,這同樣對小麥生長有危害,更因為長期的的免淺耕耕地,土壤耕作層逐步淺薄,對小麥根系生長及土壤的保水保肥也不利,因此,適宜而科學地播種小麥每2~3年採取深耕土壤,增加土壤耕作層,同時更好地能把土壤表層秸稈還田的碎草翻入深層去腐爛並分解發酵,能增強土壤的保水保肥及減輕農作物病蟲害等能力。

而有了以上的諸多有利因素,還會出現播種後小麥卻減少三成,個人分析,可能有以下幾種原因:

其一,深耕土壤過深,這樣,翻耕後的土壤貧瘠,特別是有機質含量少,加之在旋耕土壤時缺乏有機肥和精準地測土配方三元複合肥的施用,土壤貧瘠,這自然對小麥生長不利;

其二,耕作並播種小麥方式不對,尤其是上一茬栽植的水稻田,土壤底層水份高,深翻土壤時不疏鬆,如果過早旋耙碎垡後就播種小麥,有一定量的麥種撒落耕地深層會不易出齊苗,而土壤表層不疏鬆,也影響淺表層中出苗的小麥紮根,形成苗弱;

其三,自然天氣災害及病蟲害等原因,就是能科學地深耕土壤並播種小麥,不過,小麥生長週期長,在此時期,有諸多可能天氣災害及病蟲害等,而忽視了小麥不同時期病蟲草害防治及田間管理等,小麥增產也難以有保障。

總之,應該說,長期的淺旋或免耕小麥能深耕土壤沒有錯,只能說應對土壤墒情,選擇適宜的墒情,避免爛耕爛種,深耕後能精準地測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機肥,小麥播種深度能保持在4~5Cm左右,並抓好小麥不同生長期的病蟲草害的預防,小麥的穩產增產更有希望!








農村生活啊火


農民僱深耕梨將土地深耕還田,第二年小麥缺減產3成,哪做錯了?

哪做錯了?弄清這個問題,我們來看看下面的內容。

農作物生長與土層深淺的關係。

事實證明,農作物生長跟土層深淺有很大的關係。栽培植物的根系有深有淺,有蔬有密,尤其在地下密集分佈的範圍也不同。如棉花,高粱,玉米等高杆的作物,其根系較深。如水稻,穀子,小麥,甘薯,花生等根系較淺。由於不同作物根系分佈的深度和寬度的不同,它們在地下的分佈可以互補。如小麥屬於鬚根系,根細而密,功能根群主要在40㎝以內。對於多年生作物來說最佳土層深度是150cm以上,如蓮藕,山藥,臨界值為75一150㎝,塊根作物要求土層深度,一般為75cm,臨界值為50一75cm,穀類作物50cm可以認為最佳,25一50為臨界值。

知道了作物生長最佳土層深度,我們就會清楚作物只有在這樣的土壤環境中生長才會表現出它的產出潛力,為了使作物很好的生長,所有的土中微生物,所有的作物需要的營養物質,水,二氧化碳,必須集中在這個土層。也只有在這個深度的土層中,才能更好的固定植株,使其直立,營養物質才能全面吸收,才會獲得高產。

多年的實際操作中,在農村小規模,土地碎片化種植中,一直存在一個缺限,那就是,我們只用旋耕耙來鬆軟土層,這樣做的結果就是,作物長期生長的土層較淺,從實際情況來看,也只有30Cm左右,我們每年上的肥料,和土壤中有益的微生物,及其它微量元素也都集中在這個土層。而且淺耕種有許多壞處,那就是作物根系不能深紮下去,極易倒伏,另一方面也不抗旱,因此也不能充分吸收營養物質,但終歸是有營養,土壤還是較富裕的,只要每年不斷補充肥料,管理到位,作物還是能高產的。

如果一直淺耕種幾年後,某一年選用深耕犁翻地,則又會是另一種結果。其實在我國的大農場機械化耕作中,每年都是要深耕的,其好處是防止土壤板結,有利於作物根系達到其最佳的土層中,從而更能發揮作物的生長優勢。

深耕後,原先的土層富含營養物質,有益微生物,各種微量元素的熟土就被深翻到很深的地下,那是多數作物根系不能伸到的,因此作物就獲不得充足的營養物質。而被翻到頂層的土壤就太貧瘠了,達不到作物的生長需要,自然就減產了。

要想改變土層,避免減產,唯一的做法就是當年要採取深耕犁翻地,必須在翻地後,較往年,加倍的施用化肥和農家肥,而且還必須保證營養全面。所以我們最忌諱幾年淺耕,而後突然深耕,這樣地力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恢復。正確的做法是要麼連續深耕,要麼連續淺耕。

本問答中,就是忽略了要採取深耕犁整地,必須改變施肥方法,這樣才不會減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