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訪國務院參事湯敏:如期脫貧信心何來 如何攻“堅”?

(抗擊新冠肺炎)訪國務院參事湯敏:如期脫貧信心何來 如何攻“堅”?

中新社北京2月27日電 題:訪國務院參事湯敏:如期脫貧信心何來 如何攻“堅”?

中新社記者 王祖敏

日前,中國高層和相關部門均在不同場合表示,2020年要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已造成巨大損失且仍在延續的新冠肺炎疫情,無疑給完成這一任務帶來重大挑戰。

27日,國務院參事、友成基金會副理事長湯敏就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的信心何來、有何難點、如何解決等問題接受了中新社記者電話專訪。

信心何來?

湯敏稱,在擁有14億人口的中國整體消除絕對貧困,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發展中的首次。從他個人而言,他對年底實現這一目標充滿信心。

首先,中央高度重視。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的講話中,專門強調要堅決完成脫貧攻堅任務,並對貧困勞動力有序返崗、就業,農畜產品產銷對接,健全防止返貧機制等方面做出部署。中央的一系列舉措,也為年底完成脫貧攻堅任務提供了保障。

其次,經過長期努力,中國已為脫貧攻堅打下堅實基礎。

按現行國家農村貧困標準測算,至2019年末,中國已有95%左右的貧困人口脫貧,農村貧困人口還有551萬人,主要集中在一些疫情影響不太嚴重的深度貧困地區。在脫貧標準上的“兩不愁”“三保障”要求絕大部分地區已經達到,短暫的疫情對貧困戶的兜底保障也不會有太大影響。

第三,中國有體制優勢,可以在重點任務上彙集全國之力;還有龐大的消費市場,如能加以妥善利用,可以消化貧困地區及貧困戶的農畜產品以及貧困戶農民工的就業等問題。

第四,春節期間本不是生產的高峰時期,疫情除了對服務行業影響較大外,第一第二產業如能快速復工,所受影響有限。

目前,中國疫情總體形勢出現向好趨勢。除湖北外,各地都在加快復工進程,全國的經濟、社會秩序正在有序恢復。現在距年底還有10個月,中國還有足夠的時間去統籌完成全面小康和脫貧攻堅任務。

有何難點?

湯敏認為,疫情給脫貧攻堅帶來的最大難點在於如何保障貧困戶以及大量脫貧戶的收入達標。而受疫情影響,一些貧困地區的產業受到重創,農民工的外出務工之路更加艱難,直接影響到上述人口的收入狀況。

湯敏舉例說,由他擔任主任委員的中國慈善聯合會鄉村振興委員會去年曾在全國六個省培訓了一萬多名返鄉創業青年。這些年輕人大多在當地成立了種植養殖的農村合作社,帶領村民特別是貧困戶一起脫貧致富。前兩天他們找了一批養雞戶在網上座談,大家反映,如果路再不通、市場再不恢復,他們的雞就會餓死,他們帶領的農戶就有可能要返貧。

“除了那些染病去世和重症的患者外,這次疫情對個人影響最大的當是這些貧困戶。他們本來就因地處偏遠、各方面條件欠缺而成為脫貧攻堅的難點,承受風險的能力太低,特別是那些徘徊在貧困線邊緣的群體,很容易被一擊而‘潰’。”

一些貧困地區和人口在內生“造血”動力不足時,外出“輸血”的渠道也因疫情受阻。2019年,中國農民工總數接近3億,但目前,仍有相當規模的農民工未能返崗或就業。

湯敏介紹稱,貧困地區農民工外出務工的收入佔很多家庭收入的一半以上,他們的返崗和就業形勢將直接決定這些貧困戶的生活水平和脫貧狀況。

如何解決?

要解決疫情給脫貧攻堅帶來的“內”憂“外”困,湯敏認為需“因地制宜,對症下藥”。

“在扶持貧困地區產業方面,當務之急是打通農副產品的銷路。”他稱,如今中央強調對疫情實行分級分區防控,除湖北外各地的交通在逐步恢復,希望有關部門能有相關舉措,將扶持貧困地區的產業發展放到與疫情防控同樣重要的位置,為當地農產品的輸出開闢綠色通道,並建立相應投訴和處理機制。

發動社會力量參與是湯敏的另一個建議。“我們正在發起一個‘吃貨扶貧’‘吃貨助農’活動,號召社會公眾通過網絡和電商平臺優先購買貧困地區的農產品,鼓勵消費扶貧。”湯敏說。

但在市場競爭中,貧困地區產品的競爭力和物流速度都處於劣勢,他希望政府和社會能夠出面扶持,擴大這些貧困地區產業的銷售渠道和生存空間。

對於暢通農民工的“外出”通道,湯敏稱,需要加快企業的復工復產,對一些吸收了大量農民工的中小企業給予適當支持力度,鼓勵有條件的企業擴大招收農民工,特別是貧困地區的農民工。

湯敏認為,對於暫時難以外出的湖北農民工當前的處境和以後的就業還需重點關注。他建言,目前可利用這段時間給他們開展遠程職業培訓並給予適當補貼,一方面提高他們的相關知識,或是學習一種新的職業技能,另一方面保障其基本生活,一旦疫情結束,助他們迅速返崗或就業。(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