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7 “江湖人”汪涵,请你继续“装”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

“青山一道司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以上都是印在日本援助抗疫物资上的赠语。这样的“引经据典”,让网友感叹,日本似乎比我们更重视传统文化。

而说到“引经据典”这又让我不禁想到了一位颇受争议的主持人——汪涵。

“江湖人”汪涵,请你继续“装”

因为汪涵就非常喜欢在自己的节目里“引经据典”借此来分享读过的书籍、诗歌和传统文化。

但是,有人说汪涵只是抖机灵,重复别人的想法,并没有将文化浸淫自己后的观点。

空有文化之形,而无文化之实。

所以,一直被人诟病爱“装”。

但他真的在装?

公允讲,在一个关注度很高的舞台如此发声,对传统文化和一些经典,不管你喜欢或者不喜欢汪涵的输出方式,这些知识点它都在那里,不增不减。

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孔子不也曰过吗:“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识没有高低贵贱,或许汪涵的表达看上去不一定很高级,但如果有一个人把书本上的东西讲给你听,把你可能不了解的传统文化告诉你,这何尝不也是一桩美事?

即便非要说“装”,那这样的“装”也值当。

爱“装”的“江湖人”

何谓“江湖人”?

据汪涵自己解释,父亲是<strong>江苏人,母亲是<strong>湖南人

所以他就是“江湖人”

是不是有点意思。

而当这样的机灵遇见汪涵储备的国学文化,在电视上就别有一番光景。

一次在晚会现场,导演组安排了四个盒子给四位主持人,每个人根据盒子里的东西说一句话,而汪涵拿到的是空盒子,现场顿时有点尴尬,汪涵是怎么做的?

他先借用了一段木心先生的诗:

“树荫下,一壶酒,一块面包,你依偎着我歌唱,原野就变成了天堂”。

然后又仿照这首诗给出了自己的版本:

“演播厅,一个奇葩的礼物,一个慌张的主持人,如果不用任何语言您就可以接受,那演播厅也变成了天堂”。

于是,原本有些尴尬的现场,出现了笑声。

接着他再指着那个空盒子引用老子的《道德经》说:‘有是万物之所始,<strong>无是万物之所母’”。

终于,换来了台下的掌声雷动。

如此娴熟的引经据典来救场,一定不会是空架子,也不可能是临时抱佛脚,背后必有扎实的积累。

这样的“装”,特别有范儿,是不是?

“江湖人”汪涵,请你继续“装”

再看《偶像来了》,当他们一席人撑着油纸伞漫步在古镇的青石板路上,他突然诗兴大发,脱口而出:

离离山间树,灼灼陌上花。

骤雨息人迹,犬吠见农家。

蓬草引门径,粗陶盛淡茶。

老妇笑问客,何来话桑麻。

同行的赵雅芝被汪涵的即兴发挥惊的目瞪口呆,赞不绝口。单单的美景、美人,被这首诗一妆点,顿时有了几分生机和意境。

这样的“装”特别有深度,是不是?

“江湖人”汪涵,请你继续“装”

还有就是《火星情报局》中,看着受邀而来的武警官兵们,听着军靴发出的整齐划一的声音,在场的嘉宾、观众无不被震撼,以至于现场仅剩下了惊叹的声音,仿佛找不到合适的辞藻来表达此刻的心情。

这时候,作为主持人的汪涵说这样一席话:

“如果我必须活一千次,我愿意活在这里;

如果我必须死一千次,我也愿意死在这里,我爱你祖国!”

短短两句,把身为中国人的骄傲表现达得淋漓尽致。

这样的“装”特别热血,是不是?

所以,你看他在自己作为制片人的《天天向上》中,国学大师、民乐大师、民间匠人、中医泰斗这些从前几乎不曾在综艺节目中看到的人物受邀而至,在舞台上尽情地展示中华文化之美。

而汪涵也总是会在恰当的时候,为大家讲解这些文化、手艺、药理的由来,把看起来陌生的知识,用最直观和最简单的方法表达出来。

这样的“装”又特别有心,是不是?

因此,有人说他一口铁齿铜牙,逗趣又睿智、正色却幽默。

听他说话,如沐春风。

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钢铁也必有锻造的过程,善于引经据典的“江湖人”曾经也经历过“猥琐发育”的岁月

“江湖人”初入江湖

年轻时的汪涵不但钱包空空,腹中文化也是空空。

那时候,离引经据典的自信与娴熟,中间还隔了一个泰戈尔的凝视。

但他却一直保有一个非常良好的习惯,爱思考,能活学活用,愿意像海绵一样吸收知识

就拿小时候说,因为自己身体总不太好,曾经两度休学。

于是爱琢磨的汪涵,不停的在寻找契机解决这个问题。

也许是和他日后善于“引经据典”的优点一脉相承

有次看了《少林寺》的他,突发奇想要学片中主角,用点穴为自己治病。

少年汪涵的脑袋,也当真是个宝库。

结果上午给自己点了穴,下午就咳血了,也不知道是伤了哪儿,之后便经常大口大口吐血,无奈之下,只能选择休学来养身体,那一年,他初三。

“江湖人”汪涵,请你继续“装”

而等好不容易熬到了1996年,刚刚毕业的汪涵,进入了同样刚开播的湖南经济电视台。

在这里他号称台里一块砖,因为哪里需要往哪儿搬。

睡体育馆,叼着电筒爬横梁,什么脏活苦活都干过。

应了那句长沙话:吃得苦,耐得烦。

当然,也依旧善于“引经据典”。

在他看了几次别人摆弄摄像机后,对摄影充满了兴趣,于是和当年学点穴一样,现学现卖。

颠颠的就扛着摄像机去探班《还珠格格》剧组,结果拍回来一看,画面全糊了。

当时领导的脸都是菠菜色。

不过,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你不倒在失败的泥泞路上。

机会的曙光就会照到你。

尤其是汪涵这样特别愿意学习的人。

终于湖南台的主持人仇晓看中了他的能力,力荐他成为《真情对对碰》的主持人。

这也是汪涵第一次从幕后走向台前。

而到了2005年《超级女声》总决赛后,随着大型节目主持经验的丰富,汪涵逐步成了湖南台的台柱。

“江湖人”汪涵,请你继续“装”

至此,江湖不但有了“江湖人”的身影,更有了“江湖人”的传说。

但这个时候的汪涵,也还不是日后那个成熟自信,能将经典信手拈来的汪涵。

从量变到质量,爱学习的他还差一次修行

“江湖人”,请你继续“装”下去

曾经的汪涵,喜欢不管不顾地埋头向前冲。

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是那时候的常态。

终于,到了2007年,在《快乐男生》的录制现场他开始狂飙鼻血,一时间“肝癌”、“病重”这样的传闻此起彼伏。

重压和病痛下,36岁的汪涵开始思考,他决定停下脚步,去到一个叫做靖港的小镇暂作休养。

“江湖人”汪涵,请你继续“装”

就像《笑傲江湖》里失意的令狐冲,

同是“江湖人”的汪涵,修养期间很幸运的遇到了自己的“风清扬”。

他拜入著名学者、书法家虞逸夫老先生门下,成为了虞老先生的关门弟子,自此开启了研究古典文化和人生的修行。

虞老先生别名天遗老人,那时已是九旬高龄的老人,但学识渊博,潜心研究文史,擅长文物考古和诗词书法。曾被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称赞为:“惠书文辞书法俱美,论诗甚有见地。”

“江湖人”汪涵,请你继续“装”

在虞老的点拨下,汪涵开始读《四书》,看佛经,学老庄,最后用《周易》总领领悟。

而为了给老师和远在北京的冯其庸老先生鸿雁传诗,汪涵还经常打“飞的”往返与湖南、北京两地,至今仍是文化圈的一段佳话。

而对于自身职业的怀疑,虞老告诉汪涵:“大师弘法才有多大的道场,而如今你一次节目,有多少人在看、在受影响,以此来做些正面的事情,才是真正的功德。”

老师的这番话,让汪涵明白了他这个主持人应该怎么去做,也明白了作为主持人他能承担更多的责任、有更大的舞台、有更强的影响力去传播古典文化。

于是他决定,在自己的话中裹藏一些善良的糖衣炮弹,让更多的人接收到。

“江湖人”汪涵,请你继续“装”

所以,当重回舞台后,人们发现,“江湖人”变了。

至此,变成了人们口中爱“装”的汪涵。

他开始在节目中更多地融入古典文化,哪怕只是一小点,也希望这些点点滴滴能润物细无声的进入人们的心里。

所以,当面对褒贬不一的评价时,汪涵只说了这么一句:

“想让优秀的传统文化焕发生机”。

林青霞在为《偶像来了》撰写的亲笔信中提及:

“第一次跟他见面,他手上拿着一把扇子,偶尔拉开来扇扇,扇面上写着漂亮的毛笔字,一面有两个大字“乐观”,一面有几行小诗,清风拂面,满纸文气,我们这儿有个才子”。


“江湖人”汪涵,请你继续“装”

知乎上也曾有人问了这么个问题:你见过最成熟的男人是什么样子的?

其中有个回答是:

像汪涵,面目清和、心有乾坤,做人做事恰到好处,不锋芒毕露也不用尽敛才华。

而面对这样的“江湖人”,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请你继续“装”下去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