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為了遷就“文盲”改讀音,古詩“山行”,第一句就被兒子懟懵了

為了遷就“文盲”改讀音,古詩第一句就被兒子懟懵了

為了遷就“文盲”改讀音,古詩“山行”,第一句就被兒子懟懵了


我兒子上二年級的時候,有一次給他講解杜牧的“山行”。第一句:遠上寒山石徑斜“xiá”,結果我還沒讀第二句,我兒子就說:爸,你讀錯別字了,這個是念“xié”不是念“xiá”。這一句話我就懵逼了,難道我的語文是跟英語老師學的,這個字不念“xiá”?

第二首詩《過華清宮絕句》當我讀到:一騎“jì”紅塵妃子笑時,兒子又說了:是一“qí”不是一“jì”。我xx它個闆闆,這都是什麼亂七八糟的,現在的學校是怎麼教的?漢語能這麼亂改嗎?

為了遷就“文盲”改讀音,古詩“山行”,第一句就被兒子懟懵了

後來查了一下現代漢語拼音的讀寫規則,才發現,以前很多押韻的字現在都給改成別的讀音了,而且理由很強大:現在“文盲”太多了,很多人都讀錯,乾脆就將錯就錯,哪個字讀錯的音多,就用那個音了。

這是個什麼情況?難道就是因為這個音有很多人讀錯,就把對的活生生改成錯的了?這本身就是對傳統文化的不負責任,對中國文化的傷害。

為了遷就“文盲”改讀音,古詩“山行”,第一句就被兒子懟懵了

在古代為了押韻,很多的古詩詞都是對照著押韻的古音來寫的,現在改了,還讓我們怎麼押韻?石徑斜、一騎紅塵、鬢毛衰,這些古音一改,這詩詞還能用什麼味道?

中國的漢字從半坡遺址發現開始,就已經出現在了世界上,它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偉大的財富。作為中國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從出現開始,它為了不斷地適應人們的要求經歷了不斷的發展和變化。

但是這些變化中,有一些變化是好的,但是有一些變化卻實在是讓人感到無奈和啼笑皆非。

為了遷就“文盲”改讀音,古詩“山行”,第一句就被兒子懟懵了

1956年,為了使掃盲和提高使用效率,我國開始將原來的繁體字進行簡化處理。不可否認,文字的簡化使得它的書寫效率大大的提高,對於那個年代的掃盲工作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但是簡化漢字後,卻對我們古漢語的使用引起了很多問題。由於簡化問題,使得很多漢字出現了歧義,使得人們在使用的時候,出現了邏輯性的錯誤。

記得80年代,有一個很好玩的東西叫走馬燈,基本上每個城市的髮廊門口都會裝上一個這個東西,通上電以後不停的轉,讓人一看就知道是剪頭的,而且很多髮廊為了好識別,還在自己的招牌或者走馬燈上寫上一個繁體的“發”字,這就是因為漢字簡化的不當鬧出的笑話。“發”字在傳統漢語裡是發財的意思,你把這個“發”字寫在自己的招牌上,稍微有點文化的人都會以為這裡是麻將館,而不是髮廊。

為了遷就“文盲”改讀音,古詩“山行”,第一句就被兒子懟懵了

頭髮的“發”繁體字應為“髪”。在說文解字裡的意思是指根鬚,代表長長的頭髮垂下來的意思。

“醜”字,本是一個單獨的字,僅僅只是為了計算年曆的時候創建出來的,沒有其他的表意,但是到了簡化的時候,把原來表示長得難看的“醜”字直接給抹去了,寫成了“醜”字,結果使得計算年曆的“醜”字變成了現在的醜陋的意思。

更有甚者,“愛”字為了書寫的方便,直接就把中間的心字給去掉了,在繁體字的“愛”字中,心字代表的是要用心去愛人,簡化以後,書寫時是方便了,但是你把心都挖了,心都沒了,還怎麼去愛人呢?

諸如此類的笑話在現在看來比比皆是,在漢字發展的歷程中,很多字都經過了變化和修改,但是其表達的意義不能亂改,畢竟古人在創造出一個字以後,就已經決定了它的作用,我們不應該盲目的全部給簡化掉或者是用其他字替代掉,而是應該根據漢字的本意進行有目標性的簡化。

雖然簡化字有些是簡化的不合理,但是這個一般還在我們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但是某些影視劇的胡編亂造,則是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摧殘和侮辱。

為了遷就“文盲”改讀音,古詩“山行”,第一句就被兒子懟懵了

​一些不尊重歷史的影視劇中,穿幫和漏洞就不說了,更是錯字連篇,前言不搭後語,孝莊皇后都還活著呢,就是一口一個我孝莊,這孝莊莫還有先知先覺的特異功能,知道自己死後溢號是“孝莊”?

很多的古裝大戲更是連年代都分不清楚,秦朝的人穿漢朝的衣服,明朝的人穿清朝的衣服。很多明朝的影視劇中,都會發現,帽子上都會有一塊玉,那個叫帽正。但是這個帽正是在清朝的時候出現的,為毛明朝的皇帝們就戴上帽正了?

對於這些傳統文化裡的精華被胡亂的修改,我們難道不感到心痛麼?為了貪圖使用的便利,為了遷就一部分根本沒有文化的所謂的文化人,就隨意的將我們幾千年的東西進行篡改、修改,這是對歷史的不負責任,是對古人的不負責任,也是對傳統文化的不負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