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韩信那么牛逼,刘邦为什么能成功三夺韩信兵?难道韩信乐意吗?

用户6502379185851


我认为韩信的忠君思想害了他。古代的人们,尤其是帝王身边的大臣们,受忠君思想的影响,认为为人臣就应该忠君,无论君王是对还是错,就应该无条件服从帝王的思想和指令,否则就是逆臣,就是大逆不道,正是这种愚忠的忠君思想导致韩信数次被剥夺兵权,以至于最后丧命于吕后之手。


江河湖海洋


先看一下,刘邦是如何三夺韩信兵的。

第一次,是韩信破灭魏国和代国之后,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这里是说,汉王派人去把韩信的精壮之兵,都调去荥阳对付项羽了。

第二次,是在韩信破灭赵国,招降燕国之后,驻军于修武。当时刘邦刚被项羽打败,有一天,刘邦带着夏侯婴,至,宿传舍,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汉王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守赵地,拜韩信为相,收赵兵未发者击齐。这一段话的意思是说,刘邦于一天早晨,自称是汉的使者,突然闯入韩信的军营,夺了韩信的印符,重新安排将领的职务,把精锐军队带走,让韩信带领剩下的刚收编的赵国的士兵去攻打齐国。

第三次,垓下之战刚刚结束,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韩信)军。汉五年正月,徒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刚灭了项羽,刘邦就又一次以奇袭的手段,夺了韩信的兵权,并且把他从齐王改为楚王。

这就是刘邦三夺韩信兵的过程。由此我们知道,韩信破赵平齐斩杀龙且的胜仗,都是用刘邦挑剩下的士兵取得的。韩信确实是个了不起的军事家,难怪后人称其为"兵仙"。

那么,韩信如此牛逼,怎么被刘邦三次夺兵呢?

首先,刘邦是大老板,是韩信的顶头上司,那个年代,别说要兵,就是要韩信的脑袋,韩信也得乖乖地从命。不信你跟你的老板或上司顶个牛试试。

其次,刘邦用的都是偷袭的手段,令韩信猝不及防。其实韩信本无心防刘邦,他对刘邦是有点愚忠的。而刘邦却是一直对韩信有戒心,夺兵完全是有意为之。这正如你对老板毫无防备,老放要整你,那是一整一个准的。所以这里不是韩信无能,是刘邦太狡猾了。这也难怪,謙谦君子是当不了皇帝的。

你问韩信心里願意码?

要是你的老板无缘无故地克扣你的工资,你願意吗?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刘邦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帝王,他出身草莽,而且也拿不出什么重要的决策,但是他有着别领袖所没有的优点,那就是能对手下的意见,进行正确判断,大都是比较正确的,即使有错误,也是及时改正,毫不拖延。他的人生中出现过许多惊险的历程,但是往往有惊无险,就比如他在修武夺取韩信张耳军权的那一夜。

做皇帝,尤其是第一位穷苦出身还顺利开国的皇帝,刘邦在他争夺天下的过程之中遇到了很多次危机。这些危机,有些是外在的,比如霸王项羽。有些来自身边,比如手握兵马大权的韩信。想要存活下去,就得会表演,恰巧,刘邦的演技,还不错。

楚汉相争之时,项羽攻破刘邦所驻守的荥阳。刘邦又被迫踏上了逃往之路,这已经不知道是刘邦第几次逃亡了。他和自己的卫士夏侯婴商量了之后,决定去韩信那里。

但是,刘邦此时蒙难,身边只有夏侯婴一个人。而韩信呢,手握十万雄兵,而且还有大将军印信。当时的军队是只认印信不认大王的,也就是说只要韩信有反叛之心,刘邦就只有死路一条。而刘邦恰恰生性多疑,他根本不敢相信韩信会对他绝对的忠心耿耿。

于是他和夏侯婴商量,两个人就住在小旅馆中,自称汉使。等到半夜的时候,走进韩信的营帐,把印信控制在了刘邦自己手中,此时韩信虽然醒了,但是为时已晚,刘邦已经拿走了印信。相当于拿走了韩信的兵权。也因此,刘邦又拥有了自己的军队。刘邦于是马上封张耳为齐王,封韩信为齐国的相国,看上去韩信是升官了,实际上韩信的没有了兵权,成了光杆司令。

这次表演堪称是刘邦一生之中最精彩的一次表演,他用这个计谋不菲吹灰之力就把兵权从韩信手上夺了回来。如果他正大光明的去,说不定事情就不会这么顺利,又或者,历史都有可能改写。从韩信后来的表现来看,这个人并不是完全没有谋反之心,刘邦看人还是非常有一手的。所以,做好一个帝王,也要有“戏精”一般的演技,刘邦能得天下,这个人的“演技”不简单。

1、第一次,成皋之战后。汉三年(公元前204年),刘邦趁着项羽率兵东去攻击彭越的机会,因病向北重新占据成皋。项羽击败彭越后,得知刘邦重夺成皋,立即引兵向西,重新围困成皋。刘邦不敌,与夏侯婴同乘一辆车逃出成皋。而此时,韩信和张耳已经攻下赵代之地,拥有了一定实力,且就驻扎在距离刘邦不远的修武,刘邦战败之际,对韩信和张耳的按兵不动极为恼怒,于是他“北渡河,驰宿修武。自称使者,晨驰入张耳、韩信壁,而夺之军”(《史记·高祖本纪》)。之后则令张耳、韩信返回赵地重新招募士兵,再由韩信引兵向东攻打齐国。

刘邦轻松进入军营拿走将印

2、第二次,垓下之战后。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垓下之战后,项羽于乌江边自刎而死,楚汉争霸至此告一段落。鉴于韩信之前在攻下齐地后,曾请封齐王,且在刘邦下令追击项羽之际,韩信并未奉令率兵赶到,导致刘邦在固陵之战被项羽击败,这令刘邦对韩信起了戒心。于是在击败项羽之后,他“驰入齐王壁,夺其军”(《史记·高祖本纪》),又一次夺去了韩信的兵权。

韩信对于兵权被夺似乎毫无办法

从史料记载来看,刘邦先后两次夺取韩信兵权都极为顺利,根本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和反对,似乎只是一句话就令韩信交出了兵权。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韩信忠心,手中无将

我想,之所以刘邦夺取韩信兵权如此轻易,应该主要源于这两个原因。

1、韩信忠心。对于刘邦,韩信似乎从来没有起过反叛之心,即使是在占据齐地、远离刘邦的情况下,不论是项羽派武涉对其进行游说,还是手下齐人蒯通对其进行劝解,他始终没有升起过反叛之心。至于到底是韩信从没有过反叛之心,还是他知道自己没有自立的实力,我们不得而知。不过韩信的态度却明确的向手下将士们传达了一个信号,他韩信是忠于汉王的,这种情况情况下,面对汉王刘邦亲自夺取兵权,他手下就算有所不满,又岂会表现出来?

韩信似乎从未起过反心

2、手中无将。这应该是另一个让韩信尴尬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刘邦的驭人之术造成的,他虽然用韩信,但也防着韩信,尤其是当韩信表现出越来越大的能力之时,任何一个君王都不敢将赌注压在对方的忠心上,肯定要有所防范。而刘邦对于韩信的防范,就在于其手中的将领,韩信手下的将领基本都是原丰沛集团,乃是刘邦真正的嫡系,有这些人在,一旦韩信表现出异心,恐怕立即就会被架空或陷入到内斗当中,这恐怕也是韩信始终没敢自立的原因所在,这种掺沙子的做法虽然简单,但效果却是实实在在的。

我想,正是因为有这两个原因的存在,刘邦才敢大摇大摆的进入韩信军营夺取其军权,且没有遭到任何反抗。


司马浊嚼历史


韩信打仗是把好手,无愧于“功无二于天下,而略不世出”的评价,也无愧于“汉初三杰”的褒奖,更无愧于“兵仙”的美誉。然而,这个常胜将军在做人上却常常少根筋,或者慢半拍,让人有了可乘之机。

每次刘邦收回兵权,伴随而来的就是爵位的高升以及安抚,拜将封侯步步高升,韩信心里也舒坦,无论是选择收权的时机还是安抚人心,韩信都被刘邦掌握在手掌之中。

首先还是不得不说,韩信确实没有真刀真枪的想背叛刘邦,只是心中游移;其次,韩信只是个军事家,不会玩政治,更缺乏基本的政治敏感性,根本没有防备刘邦玩狠的;其三,也必须佩服刘邦胆大心细,行事果决,捏拿精到。

刘邦对韩信日常生活格外关照,使韩信以为自己正在受到信任。加之惯性使然,收权又不是一次两次,造成韩信并无忧患意识。




七哥探世界


电视剧淮阴侯韩信的歌词说道:“帅才不及帝王术,兵书不如圣诏书。”我认为这是韩信最牛逼的写照。

但是,韩信的性格充满了多重性,他以德报怨,却有矜才自傲,他受人滴水之恩,又涌泉相报,他谋划有力,却又拙于交际,他深知人性,却是盲目自信,不懂急流勇退。这是他致命的弱点!下三滥的事不耻为,面对利益礼让为先,结果一次次错失权利,最后功成身死!



爱来不来


先后两次夺去韩信兵权,按照记载来看,当中似乎没有任何阻碍,极为顺利。按理来说,韩信虽然是刘邦麾下,但士兵却是他亲自招募和训练的,统兵数年竟然没有培养出一个忠于自己的将领,一支忠于自己的部队,为何就没有任何人予以反对呢?我想,除了韩信丝毫没有反心之外,更为主要的应该是刘邦在用人方面的智慧。

刘邦为什么先后两次夺去韩信兵权

我们先来看看,刘邦这两次是如何夺走韩信兵权的。

1、第一次,成皋之战后。汉三年(前204年),刘邦趁着项羽率兵东去攻击彭越的机会,因病向北重新占据成皋。项羽击败彭越后,得知刘邦重夺成皋,立即引兵向西,重新围困成皋。刘邦不敌,与夏侯婴同乘一辆车逃出成皋。而此时,韩信和张耳已经攻下赵代之地,拥有了一定实力,且就驻扎在距离刘邦不远的修武,刘邦战败之际,对韩信和张耳的按兵不动极为恼怒,于是他“北渡河,驰宿修武。自称使者,晨驰入张耳、韩信壁,而夺之军”。之后则令张耳、韩信返回赵地重新招募士兵,再由韩信引兵向东攻打齐国。

韩信

2、第二次,垓下之战后。汉五年(前202年),垓下之战后,项羽于乌江边自刎而死,楚汉争霸至此告一段落。鉴于韩信之前在攻下齐地后,曾请封齐王,且在刘邦下令追击项羽之际,韩信并未奉令率兵赶到,导致刘邦在固陵之战被项羽击败,这令刘邦对韩信起了戒心。于是在击败项羽之后,他“驰入齐王壁,夺其军”,又一次夺去了韩信的兵权。

从史料记载来看,刘邦先后两次夺取韩信兵权都极为顺利,根本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和反对,似乎只是一句话就令韩信交出了兵权。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韩信忠心,手中无将

我想,之所以刘邦夺取韩信兵权如此轻易,应该主要源于这两个原因。

刘邦

1、韩信忠心。对于刘邦,韩信似乎从来没有起过反叛之心,即使是在占据齐地、远离刘邦的情况下,不论是项羽派武涉对其进行游说,还是手下齐人蒯通对其进行劝解,他始终没有升起过反叛之心。至于到底是韩信从没有过反叛之心,还是他知道自己没有自立的实力,我们不得而知。不过韩信的态度却明确的向手下将士们传达了一个信号,他韩信是忠于汉王的,这种情况下,面对汉王刘邦亲自夺取兵权,他手下就算有所不满,又岂会表现出来?

2、手中无将。这应该是另一个让韩信尴尬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刘邦的驭人之术造成的,他虽然用韩信,但也防着韩信,尤其是当韩信表现出越来越大的能力之时,任何一个君王都不敢将赌注压在对方的忠心上,肯定要有所防范。而刘邦对于韩信的防范,就在于其手中的将领,韩信手下的将领基本都是原丰沛集团,乃是刘邦真正的嫡系,有这些人在,一旦韩信表现出异心,恐怕立即就会被架空或陷入到内斗当中,这恐怕也是韩信始终没敢自立的原因所在,这种掺沙子的做法虽然简单,但效果却是实实在在的。

我想,正是因为有这两个原因的存在,刘邦才敢大摇大摆地进入韩信军营夺取其军权,且没有遭到任何反抗。

不乐意又能怎么样、毕竟人家是老大!


天才睡大街


韩信肯定不会乐意,应该没人愿意。

刘邦夜入军营,巧夺帅印

史记记载;刘邦第一次夺韩信帅印,发生在楚汉成皋之战之后,刘邦战败急调韩信救援,韩信,张耳迟迟按兵不动,刘邦大怒,同时得知韩信就在自己附近修武于是亲自入修武韩信大营,诈称“汉王使者,进帐看见,刘邦,张耳居然在睡觉直接拿其帅印,号令全军。北渡河,驰宿修武,自称使者,晨驰入张耳,韩信壁,而夺之军”《史记,高祖本纪》。

疑心顿起,怒夺帅印

第二次,则是在亥下之战,刘邦本来就对韩信在楚汉之争时趁刘邦危难之际迫使刘邦封自己为齐王大为不满,结果亥下之战韩信再一次迟迟未发兵合围项羽导致固陵之战刘邦再败,于是击败项羽后刘邦再次对韩信起了疑心“驰入齐王壁,夺其军”

《史记,高祖本纪》

非刘姓而王者天下诛之

第三次,汉朝初定,刘邦开始审视自己的汉王朝,怎样长久治安,灭掉诸侯王成为摆在刘邦面前的第一个难题,于是刘邦借口巡视列诸侯国为理由,突然把迎接自己的韩信给绑了起来,韩信大惊但也无可奈何。押回国都后整日闷闷不乐,并欲联合他人起兵。

韩信到底怎么想的呢

刘邦三次夺韩信帅印可以看出首先一点,韩信确实最初没有反意,否则刘邦几次置身入韩信军中,早就被绑起来了,即使你在天赋过人,其次就是韩信的兵虽然后期都是自己招募而来但最初的老兵都是刘邦的嫡系部队,韩信稍有反义,刘邦必然率先知道。最后韩信最初只是项羽身边的一个步卒,受刘邦赏识最后才做了齐王,说白了自己的王都是刘邦封的,反汉大逆不道,名不正言不顺,就算硬抗不不一定一定赢。

结语

韩信被刘邦几次成功夺取帅印,只能说明韩信本身并未反义,军队的号召力在刘邦不在他韩信,打战可以,打天下实力不允许,当然最后被夺取帅印丢了性命也是万万没想到的!


外太空的首富


刘邦夺韩信兵,与韩信牛逼与否无关。韩信牛逼,是军事。刘邦夺兵,是政治。

刘邦三夺韩信兵,是因为他们是君臣关系——“我的就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所以刘邦夺兵,下级不会认为有什么不妥,而是天然接受。

刘邦一夺兵,是兵败项羽后,损兵折将丢盔弃甲,几骑直入军营,其时韩信正睡觉,刘邦夺其兵符印信。此时韩信应该没啥怨言,毕竟刘邦惨成那熊样,确实手中需要兵才能继续和项羽周旋。韩信如果此时生怨,刘项相争时背叛易如反掌。韩信不背叛,说明之前的君臣关系确实很好(至少韩信如此认为)。

刘邦二夺兵,是灭项羽后,同时改封韩信为楚王。韩信功高震主,被夺兵时受制于刘邦。这种大事,必不可能是遣一使者,而是刘邦当面夺兵,因为像韩信这种大将,也只有刘邦本人才镇得住。那么,作为韩信,是交兵权好,还是当场翻脸好?此次夺兵,韩信应该心有微怨,但因封王,也算可慰。

刘邦三夺兵,是借巡狩之名擒下韩信强夺兵权。刘邦翻脸,对韩信而言是生死关头,交不交出兵权都身不由己,紧急时刻只好说“我固当烹”以激刘邦,幸而一方面刘邦念旧功,另一方面应该是“谋反”查无实据,留其一命,改侯淮阴,否则以刘邦心肠手段,韩信断无生理。这次夺兵要说韩信无怨无悔,您是韩信,您服不服?但不服,已无能为力。

所以,刘邦三夺韩信兵权,一夺属君臣相得,二夺尚留君臣之义,三夺则情义尽失。


伪驴行者


韩信的牛逼表现在其军事才能上,而刘邦的牛逼表现在其御人之术。韩信自己都说,“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确切地讲,不能说刘邦三夺韩信兵权。真正意义上刘邦收了韩信兵权的,只有一次。让我们来看看史籍里是怎么纪录这段历史的吧。

《史记-淮阴侯列传》详细记录了韩信的一生。韩信在诸侯联军攻入关中灭秦后,转投刘邦阵营。在萧何的大力举荐下,被刘邦拜为大将,即三军总司令,把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了他。刘邦兵败彭城后,与项羽在荥阳、成皋一带对峙,并命令韩信在黄河北部作战,攻打不听命于己的各诸侯国。

公元前205年底,韩信接连消灭魏国和代国,占领今山西全境。这时候,刘邦在荥阳却乱吃败仗,手头兵力吃紧。于是“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并命令韩信重新募集军队进攻赵国。这句话不能理解为“收了”韩信的兵权,只是一次兵力调动。后面韩信继续带兵发动了“井陉之战”,他依然兵权在握啊。

公元前204年,韩信灭赵国,和张耳率军来到荥阳黄河对岸的修武。这时,项羽刚刚攻克荥阳,杀周苛,包围成皋,刘邦再一次危在旦夕。这一次刘邦仅带来夏侯婴逃出成皋,渡黄河来到韩信军中。和一年前一样,刘邦带走了韩信的军队去成皋继续死磕项羽,并命令韩信再募集军队攻打齐国。所以这一次的情况和上次一样,不能说是“夺”韩信兵权。

公元前202年,刘邦调集韩信、彭越、英布等多路大军,在垓下彻底消灭了项羽的有生力量,项羽逃到乌江,自刎而死。这时候,“汉王还,至定陶,驰入齐王信壁,夺其军。”这一次,才是刘邦真正意义上的夺走了韩信的兵权连同他的军队。随后,刘邦改立韩信为楚王,让他去自己的封国。

从上面的介绍来看,韩信对刘邦的三次做为没有任何怨言,前两次甚至还很配合。道理很简单,韩信再是军事天才,但他是刘邦的部下,必须听话,这一点没什么好说的。

另外,韩信虽然后来有谋反的企图,但在此时他对刘邦忠诚度很高。韩信灭齐国,逼迫刘邦封自己为齐王之后,先后拒绝武涉和蒯通劝说其脱离刘邦自立就是明证。垓下之战后,刘邦夺去韩信兵权,这时韩信有可能不快,但刘邦依然保留了他的王位,只是换了个地方。从韩信回到封地上的表现来看,他对这一结果很满意,没有抱怨,也没有秘密组织军队和刘邦争天下的意图。所以也说不上韩信会有多么的不乐意。

最后,刘邦视韩信为威胁,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剥夺韩信的王位,改封淮阴侯。这时韩信才有了真正的不满,这也为他最后的悲剧结局埋下了祸根!

总结说来,刘邦夺韩信兵权,在于刘邦和韩信是上下级关系,地位不同,这是其一。韩信忠于刘邦,这时其二。刘邦深得权谋之术,善于用人并掌控大局,帝王之才也,非常人可及!这是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caniforget999


1、韩信忠心。对于刘邦,韩信似乎从来没有起过反叛之心,即使是在占据齐地、远离刘邦的情况下,不论是项羽派武涉对其进行游说,还是手下齐人蒯通对其进行劝解,他始终没有升起过反叛之心。至于到底是韩信从没有过反叛之心,还是他知道自己没有自立的实力,我们不得而知。不过韩信的态度却明确的向手下将士们传达了一个信号,他韩信是忠于汉王的,这种情况情况下,面对汉王刘邦亲自夺取兵权,他手下就算有所不满,又岂会表现出来?

韩信似乎从未起过反心

2、手中无将。这应该是另一个让韩信尴尬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刘邦的驭人之术造成的,他虽然用韩信,但也防着韩信,尤其是当韩信表现出越来越大的能力之时,任何一个君王都不敢将赌注压在对方的忠心上,肯定要有所防范。而刘邦对于韩信的防范,就在于其手中的将领,韩信手下的将领基本都是原丰沛集团,乃是刘邦真正的嫡系,有这些人在,一旦韩信表现出异心,恐怕立即就会被架空或陷入到内斗当中,这恐怕也是韩信始终没敢自立的原因所在,这种掺沙子的做法虽然简单,但效果却是实实在在的。

我想,正是因为有这两个原因的存在,刘邦才敢大摇大摆的进入韩信军营夺取其军权,且没有遭到任何反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