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號召“拒絕野味”的你,真的知道什麼是“野味”嗎?

號召“拒絕野味”的你,真的知道什麼是“野味”嗎?

◆什麼是野生動物:從一份令人為難的問卷說起

疫情籠罩下,革除濫食野味陋習已成大多數人的共識。不過,可能很多人至今沒弄清楚:到底哪些動物才算“野味”?比如很多地方都有人工養殖的蛇和竹鼠,它們算不算野味?如何給孩子解釋“為什麼不能吃野生動物,但可以吃豬牛羊雞鴨魚?”……

按照教科書定義,野生動物是指在大自然的環境下生長且未被馴化的動物。動物在此時此刻是生長在人工環境還是自然環境,是一目瞭然的。但需要注意的是,野生動物是一個物種和種群的概念。動物園裡飼養的熊貓屬於野生動物,這是因為飼養熊貓身上的遺傳物質和在野外的熊貓種群並無區別,人工餵養只是為了能讓這個種群更好地延續。一定條件下,人們還會將它們放歸野外,實現野化;與此相對,戶外的流浪貓狗儘管在廣闊天地中自由漫步,但作為物種,它們被人類馴化的歷史很長,人們早就通過干預,有了繁多的品種。在野外的流浪貓狗,追溯起來,仍舊是家貓家狗的後代。

號召“拒絕野味”的你,真的知道什麼是“野味”嗎?

號召“拒絕野味”的你,真的知道什麼是“野味”嗎?

讓人為難的還有這“馴化”的含義。馴化是人類把野生動植物培育成家養動物和栽培植物的過程。就陸生動物而言,有些動物是否是馴化動物是十分明確的。按照《畜牧法》修訂的《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中,有雞、鴨、鵝、豬、牛、馬、駝、羊等家禽家畜。而有些動物是否能被馴化則是很模糊的,取決於人類野心,而非動物福利。

所以你搞不清哪些是野生動物,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們對哪些是馴化動物存在爭議。“好比水貂這種動物,人們去做馴養繁殖,是為了使用它們的皮毛。但水貂是一種性格孤僻的動物,是難以被馴化的。”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的主任趙翔告訴本刊。《野生動物保護法》在2016年這次修改時,就考慮到了這點。法條把所有“馴養繁殖”的表述改為了“人工繁育”,後者表意更為中性。“‘馴養繁殖’則存在一種誤導,暗含這些野生動物經過人類長期飼養和繁殖有可能被馴化。”經過人工繁育的野生動物,沒有出現進化變異,依然屬於野生動物的範疇。

那麼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江河湖海里面的魚蝦貝蟹屬於野生動物麼?畢竟“馴化”的對象一般指的高等動物(主要是哺乳類和鳥類),也就是身體結構複雜、組織和器官分化顯著並具有脊椎的動物。人們很容易就把魚蝦貝蟹養起來,那麼它們還算野生動物麼?

中漁協原生水生物及水域生態專委會主任委員周卓誠這樣解釋:“人們往水裡投撒人工繁殖所得的苗種進行養殖,或者進行增殖放流(向水域里人為投放漁業生物的卵子、幼體或成體,以恢復或增加種群的數量,改善和優化水域的群落結構),這些活動所得的產物依然可以算作野生動物,因為它們的生產環境和食物來源都是野生的。像是青、草、鰱、鱅這樣的常見四大家魚,除了在長江中上游有少量天然種群,其它各地水庫河道都是人工灑苗,青、草、鰱、鱅基本是自然生長,這些也符合是野生動物的範疇。”

號召“拒絕野味”的你,真的知道什麼是“野味”嗎?

號召“拒絕野味”的你,真的知道什麼是“野味”嗎?

還有一個知識點是:野生動物是一個物種和種群的概念。野狗、流浪貓和看家狗、寵物貓一樣,不算野生動物;同理,漫坡吃草、野地啄食的“高山羊”“跑步雞”,也不算野生動物。而魚鱉蝦蟹,由於與人類基因相去甚遠,其體內病毒很難傳染給人類——這也是國家相關法律未將魚類等水生野生動物列入禁食範圍的主要原因。

現在一些有困惑的選項也就明確了。“鳥籠裡的畫眉鳥”屬於野生動物,因為畫眉人工繁育很困難,市場上流通的基本都是野外捕捉的個體。未來《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重新修訂時,畫眉有可能會升級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朋友家養的烏龜或蟒蛇”都是野生動物,只不過某些烏龜和蟒蛇是可以進行人工繁育。蟒蛇和70%的龜鱉類動物都是國家重點保護動物,這就意味著即使人工繁育,個人也不可以把它們當作寵物來飼養,在家來養並不能辦理人工繁育證;“度假村裡的羊駝”不是野生動物,因為在南美洲羊駝有著數千年的馴化歷史,只是近些年才引入中國,國人並不熟悉;“公園裡漫步的孔雀”也是野生動物。孔雀能夠做到人工繁育,但是做不到被馴化。在孔雀發情期或者惱怒的時候,還會追著人來咬,所以特別要和它們保持距離。

號召“拒絕野味”的你,真的知道什麼是“野味”嗎?

◆什麼是“野味”和“非法野味”?


當你明白什麼是野生動物之後,或許意識到它是個非常寬泛的概念。那麼“野味”是否也可以理解成就是以這些野生動物來做食材麼?這樣一來,基本沒有人能做到不吃魚蝦貝蟹,那麼何談拒絕野味呢?周卓誠說,“野味”在現在的語境下,一般認為需要把魚類和水生無脊椎動物排除在外的。“這兩個類別絕大多數種類都是野生的,人類也都在吃它們;另外,它們是相對低等的動物,和人的親緣關係遠,除了寄生蟲問題,不太會把其它的不良影響帶給人類。”因此,對於“野味”的討論往往侷限了陸生野生動物,以及一些水裡和陸地都會生活的兩棲爬行類動物。

遠離野味,不分保護級別。以下兩大類“野味”,須提高警惕!

第一類:無證野味

除豬、牛、羊、雞、鴨、鵝、魚等常見家養動物以外,不常見的動物被搬上了餐桌,就要懷疑可能是野味。絕大部分野味,基本都來自野外捕捉。

號召“拒絕野味”的你,真的知道什麼是“野味”嗎?

這些野生獸類經常出現在野味市場,不能吃:野豬、野兔、黃麂/麂子、狍子、竹鼠、果子狸、豬獾、狗獾、老鼠、旱獺等。

號召“拒絕野味”的你,真的知道什麼是“野味”嗎?

野生鳥類不能食用,常出現在野味市場的有:麻雀(各類小型林鳥去毛後以麻雀之名售賣)、斑鳩(俗名野鴿子)、野雞、野鴨、大雁、禾花雀(原是黃胸鵐,瀕危後,以慄鵐、普通朱雀、灰頭鵐、黃眉鵐、小鵐等冒充)、猛禽(老鷹、貓頭鷹)、鷺鳥(白鷺、夜鷺)、白胸苦惡鳥(白麵雞)、燕雀(俗名虎皮燕)、白腰朱頂雀(蘇巧)、雲雀、竹雞等。

號召“拒絕野味”的你,真的知道什麼是“野味”嗎?

野生兩爬類同樣都不能吃,常出現的有:各種蛇類、青蛙、蟾蜍(俗名蛤蟆、燻拉斯)等。上圖左下方為虎紋蛙,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常被當作青蛙誤抓食用。

第二類:有證野味

一些所謂合法養殖的野生動物,表面上不違反野生動物保護法,但普遍存在野外獲取種源,或證件合法但來源非法的“盜獵洗白”問題。這些物種包含:雁鴨類、鷺鳥、蛇類、果子狸等。

號召“拒絕野味”的你,真的知道什麼是“野味”嗎?

此外,梅花鹿、藍孔雀、大鯢(娃娃魚)、鱷魚(皮革養殖行業廢物利用)、狐狸(皮草養殖行業廢物利用)等,雖然已經實現了人工繁殖,但其進入餐廳,未必符合動物檢疫管理辦法,存在食品衛生安全隱患,仍然不建議食用!

還有一些物種,例如蛇、竹鼠、獾,冠以“養殖”之名,容易產生迷惑,到底能不能吃?我們想說的是,沒有證據表明,養殖野味能夠緩解同一物種的野外盜獵生存壓力,養殖野味催生的消費市場,反而很可能加重野外捕捉。因此,一定不要迷信所謂人工養殖的野味。

號召“拒絕野味”的你,真的知道什麼是“野味”嗎?

拒絕“野味”,一個最好的方式當然是只把自己的肉食消費侷限在明確馴化的家禽家畜中,畢竟這些肉食來源就足以滿足我們蛋白質需求。

在現階段,如果還無法真正搞清哪些“野味”真正合法時,應該怎麼來吃呢?除了傳統的家禽家畜,其實還可以去自行了解已經成熟的食用養殖動物,比如鵪鶉、肉鴿、牛蛙這些。

加強“野味科普”,還應突出保護野生動物的價值導向。除了食用和藥用,人們獵捕野生動物,還可能是為了製作皮草,或是用來觀賞。可是,人類真的有權向大自然巧取豪奪嗎?或者說,人類任性放肆地攫取,不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嗎?如今,我們應該有更現代的價值觀。

大自然有無數種方式教訓人類,總有一種是我們想不到的。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萬物和諧相處,是人類永遠的必修課。(來源:新華社 王若辰/文、三聯生活週刊 丘濂/文)

號召“拒絕野味”的你,真的知道什麼是“野味”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