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傳奇女詩人狄金森:閉門近三十年,去世後才發現她寫了一千多首詩

本世紀初,國內出版了一本《孤獨是迷人的:艾米莉·狄金森的秘密日記》,封面赫然印著“艾米莉·狄金森著”。這本書聲稱艾米莉的侄女出售了艾米莉曾經住過的房子,裝修房子的木匠在拆牆時發現了1867年到1868年間的“艾米莉日記”。他把書帶回家,直到1980年逝世之後,他的孫子才在日記被發現七十五年後公開了它。

實際上這本著作和狄金森沒有任何關係,狄金森也從來沒有留下任何日記。它是傑米·富勒(Jamie Fuller)虛構出來的,不可否認的是,這本書寫得很有趣。

狄金森是詩歌界的一個傳奇。對於只能看中譯本的我們來說,她那些詩歌顯得有些晦澀難明,很多中國讀者對狄金森的興趣大約來自於她那令人大吃一驚的生活經歷——我們根本想象不到一個人能夠在二三十年裡始終閉門不出默默寫詩,我們也想不到她攢了一千七百多首詩卻從不謀求發表。在她活著的時候,她很少暴露在公眾面前。直到她去世五年之後,全美國才發現,他們差點錯過那個時代最優秀的女詩人。如今她被認為美國詩歌界中與惠特曼齊名的、詩歌成就最高的人,這是她生前從未想到過的至高評價。

傳奇女詩人狄金森:閉門近三十年,去世後才發現她寫了一千多首詩

辛西婭·尼克松(Cynthia Nixon)飾演的狄金森

(一)神秘的白衣女詩人

直到現在,狄金森在世時的生活仍然是個謎。狄金森留下了大量的詩歌和信札,但閱讀這些資料並不足以勾勒出她的生活軌跡。

1830年12月10日,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 1886) 出生在艾默斯特的一個鄉紳之家,艾默斯特是美國馬薩諸塞州一個只有三千多人的小鎮。她排行第二,她的哥哥叫奧斯丁,妹妹叫拉維妮亞。


傳奇女詩人狄金森:閉門近三十年,去世後才發現她寫了一千多首詩

艾默斯特街頭的狄金森雕塑


傳奇女詩人狄金森:閉門近三十年,去世後才發現她寫了一千多首詩

狄金森的母親艾米莉·諾克羅·狄金森三十五歲時的畫像,父親愛德華·狄金森三十七歲時的畫像

大體來看,這是個相當富有的家庭。狄金森的父親愛德華和哥哥奧斯丁都是律師,愛德華一度當過州參議員和國會議員。她曾經和妹妹去華盛頓看望出任議員的父親,居住在林肯就任總統前住過的賓館。良好的物質條件、優越的社會地位是她得以在之後數十年中閉門寫詩的保證。

狄金森在本地接受中小學教育,接著她到十英里之外的聖約克山女子學院學習,兩個學期後由於想家、體弱多病等原因輟學。她的身份從女學生變成家庭婦女,忙碌於飲食等家務,一直到她去世。

狄金森的人生轉折大約在她二十多歲時。在這之前,她和別人的生活方式並沒有多大不同。她會有一些正常的社交活動,參加聚會或者在家中接待朋友,但在五十年代中期以後,她變得“孤僻”起來。有人說狄金森的母親身體情況不佳,纏綿病榻,她和妹妹拉維妮亞必須細心照顧母親,也有人說她此時經歷了一場感情危機,並且導致了她在1864年的健康崩潰。但這場感情危機即使真的存在,這位折磨著她的用情對象也是個謎。總之這幾年之後,狄金森變了。1858年以後,她減少了外出,家成為她所有的活動空間,用現在的話來說,她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宅女”

傳奇女詩人狄金森:閉門近三十年,去世後才發現她寫了一千多首詩

狄金森像

哪怕是艾默斯特鎮上,狄金森的影子都逐漸淡化了。我們可以從艾米莉哥哥奧斯丁的情人梅布爾筆下感受到狄金森青年以後的生活狀態。梅布爾常常到狄金森家,狄金森在自己的房間裡聽梅布爾彈琴唱歌,還打發人給她送禮物、贈詩,但梅布爾從沒見過狄金森。梅布爾在給父母的信件中說:

我必須給你們講講阿默斯特的這個人物。這是一個被人們稱之為“奇人”的女士。她是狄金森先生的妹妹,似乎是這家人當中最為古怪的一個。15年來,她一直足不出戶,只是有一次在夜間悄然出行,藉著月光去看一座新教堂。拜訪她母親和她妹妹的人們從來不會看到她的身影,但她偶爾會讓小孩子到她房中去,不過一次只讓進去一個,給他們送一些糕點糖果或是精巧小玩意,因為她喜歡小孩子。然而更多的時候,她把糖果用繩子從窗戶吊下去送給孩子們。她終日一襲白衣,據說她心智奇妙。她文筆很美,但卻無人看到過她。她的妹妹在狄金森夫人的宴會上邀請我到她家為其母歌唱… …人們告訴我這位“奇人”會聽見每一個音符——她近在咫尺,卻隱而不見… …難道這不像一本書?太有意思了。

有意思嗎?讀到梅布爾的這段描述,甚至令人替狄金森感傷。她像是一個生活在繭子裡的蠶蛾,一層層的絲把自己牢牢束縛在小小的的空間裡。她不再與客人聊天,她長久地呆在自己的臥室。當沒有客人的時候,她穿著全白的衣服在樓上樓下飄來飄去,烤麵包、打掃房間,可能還會縫縫補補,在這些細碎的瑣事之中一天天老去,直到有一天她的身體不再有溫度,她靜靜地把自己奉獻給死亡,而這,就是她二三十年裡全部的生活。


傳奇女詩人狄金森:閉門近三十年,去世後才發現她寫了一千多首詩

狄金森故居的客廳


傳奇女詩人狄金森:閉門近三十年,去世後才發現她寫了一千多首詩

狄金森的白色裙子(復原品)

(二)陪伴她的只有詩

狄金森的親人和朋友大約都知道她在寫詩,但並不清楚她這麼愛寫詩。狄金森沒有主動向報刊投過稿,她生前發表的十首詩大多是親友未經同意就私自拿去發表的贈詩。無論是他們還是狄金森自己,都肯定沒想過狄金森會在美國文學界掀起了這麼大的波瀾。

1886年5月15日,56歲的狄金森去世。狄金森曾經要求妹妹拉維妮亞焚燬她保存的所有書信,但拉維妮亞在她臥室櫥櫃的最下面抽屜中找到一個櫻桃木箱子,裝有狄金森精心謄抄並縫訂成的40個小本子,抄錄了814首詩。此外還發現有沒有裝訂成冊的333首詩和不計其數的零散草稿。屢經波折之後,拉維妮亞終於在1890和1891年先後整理出版了兩本詩選。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些詩使生前默默無聞的狄金森一夜成名,第一卷在一一年之內連印七次,第二卷在兩年之內印了五次。


傳奇女詩人狄金森:閉門近三十年,去世後才發現她寫了一千多首詩

出版於1890年的狄金森的第一部詩集。封面是狄金森最喜歡的一種植物水晶蘭

狄金森是什麼時候、在怎樣的心境下陸陸續續寫了這麼多首詩?隨著她那並未引人注意的去世,這個問題再也難以回答。沒有人注意到,原來在小鎮艾默斯特的這棟宅子裡,在二樓西南角的那個房間,曾經傾瀉出這麼多清透的詩歌。它們是一個白衣女詩人的奇思妙想,它們離消散只有一步距離——如果拉維妮亞像燒去信件一樣放棄這些詩歌的話。


傳奇女詩人狄金森:閉門近三十年,去世後才發現她寫了一千多首詩

美國馬薩諸塞州狄金森的故居

也許我們並不能把狄金森在青年以後的生活稱之為隱居,她並不與世隔絕而脫離時代,她明明還保持著生活的節律。儘管狄金森對當時逐漸熱門的廢奴、女權甚至南北戰爭並不關心,但她一生都在訂閱她的朋友鮑爾斯和霍蘭主辦的《斯普林菲爾德共和日報》,天天看報的她絕無可能不知道這些事件。她常常和親友通信,有時會分享她寫的那些短詩,通信對象包括當時的一些名流,比如著名牧師瓦茲沃斯和文壇名士希金森。後者在南方作戰負傷,狄金森還在信中慰問了他。

當然我們也不可能完全否定狄金森的孤獨。長期困居在家,她一定也曾經無數次心情寥落。但這種孤獨感似乎成了催化劑,生活中的她越是孤獨,她就越發把感情投入到詩歌之中。生活和詩歌就像天平的兩端,當一邊沉下時,另一邊總要高高地翹起來。

1858年以前,狄金森寫的詩並不算很多,到了1862年,她竟然在一年內寫了366首詩。詩歌使狄金森感到幸福,詩歌成為她生活的主題,是她生命的意義。狄金森從詩歌中感受到了自己存在的價值,讓她在平靜甚至刻板的生活中得以找到璀璨的閃光。她在一封信中說,“

如果我從身體上感覺到我的頭腦已經放飛自我,我知道,那就是詩歌。”她又說:“如果我讀一本書時,全身浸透了涼意,什麼火也不能使我溫暖,我知道那就是詩。一如果我痛感到我的天靈蓋似乎被削掉了,我知道那就是詩。”

傳奇女詩人狄金森:閉門近三十年,去世後才發現她寫了一千多首詩

狄金森的手寫詩I’m Nobody, Who Are You?

有趣的是,孤獨終老的狄金森竟然寫了上百首愛情詩。我們可以試讀一首江楓翻譯的狄金森詩歌:“

狂風夜,暴雨夜!/如果你我在一起,/狂風暴雨夜,該是/我們的洞天福地!/風兒再吹也徒勞,/因為心進了港口——/已不再需要羅盤,/已不再需要航圖。/蕩槳在伊甸園中——/啊,這一片海洋!今晚哪,但願我——/停泊進你在海港!”

這些深情款款的愛情詩意味著什麼?約翰·蘭瑟姆認為狄金森的創作靈感正是源於她的愛情,愛情經歷是她實現女性自我的途徑和催化劑。但狄金森很少在詩歌中明確表達她對某人的愛意,我倒更願意相信她只是在幻想中體會那種火一樣熾熱的愛戀。也許狄金森從來沒有真正愛上任何一位世俗的男子,她在二樓的房間裡,愛著一個只出現於詩歌中的影子。她想象出一個美好的伴侶,把他當做抒發情感的載體。


傳奇女詩人狄金森:閉門近三十年,去世後才發現她寫了一千多首詩

狄金森的一縷頭髮

細緻微妙的詩歌使狄金森從貧乏的生活中解脫。很難說是閉門不出的生活讓她愛上了寫詩,還是寫詩使她愛上了閉門不出的生活,也許,這兩者並沒有多少區別。

(三)百年來的解讀與誤讀

在活著的時候,狄金森沉默寧靜,她像是一片安閒的霧氣,漂浮在清冷的夜空。她與塵囂若即若離,她遲遲不願意融入那個熱熱鬧鬧的世界。

她是一個特殊的詩人,她所有的詩歌似乎都只是自娛自樂,原本這些詩歌的主要讀者只是她自己 。也許是厭倦名利場上的自吹自擂和言不由衷,她對所謂成功的態度非常淡漠,她在詩歌中說,“發表,是拍賣/人的心靈”,“當個—名人—多乏味!/拋頭露面—就象青蛙—/整個六月—對這卑恭的池塘/把自己的名字不停地呱呱!”

她從未“把自己的名字不停地呱呱”,但她去世以後還是沒擺脫這此起彼伏的呱呱聲。從130年前狄金森的詩歌出現在世人面前開始,尤其是1955年托馬斯·約翰遜編輯的《艾米莉·狄金森詩歌全集》的出版和1958年約翰遜和沃德主編的《艾米莉·狄金森書信集》出版以後,關於其人其詩的討論就沒有平息過,甚至討論的場所還從美國擴展到了全世界,不但用筆討論,也用鏡頭討論。

傳奇女詩人狄金森:閉門近三十年,去世後才發現她寫了一千多首詩

艾米莉·狄金森傳記電影《寧靜的熱情》(2016)劇照

人們挖掘她的愛情、社交、居家等各種事跡,“腦補”出她的心路歷程。有人研究她的生活,瑪麗安娜·加爾伯斯凱指出,狄金森“害怕走出父親的宅邸”,她患有嚴重的“恐曠綜合症”。有人說狄金森因為失戀隱居,是個“受挫的處女”,阿德里那·裡奇則認為她是為了專心寫作而主動放棄社交。朱哈茲說狄金森拒絕了男性社會為她提供的生存方式,為自己設計了一種獨立的女性詩人的生活——

她留下的詩歌和書信,為各路研究者提供了盡情闡釋的空間。

有人研究狄金森的詩歌。她的詩歌相當特別。她喜愛用破折號,她的詩簡約凝練,行數少,詩句也很短。偏偏這種短詩卻寫得詞序顛倒、句法混亂,措辭隱晦又委婉(何況有的中文譯本譯得不夠流暢)。有人感到這樣的詩歌太難讀懂,批評狄金森缺乏正規教育和訓練。布萊克默說她的大部分詩歌都是支離破碎的、沒有任何主題的斷章囈語,大衛·波特說她是“唯一一個沒有規劃(project)的美國重要詩人”,詩歌不連貫也沒有方向感。但是,也有人認為狄金森具有現代派詩人的反叛精神和語言創新的才能,是現代派詩歌的先驅。

狄金森在寫詩的時候,大約並沒有把自己放進現代派或者傳統派的框架裡,為詩人貼標籤是容易的,但這些標籤往往把活生生的詩人理解得很乏味。狄金森似乎把寫詩當成一個有趣的遊戲。她隨意地寫下那些沒有題目、沒有編號的詩歌,隨意地把它們謄抄在40個小本子上,不顧及任何的順序和關聯。她會在詩歌的某個用詞旁附有若干個可以替換的字詞,同一內容的詩可能會以不同的分行、分節出現在不同的紙片上。她說“這是我寫給世界的信”,這些被當成信的詩歌都活潑潑地,寄託著她偶爾的靈光一閃。

如果認為狄金森是一個神秘、古怪的人,恐怕誤會了她。她真誠而簡單,敏感也豐富。不可否認,她在本質上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雖然她的閉門不出讓人以為她心如古井,但她實際上有無數情思翻騰。讀讀她寫的詩吧:

我啜飲過生活的芳醇 ,

付出了什麼,告訴你吧,

不多不少,整整一生 ,

他們說,這是市價。,

他們稱了我的分量,

錙銖比計,毫釐不爽,,

然後給了我我的生命所值 ,

一滴,幸福的瓊漿!

狄金森生活在小小的天地裡,她的視野凝聚在她的家鄉,尤其是身周那個萬分熟悉的宅院。但是,這個小宅院一樣五彩斑斕,它那麼生動——狄金森喜歡侍弄和採摘園中的花草,這是她在上學期間就熱衷於做的事情。她曾經描繪說:“晨曦比以往更柔和,/毛慄真變為深棕,/漿果的臉頰更加豐滿,/玫瑰已離開小鎮。//原野穿起鮮紅衣衫,/楓樹披上豔麗的頭巾。/為了不顯得古板,/我別了一枚別針。”

傳奇女詩人狄金森:閉門近三十年,去世後才發現她寫了一千多首詩

艾米莉·狄金森的植物標本手冊的紫羅蘭品種,約1839-1846年,哈佛大學霍頓稀有圖書館收藏


傳奇女詩人狄金森:閉門近三十年,去世後才發現她寫了一千多首詩

艾米莉·狄金森的植物標本手冊內頁,約1839-1846年,哈佛大學霍頓稀有圖書館收藏

她觀察身邊的各種小動物,小蟲小鳥都能帶給她清新的快樂。她寫詩說“一隻蝴蝶自她的繭中/像貴婦步出門口。”余光中介紹狄金森時候談到:“也許由於她是女性,許多纖弱、隱秘或羞怯的小動物、小植物,似乎特別能贏得她的關切。蜜蜂、蝴蝶、蚯蚓、老鼠、知更鳥,在她的詩中都具有人的靈性;而雛菊、野菌、苜蓿、蒲公英等植物,又都具有動物的性格。”她的詩歌中有澎湃著的生命氣息,這些氣息來自她熱愛的大自然,也來自她因為多情而五光十色的心靈。

(四)跳躍著的詩行,把人帶往遠方

1886年5月15日下午,身患布賴特氏病一年有餘的狄金森作為艾默斯特鎮上一位性格乖僻的獨身女子,走完了她56年的生命歷程。她曾經感慨地說: “茫茫世界越來越大,而親愛的人兒卻越來越少。”如今,別人親愛的人兒也少了一位。

狄金森的去世總讓人聯想起她的一首短詩《為美而死》,就像她為自己作的樸實祭文:

我為美而死,但是還未/在我的墓裡安息,/又有個為真理而死的人/來躺在我的隔壁。//他悄悄地問我為何而死?/“為了美。”我說。/“而我為真理,兩者本一體;/我們是兩個兄弟。”


傳奇女詩人狄金森:閉門近三十年,去世後才發現她寫了一千多首詩

狄金森的墓碑

隱約間,我們似乎又聽到了狄金森在低吟,她有一半的生命為詩歌而活,詩歌的無窮趣味充斥了她貌似單薄的生命,火熱的力量在她的白衣之下滾動,滋潤她澎湃著的心靈:

沒有一艘船能像一本書/也沒有一匹駿馬能像/一頁跳躍著的詩行那樣/把人帶往遠方。  

這渠道最窮的人也能走/不必為通行稅傷神/這是何等節儉的車/承載著人的靈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