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封建王朝的覆滅根源在於什麼?為什麼明清都是276年滅亡?

夏目愛看書


我是歷史的書籤,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 封建王朝覆滅的根源是什麼?

先來回答第一個問題,我認為封建王朝的覆滅根源在於失去了民心。


  • 明清為什麼都是276年滅亡?

明清都是276年這隻能說是歷史的巧合。古代的封建王朝大多都跨不過三百年這個坎。王朝滅亡的原因是很複雜的,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但滅亡的原因大體上都是相同的。


那麼封建王朝滅亡的原因都有哪些呢?


  • 災變

古往今來,每個朝代的滅亡都與自然災害有著很大的關係。明朝末期出現了極寒的氣候災害,氣象學家把這一段時期叫做“明朝小冰河時期”。當時整個中國的年平均氣溫低於正常水平,夏天大旱大澇相繼出現,冬天則奇寒無比,不光河北,連上海、江蘇、福建、廣東等地都狂降暴雪。北方的酷寒使降雨區域普遍南移,這導致了明朝全國各地幾乎連年遭災。據相關學者統計,從萬曆年間至崇禎年間,年年都有一種或幾種自然災害,僅從崇禎元年到崇禎十七年,就發生了水災、旱災、雪災、蝗災,一些地區還發生了地震。特別是旱災,往往與其他的自然災害併發。而清朝末期,同樣自然災害不斷,1875年至1878年的丁戊奇荒,就波及了大半個中國,包括山西、直隸、陝西、河南、山東、蘇北、皖北、隴東和川北等地,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稱之為“中國三百餘年未有之災”,比崇禎末年還要嚴重。

惡劣的自然環境導致糧食大幅減產,很多地方樹皮草根都被吃盡,最後發展到“易子而食”,依然無法緩解糧食的短缺,大量的平民被活活餓死。據統計,清末丁戊奇荒共造成一千萬人死亡,兩千餘萬災民逃荒到外地,對中國晚清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大災之後必有大疫,崇禎六年,山西爆發大規模鼠疫,並隨著起義軍和流民的移動傳到了更多的地區。崇禎十四年,疫情傳到了北京,北京每天死人上萬,以至於城門都被運出的棺材堵塞。沿街的小戶居民,十之五六死去,死在門口的最多,街頭連玩耍的孩子都沒有了。有一個統計數字,這場大疫奪走20萬北京人的性命,而北京城當時的人口,估計在80萬到100萬之間,也就是說,平均每四到五個北京人中,就有一個人死亡。


  • 農民起義

頻頻發生的自然災害,造成大量的災民流離失所,這些流民成了社會的不安定因素。明朝末年,由於天災人禍的不斷髮生,為了節省開支,明廷被迫對驛站進行改革,而此時的陝西適逢旱災,糧食大幅減產,百姓無法生活,只有鋌而走險。天啟七年(1627年),陝西的王二起義拉開了明末農民起義的大幕,隨後各地的農民起義如雨後春筍般接踵而至,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紛紛揭竿而起,農民軍從小到大,從分散到集中,從遊擊流動作戰到運動流動作戰,最終推翻了大明朝。

而清朝自乾隆後期,同樣農民起義不斷。嘉慶年間的天理教起義,更是攻入了紫禁城內,雖然起義軍很快被消滅,但卻深深損害了皇室在普通人心中的權威。至今,故宮隆宗門的匾額上還留有一枚天理教教徒射出去的箭鏃,嘉慶皇帝為了警示後人,不允許將這枚箭簇拔出,然而這枚鏽跡斑斑的箭簇並沒有讓後來者痛定思痛,帝國的巨輪還是在農民起義的巨浪中慢慢沉入無盡的深淵,1850年,落魄書生洪秀全在廣西發動金田起義,在之後的長達十四年的時間內,起義軍一度佔據了中國的半壁江山而跟北京的滿清政權分庭抗禮,雖然最終在內部的鬥爭和帝國主義的干預下太平天國未能推翻滿清政府的統治,但無疑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加速了清朝統治的衰落和崩潰。


  • 外部侵擾

一個衰朽的政權好比一隻瀕死的野獸,周圍總有一些禿鷲、鬣狗環飼左右等著將它撕裂蠶食。1618年,努爾哈赤發佈討明檄文,正式起兵伐明,後金軍隊幾度兵臨北京城下。而此時的大明,既要壓制內部的農民起義,又要分兵對付後金對邊疆的不斷滋擾,內憂外患,苦不堪言,最終走到了崩潰的邊緣。而清朝自1840年以後,帝國主義憑藉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的國門,簽訂了一個又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激起了民眾強烈的不滿,最終,辛亥革命爆發,結束了滿清政府對中國長達兩百多年的統治。


  • 財政崩潰

在很多學者眼裡,明朝是如何滅亡的呢?——窮死的。

明朝後期,因為戰事不斷,國庫日漸空虛。沒錢怎麼辦,總不能打土豪劣紳吧(崇禎想怎麼做來著,奈何最大的土豪就是他自己),於是鍋自然的就甩到普通百姓身上。明朝後期先後加徵了“遼餉”、“剿餉”、“練餉”。雖然加徵了很多稅收,但卻依然無法緩解國庫的壓力,以至於後期李自成快打到北京城,崇禎想調吳三桂的軍隊護衛京師,卻因為拿不出一百萬兩軍餉而作罷。

堂堂一個大明朝竟然拿出一百萬輛,要知道萬曆年間的稅收收入就達到兩千餘萬輛白銀。那麼錢到底去哪裡了呢?

眾所周知,明朝稅收制度最早是由開國皇帝朱元璋確定的農稅定額制度,徵收總數在兩千石左右,農戶承擔大部分的賦稅。不管耕地增加多少,人口上升多少,生產力進步多少,明代農業賦稅始終就維持在這個水平左右,不足百分之二十的稅率著實不算高,同時期的日本稅率就高達百分之五十。

然而,較低的稅率只帶來了國家收入的減少,並未惠及民眾,地主官僚階級的層層盤剝使得低稅率意義不大,但卻造成了國用不足,以至於崇禎年間屢為財政問題所困。明末民變初起之時,招撫政策的失敗,就在於招撫銀不足,無財安置起義難民,難民為了生存,只得降而復叛。崇禎年間天災大旱,救災不力釀成農民大起義也與國庫不足有關。至於後期為平定流寇而加徵的“剿餉”、“練餉”,反而迫使更多人成為流寇,崇禎君臣在這個無法擺脫的惡性循環中循環了十幾年,最終國破身亡。

清朝的財政收入光從數字上來看似乎要好的多,最後幾年的財政收入一度突破一億兩白銀,而到了清朝滅亡前的1911年,財政收入竟突破了三億兩白銀,達到了封建社會有史以來的最高峰,可以說是相當有錢。

然而這一切都只是看上去很美,如此之巨的財政收入實際上是通過竭澤而漁的手段獲得的。清末的苛捐雜稅項目之繁達到了封建社會有史以來的巔峰,農、商、礦等各種稅收如八仙過海,到最後竟然收起了鴉片稅。而鴉片稅帶來的巨大財政收入一如鴉片一樣讓清政府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從最初的從外國人手中徵收發展到最後強制農民種植鴉片,清政府為了彌補巨大的財政赤字而無所不用其極。而收到的錢除了支付鉅額的戰爭賠款外,大部分落入清朝的統治階層手中,百姓苦不堪言。


  • 統治階層昏庸無能

現如今人們每每談及明朝的滅亡都對崇禎的“君王死社稷”唏噓不已,認為崇禎是最不應該亡國的亡國之君。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說起崇禎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他的勤政,崇禎每天“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


歷史的書籤


中央集權必須壓制個人意識的覺醒。因為封建王朝統治的正當性就來自於我比你高端,假如人人平等的觀念爆發,它統治的正當性就沒有了。所以它只會對民眾的思想越來越高壓。

隨後就是伴生的愚民政策,封建王朝為了統治正當性,會不斷加深民眾的奴性意識,讓民眾對權力階級俯首帖耳。

這會極大限制科學技術進步的可能,因為統治階級只想看到有利於他們的言論,不利於他們的言論、思想是都要滅絕的,很多科學技術因此被扼殺。而與此同時,迷信這種有利於強化統治力的工具就被大肆使用,進一步壓縮了科學技術的進步空間。

2高度集權導致的土地集中,基本上所有的土地都被官家所佔,民眾只有勞作的命,沒有生產的積極性。同時土地集中會讓農民的生存越來越困難,直到逼到人吃人,逼到起義。

3剝削手段不高明

封建王朝的徭役一般都會過重,具體原因無非就是統治階級驕奢淫逸,這樣重的徭役下,民眾都面黃肌瘦,根本無法發揮全部的生產力,同時由於科學技術發展被限制,生產力轉化為產品的效率也打了很大的折扣,這種狀況下,100人口能發揮資本主義國家10人口的勞動力就謝天謝地了。

當然,封建統治階級有時候徭役會很輕,比如文景之治時,那時候的勞動轉化率還是可以,但由於科學技術以及思想觀念的限制,它永遠也不可能比得上資本主義國家的勞動轉化率。

綜上所述,封建王朝受到它自身成因的制約,註定滅亡,除非統治階級願意放棄很多既得利益,甚至拋棄自己絕大部分的權力從而轉化為資本主義國家,(如日本)但轉化本身,也是封建王朝滅亡的一種方式。


趣味一點人生


封建王朝滅亡為什麼都逃不過300年規律原因是什麼,我們來解剖一下。

借用三國演義裡面的一句話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封建王朝時期主導大多都是一些世家大族和地主階級,王朝剛建立的時候 百廢待興。一些開國元勳和王朝子孫獲得大量的政治資本進入這些行業,國家基本也不收這些行業的稅,重農一直是王朝的國本。主要收老百姓的田稅。剛開國幾年風調雨順,老百姓還能安居樂業,國家嗎花錢的地方也多,稍微一打仗,蓋宮殿就向老百姓攤派。在趕上個天災,交完稅後發現溫飽都難。地主階級讀書人是不納稅了,於是老百姓就把自己的土地掛在鄉紳地主階級的名下,打個比方向國家交四成,只需要向地主階級交三成,老百姓越來越多都掛在地主階級名下,導致中央王朝的稅收越來越少。

例如明朝後期,中央王朝只能向農民徵收,大西北天災顆粒無收,稅還是要交了。西北民變開始了,崇禎皇帝有心無力,沒錢啊。在內外交困下明朝滅亡了。李自成不向地主階級示好,還洗劫他們,在北京沒堅持幾天就散攤子了。清朝總結了大明後期的*經驗沒有被民變拖死,清朝佔了個天時,因為他們可以向外國貸款續命,不過最後終結王朝的人始終還是地主階級,跑不過那個圈呀。


山東菏澤元寶


從古至今封建王朝都是短短几百年就覆滅了,這些王朝覆滅的原因主要是有以下幾點,第一點那就是外族入侵,不可置否的就是少數民族馬背上的民族對抗中原民族的時候,大多數時候都是少數民族獲勝,為什麼會如此呢?古人講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中原民族打仗都是先用幾個月的時間調集糧草,準備好了以後在打仗,雖說準備充足沒錯,但這也是一種掣肘,如果糧草被敵軍燒燬或者後續糧草不濟的話,這些都會影響軍心,而少數民族則沒有這方面都掣肘,他們進攻迅猛攻擊力強總是會給中原民族重擊,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原因就是中原民族是農耕文明,十萬男兒一萬健兒,而馬背上的民族則是十萬男兒十萬健兒,這點也是不容忽視的,少數民族入侵導致中原王朝覆滅的例子不少。

除了少數民族以外,君王懶政吏治腐敗也是一點原因,一個王朝的建立剛開始都是爬坡階段,這個時期無論君臣都希望把王朝建設的好一點,生活的好一點,可是王朝建立時間一久無論君還是臣都會滋生怠惰之心,君王懶政還指著多少大臣會實心做事呢?再者吏治腐敗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試想一個國家的官員們一級一級貪汙,而百姓們生活卻越來越困苦,而君王在深宮之中不會知道人間疾苦,時日久了社會矛盾加劇,逐漸就會發生農民起義,即使被鎮壓瞭如果國家還是如此,那麼這個國家也不會長久,因為吏治腐敗逼農民起義最終導致王朝覆滅的例子也不是沒有,朱元璋就算一個。

第三點就是社會貧富不均,清朝的雍正就實行新政,說要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實行攤丁入畝政策,為什麼會如此呢?因為在清朝百姓們需要交人頭稅,家裡不管有地沒地都按照人頭交稅,而士紳們仗著自己的身份不交稅,正因為不交稅所以他們瘋狂買地,而小民們本來有地但是交不起人頭稅就把自己的地賣給士紳然後變成士紳的佃戶,一點點的國家的土地就這樣被兼併了,而雍正實行攤丁入畝就是取消人頭稅,家裡有地交稅沒地不交稅,而士紳官員們家裡有地的就需要交稅,地越多稅就越多,其實這樣做有效的緩解了社會矛盾,但是這樣一來雍正就得罪了士紳官吏所以受到了極大的阻礙,況且雍正在位時間太短而乾隆上臺又把雍正的新政作廢,可以說之前的問題又回來了,土地兼併社會矛盾也是導致王朝覆滅的原因。

當然了一個王朝覆滅有很多必然也有很有偶然的因素,一句話兩句話是說不清楚的,只能大概總結一下罷了,謝謝!








婉兮歷史


封建王朝覆滅根源就是腐敗。


閒雲野鶴一敖蒼穹


那是因為封建官吏高高在上,當官做老爺,貪汙腐敗,對百姓敲骨吸髓,大廈樑柱蠹空腐朽,哪能不倒臺?


師範小王子


朝代的更替也是一種社會現象,猶如一個人有新生,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死亡這個過程,其都有一定的規律性,一個國家也是一樣,也是有生命的,有規律性的由弱到強再到哀亡,時代在不停的進步,各朝的江山坐穩後,形成一大批統治階層,這階層自然要大量佔據社會財富,他們的子孫坐享其成,腐朽墮落,一代又一代,一代不如一代,缺乏進取,享受安樂,再加上,統治階級的腐朽會更加引發他們危機感,擔心民變,而更加橫徵暴殮,高壓統治,反而更加激化了統治和被統治階級級之間矛盾。勢必會引起被統治階級的反抗或外族的窺視,一旦時機成熟,江山就會易主,每一個朝代都逃脫不了這個規律,這也是封建社會朝代更替的根源所,明清的二三百年,就象大多數人活六,七十歲一樣,也是個基本規律。


龍保民


明清王朝的覆滅的主要根源是封建社會剝削制度的必然結果。剝削階級的上層建築意識形態就是沒落的腐朽思想,做官就是為了撈資本撈錢財,過榮華富貴的腐朽生活,層層盤剝,欺壓百姓。從政治到經濟哪有百姓的地位,百姓賴以生存的土地都集中在少數人手裡,百姓只能靠租用地主的土地以一擔還三籮的高利來渡日。官逼民反的例子數不勝數。

至於明清二朝都是276年覆滅,可能是巧合吧?


Zh幸福一家


主要原因當然是時間久了,內部吏治日益僵化,社會矛盾日積月累,一旦外部有點風吹草動,很容易引發大的災難。至於明朝和清朝都是276年,那只是個巧合。

一個封建王朝,剛建立時大多銳意進取,新的制度不斷建立,舊的弊端很容易被清除。而一旦天下承平太久,從統治階層來說,懶惰和貪腐就會滋生蔓延,這是中國封建時代的通病,本質是權利沒有有效的監督,最終的結果就是吏治崩塌,高層的決策不能徹底貫徹到地方。官員普遍貪腐嚴重,就像一座大樓被蛀空了地基。

另一方面,底層百姓生活困苦,土地兼併嚴重,收入兩極分化,民怨沸騰如火山一般。所以我們看到明末有李自成、張獻忠,清末有太平天國。就是這個原因。

這種狀況下,外部再來一個臨門一腳,“整棟破房子就會塌下來”。明末是滿人,清末則是洋人。

內外夾攻,誰都活不下來!


caniforget999


說錯了吧?明朝是276年,清朝是267年。他們覆滅的根本原因就是氣數到了!跟一個人活到八九十歲差不多,該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