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什么是“德”?

泰和道安


德者得了

这是德的原始意思,就是效法天地之道,反求诸己身,德性上身,并能够得以验证,可以谓之德。

道德经81篇,分为道篇和德篇

其中对德有很明确的划分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其实我以前没有接触过《道德经》,对道德经一点不了解。后来朋友推荐我带孩子诵读儿童启蒙书,其中有一本有《道德经》,一看原文,才5000多字,当孩子背诵完《道德经》,陪着孩子诵读了无数遍原文,又看了南怀瑾老人的解析书籍,也了解了一些皮毛。

感觉这种书籍,很多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把文言文转化成白话文,就失去了其神韵所在。所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诵读原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真实不虚

我录制了部分孩子诵读的视频在头条,感兴趣的可以去看一看原文是什么内容!


陪菡宝读古典


“德”是指什么?现在发表一下我的观点:所谓“德”,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有理想信念,道德品质高尚。



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还要阐明一下“德”和“才”到底是不是一回事。刚才我把“德”已做了解释,那么什么是“才”呢?所谓的“才”,则是有聪明才智、处世灵活。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德”和“才”之间的关系曾有精辟的分析。他说。“德”和“才”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如果很聪明,我们一般都会习惯性地认为这个人道德品质高尚。就是在今天,我们夸一个小孩子,从来不说这个小孩“很老实”,而是夸他“很聪明”。司马光说,这是天大的误区。事实上,一个聪明的人,很可能是一个品质低劣的恶棍;而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很可能是一个智力平平的人。德才兼备固然是一种理想状态,但二者兼得的人少之又少。在这种情况下,宁肯任用有德无才的人,也不能选用有才无德的人。因为,以工具理论性为标志的“智力”一旦掌握在坏人手里,给社会造成的危害将是巨大的,相反,那些智力水平一般的人,如果想做坏事,破坏性也是很小的。



战国时代的纵横家,就是司马光所说的那种有才无德的小人。以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游走于各国诸侯之间,以布衣之身庭说诸侯,动之于利害,晓之于大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们时而以三寸之舌退百万雄师,时而以纵横之术解不测之危,表现出非凡的政治才能。可谓“一怒则诸侯惧,安居则天下熄”。但是,这些纵横家在内心中并没有坚守的信念和原则,也没有价值的归依,唯一的目的就是出人头地,得到别人的赏识。谁赏识他们,他们就为谁出谋划策。只要能达到目的,就不择一切手段。正因为如此,孟子虽然承认纵横家的雄才大略,但却不把他们当作真正的大丈夫。他说,大丈夫应该“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而不应该像纵横家那样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为了实现功名不讲道德。

说明:图片源于网络。


中州耕牛堂主


我个人以为,德就是一种思维方法,它从生活而来,顺道而发,循道而为,自然而归生命之法则。道发之于自然,德之于生活。合乎情,顺乎理。情系于心,理合乎情。思维之广袤,德之于道理。人道合一,即德。心神合一,即道。天人合一,即易。天地同心,即神。山川合一,即灵。灵接天地意向,冥冥合一,大气磅礴。天南地北,海阔天空,无所不及,无所不在,无所不有。道与德,串珠,玲珑环佩,溢发生辉。生命之理,道德之源,自然之道,命之理尽。

思考见之于行动,古今之理笃行。



岁月如梭水如歌


古人云:厚德载物。说的就是,只要有好的德行,没有承载不了的东西。


南怀瑾先生在《易经系传别讲》中说:“我们中国人是‘一德、二命、三风水’。懂了这些以后,便不要看风水了,一切都要靠自己努力才行。”其实“一德、二命、三风水”这也是古人对人生际遇原因的精辟概括。意思是说:德是一个人的根,它决定着人的命运穷富;看风水的阴阳术,只能改变人生一些小的方面。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所有的金钱财富、权势地位、名望声誉、生活享受等等,都属于物的范围,都要靠德去承载。可见一个人真正的基础还在于德,德是做人的根本。《朱子家训》有言:“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这是告诫我们,人要有高尚的品德,才能承受得起金钱、权力、声望这些福报。否则,德不配位,必定要承受灾祸。人贵有自知之明,要知道自己的德能才学处于什么水平;人的追求要量力而行、适宜适度,不要超过自己的承载力。孔子认为,人有三个基本错误是不能犯的:“一、德薄而位尊,二、智小而谋大,三、力小而任重。”

有言讲“小胜靠勤,中胜靠智,大胜靠德”,其实表达的是三个境界。普通人过日子要勤快,勤能补拙,芸芸众生智力、能力、体力相差不大,勤快的人过的比懒惰的人好,这是低层次的竞争;再往上提升一个阶段,仅凭借手脚的勤劳,是不能够脱颖而出的,在超越大多数人的精英阶层中,竞争的是智力,是通过大脑来比拼的,大多数人止步于这个阶段;再往上升就是极少数人了,他们比头脑聪慧的人还高一个层次,他们登临绝顶、济世悯人、心境高远、心平气和,胜在德行高尚,他们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把自己的影响长久地留给后世。

有人说:“人之靓丽,并非容颜,而是内心。心存善念,非靓也美,非富也贵”。有德自然香,这句话道出了许多的人生哲理,也关乎你的道德水准和做人的品质。有德行的人,讲究道德修为,自然是德高望重,会赢得人们的敬佩。不讲德行的人,做事不能堂堂正正,损人利己,这样的人,不招人待见,到哪里都不受欢迎。古人说: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修炼口德,就是修炼自己的气场,一身正气才能好运多多。口德好才能运势好,运势好才能少走弯路,多些成就。恶言不出口,苛言不留耳。这是我们应该具有的修养,有了这样的修养,你就能化腐朽为神奇,风生水起好运来。出言不慎,驷马难追。


燚燊焱炎火


按现代咱们一般人的理解,德,就是一个人的操守。

德,在古汉语中,本意是七曜的运行,后来引申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规律去做事!

那么,什么是“德”?沧浪学疏才浅,大道理咱讲不来,那么,请允许沧浪用对几句俗话去解释。

先引用小沈阳的小品里一段话:什么是善良?就是我吃肉的时候,没能力给别人,但是我做到不吧嗒嘴,这就是最大的善良。

有老话两句,一是破鼓乱人捶,二是墙倒众人推。

对这两句老话,沧浪做一下自己的解读,这两句话说明了一种从众心理:落井下石,法不责众!

但是,沧浪想说:人,落难,未必是该死,自古不缺冤死鬼啊!所以,沧浪想说,如果不是咬人的恶狗,没必要去凑热闹痛打!套用小沈阳的台词,沧浪说一句话:墙倒时,你可以不去扶,但也别上去再加一把推力;鼓破了,你可以不去修,但也别跟上去再加一槌!这是个人德的底线!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但是,可同流别合污!

守住底线,这是德的起步,也是最低境界。如果你有影响力,让人跟你学,这是较高层次!如果你有号召力,那么,你去扭转社会道德观,这是更高境界!

我等凡人,还是先守住底线,最起码“不缺德”!

再以一句老话结束: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欢迎关注沧浪有话说,愿与朋友们多交流!






沧浪有话说


什么是“德”?

我们可以先来看“德”字的演变过程。

由此可见,“德”字是个会意字。“德”字的左边是“彳”(chì)字,它表示道路或行动,右边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写法。甲骨文时期是表示一只眼睛在看着木桩的影子运行;金文时期更形象一些,在木桩上叠加了一点,表示太阳照在木桩上,中间仍然是一只眼睛在看,下边加了个“心”字;在篆书以及现在的楷书中,基本与金文时期变化不大。

因此,百科上对于“德”字的解释是这样的:

本意是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星)的运行。后来引申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规律去做事。不违背自然规律发展去发展社会,提升自己。德即是对道,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理解、践行、革命,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传播。

甲骨文的“德”字教导我们要“眼正”:要看清道路的方向,没有困惑迷误,大道坦然直行。

金文的“德”字教导我们不但要“眼正”,而且也要“心正”:在四通八达的人生之路上,不但要用眼睛去选择走哪条路,而且要用心去体悟走哪条路。要真正跟随内心的想法,不被浮云遮住眼,顺应大道规律去做堂堂正正的事情。


而从“德”字的演变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它左边的部分始终没变,因此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德”与“行”是完全分不开的。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王阳明的心学,想起他的“知行合一”、“心即理”、“致良知”。

王阳明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因为每个人的内心原本都具有良知,这个良知是善的、纯洁的、高尚的,是符合“圣人之道”的。只是我们的良知往往被尘埃所玷污、被浮云所遮蔽,因此需要我们重新去反思体悟、去掉私心杂念,为善去恶,最后达到“致良知”。

因此,王阳明认为,心即是理,知和行也是一体两面,我们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良知重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德也即是理,德也即是心。做道德的事才能顺应每个人的本心,才能够更好地发现自己的良知,让良知主宰自己。

因此,修德要时时遵从自己的本心,遵守内心的准则,要努力提升心性,为善去恶,知行合一以致良知。


王者的野望


说德,其实不能离开道。因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是宇宙万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本原因;而德,是道的体现。也就是说,道是德的本性。

每个人对道与德的理解都不同。在老子眼里,道与德,越高越简单,越低越庞杂,因而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颇有点象金字塔,从上至下铺下来,越往下越复杂,到人这一层面,道与德已具万物之象。

而中国的文化就来源于对这种“象”的认知和领悟。“象”包括天象、地象、人象。天、地、人,古人谓之“三才”,因而也可统称为三才之象。相对应的,就是天道,地道,人道,其显象,就是德。据《易传·系辞下》记载:“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而“三才之道”的显象,就是其“德”性,《易·说卦》这样描述:“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即是说,天德是“阴与阳”,地德是“柔与刚”,人德是“仁与义”。对天而言,天无德,会阴阳失调,天道崩坏,苍穹尽空;对地而言,地无德,会刚柔不济,万物凋敝;对人而言,人无德,就会仁义丧尽,天灾人祸降罚之。

苍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是因文字有“载道”之能,即“文以载道”,将使“造化不能藏其密,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 中国的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就因这种文化是由天、地、人之象演化而来,其内涵是“天人合一”。据《周易》记载:“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因而,古之圣人将天文、人文演而化之,就形成了人的文化。据《周易》记述:“天生神物,圣人执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zé,杂乱纷繁),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

圣人对“象”的演化最终形成各种典礼制度,使“德”在人中不再抽象,而是具有了具体的行为标准。道家是“真”,佛家是“善”,儒家是“仁义礼智信”。这些“德”的标准,已经成为一种普世价值。荀子在《劝学》篇云:“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其实,中国数千年各朝代的历史,都在演绎着什么是“德”以及“德”的重要性。譬如夏商周的兴亡。大禹因治水之大功德而建立了巍巍大夏,却因夏桀的残暴无德而覆没;连对鸟都“网开一面”的成汤,因仁德齐天,创立了商朝,后因商纣的乱德暴虐而灭亡;文王、武王因重仁德,诸侯依附,万民归顺,仅以数千兵马即灭了强大的商朝,并建立了著名的“周礼”,影响至今。

一个个朝代兴衰的历史,无不在诠释着什么是“德”?为什么只有“有德者居之”?为什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朝代的更替如此,人的权位富贵亦如是,皆是随德而来,无德而不得,失德而散尽。这就是“德”。德对任何生命都至关重要。


白乙笑谈


中国人的老祖宗老子在《道德经》上说得非常清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也就是说:道生时间,道生空间,道生宇宙,道生万有,道生万物,道生植物,道生动物,最后,道生人类!

道是自有永有的!道是充满宇宙万有的!被生的不是道!被局限于宇宙的不是道!道是超越宇宙而存在的!道可以不因宇宙而存在!但是,宇宙不能离开道而存在!

中国人的老祖宗告诉子孙:太初有道!道是生命的源头,道是真理的本体,道是唯一的道路!顺天行道便是德! 一切生命包括宇宙,都是道生的!产生宇宙和生命的生命叫做道!

道不是被造的!道不是被生的!被造的不是道!被生的不是道!

孔子编辑的四书五经中的《尚书》里说:。天叙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同寅协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政事懋哉懋哉!”“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达于上下,敬哉有土!

天是道的另一个称呼,老百姓也叫做老天爷!道是有性格的,有感情的,有脾气的,是公义光明的!道对宇宙万物和生命以及人类拥有绝对的主权!就象人对被人所造的手机一样,人对自己造的手机有绝对的主权!

如果人向自己的手机按A,自己的手机不显示A相关的内容,反而显示B,这个手机就是问题手机!就是坏的手机!就是不正常的手机!就是不合格的手机!就是不能用的手机!就是要修理和更换的手机!如果不能修理和更换的手机,就是被人抛弃的手机!手机不顺从人就坏手机!

同理,人不顺从道,就是坏人或者叫罪人!顺天行道叫做天人合一,称为德!替天行道或逆天行道必然会出现天灾和人祸!

道,有主权无中生有!道创造时间,创造空间,创造宇宙,创造万有,创造万物,创造生命!生命不是从宇宙产生的!生命是生命的源头,道生的!

道,也叫做天,也叫做造物主,就是真理,就是生命,就是道路。就是真理的本体,就是唯一的道路,就是生命的源头。道一直掌管宇宙万有,使宇宙万物有序运行。

人喜欢替天行道,人的替天行道的行为往往是人的逆天行为,往往会出现流无辜人血的罪恶,往往会凭自己的主观意识或者自己的意识形态来剥夺他人的话语权,乃至超越法律剥夺他人的生命。或者以某某人或者以某某党或者以某某政权或者以某某教的名义来剥夺他人或者自己的生命。这些都是逆天的行为,这种逆天的行为会带来咒诅,会使人脑残,会使人的心智回到原始森林社会。甚至公然宣告与天斗其乐无穷,狂妄自大。逆天行为也叫作不道德的行为。

顺天行道,就是德,也叫天人合一。道就是创始成终的造物主。道是第一因的,道是无始无终的,道是开始也是结束,道是自有永有的,道是永恒不变的,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道是唯一的道路,是真理的本体,是生命的源头!离开道,人就会空虚,离开道人就会贪婪,离开道人就会靠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和今生的骄傲来找短暫的暫时的满足,还以为这就是生活。结果都是虚空,都是扑风。

顺天行道便是德,也叫天人合一。


lihuazhang2017


这个问题,几乎没有争议,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是国际准则。但是,既然是公司领导,你说的这个才、德、能,是指做人做事(人品),还是对外的社会、市场属性。简单说吧,这个领导人品不错,但是带领企业违反市场“公德”,给企业带来利益,你说这个德是对呢,还是错呢?恐怕,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一定有不同的答案。

举一个例子:以小人手段还治其人之身。就是用小人的手段去对付小人,如果从对方来看,就是“无德”,对己方来看,就是“有德”。这个“德”,实际上是带有立场性的。

再举现实的职场例子。你的领导带领员工,去挖了竞争对手的墙角,用了“小人”手段赢得了竞争,让企业起死回生。你们说,你的领导是有德呢,还是无德呢?别说大话,这类残酷的竞争,各种不择手段,在职场上比比皆是。真正的“君子”,不搞不好市场竞争的。

别说别的小企业,就是那些著名的大企业,看看新闻吧,互相之间,下三滥的手段多了去了。国外的企业骂国内企业,抄袭、封杀,互相围堵。企业之间互相举报,下黑手。如果放在“德”的放大镜下面,哪一个能摆在桌面上的。可能这个企业家,被员工誉为伟大的企业家,但是被竞争对手骂成“下三滥”。

总结如下,如果把“德”局限于人品,人对人的品质,可以说,在企业内部,德是第一位的,否则员工不跟你干事。但是“德”放大到社会文明这个高度,许多德才兼备的人,未必就合格。所以,我们更呼吁这个“德”超越狭义的“德”,而应该上升到社会文明层次的“德”,人人遵守社会公德、人性德性、市场法则,才是最大的“德”。


职场火锅


💐💐💐《说.德》💐💐
💐💐【德】
字拆开由左部彳人偏旁;右部十.目.一.心组成。内涵有③,①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品行.品质如美德.品德.公德.德行.道德等;②是心意.信念如同心同德;③是恩惠如感恩戴德。


💐💐德字十五笔划。左边彳chⅠ古文中表示“行走”之意;右边是“直”字,其字形象一只眼睛上面有一条直线,表示【眼睛要正】;二者结合就是【行得要正.看的要正】之义。西周金文的形体与甲骨文的形体基本相似,只是有的字形在右面眼睛了加了一颗“心”,这时的人们又给【德】字赋予了新的含义。除了【行正.目正】又加上一条标准.即【还要心正】。可见人们对【德】字的内涵标准是不断认识和发展且要求越来越高,文明程度正是在人类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约到春秋时期,“直”字上部一竖渐变为“十”字形。《说文解字》小篆在“目”下加个“拐横”。这样一来,秦始皇用“小篆.书同文”后之【德】字便固定成形。

💐💐做为【正直.坦率.自然之“直”】一直被古人视为【德】之重要表征。取其行进中往高层次.高境界攀登之意,在实践中修行.修炼.精进。“彳”就像人之下肢的股.胫.足三节相连小步走。但【德】的小步走,不是跑.不是跳.不是平地散布,也不是原地踏步。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往上走.向上攀登】。

💐💐对常人而言,【德】字的大小决定了一个人的能力的大小,幸福的程度,轮回的方向层次。所以,要【得】就须有【德】,要【得】就会有【失】,要【得】就要知【舍】,要【得】就须【付出】。

💐💐大多数人在写【德】字时,本来的“十”“目”“一”“心”往往忽略掉“一”字,这是非常严重的错误!可别小看这个“一”,《说文解字》曰:“惟初,太极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这一横把天地分开,上天下地而成“十”方世界.四面八方。“一”的上面“十”“目”即【满天是眼】,古语云【举目三尺有神灵】就是这个意思。“一”下面的“心”就是人心。俗话讲【暗室亏心.神目如电】,即是讲【老天的眼到处都是,满天世界的看着你,千万不要亏心】,要踏踏实实行路.实实在在做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古人认为什么是【德】,就是不管有没有人看.有没有法律约束追究,你的行为都要自觉去维护【天理道义】才是真正的【德】!有德者可得,失德者必失。

💐💐现在的人们往往将【德】看作虚无飘渺之物,以为道德只是一种说教而不知它在为人处世中的重要性,不知道德深层次涵义及其巨大地物质与精神力量,故离道甚远。不勤修德,以致道德缺失,福缘渐浅矣!

💐💐人生在世,勤以修德,良善为本,就会成为社会有用之材。中国共产党在选拔培养干部的标准上首先注重【德才兼备.德行第一】。即使常人,无德者人亦嫌之;为人处世朋友寡之。重权要位有德者居之;德高望重众必依之!

💐💐道德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一个群体在历史长河中.在社会实践中沉淀下来的行为准则。是发展先进文化构成人类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为人立德是处世之本,只有树德立品才会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德才兼备.必为栋梁;有才无德.自断前程!【德】者.为人处世之本是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