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大清灭亡100多年了,现在还有人在守皇陵,谁给他们发工资?他们是如何生活的?

菩萨我想对你说


守陵人这个词一般出现在盗墓小说中的次数会比较多一些,像盗墓笔记中就有写到,张启林他们家世世代代都是首领的,这一点放在古代的皇陵身上其实也是一样的,古代皇帝陵墓群都有专门的守陵人,只不过他们相对显得比较普通而已,并没有像盗墓笔记中张起灵显得那么神秘,也没有什么过人的能力,只不过是由于他们是忠心于皇室的武将家族,所以得到了特别的优待,让他们负责皇帝的陵墓守卫。

封建时期,人们普遍都信奉风水学说,作为掌握国家政权的皇室更看重自己百年之后所要长眠的地方,他们认为这个地方不仅关系到家族子孙的后代,同时也影响着命数富贵等等方面,所以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也要选择到一块风水宝地,修建自己死后居住的场所,也就是所谓的皇家陵寝,同时还要煞费苦心的安排自己中意的守灵人来负责陵墓的看守。

清朝起源于东北,他有三座皇陵是留在了今天的辽宁境内,也就是我们比较熟知的盛京三陵,分别是努尔哈赤的祖先,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后来顺治在位期间满清入关,从此之后,清朝的皇帝大多葬在了清东陵,小部分葬在了清西陵。入关之后,皇陵的守陵人群体也发生了较大改变,在入关之前,负责皇陵守卫的一般是跟皇家有亲戚关系的家族,尽管最高长官可能官位不高,但是由于守护的是清朝的龙兴之地,所以必须是挑选皇帝绝对信得过的人。清朝入关后,守陵人群体就开始变成爱新觉罗自己的子孙来负责。

1912年溥仪宣布退位,正式宣告了清王朝长达200多年的统治,彻底结束,不过由于清王室决定和平退位的做法,也换来了南京政府决定对他们的优待,确保皇室成员的物质生活条件能够得到保障,并且清朝宗庙陵寝能够得到永远祭师,并且由当时的国民政府根据需要派出卫兵负责皇陵的保护。

只不过在当时那种动荡的年代,各地军阀之间相互混战,政权更迭速度太快,这种所谓的承诺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在1924年冯玉祥决定发动北京政变,皇室成员包括溥仪在内都被赶出了紫禁城,连这种活着的人最基本的已经答应的权益都得不到保障,那么已经逝去的先人就更没有任何的保障了。1928年孙殿英炸开清东陵,盗掘了慈禧和乾隆的陵墓,当时根本没有任何守灵人出现,所以由此就可以看到,随着清朝灭亡后,这种守陵人的职业已经彻底消亡。


小芊芊爱历史


守陵人自古以来就给人一种神秘感,他们受命于皇权,兢兢业业的用自己一生为皇帝守陵,当然有的守陵人还会世世代代的为帝王们守护陵墓,直至这个朝代的灭亡。


守陵人的生活!

其实守陵人也不是白跟皇家守皇陵的,皇家会给他们一笔不小的“安家费”,让他们在陵墓附近安家,多余的钱用作他们的日常生活开支,让他们不至于为生活而烦恼,能安心的守卫陵墓。纵观历史,几乎每一个大一统王朝都有守陵人的身影。

清朝作为中国古代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自入关后为帝王修建了清东陵和清西陵两个大的墓葬群,对于这些墓葬群,清朝也设立了守陵人制度,他们也像以往朝代的守陵人一样,在陵墓附近安家,并世世代代的为大清朝守护着皇陵!



守陵人工资发放问题!

1912年刚登基三年的末代皇帝溥仪被逼退位,清朝自此宣布灭亡,民国政府上位接手了清朝的一些政务,当然对于清朝的这些皇陵,民国政府起初也是非常头痛的,因为这属于满清的祖坟,民国政府本不应该过问,但后来出于对文物保护的问题,民国政府又出钱给守陵人让他们继续守护皇陵!


后来战争爆发,民国政府也顾不上这些守陵人了,于是满清后裔们又出钱给守陵人,让他们又继续守护这些皇陵!

新中国成立后,清东陵跟清西陵被国家列入重点保护对象,后来皇陵被开发成为旅游景区,此时的守陵人很多都被国家聘为景区的工作人员,他们的工资都是由国家负责发放,因此现在所谓的“守陵人”也就是陵园景区的工作人员!


唐古看今


溥仪刚死的时候埋葬到了八宝山,后来考虑到各种原因,又将溥仪改葬到清西陵隔壁,也就是现在的华龙皇家陵园。

尽管清王朝已经灭亡100余年,但在这些清朝皇陵里面一直都有守墓人。

当年还是清朝统治的时候,有清朝统治者给这些守墓人发工资,而现在清朝已经灭亡了100多年,又是哪些人给他们发工资的呢?

当年溥仪宣布退位之后,清朝也算是正式结束长达200余年的统治。

溥仪退位之后清朝皇族还是得到了民国的优待,与之签订了诸多的条款。

比如民国政府每年要给皇宫的这些皇族人员400万元的生活费用来维持皇宫的生活日常。

溥仪也可以继续住在皇宫之内,宫女和太监同样各司其职,溥仪在皇宫内还可以按照以前的礼仪制度来祭拜祖先等,同样民国政府还要担负起对于清朝皇陵的保护管理工作。

所以在清朝刚灭亡的时候,守墓人的工资相当于是民国政府发放的。


回味经典著作


清王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统治王朝,清朝距今灭亡已经有100余年时间,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也死了50多年。

溥仪刚死的时候埋葬到了八宝山,后来考虑到各种原因,又将溥仪改葬到清西陵隔壁,也就是现在的华龙皇家陵园。

尽管清王朝已经灭亡100余年,但在这些清朝皇陵里面一直都有守墓人。

当年还是清朝统治的时候,有清朝统治者给这些守墓人发工资,而现在清朝已经灭亡了100多年,又是哪些人给他们发工资的呢?

当年溥仪宣布退位之后,清朝也算是正式结束长达200余年的统治。

溥仪退位之后清朝皇族还是得到了民国的优待,与之签订了诸多的条款。

比如民国政府每年要给皇宫的这些皇族人员400万元的生活费用来维持皇宫的生活日常。

溥仪也可以继续住在皇宫之内,宫女和太监同样各司其职,溥仪在皇宫内还可以按照以前的礼仪制度来祭拜祖先等,同样民国政府还要担负起对于清朝皇陵的保护管理工作。

所以在清朝刚灭亡的时候,守墓人的工资相当于是民国政府发放的。

等到后来溥仪被赶出皇宫,也就是军阀混战时期,皇陵虽然已经到了被军阀盗掘挖取财物的局面。

但在此期间,皇陵还是有守墓人的,他们的工资一般都是有这些皇族后人来出钱发放,让这些守墓人打扫陵园,或者说进行一些简单的修缮工作。

在局势稍微稳定一点的时候,当地政府也会想办法凑集一批资金用给发放给清朝陵墓的守墓人。

尽管当时天下比较混乱四处战争,但此地仍没有断过守墓人,因为皇陵所在地区的土地还有陵园内的一些树产收入都是归守墓人所有。

而且有些皇室后裔时不时的会过来祭拜祖先,给他们多少发一点钱,所以即便当时没有人发工资,从事守陵人工作也要比给地主家打长工要自在一点。

因此,在当时皇陵守墓人是一个不错的工作,很多人都是子承父业或者代代相传。

等到抗日战争胜利,国家内部情况稳定之后,先是有皇族后裔出钱对陵墓进行了的第一次大规模修缮。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文化保护部门则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其再次进行修缮改造。

这个时候的清朝的各大陵园已经是被列为了重点文物保护的单位,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加强了陵园内部的管理。

而且所有的管理也越来越制度化、规模化,所以守陵的工作自然由有国家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所负责。

而至于以前那些代代相传的守陵人或者是后代,他们或是从事保护陵园的维护或者保安工作,又或是自逐渐转型从事其他行业去了。


夏目历史君


我的家乡就在清东陵陵区的河北遵化东陵乡,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其实我的祖太爷就曾是守卫东陵的绿营军官(归马兰关总兵管辖),在慈禧来东陵谒陵时还见过慈禧太后,这样说来也算是守陵人。先简单介绍一下清代守陵人的历史(以清东陵为例):

清代东陵的管理保护机构主要有兵部、内务府、礼部和工部四个体系,陵寝的安全保卫由马兰关总兵官负责,日常祭祀管理维修由设在马兰峪的东陵承办事务衙门负责。所有人员都是由国家供养。

⒈兵部,东陵兵部负责陵区内外的安全保卫,八旗兵进驻各陵寝负责陵区内的保护,绿营负责陵区外的保护,整个东陵有1200多人的八旗官兵。

⒉内务府,当地人称“内府”,主要负责制作祭品,支领祭祀用的金银器皿,开启隆恩门及打扫地面,管理树木,请送神牌等等日常祭祀事宜。总人数大概为1100多人。

⒊礼部,东陵礼部主要负责供应制作祭品的原料,如糖、油、面、酒等等,管理金银器皿库房,主持祭祀仪式焚化纸锞等。总人数为1600余人。

⒋工部,设在陵区南的石门镇,主要负责陵寝建筑的日常维修,制作祭祀用器皿及焚烧用各式纸品等。

配图:裕陵最后一任翼长阿和轩

配图:1945年美军航拍慈禧慈安定东陵,画圈处为清代陵寝内务府人员居住区



以上简单介绍了清代时东陵的保护管理机构即清代守陵人,清朝灭亡后,这些守陵人没有了经济来源,基本上都开始在当地以种地为生。下面正式介绍一下现在东陵的保护情况,即所谓的现代“守陵人”: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9月29日成立了专门的清东陵保护机构清东陵文物保管所,陆续对各陵建筑进行了修缮,加强了陵区内的管理。1961年3月4日清东陵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陆续开放慈禧陵及裕陵地宫供游人参观,此后清东陵文物保管所也升级为清东陵文物管理处,2000年11月30日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现在的清东陵保护机构是2010年10月28日成立的清东陵保护区管理委员会,由保护区管委会监督管理清东陵的保护工作,制定了清东陵文物保护规划,具体管理保护事项由文物管理处负责。文物保护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2015年国家拨款7.1亿元用于清东陵的大修工程。

综上所述,现在的“守陵人”都是拿工资的公务员,就连具体到每个陵寝的警卫保护人员也都是一样,当然可能有一些合同工或临时工,所以现在的“守陵人”就和我们工作上班一样,只不过他们的工作就是保护陵寝文物而已。

最后说说生活在陵区的清代守陵人后代,他们现在早已不在看守皇陵,只是生活在陵区内,种地务农外出打工,或者在景区内开农家院做点小生意,仅此而已。


最后两张图片来自清东陵保护区公众号。


孤竹公子


在清朝灭亡100多年后,清朝的清东陵和清西陵确实还有人在那里守陵。

不过和大家想象中那种传统守陵人不同,在清东陵、清西陵守陵的人比较现代化,在这个时代里被称之为保安。

作为国内的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单位,清东陵和清西陵请一些保安巡逻、看守是很正常,没什么奇怪的地方。


当然,现代的保安我们就不过多介绍了,想必大家也没有兴趣看。

接下来我们就说一下清朝的守陵人。

世代传承的清朝守陵人

在清朝入关之后,他们总共在两个地方修建过皇家陵园,其中一个地方是唐山的清东陵,埋葬了顺治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咸丰皇帝、同治皇帝等五位清朝君主。

另一个地方则是保定的清西陵,埋葬了雍正皇帝、嘉庆皇帝、道光皇帝、光绪皇帝等四位清朝君主。

在这两个皇家陵园中,清朝都派驻了军队把守以及专门的官员管理,这些人,就是最初的守陵人。

这些守陵人在来到了清东陵和清西陵后,按照清朝皇帝的指令带着家人在这两个庞大的陵园附近定居了下来。

而按照清朝的规定,守陵人的工作是世袭性的,如果父辈是守陵人,那么下一代就必须有人接替自己父辈的工作成为新的守陵人。

在这些规定下,这守陵人行业在清朝时期就成为了这些守陵人家族的铁饭碗,由这些人把持了整整200多年的时间。

在发展到最后,这些守陵人家族因为发展过于旁大,甚至还在清东陵和清西陵旁边建立了村庄,在那里发展出了自己的生态圈。


守陵人的消失

如果不了解情况的话,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在清朝刚灭亡的时候,这些守陵人就随之消散在历史之中了。

但实际上情况并非如此发展。

在到了民国的时候,这些守陵人其实还苟延残喘了一段时间。

那时候因为清朝皇室和袁世凯签订了和平退位协议,所以北洋政府并没有把这些守陵人遣散,仍旧如同清朝一样给这些守陵人发工资、让他们继续帮助清朝皇室守护住了他们的祖陵。


在那段时间里,这些守陵人除了一些身份、地位发生了转变之外,生活方面基本没多大变化。

只可惜这段时间持续不长,仅维持了12年时间,然后就在1924年时因为冯玉祥的政变彻底终结了。

那时候,冯玉祥除了中断了原本发给那些守陵人的工资之外,还把末代皇帝溥仪赶出了故宫、中止了北洋政府每年答应给清朝皇室的补贴,可以说,彻彻底底推翻了北洋政府原本和清朝皇室签订的协议。

而在冯玉祥断掉了工资之后,那些对清朝没什么坚守的守陵人选择也很简单,那就是直接停下手中的守陵人工作,虽然还居住在清东陵和清西陵旁边的村庄中,但却不再守护清东陵和清西陵。


也就是从这之后,清朝的守陵人彻底消失在了历史之中。

后来即便有新的安保人员来到清东陵和清西陵,也跟守陵人这三个字没什么关系了,顶多只能称之为保安。

不过说到那些回归平凡身份的守陵人,有一点倒是值得一提的。

那就是在1928年时,一直找不到乾隆、慈禧、康熙陵墓地宫方位的孙殿英是通过这些已经失业的守陵人才确定到具体位置的,当时在孙殿英的胁迫下,其实他们已经变成了盗墓的帮凶。


孤客生


大清是亡国100年了,大清也确实是有守陵人的,直到今天都是如此。

事实上历代帝王的坟墓,都是有守陵人的。

这些守陵人一般都是皇室人员雇佣的,是给他们薪水,让他们专门负责守陵,直到这个王朝的灭亡为止。

大家都知道秦朝亡国了,而且秦始皇的后代基本上都被杀了。可是,依然有人为秦始皇守陵,当时这些守陵人就是西汉的建立者,刘邦派去的。

给秦始皇守陵的人有几百,这些人都是汉朝政府养他们。

所以,从那个时候,守陵制度就开始流行了下来。

到了清东陵和清西陵建成之后,清政府也是请了一批人来守陵的,只不过随着清朝的没落,守陵人也渐渐的少了起来。

甚至到了清朝刚亡国没多少年,就造成了清东陵被孙殿英盗的这么一个结果。

事实上孙殿英盗取皇陵的时候,依然是有守墓人的。只不过当时孙殿英是以演习的名义,掩盖了守陵人的耳目而已。

但是,最终清东陵里的乾隆和慈禧的坟墓还是被孙殿英给盗了。当末代皇帝溥仪知道这件事之后,气愤不已。

不过,他们皇室的人自从这件事发生之后,就开始出钱找更多的守陵人来守陵了。

为何我们说现在清东陵还有守陵人呢?

大家都知道无论是清东陵,还是清西陵都是名胜古迹了,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文物。现在已经是国家派了人,在看守陵园了。

当然了看守陵园的人,就是那些保护文物的工作人员了。

事实上现在历代帝王的陵墓都是有人看守的,而且这些陵墓都是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

至于说守陵人的生活如何?

当然了和我们平常人差不多了,毕竟守陵也是一份工作,和我们众人的工作,都是差不多的。


汉史趣闻


中国文化中,对于生死之事,都是非常看重的。虽然有一些比较另类的很不在意生死,但对于帝王来说,生死真的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此,帝王对于自己的坟墓,以及死后的事情,也是非常看重。于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出现了,那就是守陵人。

在史料中记载,汉高祖刘邦曾经安排二十户人家,为秦始皇守陵,这些人享受着国家的补助,虽然日子过得比较无聊,但子子孙孙都算是有了一个正儿八经的职业。这些职业,也得到了皇帝的认可,自然也没有什么人骚扰刁难。因此,这种守陵的工作,并不太差。

当然,另一种守陵人,比较悲催,那就是被贬谪的人,一些朝廷命官,犯了事,被贬去守皇陵。这些人自然不如前一种御封守陵人自在。

还有一些守陵人是自发的守陵人,比如明朝末年的名将袁崇焕,他死后,他手下的一个谋士冒死收敛了他的残骸,暗自安葬,然后让自己家人世代守陵,一直到现在。

回到问题中,清朝守陵人,大部分像是第一种,全都是御封的守陵人,这些人世世代代都会为皇族守护陵墓。除了日常的维护以外,还要保证坟墓不会被盗墓者光顾。但当清朝灭亡之后,守陵人的地位就变得非常尴尬。

一般而言,这些人在长久的生息繁衍中,会形成一个家族,或者说在陵园的周围,形成一个村落,而他们,也从单纯的守陵人的身份,变成了普通的村民,而他们的工作,也从日常维护皇陵,防止盗墓,变成了耕种,完成普通农民需要做的工作。

很多守陵人的后人,其实并不知道自己祖上是守陵人。即使有所了解,也不会了解的很多,在一些重要的祭祖节日中,这些守陵人的后裔,也不会像他们祖辈那样,进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而顶多是按照祭祖的仪式,做一些简单的祭祀。

还有一些守陵人的后裔,也成为新的守陵人,当然,这些主要是一些已经规划为皇家陵园,或者是文物保护单位,这些人的后裔,会作为其中的维护管理中的一员,来进行自己祖辈的工作。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守陵这种职业已经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尤其是对于守护皇家园林方面,很少有人再会想到祖辈的一些故事,以及他们身上肩负的神圣而且神秘的职责。守陵人,也只成为一个传说。更像是一种图腾或者是纪念,从而远离现实的生活。


小小嬴政


“守陵人”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是很神秘的,毕竟这个行业不常见,我们普通老百姓也不盗墓,最早一次听说“守陵人”是看孙殿英盗墓的时候,他用枪赶走了守陵人

谁给守陵人发工资,他们如何生活,要分三个时期

第一,清朝时

守陵人在清朝有一套完整的制度,该制度不仅规定了什么时候干什么事,还有该事件的规格,标准等,这么看的话,“守陵人”属于公务员,而且地位不低,毕竟皇帝更加害怕自己的陵墓被盗,所以守陵人就得找自己宗族的人世袭(估计是想着同一个祖宗,不会干进不了祠堂的事)

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守陵人属于比较高级,有编制的事业单位领导人员,这类人当然是清政府发工资,而且待遇不低(守陵人的子女,一出生便报户口,即刻享受七品待遇)

第二,民国时

清朝灭亡时,清朝皇帝退位协议里有一条规定,就是民国政府必须派人保护皇家陵园。相信刚开始的时候确实有专门的人来负责这件事,但时间长了,民国战乱不断,这条规定也就也就没有什么功效了

至于之后还有人守护,可能是因为清朝刚刚灭亡,还遵循古法;也有可能是,天下大乱,跑到外面还不如留在陵墓,至于怎么生活,应该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就地取材”的吧

第三,新中国成立后

到现在还有人在守陵,可能就是一种信仰了,而且,现在守陵也没什么忙的,以前的大小祭祀没有了,也不用担心被盗,就是得时不时去看一下,生活来源应该是纯靠自己种地或者打零工了(不能离开该地区,估计年轻人没人乐意去)

总结一下:稳定的现代社会,守陵人作为一个古老的传承,是该到了完成它历史使命的时候了

  • 如果觉得小编说的挺对,就关注转发一下呗!


  • 如果觉得小编说的不对,就留言讨论一下呗!


飞哥讲历史


众所周知,清朝是满族人,其发祥地是在今天辽宁省一带,清朝最后入关统一了中华大地,并建立了大一统的王朝,在整个清朝276年的历史中,共有11位皇帝,而清朝的皇陵主要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入关前的盛京三陵,一个入关后的清东陵和清西陵。

盛京三陵位于今辽宁省沈阳市,三陵即福陵、昭陵、永陵,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与皇后叶赫那拉·孟古的陵墓,是清朝命名的第一座皇陵;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及其皇后的陵墓;永陵内安葬着努尔哈赤的祖先及他们的福晋。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唐山市下属遵化市西北30公里处,有15座陵墓,包括顺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慈禧太后定东陵、慈安皇太后的定东陵及其它皇后、嫔妃、公主、王子等的陵墓。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城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帝的泰陵、嘉庆帝的昌陵、道光帝的慕陵、光绪帝的崇陵、怀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爷陵等共14座。



管理清朝皇陵的部门有内务府、礼部和工部。并且在皇陵当地设置有专门的机构,如清东陵有东陵承办事务衙门,设置总管事务大臣一名,由马兰镇总兵管兼任,马兰镇总兵管是清代直隶绿营的五镇总兵官之一,驻地在今河北省遵化市,东陵承办事务衙门下设管理机构和保卫机构。

管理机构负责日常的维护,接待,修缮,清扫等相关工作,而保卫机构则负责日常的皇陵内外安全保卫工作。这是清朝还存在的时候,清朝对皇陵的管理。



1912年,清朝皇帝退位,退位前与民国政府签署了协议,其中有一个内容就是维护清朝皇室陵墓,清朝之后就灭亡了,而民国又处于混战阶段。

清朝灭亡后,那些原来负责维护皇陵官办机构就不存在,但仍有一些人守护在皇陵,这些一部分是满清皇室成员,陵墓中埋着就是自已的祖先,另一部分人是满清贵族自掏腰包花钱请来的守陵人,负责打扫卫生,看陵之类的简单工作。



原本国民政府要负责维护皇陵的,但国民政府由于内乱,一时没有时间来管这些,于是在1928年就发生孙殿英盗墓的事,此事发生被披露后,引起溥仪及满清皇室成员的极大不满,向蒋介石告状,这才引起国民政府的重视,因此加强了陵墓的管理。

说是加强管理,也不过是国民政府花钱雇一些人来负责简单的打扫及防卫工作,再加上皇陵原本就是有一些满清的皇室后裔在维护,这些人的费用也是由国民政府出钱,而这些守陵人为了守陵,也基本上在陵墓附近安家,形成一些村落,然后子承父业,就算没有继承父业,由于陵墓本来就在村子附近,也有义务负责维护。



当然国民政府付给这些守陵人的钱也只是断断续续的,这些守陵人一是因为家就在附近,二是因为战乱,因此就在陵墓附近开荒种地,养活自已,同时负责维护皇陵,就这样世代形成一个习惯,维护皇陵的习惯,国民党败逃后,这些皇陵的管理就由新中国负责维护了,并成立了专门的机构,直到现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