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和天损有余而补不足是否相冲突?

xm8023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讲的是天道对一切是一视同仁,没有分别的。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讲的是天道是和谐的,不会让天地万物任何一方占据绝对优势。就像能量守恒定律揭示总有阻力来平衡动力,以确保天道循环往复周而不始。

连起来揭示天道本质:物质世界的主宰,是物质世界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谐统一的根本,没有任何力量能主导宇宙,除了天道。是不是可以把天道看做这个世界运行背后的看不见的手,可惜称之为科学。也可以把他看做神,主宰我们一切,我们须臾不能违背的神。

联系现实,当代社会运行以激发人的欲望为根本,鼓吹做强做大是不是违逆天道?

哈哈!


周子期拥抱吉祥


老子的思想一以贯之,第一,道是永恒的,无为的;第二万物是相对立而存在的,阴阳互根互化,物极必反。

老子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说天地无偏私,不偏不向一视同仁。

但万事万物都是在对立关系中成立的。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都存在着正反开两个方面,比如有无、雄雌、先后、高下等等的对立面,老子要人重无、守雌、居后、处下、而常人却要据有、逞雄、争先、登高。事物的有和无是相对应而呈现的,当事物发展到某种极限时,会改变原有的状况,而转向它的反面,即“物极必反”的道理;事物达到强的顶峰、盛的极致时,也就是向下衰落的一个转折点。这是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之道,就是在事物的对立变化中保持着一种平衡,这是道的守恒性,是自然的运行规律,它的运动和发展永远是向对立面的不断转化,以保持总体平衡,当它作用于事物时,事物也一定依循着这个变化规律而运行。

所谓的有余 和不足,只是人类的观念,人类认为看得见的,摸得着的有形质的才叫有,没有形质的是无,而有和无对于道而言是一回事,他不管人类如何认为,他只管自己的守恒定律,始终保持事物的平衡运行。


问道黄老


这两句话不仅不冲突,而且还相互呼应,圆融一体,一以贯之。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不能仅靠字面去理解,要体会其文字背后的深意。它其实想表达的意思是:一切平等,没有对立。

为什么这么讲呢?这要结合道德经整体思想来理解。你想,有善就会有恶,有丑就会有美,有高就会有下,有富就会有穷。这些就会引发人的心灵失衡,一旦人的心失去平衡,就失去了快乐!这些理论很简单,但很少人体会到,把它变成自身的智慧。

再来看看天地大自然,它是平等的。它即养育了好人,也养育了所谓的坏人,它即能开出美丽的鲜花,也会含容污秽的糞便,并将它变成鲜花的营养。它不会因为你长得美,你富有,你官大就对你特殊照顾。在它那里,即使是皇帝也和一只稻草狗享受同等的待遇!

好了,我们再讲: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因为天地和大自然最平等。一旦出现了失衡,就能引发不平等。那怎么办?其实不用担心,天地会自然平衡。这些通过一些自然现象就会很容易理解。

人间充满痛苦,原因来自内心的贪婪。因贪婪每个人都想攫取更多,结果穷的更穷,富的更富。各种的失衡让每个人的心里充满了焦虑。人类认识不到这个简单道理,还在不停追求成功和发展。这样下去只会造成更大的失衡!

所谓人算不如天算,天地会自然损有余补不足,来进行平衡。君不见阴睛圆缺,花开花谢,盛极而衰,高者必堕。君不见良辰易逝,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君不见盛世繁华,一生所愿到最终落一个: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



佛说非身


补不足是地引力的自然现象。它才不管大洪水泥石流呢,和山洪地震呢。上善若水,下.恶呢?也是水,万物都成了祭祀品,刍狗。万物死活都是天地的祭祀品。其中也是补不足的低谷处。风调雨顺也是补不足。利害就在于过之不及,过之洪水,不及者干旱缺雨。中庸之道的正好,才是需要的补不足者。

要想知道,老子尹喜要告诉人什么,只有他两知道,悟到的和他两想说地一致了就对了,不一致呢?就错了,鬼是不会知到的。知道还是鬼吗。神鬼都是活人匡人的道道圈圈。真正的神仙是不出名的。


马振廷1


这是从道德经里面断章取义挖出两句根本不在连贯架构里面的两句话!但道德经里面每句话都可以存在联系,因为这本身就是大道的体现!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指天地不以万物的意志为转移,天地对待万物都是平等一样的而从不会厚此失彼,天地只会用《天道公心》看待万物!圣人也不会以俗人的意志为转移,圣人对待天下百姓都是平等一样的而不会赚贫爱富或有贵贱之分!在圣人心中天子与乞丐都是平等的!故圣人对天下百姓都是从不带人心看待而是用《天道公心》看待天下百姓!

可看出这两句话都是讲《天道公心》。

《而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也是在讲《天道公心》,是讲天道运行规律都是从多的地方而去补充少的地方,从富足的地方而去补充贫泛的地方!这就是《天道的公心》!

《而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是在讲《人道私心》!是讲人类人道的规律都是用《人道私心》在作用,越富足而本身就有余的却喜欢从贪泛而本身就不足的这部分群体上去剥削!这就是《人道私心》。

故老子李聃圣人一直强调要用《天道公心》而治理天下,而不要用《人道私心》而治理天下!这就是老子李聃圣人的主张!也是上古三皇五帝的治世方略!

祝大家吉祥!


三皇六帝伽耶霹雳摄


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句话是从天地的体性上来表达的,指天地大道对任何事物都一视同仁,客观平等。没有高下对立,不分尊卑贵贱;亦不会私藏偏爱,厚此薄彼。天地初开那一刻,乾元肇启,坤德悠悠。自此,万事万物都在其自然无为的化育中不断发展壮大,也在其至真永恒的承载下从无到有,复归于无。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不过四海承平日,沧海寄余生。在天地自然面前,人人平等,万物齐一。宇宙自然和谐统一,我们和天地万有一起同呼吸,共命运。万物以息相吹,同出天地造化,同归无声寂灭。天地大仁不仁,乃成其意也。

2.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这句话是从天地的规律,也就是大道施行的原理上来解释的。“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助人者,人恒助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道是至臻大化、自然平等、清静无为、功成身遂。正因为天地大仁不仁,所以“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为了实现整体的动态平衡,强大的一方付出所有供给弱小。不断地被需要,不断地付出;需要的越多,付出的越多。在供需、补给此消彼长、循环往复的关系中,自然而然地实现了万物的平等,成就和彰显了大道的体性。



听心古韵


提问者,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提问者,进出道德经的路四通八达,简单而且干净。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草,刍草是具体的物质,有生命的迹像。有钱人家的孩子有钱,穷人家孩子没钱,但有没有钱都不是孩子在未出生之前就有选择的。和草一样,在沃土,阳光里的草长得就茂盛。所以天地视万物为刍草。

后面接着天地间犹风箱,动而欲出,虚而不屈,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守中就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损有余是减少动而欲出的虚而不屈多言的烦躁,补充安静的不足。

夫物纷扰,各归其根,归根曰静。夫物纷扰是事物复杂,减少纷扰,归向于安静。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也是水之道,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刍草是物质。天之道,讲的是安静,物质安静道德经很准确的说话,没有冲突。


我写小说江山画卦


要想说明是否相冲突,先弄清这两句话的意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意思是: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通俗点讲:天地对天下万物一视同仁,没有区别对待。

“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意思是通过损减有余来补充不足。这是理想化的圣人做法,类似于劫富济贫的说法,但人类社会世俗的作法却不然,而是损减贫穷不足来供奉富贵有余。这都彰显的是圣人的那种大同思想。



月夜的雪狼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是没有任何感情的,它将世间万物都视作草狗一般,一律平等对待。

这时候就有人说既然上天是如此的平等,那为什么偏偏是我如此倒霉,坏事全让我赶上了。

我来解释一下:

就个体而言,从来没有平等可言,你的生老病死、家庭出生、天资能力以及你的一切际遇都是世界运行中的一种概率,然而站在天地这个大环境中,它是平等的,它不会干预任何事情的发生与否。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老子是一个无神论者。

天损有余而补不足

在世界上,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富余终究会向贫乏过度,贫乏也终会向富余过度,此消彼长,循环往复。

这时候就有人说了,天地不是客观存在的吗?怎么会左右余和不足呢?

我再来解释一下:

其实天地并不存在左右余和不足的行为和意愿,只是说天下事物的客观运行规律就是周而复始,此消彼长的,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

两者的描绘是统一的

通过上边对这两句的解释,我们不难看出,在老子的眼中,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都遵循一种不断变化的运行规律。


围炉夜话扯闲篇


我的看法:二者不矛盾,是互为补充的关系

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其中的仁并不是仁义的仁,而是礼记·经解》中上下相亲谓之仁的仁。刍狗是指祭祀的贡品,在老子的时代是褒义词。通俗一点就是天地没有私心视万物平等,那么圣人也同样视百姓平等。当然这里的平等也不是我们现在的平等,而是指天地圣人对待万物百姓不偏不倚。接下来的天之道,是说过多了就会减少,缺乏了才能增加,体现了道家的中心思想,即中庸之道。何为中庸,即不偏不倚。所以不矛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