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明朝万历抗倭援朝为了别的国家打仗,是不是做了没有价值的牺牲?

一德格天1


十六世纪八十年代,丰臣秀吉武力统一全日本后,野心开始膨胀,梦想着对外扩张。他曾委托日本僧人玄苏给朝鲜国王带去一封信,上面写了一段话:“余不屑国家之远,山河之隔,欲一超直入大明国,欲易吾朝风俗于四百余州,施帝都政化于亿万斯年者,在方寸中。予入大明之日,将士卒望军营,则弥可修邻盟。余愿只愿显佳名于三国而已”。

在这封信中,丰臣秀吉赤裸裸的将自己的野心和盘托出。他的梦想是拿下大明,将日本的文化和风俗习惯搬到中国,在中国的土地上施日本之政亿万年。这足以说明,丰臣秀吉发动的侵略朝鲜的战争,最终目的并不仅仅是夺取朝鲜,而是占领中国的领土。所以发生在明朝万历皇帝时期的抗倭援朝战争,并不仅仅是为了援助朝鲜,而是为了大明的领土安全而进行的一场正义之战。

战前

丰臣秀吉之所以敢如此猖獗,除了日本人那种狂妄自大的性格之外,也因为当时的朝鲜国内矛盾重重,争权夺利极为严重。小小一个朝鲜,就出现了数种派别,什么东人党,西人党,南党、北党,各自互相倾轧,将朝鲜弄得乌烟瘴气,民不聊生。当时的由于有明朝这个“老大”罩着,自己的军事力量十分薄弱,“民不知兵二百余年”,是日本嘴边的一块肥肉,狂妄自大的丰臣秀吉又如何会放过这块肥肉?

日本发动侵略朝鲜的理由很是荒唐可笑。丰臣秀吉在写下威胁信后不久,提出向朝鲜借道向明朝进贡的要求,这种“假道入明”的要求明显不可能得到朝鲜的同意,所以这就给了日本人一个进攻朝鲜的理由。

日本人磨刀霍霍,而朝鲜政坛却在为了是否将这个情报传递给明朝这个大哥而争论不休。最后朝鲜议定还是要向明朝汇报一下,以免日本真的对朝鲜动手时,可以得到大哥的支持。但是朝鲜并不确定日本是否真的会进攻明朝,所以在奏报上只说得到来自日本的传闻,日本可能会“欲犯大明”。

不过明朝当时的情报系统还是比较完善,早在朝鲜人汇报之前,明朝已通过琉球方面以及在日的明朝商人手中,获知了丰臣秀吉准备侵略中国的意图。由于之前明朝和日本的倭寇交战多年,知道日本人什么事都能干得出来,所以这一次明朝的反应相当快,马上下令沿海各省加强防范,做好战争的准备。

开战

万历二十年四月,完成了准备工作的日本大军渡海杀向朝鲜南部城市釜山,正式拉开了战争的大幕。

日军先头部队在其头目小西行长、加藤清正和黑田长政的率领下,如入无人之境,闪电般的拿下了釜山、蔚山和庆州,兵锋直指王京汉城(今天之首尔)。

朝鲜也有军队,但是朝鲜军队只擅长搜刮百姓,和日本人作战?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一遇到日军,朝鲜部队就一溃千里,跑得比兔子还快。

王京城内的朝鲜国王李昖也不含糊,当即做出决定:既然打不过,那就跑。他将儿子李珲留在王京代理国事,自己在宰相柳成龙和将军申砬的保护下逃到平壤。日军拿下王京后,对李昖紧追不舍,一路尾随而至,很快平壤又落入日军手中,朝鲜国内八道已被日本人占据了七道,国王李昖只得逃到与明朝接壤的义州,并向明朝提出“渡江内附”的请求,可见当时形势之危急。

接到朝鲜十万火急求援要求的明朝反应也很快。明朝一边拒绝李昖入境,要求他“集兵固守,控险隘以图恢复”,同时又答应朝鲜,大哥不会“坐视彼等丧亡”,很快会出兵援助。

援朝

朝鲜是明朝的藩国,对于小弟被人欺负,做为老大哥的明朝不可能坐视不管。所以明朝很快派出了第一支援朝的先头部队——七千多名明军在副总兵祖承训率领下,渡过鸭绿江入朝。

此时的明朝上下,对日军的实力还是不够清楚,也低估了丰臣秀吉这只猴子的野心。实际上,进攻朝鲜的日本总数高达14万之众,几乎是日本全国之军都倾巢出动了。这些日本人为了称霸东亚,进行过严格的训练,军事素质相当过硬,又有着倭寇那样的“一根筋精神”,悍不畏死,所以明军的先头部队虽然也取得过一些小胜,但是在进攻平壤时,被以逸待劳的日本击败,损伤过半。

经过几次接触战之后,明朝终于对这支日本侵略军有了深入的认识,也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因此明朝派出了久镇东北的名将李如松,率领四万明军进入朝鲜,帮助朝鲜抗击日本人。

李如松是明朝名将李成梁的儿子,从小就随父生活在金戈铁马的战场上,对兵机韬略极为精通,又熟悉朝鲜情况。让他做东征提督,是绝对正确的选择。

抗倭援朝战争的经过,在这里就不细说了。从万历二十年到万历二十七年的七年中,明军取得了平壤大捷、稷山大捷、蔚山大捷以及鸣梁海战和露梁海战的胜利,最终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了朝鲜,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这次战争是中朝人民并肩战斗共同夺取胜利的一役,体现了中朝人民休戚与共、唇齿相依的密切关系。两国齐心协力,粉碎了日本侵吞朝鲜,染指中国的侵略企图。经此失败,丰臣秀吉集团元气大伤,丰臣秀吉死后,日本进入了德川幕府时代。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万历抗倭援朝是不是为了别的国家打仗,是不是做了没有价值的牺牲?

  • 朝鲜在遭受日本侵略时,向明朝求救,是因为朝鲜认为正因为他们拒绝了日本的“借道入明”的要求,拒绝日本人由朝鲜入侵明朝,这才遭到日本的侵略。所以明朝应该为这次战争买单。这一点,在朝鲜国王给万历皇帝的求援表章上,朝鲜人写得清清楚楚:“彼贼(日本)于上年,诱胁小邦,要同犯上国,或借道或借兵粮,小邦愤其凶逆,誓不与此贼共戴天,据义斥绝,深角其怒,遂有今日之酷祸”。

  • 朝鲜人的第二个理由是:朝鲜是明朝的藩国,如果被日本占领,明朝就会失去一个屏障,将处在日本的直接威胁之下。朝鲜国王李昖将朝鲜比作一名病入膏肓的病人,如果明朝不尽快施救,朝鲜就没命了。一旦朝鲜灭亡,明朝面对日本的进攻时,将会付出百倍于现在的力量。因此,救朝鲜“不特为小邦计,实为天朝计也”。
  • 第三个理由是:朝鲜对明朝的国家安全有用。辽东地区是明朝的屏障,而朝鲜又是辽东的屏障。从明朝建国开始,日本的倭寇一直在明朝沿海地区骚扰,可是为什么从不去渤海湾地区呢?这是因为有朝鲜作为明朝的屏障。如果日本完全占领了朝鲜,那日本与明朝的国土,只隔一条鸭绿江了,日本随时可以渡江进入明朝的辽东地区,那么辽东的人民就不得安枕而卧了,甚至北京、天津的居民都会暴露在日本人的眼皮子底下。
  • 第四个理由是:从明朝建立起,朝鲜就是明朝的藩国,一直视大明为宗主,从没有做出过什么出格的事。明朝应该体恤朝鲜,如果真的不出兵相救,那么朝鲜国王李昖以下,都会不顾脸皮赖到明朝的土地上,“与其死在贼手,无宁死于父母之国”。朝鲜人民相当于明朝的子民,子女有难,父母如果见死不救,我们就死给你看!

以上四点,就是朝鲜要求明朝出兵援助的主要理由。那么明朝是怎么考虑的呢?

实际上,一开始明朝并不打算出兵的。当时朝堂上的许多大臣都主张明朝只需全力做好辽东地区的防御就够了,不用出兵朝鲜。而且自古以来,“大国守在四夷,而不闻为四夷守”。

但是一些有远见的大臣却主张出兵。因为朝鲜如果真的被日本占领,那朝鲜必定会成为日本侵犯明朝国土的基地,成为明朝的心腹之患。所以这场战争的目的,“不在朝鲜,而在我国之疆场”。

兵部尚书宋应昌对朝鲜之于明朝的厉害关系看得十分清楚,他在《请拨兵协守朝鲜疏》中说:“(日本)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我救朝鲜,非止为属国也。朝鲜固,则东保蓟辽,京师巩于泰山矣。盖朝鲜与中国,势同唇齿,非若琉球诸国泛泛之可比也。唇亡齿寒,自古言之”。

后世明史研究者对“万历三大征”中的宁夏之役和平播战争褒贬不一,但基本上没有人否认抗倭援朝战争的正义性和必要性。明朝出兵朝鲜,其意义在于通过援助朝鲜来维持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秩序,同时也是切断有可能发生的对明朝的潜在威胁。无论是宗主国对藩国应尽的保护义务,还是维护自身的利益,以及维护东亚秩序,这场战争都是正义行动。

(万历皇帝)

这场抗倭援朝战争,是膨胀的日本对以明朝为主导的东亚封贡体系的一次冲击尝试。狂妄自大的丰臣秀吉低估了明朝维护东亚和平秩序的决心,也低估了明朝的军事实力。

自古侵略者都是没有好下场的。这场侵略战争的失败,使得丰臣秀吉的嫡系部队受到严重损失,而千年忍者神龟德川家康在丰臣秀吉死后,于1615年彻底歼灭丰臣家的势力,开创了江户幕府。这可能是那个长得像猴子一样的战争狂人没有预料到的吧。


笑语千年


万历年间的抗倭援朝绝对不是题主所谓的“没有价值的牺牲”,万历皇帝之所以要派兵入朝抗倭,是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正确的战略决策,不论从军事上还是政治上,这对确保大明王朝都有着深远而重大意义的。

  • 军事上,丰臣秀吉的野心并不满足于侵吞朝鲜,他的实际目标是大明王朝,对明朝来说,御敌于国门之外才是最佳选择

16世纪中叶,日本国内军阀(大名)割据,陷入混战,在那个乱世之中,丰臣秀吉趁势崛起,逐步征服全国,并于1585年迫使日本天皇(当时的日本,天皇并无实权,权力主要掌握在拥有兵权的大名手中)授予他“关白”称号,成为了当时日本国内的实际统治者。

丰臣秀吉在掌握国家大权之后,野心开始剧烈膨胀,他不再满足于蜗居在小小的海岛之上,而是急切地想称霸世界,在这样的野心驱使下,他将目光盯向了明朝,他异想天开地以征服明朝作为称霸世界的第一步,开始着手准备对明朝的军事计划。

可在那个年代,从日本出发,要想进攻明朝,必定要取道朝鲜,因此,丰臣秀吉于1590年公开致信朝鲜国王,宣称要“长驱直入大明国”,威逼朝鲜臣服,企图“假道入明”,进攻明朝。

当时的朝鲜虽说打仗不行,但其李氏国王还是有清醒的政治头脑的,因此,他断然拒绝了丰臣秀吉的无理要求,威逼无果之下,丰臣秀吉最终选择了武力来解决,万历二十年(1592年),他派小西行长、加藤清正、黑田长政等率领二十万大军出征朝鲜,在釜山登陆后迅速向北进攻。

丰臣秀吉派兵进攻的消息传到明朝后,虽说此时的万历皇帝已经长时间不上朝,但头脑还是很清醒的,他准确地判断出了丰臣秀吉的战略意图,同时,他也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他明白:“关白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趁着日本还未彻底占领朝鲜、立足未稳之际,出兵朝鲜,御敌于国门之外才是最佳选择,日本一旦全面占领朝鲜,坐大成势的话,明朝将再无缓冲地带,东北边境将彻底暴露在狼子野心的丰臣秀吉面前,到时候对明朝的威胁就更大。

  • 政治上,朝鲜作为明朝的属国,明朝确实有出兵的必要

朝鲜李氏王朝自从在洪武年间成为明朝的属国之日起,就被明太祖朱元璋列为永不征讨之国,正所谓大树底下好乘凉,在明朝这棵大树下,朝鲜已经长时间没有战争了,这就导致了朝鲜自身早已战备松弛,毫无战斗力可言,而反观日本,经过长年的战争洗礼,部队的战斗力得到空前提升,因此,面对日本的大兵压境,朝鲜毫无抵抗力,致使日军如入无人之境,两个月就占领了京城(汉城)、开城、平壤三大城市。朝鲜国王吓得从京城逃到义州,只好向明朝求援。

面对朝鲜的求援,从政治上来说,明朝也别无选择,必须出兵帮助,这就好比是电影电视里的黑社会打架,明朝就好比是帮派老大,朝鲜就是这个帮派的一个分堂口,现在分堂口被外人欺负了,向老大求助,此时,作为老大的明朝,如果再不出兵帮助,连自己的小弟都保护不好,以后谁还跟你混?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对于朝鲜来说,还不如自己脱离出去,另谋出路算了!

当时的明朝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不出兵帮助的话,政治影响实在太坏,因此,明朝方面也别无选择。

综上所述,不论是从维护大明东北边境安全的军事角度还是从收服属国人心的政治角度考虑,面对日本在朝鲜国土的胡作非为,明朝方面都无法坐视不理,出兵朝鲜、抗倭援朝也就势在必行。


聊史论今


乍一看,万历皇帝抗倭援朝貌似是在替别国打仗,但仔细说来,明王朝是李氏朝鲜的宗主国,正如李云龙所言:“老婆被别人抓去了,咱要是连屁都不放一个,那还是爷们儿吗”?


也就是这个道理,大明王朝是李氏朝鲜的宗主国,从1393年,李成桂向大明王朝称臣,朱元璋就已经表示“你这个小弟,今后由大哥罩着”!

如今,日本丰臣秀吉胆大妄为,不仅武力攻打李氏朝鲜,还觊觎大明土地!眼见丰臣秀吉欺负自家小弟,还觊觎自家土地,如果明朝不做点什么,以后还怎么在东亚混?

如果眼睁睁看着李氏朝鲜被欺负却视而不见,会寒了多少藩属国的心,以后谁还跟着大明王朝混?这个大哥还怎么当?

所以说,万历皇帝决定派兵帮助李氏朝鲜抵抗丰臣秀吉的军队,其实是在维护大明王朝自朱元璋以来就建立起的东亚政治体系,是在维护大明王朝的脸面!


在这个体系中,大明王朝是处在金字塔顶端的,如果这个体系被丰臣秀吉破坏,将极大损害天朝上国的天威!

因此,在公元1592年,大明王朝派遣辽东军及部分戚家军共4万余人,支援李氏朝鲜抗击丰臣秀吉!

万历皇帝抗倭援朝,分为两个阶段,1592年-1595年为第一个阶段,1597年-1598年为第二个阶段!

前后共计派遣军队14万人,此战包括大明王朝在内的东亚三国均损失惨重,明朝的辽东军备更是因此战而遭受严重损失,辽东兵力出现空虚。

这也给努尔哈赤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Mr这史香


大家好,我是渔公子,我来回答!

“倭”是古代中国对日本的泛称。自元朝初年,征日战争失败后,中日两国的关系就开始紧张,虽如此,但元代还是与日本开展了海上贸易。

只不过当时一些日本武士和商人来华贸易时,往往暗藏兵器,与中国做生意的同时,也从事海盗活动,动用武力进行抢劫,杀人放火,侵扰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

明朝建立以后,明太祖奉行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将日本列入15个不征之国,多次遣使赴日,希望和日本建立睦邻友好关系。但倭寇却并没有停止其烧杀抢掠的行径,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形成了巨大的困扰。

直到嘉靖末年,戚继光等爱国将领才平定了东南倭患。而日本经过近百年的战国之争,正在走向统一。统一了日本的丰城秀吉野心极度膨胀,产生了侵略我中华之心,妄想用武力迫使明朝臣服于日本。

于是在万历十八年,丰臣秀吉向朝鲜提出借道其国土进攻明朝的无理要求,并要朝鲜为其充当向导,被朝鲜果断拒绝。遭到拒绝的丰臣秀吉恼羞成怒,于是他产生了先入侵朝鲜,再以朝鲜为跳板对明朝发起侵略的想法。

万历二十一年四月,蓄谋已久的丰臣秀吉动员全国约20万兵力,入侵朝鲜。朝鲜由于兵不习战,抵挡不住日军的进攻,汉城、开城和平壤等相继失守。此时,明朝北部岌岌可危。

明朝抗倭援朝有什么价值

通过上方所讲的内容,可以看出倭寇自元代开始,就一直对中国进行侵扰。直到嘉靖末年,东南沿海地区的倭患才被荡平。但是就在倭寇重新积攒了实力后,野心勃勃的倭寇又将魔爪伸向了中国,并且在侵略朝鲜的路线上节节胜利。

首先,倭寇若占领朝鲜后,必然就会对明朝发动进攻,明朝北部疆域会面临巨大威胁。因此明朝选择抗倭援朝是正确的,因为历时7年的抗倭援朝结束后,明军的胜利换来了约300年的东亚和平,为中国的东南地区和北部地区创造了一个长期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

其次,中朝两国之间存在密切的宗藩关系,明朝作为宗主国,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义务出兵援助朝鲜,若拒不出兵,天朝大国岂不成了笑话。而且明军在打败日本侵略者后,既维护了朝鲜的领土完整,也捍卫了中朝的传统朝贡关系,两全其美。

因此明朝抗倭援朝是一件有重大价值和意义的事件,明朝军队绝不是白白牺牲。


渔公子读史


我是北派说书人,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回答不尽人意,欢迎大家用砖来拍,回答顺了您心意,欢迎点赞关注。

楼主说的这个,应该是万历朝鲜战争吧?万历朝鲜战争蛮有意思的,丰臣秀吉触动了14万的日军,要把朝鲜拿下,据传起因是一名欧洲传教士送给他的一个地球仪,丰臣秀吉高兴啊,摸索着地球仪找了半天才找到了日本,顿时心中那个憋屈呀,为啥我们日本就这么大一点?没事还打打村服。再加上日本的汉唐文化均是传承于中原王朝,所以丰臣秀吉也是对中原王朝很是向往的,甚至要尝试一下入主中原的想法,而正恰此时万历时期,海禁已经放松了很多,日本的商人时常来往于明朝、朝鲜与日本,他们对那时明朝极为了解,商人们告诉它,明朝虽地域辽阔,但是此时的大明朝已经病入膏肓,官员腐败,军队毫无战斗力,正是征服它的好时候,再加上倭寇们在沿海地区作乱,传回来大明军队的战斗力均是战五渣,根本不是日本战国时代后期有着丰富战斗经验的日军的对手,事实上这些传言确实大部分属实。

这也让丰臣秀吉更加期待对于中原王朝的觊觎,但是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想要搞大明帝国需要周密的部署,也就是说,想要得到中原王朝的控制力,必须先拿下朝鲜,所以这一场战争开始了,那么对于明朝来说参战到底有没有价值,我们可想而知了。


北派说书人


首先说一下,万历朝鲜战争并非是无用的军事行为。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原因;

万历抗倭援朝,中国历史上称之为万历朝鲜战争或者万历朝鲜之役。

1588年,日本太阁丰臣秀吉基本统一日本后,为了平息内部武士对分封不均的不满同时削弱各诸侯势力,决定对外用兵。

1592年3月丰臣秀吉集结15万大军,4月在朝鲜登录,朝鲜军队安逸太久李氏王朝腐败不堪军队更是一触即溃,日军迅速占领朝鲜八道,朝鲜王立即派人向自己的宗主国大明求救。

万历可并非昏庸之主,朝鲜乃自己的附属国,朝鲜不保不仅仅大明国威将荡然无存,试想如果朝鲜失手日本将直接威胁辽东地区,15万日军不可小觑,而当时的努尔哈赤才刚刚统一女真,还是大明的臣子,对大明的威胁远不及日军甚至上书大明要求入朝作战。

万历援朝鲜战争对当时东北亚的政治军事格局有着深远影响,此战明军耗时6年经历两次大规模战争最终打败日军,不仅仅保卫了朝鲜同时也让日本元气大伤,长远来看万历朝鲜战争对日本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尊定了东亚三百年和平局面,然大明此战也消耗巨大最终导致后金崛起。

结语

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的确有点得不偿失,倾全国之力入朝作战,结果放弃了最好的平定辽东之乱,然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我们不得不说,缓朝作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非去不可


外太空的首富


想想二战前英法两国奉行绥靖政策,导致德国纳粹祸乱世界并最后自食恶果的历史。就应当知道有些牺牲是必要且很有价值的。

一战结束后战胜国英国、法国,成为了欧洲大陆的霸主。

而德国不仅需要承受巨大的战争赔款,而且还被限制了军队数量与装备。德国本没有造成以后祸乱世界的能力。

结果当纳粹上台之后,德国扩军备战,一次次侵略吞并周边小国时。

作为霸主的英法却熟视无睹,因为一战之后他们开始害怕牺牲了,即使是面对侵略扩张目的昭然若揭的德国,英法依旧奉行绥靖政策,任凭德国其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等国。

而德国在吞并的过程中不断扩充军队增强自身强军事力量,同时通过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其经济实力、军工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地提升。英法再不能阻止德国的侵略步伐。

其最终的结果我们都知道,纳粹德国肆虐欧洲大陆,法国亡国,世界霸主英国借助美国的力量才得以坚持,其战后霸主地位拱手相让。

同样,作为当时东亚霸主的明朝,任凭以占领“唐国”、“迎天皇居北京”、统治世界为目的的日本攻占藩属国朝鲜。

首先不说这个宗主国当的称不称职,能不能再向其他国家发号继续施令,继续维护自己在当时东亚的霸主地位。

当日本打通了到明朝的路上通道,加之吸收朝鲜实力之后,力量得到提升更加强的日本。

明朝这时候再与其作战,付出的牺牲必将更大。弱有其他意外,明朝又能够靠那个国家来拯救呢。


历史小知


1592年4月,倭寇丰臣秀吉侵犯朝鲜,明军抗倭援朝,取得胜利,之后间满清兴起 。1644年4月,清军入关,明朝灭亡。从此可以看出:抗倭援朝加速了大明王朝的坍塌。从明朝的兴衰、满清对汉人的屠杀 ,明朝万历抗倭援朝价值在哪里?本人不发表观点 ,仅供大家讨论。



盈科律师一日一法


大家好,我是诗涵果果。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和统治的王朝,历经276年,最终在满清入关以后,被彻底灭国!



明朝的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进行了大力的改革,一定程度上扫除了大明朝后期在朝政上存在的诸多弊端,国力蒸蒸日上,国库也十分充盈。在整个的万历年,一共发生了三次战役,万历朝鲜战争就是其中之一!此时的日本在丰臣秀吉的征讨中完成了一统,诸侯争霸的局面彻底消失,为了得到支持,平衡贵族阶层的利益分配,丰臣秀吉募兵十五万,选择了入侵朝鲜,目的在于宣泄国内情绪。而出师的口号则是朝鲜不配合日本攻打大明,朝鲜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的属国,所以日本人的无耻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

在倭寇的节节进逼下,一败再败的朝鲜向宗主国大明求取救兵,大明得到求救消息以后,迅速组织了四万余人的兵力(包括大名鼎鼎的戚家军)远赴朝鲜参战,先后两次的支援朝鲜,打得倭寇狼狈不堪,匆匆收兵议和。

此战,不但打出了我大明的天朝威风,也同时削弱了朝鲜和日本的实力,为以后的百年太平奠定了基础。

朝鲜自始都是我们的附属国,无论在万历年间还是在解放初期,我国都对朝鲜进行了军事援助,帮助朝鲜打败了入侵之敌。因为朝鲜在地理位置上相当于明朝的门户,所以,于公于私,明朝都不能坐等朝鲜沦陷,为自己树立更强大的豺狼邻居。在抗击倭寇期间,明朝士兵主要由辽东兵马组成,兵力最高峰时达到了7万人,相对于倭寇的15万大军,虽然最后取得了胜利 但是损失亦是惨重!

援朝战争在政治意义上使明朝一扫国力羸弱,军事松疲的姿态,向周边的国家展示了肌肉,亮出了刀锋,也向附属国证明了宗主国的强大,让更多的附属国不敢怀有二心。


诗涵果果


万历年间的抗倭援朝之战不仅精彩,而且打的很有价值。他维护了明朝的宗主国帝位,也打击了倭奴的扩张野心,更保证了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

维护明朝宗主国帝位的需要

我国古代的封建帝王都视自己为天下共主,对周围的藩属国有保护的义务。朝鲜与明朝两百年间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李成桂建立“李氏王朝”后,明太祖朱元璋赐予其“朝鲜”国号,朝鲜皇帝即位都由大明皇帝册封。

所以,在朝鲜遭受倭奴侵略且将要亡国的情况下,几十年不上朝的大明神宗皇帝果断派兵援助。大明作为朝鲜的宗主国,负有保护朝鲜的义务。如果对朝鲜亡国坐视不管,那么大明的其他藩属国会作何感想?大明的宗主地位怕是要岌岌可危了。

救朝鲜实为保中国

正所谓,唇亡齿害。朝鲜与大明一河之隔,倭奴侵略朝鲜,也必会危及大明的安宁。日本当时宰相丰臣秀吉就曾让使者告知朝鲜国王他们要借道朝鲜进攻大明,希望朝鲜臣属于日本,倭奴的狼子野心可见一斑。

开战之后,朝鲜在倭奴的强大攻势下节节败退,首都平壤失陷,朝鲜国王逃亡到中朝边境。为此,朝鲜不断向大明王朝告急求援。对于朝鲜的危局大明朝臣都有着共识:“倭寇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

不久之后,大明即派兵渡过鸭绿江援朝抗倭。

援朝抗倭战果

万历年间的援朝抗倭战争分1592年—1593年、1597年—1598年两个阶段,明朝先后共投入兵力125000人,最重以大明、朝鲜胜利,倭奴退出朝鲜而结束。

援朝抗倭战争对东北亚地区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朝鲜久经战乱,付出了数十万军民伤亡的代价,国势由此一蹶不振;日本丰臣秀吉集团元气大伤,随后被德川家康所取代;大明王朝经此一役,辽东地区的精锐兵力损失殆尽,以至于无法抗衡新崛起的女真族努尔哈赤。

虽然援朝抗倭战争明朝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是他阻止了倭奴的侵略行径,保证了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如果坐视不管,那明朝将可能付出更大的代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