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堂吉偉德:臨時託養特殊老人,讓防疫更精準

針對因子女、近親屬或其他法定監護人員參與全市疫情防控一線工作,以及因照料護理人被隔離的分散供養特困人員,空巢(獨居)、生活不能自理且子女親屬已接受隔離治療的老年群體,全市共安排24家養老機構接受特殊老年人臨時託養。(2月26日《新京報》)

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60歲以上的老人在總人口中佔有較大比例,以北京為例,截至2019年底,北京市常住老年人口371.3萬人,佔全市常住人口的17.2%。老年人作為特殊群體,自身免疫力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降低,屬於新冠病毒傳播中的易感群體,被感染的概率極大,風險很高,相比於其他群體,重症患者的治癒率也相對偏低。在疫情防控的體系中,老年群體自然是重中之重。

一方面,此舉解決了一線防控人員的後顧之憂。在此次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大量的醫護人員、黨員幹部、軍人和志願者始終奮鬥和堅守在一線,為防控工作最終勝利付出了大量艱辛的努力。但同時他們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又承擔著監護和照料長輩的角色,因被照顧的老人行動不便或其他原因而需要長期在身邊照顧,在此期間就需要尋找替代途徑。實行集中託養後,可以完全消除他們的顧慮和擔憂,幫助他們輕裝上陣,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

另一方面,對特殊老年群體實行集中託養,也是做好防控工作的題中之意。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多管齊下一樣不能少,才能真正達到防控的目的和效果。其中集中託養能避免老人們無序流動,也能在第一時間採取相應的應急機制,用人性關懷構築一道堅實的防護牆,防止防控體系出現真空,用全覆蓋的責任網絡去消除不確定風險。更重要的是,託養機構作為專業機構,具有極強的專業能力和管理水平,可以用科學的防控力去實現效果的最優化。

時下,隨著復工復產等經濟活動的開展,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發展,意味著防疫的策略要進行適度的調整,由近乎“一刀切”的嚴防死守和封閉化管理,到更加註重防疫措施的精準化。比如對於散狀型感染區的地方來說,在沒有內部擴散的情況下,預防外部輸入就成為重中之重,在具體手段上與重點疫區有很大的差異性。在分類分層分級的防控體系下,尤其需要做到策略的精準化,如此既能有效消除和防範風險,又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之前,因為一些地方不斷升級防控措施,而帶來了一些負效應,引發瞭如何讓防控手段更加適度的討論。而從一些地方的實踐來看,若能做到防控措施的精準化,就可以大大減少防疫對社會生活所帶來的影響。以特殊老人集中託養為例,把他們集中在一起等於構建了一個安全防護罩,讓他們免受了被感染的風險,也阻斷了疫情傳播的渠道,可謂一舉多得。當然更重要的是,精準化防控的措施是對科學化防控思路的映射,其做法值得肯定和推廣。有此為底,新冠疫情防控的整體戰、總體戰和阻擊戰必將早日完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