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今天我们该如何理解诗歌?

莉所当燃


理解诗歌的关键是读懂诗歌。那么,怎样去读懂诗歌呢?可以看一看,抓一抓,辨一辨,思一思。

看一看,找启示

看诗词的题目、注释、诗序甚至标点等,从而找到理解诗词的启示点。

【看题目,思考信息】

题目是诗词的眼睛,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丰富信息的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具体说来,标题常有以下作用:

①揭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②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

③奠定诗歌的感情基调;

④揭示诗歌的线索;

⑤表明诗歌的题材;

⑥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

从题目抓住题材是较为实用的方法,题材即写的是什么,主要有:爱国爱民,忧国伤时,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标傲世,伤春悲离,惜别怀友,羁旅思乡,思亲怀人,即事感怀,咏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己,思慕田园,隐逸山水,行役戍边,参禅说理,人民疾苦,劳动生活等。

特别要注意的是一些咏物之作,要联想到有关背景,思索它是否是借物咏怀或托物言志的作品。

[例子]

边 词

张敬忠

五原春色旧来迟,

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

正是长安花落时。

可以从题目抓住题材。这首诗的题目是“边词”,应属边塞诗,行役戍边之作。

【看注释,推测作用】 

注 释 作 用

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

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

介绍相关诗句 ————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介绍作者———— 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提供与“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则主旨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有关。

[例子]

鹊桥仙 夜闻杜鹃①

陆 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②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③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 ①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在南郑(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被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管,离开抗战前线。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是“借物寓言”之作。 ②惊残:惊醒。 ③故山:即家乡。

这首词表达词人怎样的感情?

①表现词人岁月蹉跎、英雄老却、事业无成的无限感慨和悲叹;②作客他乡的羁愁;③对时局的担忧以及对朝廷如此对待自己的不满。

抓一抓,寻突破

抓诗词的意象,抓诗词中的关键词句,抓题干中的暗示信息,来突破诗词情感。

【抓意象】 

“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古典诗词中,意象数量繁多,如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春光秋露、鸟啼蝉鸣、柳絮榆荚、清霜白露、冷雨寒窗、银烛青灯、晨钟暮鼓、古寺幽径、小荷残菊、鹧鸪杜鹃、山水烟花雪月风,包罗万象。意象不仅数量多,而且形象最生动、意蕴最丰富、使用最灵活、表现力最强,也最能表现诗人情感。

[例子]

鹧 鸪 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这首词中的主要意象:杜鹃;词中直接描写其特点的语句:声声只道不如归;这首词的主题:游子思乡。

【抓关键词句】

中国古代诗歌大都篇幅短小,钱钟书用“闪电战”来形容古诗鉴赏。其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因此,读诗时千万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这样绝对是读不懂、读不透的;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当然,最重要的是抓住关键诗词句,迅速定位情感基调。

1.关键词

诗词中的关键词包括:

(1)情感词。直接表明情感(或暗示情感)的词语,如悲、喜、愁、闲、苦、忧等;如:

(2)修饰词。冷暖色调的形容词等。“墨分五彩,词含七情。”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暖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为喜悦。当然,词语表达感情多因境而变,婉转曲折,风情万种,阅读时应深加体味。

(3)表现景、人、事、物等特点的词语。注意景的时令性以及景物本身的暗示性,人的动作行为的暗示性,特别注意描写人的细节性词语。

[例子]

移家别湖上亭

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本诗借柳条、藤蔓、黄莺等景物以及“好”“离情”“相识”“别”等词语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2.关键句

这些关键句多指用典句和诗词的尾句。用典可以丰富诗的内容,装点诗的门面,增加诗的意韵。诗歌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明志,因而把握诗歌的尾句,有利于把握诗歌的主旨。

[例子]

庆庵寺桃花

[南宋]谢枋得[注]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 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的身份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此诗即写于隐居期间。

诗中的典故句: 寻得桃源好避秦。

诗人巧用典故,借桃花引出桃源故事,用庆庵寺代桃花源;用“避秦”来写“避元”;用“怕有渔郎来问津”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决意绝世之志。

辨一辨,明关系

就是辨一辨人、事、景、物、情之间的关系,各句间什么关系;明确是否是托物言志、因事说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关系。任何类别的诗歌都离不开“景”“事”(典故)“情”三要素,其中“景、事”是表象,“情”是诗的内核。我们要做的就是,仔细阅读全诗,对文字信息进行检索分类,注意诗中出现的景物意象、人物事件,由意象、事件生发开去。只有一个意象的画面,如荷花、菊花、竹子,本身就含有诗人全部的思想感情;众多意象组成的画面意境,其中也以一两个意象为主体。通过对景、事的提炼、理解,围绕人之常情,推导出诗的主旨。明朝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王国维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弄清了景和情的关系,也就大致把握了诗歌的主题。

思一思,悟题旨

“以”是“用”,“意”是“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是“推测”,“志”是“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以意逆志”就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也就是把自己当作作者,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作者在诗歌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同时,还要“知人论世”。即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者的生活环境、诗词作品创作的背景(时代的兴衰、社会习俗、作者当时的遭遇),还要对作者的其他作品有所了解。这样就会把诗词放到广阔的历史空间,便于把握作品的风格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再对古诗词进行理解和把握,会更透彻、更准确。

在“知人论世”时要注意:

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如李白——豪放飘逸(壮美,丰富多彩,变化万千,雄伟瑰丽,奔放豪迈),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杜甫——沉郁顿挫(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语意的顿挫),如“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如李清照前期与后期的作品就不同,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所表达的情感明显不同。

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同为边塞诗,唐朝的与宋朝的就不同。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传出的是豪迈和勇敢,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传出的是愤懑和痛苦。

[例子]

柳梢青 春感

[南宋]刘辰翁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可以运用“知人论世”解读。公元1276年,元兵进入南宋京城临安。这首词写的是临安被占领后一个元宵节作者眼里的景象和他自己的心情。整个京城到处都是元兵盖着毛毡的战马。虽然春天来临,但城里一片凄惨景象,让明亮的灯烛仿佛洒下泪水。到处听到的都是蒙古人吹唱的歌声,再也听不到唱戏的鼓声。此情此景,作者哪里忍受得了青灯独坐的孤寂生活。他虽然在乡下过着无聊的生活,想念的却是故国的风光,关怀的是流亡的朝廷抗元斗争的事业。全词音节苍凉,情调沉痛,在悲歌之中表达了爱国的思想。


流云飞1981


今天我们该如何理解诗歌?一但提出这个问题,就说明当今的诗歌出了各种问题和意见,如果诗歌主流在,引导诗歌,就不存在理解1⃣️说。律绝好不好?好!那就去写吧!发扬光大!现代诗歌好不好?好!那就去写吧!发挥创造!为什么这两个方面都有争吵?问题是东风压不住西风西风也压不住东风。继毛主席后诗界里,东风吹不绿大地,西风渐盛,基本上把住了诗歌界,干年来的东风竟下了野,但可惜的是,现代诗如同森林,就是每棵树光秃秃的,为了掩饰,便将森林罩上一层黑雾,让人看不明白。有人说,现在没有诗,这是不对的,现代诗太多了,多得一眼望去象草场,很少见到一朵鲜花,草场的主人很是洋洋得意,但却忽视了,草场上没有羊群,羊群就是读诗的人。读者放弃了草场,青草有何价值?可悲的是,种草人一条路走到底,自我陶醉得如入仙境,却不知,冬天来了,草会存否?

付上一首刚写的小诗,刷一刷存在感。

望月

当你痛苦地掩面,

我看到你的缺陷。

当你洋洋得意,

我惊叹你苍白的脸。

向你学习?

不!

我不会借他人的光芒,

成魔成仙。


河九龙


詩歌是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结晶。古代都以歌唱为主,所以才有我们现代看到的各种词牌。俗话说:"李杜詩篇万古传",足以说明在唐代,李白,杜甫的詩引领了詩歌的高峰。詩仙李白的詩:"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确实很美,有一种飘飘洒洒,

如醉如痴的感觉!

近现代诗歌虽然没有唐宋那样的高峰,但是也是出了一些名家。像我们敬爱的毛主席写得詩,磅礴大气,气宇轩昂,看后令人感动。如:"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友泥丸……"。

还有受西方自由主义潮流的影响,不像古代詩歌那样的合辙压韵,也涌现了一些代表作,像徐志摩的詩《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抖了抖衣袖,不带走一丝云彩"。也非常的美。

如今是华夏的盛世,詩歌又逐渐回到了压韵上口的路上,虽然说走了点弯路,但是詩歌要振兴,要为时代鼓与呼,我们要引领詩歌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封护胜463


这个题问,以我浅薄的知识,很难回答得尽善尽美。只是简单的回答一下,方家们别见笑。

第一,从诗经起,到诗祖屈原,到建安曹操,到诗仙诗圣,到子瞻清照,再到鲁迅主席,诗歌,都是押韵的。所以我认为,作为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屹立在世界文学巅峰的中华诗歌,必须是押韵的。毫无韵律之美的,不是诗歌。

第二,诗歌要语言简洁精练,不管是古风,唐诗,宋词,现代诗,用字用词都必须高度简洁凝练。能在狭小的文字空间里表达出你的意境。

第三,有感而发,意韵深远。不管你用何种格式去写,这点是最重要的。能让读者沉醉在你所表达的诗意中,浮想连篇。

第四,语言不低俗,不象流水帐,有积极意义,能让读者觉得也动了诗心。

至于外国的诗歌,我不懂外语,也不想读,所以不作评论。但,我小学三年级就因为读了毛主席的蝶恋花.答李淑一,才知道诗可以写得这么美,才爱上诗歌。自四年前写第一首诗起,诗词我都是醉着写,我也不知道自己懂不懂诗,失礼了。











鉴水渔翁


孔子曾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古人以《诗经》为六经之首,可见“诗”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地位是至高无上的,自先秦以至明清,有无数优美的古诗词流传于世,中国也因此被称之为“诗的国度”。

至于说今天该怎么理解诗歌,以下是我个人的理解:

  • 首先,对于诗歌的形式,我倾向于传统,虽然不一定必须是古诗词,但必须具备一个基本的形式特征:有韵脚。不一定是行行押韵,但一定有对韵脚的安排与追求。如果再具有音韵之美,那则更佳。可以看出这基本上还是倾向于古诗体裁。至于说一些自由使用文字不追求形式的“现代诗歌”,虽然也会不乏佳作,但我不是很认可将其称为“诗”。

其实所谓现代诗也不过就是个舶来品。真正传统西方诗歌一样有着严格的形式要求,比如莎士比亚常写的十四行诗。所谓不受形式约束的诗歌,只是现代逐渐发展出来的离经叛道的写作尝试,至于说还能不能称为诗对这样的文体来说似乎都不重要了。然而,奇怪的是现代国人却有很多人把这种无任何形式要求随意写作的文体当成是诗,甚至这还占了主流,这才会出现不伦不类的怪胎屡获诗歌大奖的事。


  • 其次,诗歌要有情、志、意、趣。

情,是如今但凡写诗的人都追求的,要不然就没必要写诗了。诗歌肯定是对内心各种情感的抒发。

志,在古代,诗歌首先追求的并不是情,而是志。所谓“诗言志”。志,是比情感更高层次的感悟,甚至是觉悟。只有追求志才会要求写诗之人提升各个方面的学养和修养,所以才有了“功夫在诗外”一说。“志”即便不再是现代人对诗歌的第一追求,但也不应忽略。

意,就是诗的意境。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诗歌所要表达的一定是超越于文字之外的内容。

趣,则要求诗歌有意思,有趣味,不落俗套,不落窠臼。

  • 第三,文字可以离奇、飘逸甚至荒诞,但不可生硬、混乱、丑陋、庸俗。

比如说“霸王和虞姬”很正常,说“霸王和姬”也凑合了,甚至说“霸王和鸡”都能忍,但你说“霸王和别姬”,还楞说这是诗歌,那就……


如果单就古诗而言,除了上述要求,更须具备以下几点:

1.对汉字字词的熟稔及运用

古人讲究“炼字”,例如最著名的“推敲”的故事。这就要求作诗之人对文字有特别扎实的学习。

2.对音韵的熟稔

在对汉字字义有了充分学习之后,继而要求对音韵有严格掌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押韵和平仄。

3.对仗

对仗也是诗词的基础,对仗对语义语境音韵都有严格要求。如对仗过关,基本上可以保证诗词创作了。

4.用典

古诗词创作不仅要求熟习语言文字,更要求博通百家,特别是对历史掌故要有充分了解记忆。所谓“淹灌之学”。其实诗词也是古人教育儿童的所谓蒙学的一种手段,学诗的过程就是学习文史、百科的过程。

——以上是读诗、作诗人都应追求的素养。


现代很多人对古诗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背诵层面,诗词大会成了背诗大会,古诗词约等于唐诗宋词,不能说不对,但却流于片面,作为入门和兴趣培养可以,若始终执着于此则是对古诗词的误读。


探谜古小说


诗歌这个文体,比较特殊。不管是古体诗还是现代诗都含有浓浓的诗情。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否则就不能理解诗情,也就无法进入诗歌的意向情境中体悟其含英储华,余味悠长的美情美景。

古体诗对格律要求比较严格,韵角的运用要合韵压声,律诗最严,古体次之。格律和诗情互相交融,古代诗人为了推敲几近疯魔,但律诗的用词简练、精彩,表情达景之丰富也让后人叹为观止。不管是李商隐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还是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或者是仙气逼人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字简色新景明情深韵无穷,诗韵丰盈,虽诗风迥异,但诗意无穷。古诗的世界浩若烟海,每个人都能找到划动自己心弦的那句诗那种情,这是我们的民族文化宝库。多读,多看,多品,多体悟,我们的血液里也就多了诗意,沾了诗才,多了诗韵几重。

现代诗虽格律要求稍松,句式散些,但诗情未变,一脉相承。如舒婷的橡树,成为爱的表白,诗的树影。老舍先生的街市,连星星都能提灯前行,林徽因的人间四月天,成了所有人向往的最欢欣的四月天。

诗韵留芳用心赏,诗情通古一脉香,月照古今情思合,练字融情推敲忙。


梦澜风


诗是一种生命的仿佛。

诗本质上是对“我在这儿”这四个字的展开与追溯。是一种关于“自我或人”的幻觉与空想。诗试图实现个体的心灵自由状态。

在此我只对两种诗歌方向发表一点自己的简单的看法。一种是大白话的散文化小说化的门槛极低的所谓诗和声称读不懂不知所云的诗。

首先得说到席卷全球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和感觉丰富性的整体性、中心性、同一性等 思维方式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在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 后现代主义允许误读。反本质主义,竭力抹杀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甚至断言“艺术已经死亡”。反统一道德,认为真理有许多的可能性。

在这一思潮的大环境影响下,加上国内有人倡导的“新口语”和“下半身写作”“拒绝隐喻”等主张——其实,后现代,拒绝隐喻,口语写作,身体写作,等等, 这些诗学主张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没有错的,要写好殊非易事,但不少人太过简单化,“破罐子破摔”一一使诗歌沦为一种口语化散文化小说化 的人人都会的分行行为。艺术的堕落令普罗大众失望透顶。

而另一个方向,语言高度浓缩,具备深度隐喻、象征、意象、跳跃性,超现实等特征的诗歌,大众又说看不懂。除了教科书上反反复复讲解的那些,其实古诗又有多少人看得懂。而现代诗写作,掺杂了许多现代的高度专业化的理论与技巧,更是如此。而诗人偏又醉心于这种一般人看不懂,一旦看懂了又 惊叹不已——读者佩服诗人写得出,诗人觉得自己藏得好竟然有人发现得了——的高难度精神游戏中。

现代量子物理哲学认为:世界没有唯一图像。物质的世界是可以被认识它的主体所影响甚至重构的,即“无限的结合方式”。所以,哪一种诗歌写作方式方法都对,都有其哲学美学主张的支撑或理由,关键 是要写出体现诗歌作为一种艺术的本质:诗歌精神。

诗歌精神一一 诗的过程,是一场痛苦的“物意”转换过程。在“物意”之间建立诗歌自身——人的生成与自我的诞生。 这是种艰苦卓绝的艺术,却又没有实用意义,因此有人说,艺术体现了一种智力的悲剧。

诗歌精神一一诗是生命的仿佛。

诗歌精神一一 诗学即心学。

诗歌是一种美德,是人性中静悄悄的福分。所以,诗人,请不要愚弄别人,也不要愚弄自己。

.


太阳诗学


。。。。。。。。。。

我所喜欢的诗歌

它摇曳世俗之中

一半扎根泥泞

一半扎根柔情

。。。。。。。。。。

我所喜欢的诗歌

它花开烟尘之外

片片花瓣都芬芳鲜妍

片片花瓣都晶莹闪亮

。。。。。。。。。。

我所喜欢的诗歌

一瓣如日

在人心底燃起渴求

一瓣如月

在人心底洒片宁静

。。。。。。。。。。

我所喜欢的诗歌

一瓣如灯,温暖沧桑

一瓣如土,滋生春光

一瓣如水,浇灌希望

。。。。。。。。。。

我所喜欢的诗歌

岁月的烟尘

无法遮掩它的美丽

世俗的流波

无法摇动它的根须

。。。。。。。。。。

我所喜欢的诗歌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时

它却越升越高,越闪越亮

以后的人们,也愈加明了

它那蕴于词句的深沉

温柔而又滚烫的力量

。。。。。。。。。。

我所认为的诗歌,数瓣虽不皆备,亦应占其三两。这是我对诗歌的一点浅见,各位网友若有高见,可以留言指点一二。



云阅千山


首先我想说,诗歌是一门艺术,语言的艺术。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则是人生。

离开了人生,便无所谓艺术了。

因此,要想理解诗歌,就得先理解人生,因为人生才是一门更为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部独特的作品,但这部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是不艺术的,这在于你自己的选择。

人生分两种,一种是有情趣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都觉得好玩儿,都觉得这是大自然无私的馈赠,要好好把玩,好好享受,于是这种人就是艺术家,在这些艺术家中有觉得语言的节律很符合自己的人生趣味,他就开始用语言编织自己的花环儿,于是便产生了诗歌,他用诗的艺术形式,表达它对世界对事物对人生的理解和看法,于是他听见早上的斑鸠叫,就想到了远方那个美丽的姑娘,于是便产生了诗人,也便产生了: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而另一种人的情趣是枯竭了的,他们对所有的事物都不感兴趣,听见知了叫唤,更加生出夏天的烦热,他们每天活着的意义就是跟蝇蛆一样在和温饱奋斗,他们自然不会生出“蝉鸣林愈静”的感悟与享受,他们觉得来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遭罪,这种人就是通常说的俗人。

艺术家包括许多种人,他们有的玩画画,有的玩书法,有的玩石头,有的玩喝茶……但也有的就在玩诗歌,实际上,“诗歌”这个东西,狭义的讲,是没有实用价值的,但它的美感是超实用的,世界上的事物有美丑之分,有善恶之分,比如大多数的男人,看见美丽的姑娘都会心情愉悦,大多数的男人女人,如果在马路的斑马线前被开车的司机礼貌的让行,心里也都会觉得温暖,这样,直观的美是一种善,直感的善也就是一种美,而善和美的歌颂,就能在大多数的男人和女人的心中产生了“共鸣”,那么一首好诗,就有了被欣赏的群体,这些能够欣赏别人诗歌之美的人,其实也是在纯玩,无所为而为的纯玩,也就产生了一大片心境美好的具有艺术家的人生的人群,那么这就是诗歌的“使用价值”。

“樵夫的斧头问树要斧柄,树就给了他。”(泰戈尔的诗句)。

任何艺术包括诗歌,都是应该以美和善为灵魂的,因为诗歌是诗人自己的人格和灵魂的叙述者,描绘者,是用语言来画画的画家,离开了善与美,诗也就没有了生命。

我不知道当代的“大诗人”们对诗歌有什么样的理解,我不知道当代的欣赏诗歌的“艺术家群体”为什么去追逐一种丑陋和恶臭的情调,什么“梨花体”什么“丑书”什么“凤姐”一个没有灵魂的尸体大家围着是起哄,只能是一种低俗的开心一刻,这不叫做艺术,相反,这是你人格和本性的一种自然流露,因为苍蝇的逐屎而鸣,和蜜蜂的追花而舞,都出自它的本性。

当一个丑陋的女人把她穿过的几年没洗的内裤挂到路边那颗叫做《X刊》的大树上,让过路的人们去闻去欣赏,去对着一堆恶臭意淫,那叫做正常的诗歌运动吗?

凡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他的诗都是他伟大的人格的表现。我不相信以文采为做官的基本要求的古代,秦桧与蔡京没有写出过精彩的诗文,为何被淹没在历史中没有半点痕迹?

前几天,我在悟空问答上回答了一个问题,就是对《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这首诗算不算一首好诗,我在只单纯的读过这首诗时,就给了一个肯定的评论,但随后看到网上大诗人跟别人的对骂,于是很后悔有那样的评价,因为一个能够说出那么恶毒的语言的女人的心必定也是恶毒的。

尽管本色,但也是丑陋不堪!


静流如歌3888


1.自古以来,诗歌是通俗的文学形式,要比文浅显。如果太难理解就丧失了诗歌的意义。

2.诗歌的要素:节奏韵律,意象意境。

3.诗歌的风格: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4.诗歌的题材:山水,爱情,基情,边塞,怀古,咏物,叙事……

5.诗歌创作历史背景

这些是我总结的理解诗歌必须着眼的方面,大家参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