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从这次疫情来看人口流动,还想去外地打工么?有什么想法?

土豆不是地瓜呀


不打工以后可能要向互联网找事情做,工业区人多事杂,还真不如在家干点什么,以后不知道又出现什么病的,还是农村安逸


只做好市民


我们两夫妻是打工的时候恋爱结婚的,我老公8000元,我5000元,除去租房路费寄回家求人办事等一年存7万,好难融入当地生活。有了孩子后,我们就在县开发区找了工作,我老公6000元,我4000元,早9晚5,中午厂里提供午餐,过正常人的生活,晚上一家人聊聊天逗逗孩子,父母做好饭,休息时有时去同学朋友家吃饭,有事大家互相帮忙,一年存6万,我觉得能不出去最好。


懂你38487363


我的家乡是湖北荆州的一个县级市!本地的消费水平偏高,本地各行各业工资水平低下!房价6000多一平,本地没有特别多的就业岗位即使有工资也非常低!本地基本上都是外出打工挣钱,两口子省一点的话一年也有10来万!就目前的状态还是会选择出去打工比较好!


火星探测计划


其实现在经济发展已经开始从东部往西部慢慢的转移,原来人口的输出大省比如河南,四川,重庆等地,现在出来的人也相对没有以前那么多了。从我的角度来说,我更愿意到离家近的地方工作,为什么呢?

1.离家近,生活比较习惯,风土人情也比较了解,更容易适应。

2.古话说,父母在不远游。去了外地一年见不到家人几次。

3.自己的亲戚朋友离的近,也不会那么孤单。

4.现在就业方式有很多,网络越来越发达,在家也有很多的机会。

所以如果从我的角度,我会尽量不外出。


在福州的那个菜头


转眼春节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如在每年,过了正月十五,农民工朋友就会争抢着往外走,不管对家人有多不舍,也都会为了多赚点而奔走他乡,我表弟家3口人分17.5亩地,种地收入少,年年这个时候都出来打工,没办法的事。

可是今年的形势却有些不同,由于出一了新冠疫情,从交通、出行风险、寻找工作难度等多个方面,让本应农民外出打工的旺季变得行者寥寥。最近就有网友留言,年都过去半个月了,总在家呆着也呆不起啊,现在出去打工行不行?今天就来说道说道这个事。

在笔者看来,要分根据自己所处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是否出行,不能一概而论。

第一种情况,如果当地没发生疫情,并且公路、铁路都没有停运。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外出打工。但是出行一定要考虑交通工具最好不要途经疫区,并且打工的目的地也没有发生疫情,如果具备这几个条件,我个人认为现在可以考虑外出打工。

第二种情况,如果当地疫情比较轻微,也可以考虑外出打工,但有一定要考虑,就是交通工具的选择,如果一同出去的人多,可以考虑与用人单位联系,采用“点对点”专线输送的形式,保证人身安全,就象2月8日南充高坪48名农民工乘坐专线返回广东东莞上工那样,安全性大大提高。还有2月9日内江市用2辆“农民工返岗专家车”将91名农民工“点对点、一站式”运送到广东深圳的工作岗位上。如果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一定要慎重,如果条件允许,应该暂缓出行。

第三种情况,就是如果当地的疫情比较重,我个人看法是就不要走了,因为一则各种公共交通工具都停运了,出行难度加大;二则当地号召在家呆着,不要乱动,应该听国家的,以免造成交叉传染;三则现在发生疫情的地区比较多,企业开工也会延后,不好找活儿。我姐家孩子去烟台一个电子厂打工,听说厂子延期开工,一直没走,打算疫情过去了再走。

现在看,内江市的做法不错,希望各级政府能多向内江那样,帮助农民早日安全返岗,如果没有这样的条件,依个人看来,只要家里能维持下去,在不能保证绝对安全的情况下,还是在家呆着吧,等疫情过了再说,收入减少点总比出去冒风险强多了,大家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大家说咋办好?



唐and甄


人口流动是人类几千年的迁徙习惯。纵观世界历史,每一次人类进程革命都伴随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可以说从古至今,人都是遵从本能,趋利避害,奔着可以让自己生活更好的地区发展,从跟随河流到跟随经济中心城市,可能未来的时间里也是很难改变的,从现实的角度来说,更高的收入,更好的教育医疗资源,即使再高的房价都不能阻挡北上广的吸引力。几乎清一色的回答都是,无可奈何,背上行囊还要继续。但是既然在这里提了这个问题,肯定是有个人独特的想法。说句实在的,现在的国家级经济中心基本已经固定,想要的教育医疗公平的就业环境晋升空间基本也就是这些,说句不设防的,在北上广,无数的年轻人用自己的青春贡献了高速发展的城市,其中极少数能留下来安家立业,更多留下来的人就像候鸟一下迁徙,春夏秋冬乐此不疲,可是随着年龄增长,一个人终归要回归家庭,一个家庭考虑的就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家人。可以说,无法安家但是依然停留下来的人,牺牲的是一家人珍贵的时光,孩子的成长,年迈的父母,每一次选择都是一场有去无回的诀别。城市化进程催生了经济,也催生了精神障碍,夜深人静,到底是满满的斗志和成就感,还是孤寂思念的情绪,不是当事人我们都不得而知,唯一知道的就是此刻,独在异乡为异客,必然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每个人都是“进城务工人员”没有职位高低之分,会不会哪一句话忽然就让你醍醐灌顶,觉得得到远不如失去?时间不能重来,人生没有二次,这里我不是说外出务工就是弃父母妻儿,只是从社会现实角度来说,是一个无法回避客观存在的问题。人的情感需求终归是大于物质需求的。或许有一个更美好的愿景能帮我们以人为本,尊重人性。那就是建立自己家乡的经济中心,而不是遥远的第二故乡。毕竟,只提问不回答,看上去总容易引起误会。现在国内人口基础并不在少数,下一代的教育也不可能只依靠校园,大量人口远地区就业确实不利于社会稳定。这里我偏重于没有能力的一部分人。在我看来,讨论这个问题,主要针对的不是有能力在第二故乡安家立业,能对自己完全负责的这部分人,而是真正的流动人口(此处没有歧视的意思)毕竟目前凸显的问题类似留守儿童,社会闲散人员,都是不争的事实。城市的包容性让我们没有办法区别对待别人,接纳了好的,也不得不接纳了一些有问题的。有了问题,就要正式问题,去想解决办法,而不是不得已而为之。试问,如果可以,谁愿意背井离乡,除了那些有崇高使命的部分人,确实能在其位谋其事的。这就是涉及到产业转移的问题,让一些二级产业适当像一线二线城市转移,对部分人来说,我工作的内容并非高精尖,我是不是在第一故乡可以享受相对有优势的收入,我能保证生存,更能保证生活,而不是不分行业,我开滴滴也要去北上广分一杯羹(虽然确实北上广一杯羹可能还是比较大碗)。我们是不是可以创造这样的环境,通过一些改变,让一部分人,既能为经济做贡献,又能享受相对美好的生活。这里我再强调一下我的观点,我认为所有为了生活努力奋斗的人都值得尊敬,职业不分高低贵贱,现在国家经济需要发展,每个劳动人口只要不在家一呆,都是为经济发展贡献力量,都应该值得敬佩。我只是希望,我们每天努力工作的同时,是不是下了班,想见父母的时候,可以子欲养而亲还在,想陪孩子的时候,可以以身作则不错过成长。用一句现在特别流行的网络俗语,此生不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再接一句,我深切的热爱我的祖国,我也深切的热爱我的家乡,我作为一个普通人,我更希望我的迁徙和留守都自有其价值!


土豆不是地瓜呀


一边是健康乃至生命安全,一边是放弃薪水乃至失业风险。

职场人会不会按时去上班呢?

不消说,答案是肯定的。

一个交警朋友告诉我,尽管疫情严重,春节之后的返程高峰已经出现,不少高速公路像往年一样,开始堵了。

你也可以问问周围,除了骂两句黑心老板,除了加紧多准备点口罩和酒精,大多数人都已经做好了返工的准备,或者,已经坐到办公桌前。

当然了,这种时候老板们也不容易,毕竟每天睁开眼睛,房租、工资……都是成千上万的开门费,不少行业几乎瘫痪,中小企业主们的一片哀嚎,都已经刷屏了。

这个截屏在不少刷屏文章里出现过

说回我们职场人,所有人都在担心,伴随返程高峰,病毒的又一次传染会加强。

可是几乎所有人,都选择了上班。

这让我想起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中的那个比喻:

“就像举着火把穿过炸药厂去捡黄金,第一次第二次可能运气好,后面呢?”

疫情当前,你为什么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去上班?

我觉得,除了少部分人已经在公司混到一定位置,离职意味着要找新东家从基层重新开始,大部分人的答案只有一个:

没钱。

不要以为只有公司才有“开门费”,当每天早上,你从床上睁开眼睛醒过来,其实就已经在花钱了。

过年这几天不是闲嘛,我跟几个朋友打电话拜年,大家都在聊要不要按时上班,一个中产朋友的话,我觉得很有代表性。

她说,怎么可能不上呢?

一个月八九千的房贷得还吧;车虽然是全款买的,楼下的车位却是租的,一年要小一万;车的保险也要好几千;

孩子的学费和补习班得小几万;

老人退休金只够吃饭,固定的药费好几千是夫妻俩承担;

夫妻两人的保险,要花一万多;

这样算下来,就是不吃不喝不买衣服不逛街不应酬更不旅游,家庭一年的开支,也得接近二十万了。

疫情严重不去上班,这二十万从哪里来?

不是上不上班的问题,而是公司资金链还没断,还在持续经营,自己有班可以上,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大家常说,年轻时拿命换钱,年纪大了是拿钱换命。

我觉得现在疫情当前,这个说法已经变得更加残酷,残酷到赤裸裸。

家里存款够的,现金流充裕的,就是可以不上班,大不了几个月后重新找工作,职业生涯受影响,也好过生命被威胁。

这叫拿钱换命。

像我那位中产朋友,平时手脚散,开销大,没什么节余的,真的就只能拿命换钱了。

这段视频反正我是看得心里直冒汗,长时间密闭空间里,口罩能起多大作用呢?

很多人都在抱怨,疫情的偶然爆发,让他们不得不身处这个两难境地。

要么继续呆在家,没钱吃饭;

要么出门上班,冒死挣钱。

我只能叹口气,摇摇头。

如果你读过一本叫《黑天鹅》的书,就会知道,这种两难境地并非偶然,或者说,是必然中的偶然。

书的作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是纽约大学特聘教授,还是一个统计学家。

塔勒布教授更富盛名的身份,是金融作家,他的两本超级畅销书,已经成为华尔街投资人士必读的经典著作。

《黑天鹅》就是其中一本。(还有一本是《随机致富的傻瓜》)

塔勒布定义的“黑天鹅事件”,指非常难以预测,不寻常的事件,通常会引起连锁的负面反应,甚至会颠覆整个局势。

这次疫情,绝对是2020年的第一只黑天鹅了。

是啊,我腊月二十八回到老家之前,肺炎病毒传播还算不上办公室里的主要话题。

回来两天后,朋友圈开始刷屏,直到现在全国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口罩酒精脱销,农村城市严防死守,国家总理挂帅防治疫情组长……

这局面,谁能料到呢?

对于黑天鹅事件,塔勒布提出了5个基本的应对原则:

1,不要预测;2,谨慎预防;3,危中取机;4,不要负债;5,最重要的一点是,保持充足冗余。

什么叫“保持充足冗余”?

就是你要有足够多的现钱!

如果有足够多的现金流,我们拿出钱来换命就是,哪还需要纠结上不上班呢?

好了,既然保持充足的现金流,就可以在类似这次疫情出现,黑天鹅飞舞的时候掌握主动,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不愿意节省开支,主动储蓄?

就像随着保险业的发展,保险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的今天,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抱着侥幸心理,拒绝买保险,天天肉身在裸奔?

塔勒布的看法是,因为人们普遍不够“诚实”。

这里的“诚实”不是指撒谎,或者人品有问题,而是:愿不愿意承认和接受现实。

现实是什么?

你可能留意到了,《黑天鹅》这本书还有个副标题,叫做“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

塔勒布的意思很明确,我们必须承认,未来本来就是“不可预知”的,因为黑天鹅随时可能出现。

未来充满不确定性,这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这次新冠疫情当然是只大的黑天鹅,那么行业衰退,算不算小一号的黑天鹅呢?

再小一点的,业务受阻、公司裁员、组织调整,甚至办公室政治;家人重疾,意外受伤……这些对你个人来说,也算是黑天鹅事件吧。

换句话说,即使没有新冠病毒疫情,也会有其它黑天鹅,鬼知道潜伏在什么地方,在你最脆弱的时候出现,横扫一切。

我们只有鼓起勇气承认这一点,诚实面对和接受它,才可能约束自己,控制花销,控制欲望,从收入里拿出一部分来,留着应急和保命。

靠辛苦挣的钱,不要靠冲动花光了。

直到某一天黑天鹅意外飞舞,你才能靠着余粮,撑过漫长寒冬。

这次疫情爆发,你为了讨生活不得不上班,也许平安无事,也许出门就中招。

我希望你足够幸运,能从疫情里幸存下来,更希望你反省自身,改正行动,为健康和未来生活修筑起防火墙。

很多年前,法国作家加缪在《鼠疫》一书中,借里厄医生的口说到:

“这一切里面并不存在英雄主义,这只是诚实的问题。与鼠疫斗争的唯一方式只能是诚实。”

让诚实成为你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愿每一个看到这篇文章的你,能平安度过疫情,在灾难中成长起来。


百搭妙不可言


春节之后的两个月,一直都是一年中唯二的求职高潮期。 而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令所有人措手不及。 发口罩,测体温,还要安抚人心,忙碌的HR们的招聘工作受到影响了吗? 近日,脉脉数据研究院对HR群体做了一个小型访问,有60%的HR认为“受疫情影响,招人更难了”。 直面疫情,裁人还是招人?HR们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尽管疫情打乱了企业们的招聘节奏,但HR们真的老老实实在家当“咸鱼”吗?疫情之下,HR们都在干什么? 员工充满疑惑,HR浑身是锅 “现在的工作时间是24小时乘7个工作日。“在一家大集团做HR的恩先生,电话中听起来有些疲惫,“疫情带来办公模式的巨大变化,而员工们将对工作的所有疑惑全部推给了HR们。” 恩先生说,由于刚开始实施在家办公且比较突然,所以很多制度、流程都需要HR这边来梳理。年后虽然没有去公司上班,但基本上每天要开八个小时线上视频会议。“有时候,八小时会刚结束,就会有很多员工来咨询。关于打卡、绩效、收入……” “以前咨询集中在发薪前,而现在,因为没有了明显的上下班时间节点,所以员工们真是抄起电话就问你。” 除此之外,疫情期间的HR工作,还包括员工关怀。


0孤月痕0


你好,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说起打工,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对于我们这种没有什么一技之长的人来说,除了能进工厂打工挣点钱,还能做什么呢?谁愿意背井离乡,千里迢迢,跑到外面去打工。只能说老家的条件不允许,城市发展不起来,带不动本地的就业。

作为我们八零后的人来说,上有老,下有小,家里的那点工资根本满足不了日常的开销,只能去发达一点的城市,才能省点钱补贴家用,毕竟发达的城市公司多,选择也相对多一点。

常年在外面打工,自己的那点技能也只有在公司才能发挥出来,被人认可,回家有谁认可你,而且有些行业本来就少,想在家找到对口的太难了。

出来打工,能勉强顶得住家里日常开销,稍微拼点还能存点钱。不出来,生活都成问题,你说到底要不要出来,这是没办法的,等到那天家乡发展好了,我也可以不用出来,不用跑这么远来打工,那该多好吖!



黑马飞哥


一:疫情期间的闭门不出,一方面让人们的行动受限,做出了比如网上买菜这样的事情,一方面长期在家依然满足了生活所需,也在改变人们的思维。比如越来越多的人提到电商,新零售,智能机器人。相信疫情过后,会有更多的人习惯了网上买菜,社区群里团购物品,习惯出门戴口罩😷等。

二:重复21天就会形成一个习惯。同理,人们也接受了多睡,晚睡,懒惰,懒散。休息两天都需要调整,当然休息一个月,肯定需要更多时间的调整。而或许也有人会考虑,不再想回到大城市的繁忙生活里,以身体为第一,以家庭为重,从而不再外出打工。

三:从江苏等地接人返工来看,返工者人数并不多。这也是一次抢人大战。相信这次以后,外出务工的人会减少。待在家时间久了,习惯了这种舒适度,就不再想去外地了。何况,目前的工资差距不太大了。对于普通工作者而言,在家附近也可以找到工作。

四:从疫情的发展,智能科技的投入来看,以后企业会加大智能机器替代人工。这顺应了物联网,5G,人工智能的一次大的推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