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請問大家,你認為怎樣對父母才算孝順?

令兄生活錄


1.陪伴 當兒女都成家後,父母變成了空巢老人,現在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回家看望父母的次數普遍較低,給父母打電話問候,他們也只是報喜不報憂,讓兒女們不用擔心,其實他們心裡比誰都跑著孩子們回家,一桌桌飯菜,一句句嘮叨都飽含了他們的期待,所以常回家看看,陪陪他們。

2.順心 老人這輩子啥都經歷了,上了歲數也不求啥,兒女幸福健康是他們一生的期盼,作為兒女的我們,應該讓父母有一個順心順意的晚年,不要總是用我們的思想去改造他們,畢竟年代不一樣,只要他們開心就好

3.健康 每年給父母安排體檢,儘量讓他們健健康康的,歲數大了還能求啥,父母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不止是他們的幸福,也是兒女的幸福,老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為了父母,為了我們自己,好好孝順他們,願天下父母幸福安康!



偷得浮生半時閒


我認為家長父母最大的心願和安慰就是子女們過得好,父母年齡大了,我感覺對父母最大的孝順就是待在父母身邊,即使結婚了,有孩子了,也不要離父母太遠了。父母在不遠游,我畢業之後也猶豫很久要不要去外地上班,但是我是獨生子女,我從心裡上是特別不願意距離我父母太遠,然而那時候我已經簽了外地的一家公司。我記得我要走的那就好,我爸的心情就特別的不好,父親的愛嘛一直都是比較深沉的,也沒有說什麼。但是我後來才知道媽媽跟我說爸爸在背地裡說過好幾回我要是在身邊多好啊,唉聲嘆氣的[捂臉]。後來過了幾年以後,我決定還是回到自己的城市,待在父母身邊,也是因為這樣我才認識我老公。

後來回想起來我真的不後悔回到父母身邊,雖然是小城市,但是父母在身邊我也比較安心,因為父母會越來越老,也需要子女在身邊。所以我感覺最大的孝順不僅僅是回饋父母的養育之恩,最重要的是在他們最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作為子女的會陪伴在他們身邊[害羞][害羞]



思萌懶坨坨


對父母真正的孝順是什麼?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01

給妹妹買了點營養品,今早準備帶到公司快遞出去。

媽媽看見了,說:“你那麼忙,我幫你去快遞吧。”

“這個忙以後你幫不了,因為快遞公司要求必須在公眾號裡面填寫郵寄信息。”我順嘴說。

“這樣啊……”然後,媽媽半天沒有再說話。

我回頭看了眼媽媽,剛才還笑眯眯的她,臉上的表情有些有些僵硬,寫滿了失落。

我瞬間就意識到自己說錯話了,我用一些她聽不懂的詞語拒絕她,在她聽起來就是自己真沒用,連這點忙都幫不上孩子。

不知道從哪一天開始,逐漸年老的父母,開始面對一個扎心的事實:他們越來越沒用了。

我們工作上的事情,他們聽不懂,自然也給不了建議;

媽媽做的菜,被我們嫌棄熱量太高、太油膩……

甚至,他們還常常幫倒忙,給孩子添亂。

前幾天深圳降溫,我有一件大衣找不到了,翻箱倒櫃了好幾天都沒有結果。

無意中問起媽媽,她說幫我收起來了。

“大衣不能那麼放的,直接掛衣櫃就可以了。”當我看見大衣被疊的整整齊齊,壓在很多衣服下面時,我氣壞了。

本來前段時間乾洗過了,準備天變冷了直接穿,媽媽居然給我疊起來了,大衣變得皺巴巴的。

“和你說過,我的衣服你不用幫忙收拾……”一氣之下,我沒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吧啦吧啦抱怨了一大堆。

起初媽媽還和我解釋,但隨著我不停的抱怨,她解釋的聲音越來越少,直到最後不說話了。

當我以勝利者的心態看她時,我注意到媽媽手足無措的樣子,像極了小時候做錯事情的我,有些懊悔,更多的是惶恐,我的心緊了一下。

有人說,孩子長大的過程,其實是父母“作用”逐步減弱的過程,從嗷嗷待哺的嬰兒,到逐漸成長到能自我照顧,再到後來的經濟能力獨立,我們強大了,父母的作用也衰退了。

以前我們常說,父母是一把傘,為我們遮擋風雨,事實上,成年以後,我們早已在心中與父母調換了位置,我們化身傘,想要為父母遮風擋雨。

但我們卻忽略了,無論我們長多大,即使皺紋爬滿額頭,在父母的眼中,我們永遠是他們的孩子,他們永遠擔心我們吃不好、被壞人騙……

他們時刻準備著,為了保護我們挺身而出。

但我們是怎麼做的呢?

打斷他們的勸告、忽視他們的建議、違揹他們的意願,甚至拒絕他們的關心,有意無意的告訴他們,你們已經沒用了,我不需要你們了。

聽起來是不是很殘忍?

但你和我,幾乎每天都在做。

02

想想平日裡,但凡我們有事情需要爸媽幫忙,無論大小,他們都會很積極,也會格外的負責,很少有推辭,這是為什麼呢?

還有,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那些帶孫子的老人,很享受照顧孫子,陪孫子玩,這又是為什麼呢?

其實,這一切都是因為老人覺得自己還能發揮作用,沒有成為孩子的負擔和累贅,心裡就會很開心。

之前在網絡上看過一個故事,說一個公司的老總,經常用輪椅推著腿腳不便的母親去菜市場買菜,還讓老太太替他講價,買好菜之後,聽著老太太的嘮叨回家。

而他的資產,其實可以把整個菜市場買下。

可為什麼還要為老太太砍下那一兩塊錢而高興呢?

因為他想讓腿殘在家的媽媽覺得自己“有用”,兒子還需要她。

這個故事也讓我想起了小時候的鄰居李叔叔,他和當時已經70多歲的母親生活在一起。

他有個我很討厭的習慣,就是每年冬天,他中午都要趕回家,讓他媽媽給他煮餃子吃。

更鬱悶的是,他還經常帶單位的同事一起來家裡吃餃子。

新疆的冬天溫度都是零下,包好了餃子,直接放在院子裡就會冷凍,吃的時候拿進去直接煮,大自然就是我們的天然冰箱。

所以每年一入動,李叔叔的母親就開始包餃子,幾乎天天都能看見她把餃子送到院子裡的身影。

“太不孝順了,奶奶那麼大年紀了還要給他做飯。”每次看見李叔叔,我都偷偷向媽媽吐槽。

因為這個原因,我和妹妹們都不愛搭理李叔叔。

有天,碰巧聽見李叔叔和他同事的一段對話。

同事說,你老媽年紀這麼大了,你就別折騰他了,你在單位食堂吃點不就行了?

“她好強,這幾年身體不行了,唯一可以幫我的就是包餃子了。”李叔叔點了一根菸,眼睛望向了遠處。

當時我自然是聽不懂李叔叔話裡的含義的,但直覺告訴我,李叔叔並不像我理解的那樣不孝順。

後來,老人家癱瘓了,記憶中李叔叔還會將擀好的餃子皮和餡端到媽媽面前,讓她給他包餃子。

今天回憶起來,其實李叔叔才是真的孝順。

正所謂百孝不如一順,百順不如一用,讓父母永遠感到自己有用,還能給孩子幫忙,而不是一個讓人操心的累贅,這才是讓他們晚年快樂的支柱。

03

老年心理學認為,老年人最大的心理變化是時常會有孤獨感和隔離感,表現在日常生活中就是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感,進而產生深深的失落。

在醫學上,針對老人有專業的心理護理,但專家依然認為,家庭的和睦是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基礎。

當人逐漸年長,會感到恐慌,如果子女給父母安排一點事情做,會緩解身體的衰老帶給他們的恐懼。

記得有個電視劇裡有這樣的情節,兒子大學畢業在城裡買了房,娶了媳婦,媳婦生了孩子,老人坐火車給兒子媳婦送來了一大筐土雞蛋,說可以幫媳婦補身體。

做兒子的,一方面抱怨老人何必這麼辛苦,土雞蛋城裡也能買到,一面強調媳婦只吃某某牌子的土雞蛋,硬是讓老人把雞蛋帶回去,說是讓他們自己補補身體,老人失落而歸。

其實,那一刻,兒子拒絕的不僅僅是一筐土雞蛋,而是斷絕了老人想為兒子做點什麼的權力,讓老人傷心失望的是,他不再被兒子需要。

有家在農村的父母,大老遠給城裡的孩子送幾十斤臘腸,亦或者是親手做的煎餅,可大多數兒女都勸誡父母不要再折騰自己,說這些東西超市、菜場都可買得到的。

想想子女也應該如此,父母辛苦了大半輩子,將我們養大,總得過些清閒的日子,不應該再為已長大的我們操心。

而且,我們從小到大被灌輸的思想也是長大了,就不應該再依賴父母,不應該給老人添麻煩,尤其是不想讓他們再幫我們做一些事情,害怕他們受苦受累。

於是,我們將父母“趕”出廚房,自己做飯給他們吃,但這樣做的結果是,他們覺得自己或許沒有用了。

據官方調查,老年人都渴望在有生之年,能夠再為社會多做一些工作,而大部分老人,能做的就是帶孫子、幫子女分擔家務等,這會對他們的身心健康有所幫助。

畢竟我們也為人父母,由己推人,在沒有老到完全不能動之前,每個人都希望再為孩子盡一份薄力,而不是成為一個混吃等死的老人。

我媽常說:“現在我還能幫你做飯、帶孩子,等老了,最怕自己沒啥用,成為你的負擔了。”

這話聽起來多少有些心酸,卻是一個扎心的事實。

很多老人家之所以不願意和兒女住在一起,就是覺得自己幫不忙,始終是客人,感覺不自在。

所以,從今天起,嘗試著給爸媽一些機會,哪怕做的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哪怕他們會添亂。

因為真正的孝順,就是讓爸媽覺得他們依然被我們需要,依然有用,他們對你對你的家,很重要。

04

很多時候,我們都在想,為什麼我們給了爸媽好的生活,似乎他們並不開心呢?

尤其是我們問他們還需要什麼,他們的回答永遠都是:什麼不缺,而且語氣裡,還有一絲客氣。

為什麼我們越是想讓父母幸福,越是給予好的物質基礎,他們距離我們越來遠呢?

其實,我們的做法不是真的孝順,只是讓他們本就無事可幹的晚年變得更寂寞。

據調查,從1990年開始,中國農村老年人自殺率已從20年前的千分之一上升到現在的千分之五,比成年人更為嚴峻,其中孤獨是老年人自殺的首要原因,其次才是疾病和貧困。

而老人的孤獨,主要是由於孩子不再需要他們而造成的。

由此看來,給老人提供好的物質條件並不能確保他們晚年的幸福,唯有讓老人覺得自己還有用,內心真正的愉悅才是讓他們健康長壽的秘訣。

那麼,身為兒女,怎麼做才能讓父母覺得自己還有用呢?

首先,接受父母對我們的照顧和幫助

每年春節回家,父母最開心的就是做一大桌子菜,然後看著我們吃完,那一刻,父母會覺得孩子還在身邊,沒有離開,也會為自己還能給孩子做他愛吃的飯而驕傲。

朋友小劉說,每次回家,他都要裝的像小時一樣大口吃飯,哪怕早就沒了從前的胃口,因為他知道那是母親唯一可以在兒子面前自豪的東西。

小劉有次無意中說老家的紅薯好吃,結果,他時不時就會收到父母託人帶來的幾麻袋紅薯。

而為他做這一切,小劉的父母非但不覺得麻煩,還很享受。

所以,接受父母對我們的幫助和照顧,適當的也向父母尋求幫助是對父母最好的孝順。

其次,教會父母使用流行的科技產品

現在的社會發展很快,幾乎每天都有新鮮事物出現,尤其是科技類的產品。

而如果能及時教會父母使用流行的科技產品,會讓他們覺得自己緊跟著時代的潮流,並沒有被這瞬息萬變的時代淘汰。

很多人都擔心父母學不會,其實大多數父母,雖然年紀大了卻並不算老,他們有基本的學習能力,也有不脫節於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的渴望,所以,我們不要低估父母的學習能力。

以我父母為例,他們之前用傳統的老人手機,只會接電話,後來我們給他們買了智能手機,起初我還擔心父母學不會,結果,我們演示了幾遍,他們就學會了。我們建立了家庭微信群,大家有照片就會發到群裡,父母也能在第一時間看見。

其實,有時候我們只需要多一點點的耐心,就能很大程度上讓他們感受到我們的孝心。

最後,讓父母有尊嚴的老去

尊嚴這個詞我們經常提,但我們都是在努力維護自己的尊嚴,其實,父母的尊嚴更需要維護,尤其是在我們面前。

你留心就會發現,現在很多老人和孩子說話都很小心,其實,當父母小心和你說話時,就已經沒了尊嚴。

任何時候,父母都是長者,我們要尊重他們,不要對他們出言不遜、指手畫腳,更不能給臉色。

讓父母有尊嚴的老去,除了平日裡尊重老人,更重要的就是讓父母老人所依。

11月24日,浙江一位六旬老人,被發現死於家中。然而關於他是怎麼死的、什麼時候死的,無人知曉……

這樣的悲劇幾乎每天都在發生,這些老人就這樣悄無聲息毫無尊嚴的離開了人世。

所以如果條件允許,當父母年長,我們應該盡力照顧好父母而不要讓他們獨居,即便不能一起住也要經常前去照看、打電話報平安。

愛父母,讓他們尊嚴的享受快樂的老年時光,不是我們所想給予的,是他們想要的,那就是讓他們覺得自己還有用。

希望我們的父母都健康長壽,開心快樂。


剪劇集


一說到孝順,很多人都覺得給父母好的生活就是孝順了,其實孝順不單單隻包含物質生活,更高層面上應該是精神上的,比如陪伴。現在的年輕人工作都很忙,除了工作以外的時間,其實很多年輕人都沒有給予父母陪伴的時間,因為更多的時間花在了跟朋友聚會,玩手機上面。每年春節回家過年,很大一部分朋友都是忙著跟小學初中高中同學的聚會,本來春節假期就只有短短几天,除了參加各種聚會和玩手機以外,大家幾乎沒有坐下來好好的陪伴過自己的父母。還有一些朋友,特別是男性朋友,在外工作也經常不跟父母聯繫,遠在老家的父母特別希望自己的兒女能夠經常給他們打電話,其實接到電話的他們只是想知道自己的子女在外是否平安。所以,我認為的孝順除了讓父母過上更好的生活以外,還應該多在工作之餘多多跟他們聯繫,多點關心和陪伴,這樣他們才能幸福的安度晚年。


cheryl香


我眼中的孝順(針對工作中的人來說)

1.如果不在父母身邊,經常打電話,或者是定期打電話。因為你工作很忙,父母可能不敢或者不好意思去打擾你,定期打電話可以讓父母放心。電話聊聊自己身邊事,聊聊家裡發生的事。 我們知道工作與客戶要有粘性關係,與自己的父母也要有粘性關係。可能我們的交際圈越來越廣,但是他們眼中可能只有我們。

2.父母的生日,父親節,母親節,三八婦女節這些特殊節日,可以買份禮物。父母不在乎禮物的貴重,卻在意你的心意。這是他們養了十幾二十幾年的娃娃們的心意。 一年一兩次來點貴重的禮物也是可以的,貴重的禮物可以告訴他們,你現在工作很好,有能力購置,也會讓他們放心。

3.節假日回家陪陪父母。其實假期父母是盼望你回家的,惦記著你。雖然你不回去他們也會理解你,但是也會有失望。

4.定期帶父母去醫院檢查身體,年紀大了,身體健康最重要。

5.有機會有條件帶著爸媽去旅行。



視頻分享正能量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孝敬父母有很多時候,其實也是很難的,很難做到兩全其美,現在人生活節奏和以往不一樣了,有很多時間陪父母身邊有時很難做到。很多是給了金錢,沒時間。給了時間沒金錢。更甚者即沒時間也沒錢。孝敬父母既要多陪伴,又要有錢用,還要有耐心。人到中年一家人的生活都要考慮,孩子要管,工作要做,夫妻也要理解經營。能用到老人身上的精力四分之一。做為上一代老人不明白現在的現實生活。也不適應現實生活,覺得辛辛苦苦把孩子拉扯大付出太多。其實很多不是孩子不孝順,是力不從心。從理論上來說,小孝是傳承,大孝是超越。傳承其實就是守護陪伴多一些,超越是事業為重,四海為家,哪有陪伴,只是金錢多些吧了。這些其實心中都有父母,只是身不由己。其實現實生活父母孩子都要適應現在的生活節奏,孩子把父母生活安排好,理解孩子出去打拼,四海為家。有錢了,多出點力。出力了,再出點錢。多從父母角度出發。畢竟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希望子女能平衡好,就是盡孝了。


食為天14


報告孝敬父母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而要體現在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上,。孝敬父母,要從小事做起,要正確區分孝敬在不同場合的具體要求,並按這些要求去做。孝敬父母表現在方方面面。愛父母,心裡想的父母,理解,關心父母;行動上幫助父母,為父母分憂;努力學習,積極上進,讓父母高興……這些都是孝敬父母的表現。 親情是一個人善心、愛心和良心的綜合表現: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經地義的美德,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歷來受到人們的稱讚。試想,一個人如果連孝敬父母,報答養育之恩都做不到,誰還相信他是個"人"呢? 又有誰願意和他打交道呢? 《新三字經》裡有一句:"能溫席,小黃香,愛父母,意深長。"其中提到的小黃香 漢代湖北省一位孝敬長輩而名留千古的好兒童。他九歲時,不幸喪母,小小年紀便懂得孝敬父親。每當夏天炎熱時,他就把父親睡的枕蓆扇涼,趕走蚊子,放好帳子,讓父親能睡得舒服;在寒冷的冬天,床蓆冰冷如鐵,他就先睡在父親的床蓆上,用自己的體溫把被子暖熱,再請父親睡到溫暖的床上。小黃香不僅以孝心聞名,而且刻苦勤奮,博學多才,當時有"天下無雙,江夏黃童"的讚譽。 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關心和愛護是最真摯最無私的,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永遠也訴說不完的:吮著母親的乳汁離開襁褓;揪著父母的心邁開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兒歌聲中入睡,在無微不至的關懷中成長;災災病病使父母熬過多少個不眠之夜;讀書升學費去父母多少心血;立業成家鋪墊著父母多少艱辛。可以說,父母為養育自己的兒女付出了畢生的心血。這種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間最偉大的力量。 如果人類應該有愛,那麼首先應該愛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談到愛他人,愛集體,愛社會,愛祖國......孝敬父母,不但要很好地承擔對父母應盡的贍養義務,而且要盡心盡力滿足父母在精神生活、情感方面的需求。特別對年邁的父母,更要精心照顧,耐心安慰。就說現在城市裡的大多數老人,雖然兒孫滿堂,在生活上不愁吃穿,不缺錢花,但是孩子因為工作的緣故幾乎都不在身邊,平時恐怕很少見面,所以,在他們的感情上最渴望的是能與所有的親人團聚。不是有首歌中唱到"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幫媽媽捶捶後背,揉揉肩,老人不求子女為家做多大貢獻,只求個平平安安,團團圓圓! 所以將來不管我們走到哪裡,都要記著爸爸、媽媽;而且更要趁現在在他們身邊的時候,多孝敬他們。留意自己的父母 如果你在一個平凡的家庭長大;如果你的父母還健在管你有沒有和他們同住;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媽媽的廚房不再像以前那麼幹淨;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家中的碗筷好象沒洗乾淨;如果有一天,你發現母親的鍋子不再雪亮;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親的花草樹木已漸荒廢;如果有一天,你發現母親煮的菜太鹹太難吃;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經常忘記關瓦斯;如果有一天,你發現老父老母的一些習慣不再是習慣時......,就像他們不再想要天天洗澡時......;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不再愛吃青脆的蔬果;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愛吃煮得爛爛的菜;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喜歡吃稀飯;如果有一天,你發現他們過馬路行動反應都慢了;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在吃飯時間他們老是咳個不停,千萬別誤以為他們感冒或著涼,(那是吞嚥神經老化的現象);如果有一天,你發覺他們不再愛出門...; 如果有這麼一天,我要告訴你,你要警覺父母真的已經老了, 器官已經退化到需要別人照料了,如果你不能照料,請你替他們找人照料,並請你請你千萬千萬要常常探望,不要讓他們覺得被遺棄了。每個人都會老,父母比我們先老, 我們要用角色互換的心情去照料他,才會有耐心、才不會有怨言。當父母不能料理自己的時候,為人子女要警覺,他們可能會大小便失禁、可能會很多事都做不好,如果房間有異味,可能他們自己也聞不到,請不要嫌他髒或嫌他臭,為人子女的只能幫他清理

查看全部8個回答

成龍:高爆率真傳奇,上線送VIP,無限轉職,一秒三刀,刀刀光束!

00:25

星王超變版

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怎樣才算是做到孝順父母?

我們要學會感恩,孝道就是感恩。感恩是一種力量,感恩是一種責任,感恩是一種義務!感恩是我們民族的美德。百善孝為先.首先要善待老人.我認為,只有精神物質兩方面都讓老人滿足,做兒女的才是真正盡到了孝心。因此,在生活中,子女要儘量順從老人,與老人交心,使老人精神得到撫慰。在物質上也要儘量滿足老人的需求,讓老人的衣食住行都得到保障.老人們都希望子女找點空閒,找點時間,帶著孩子常回家看看。老年人在子女的孝心需求方面,其精神層面的需求更勝於物質的需求,所謂精神需求就是希望子女多與自己溝通、交流,使自己的生活充滿親情。此外,老年人還需要子女的尊重和善待。在生活中,老年人都希望子女能充分尊重自己的生活選擇。所以說,做子女的要處處尊重老人,甚至是老人的一些缺點,子女也要多寬容和諒解。

43 瀏覽15722017-11-27

怎樣學會孝敬父母?

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撫育我們成長,給了我們人世間最偉大最無私的愛。在我們成長的路途中,每一步都包含著父母的心血和辛勞。寒冷時,父母給予我們溫暖;困難時,父母是我們堅實的後盾;生病時,父母不分晝夜地照顧我們。我們長大了,父母卻老了;在生活中,我們是越來越能幹了,而父母越來越吃力了。子女的成長是以父母的衰老換來的,所以,父母對子女的愛是一個人一輩子都無法償還的。 在三國時,有一個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從小就喪了父親,家裡十分貧寒,母子倆相依為命。長大後,母親年紀老邁,體弱多病。不管母親想吃什麼,他都想方設法滿足她。一天,母親病重,想吃竹筍煮羹,但這時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風雪交加,哪來竹筍呢?他無可奈何,想不出什麼好的辦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覺得全身發熱,風吹過來也是熱的。他睜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轉青了,再仔細瞧瞧,周圍長出了許多竹筍。他的孝心感動了天地。他把竹筍讓母親吃了,母親的病就好了。 可見,孟宗為給母親找竹筍,孝心感動了天地,他正是從點滴做起,去孝敬自己的母親。 目前有很多中學生都對父母抱有很大的依賴思想,其中有大部分只知道向父母索取,覺得這些都是天經地義,卻忘了原本應該具有的孝敬之心。反而為自己的行為找來不少的理由:“我還沒有立業,等我有錢了我再好好孝順父母!”“我還小,能為父母做什麼呢?”……其實,這些想法都是錯誤的。孝是發自於內心對父母的情感的外在表現。只要心中有感恩之心,就能以任何形式表現出來。孝心,不分國界,不分年齡,不分貧富,惟一的區分就在於一顆心的投入。所以,中學生們不要為自己找任何的藉口,在生活中要經常設身處地的為自己的父母著想,為他們盡一份自己的孝心,讓你的孝心變成一種習慣,一種快樂,真誠地去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 孝心就在點滴中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孝心,不是幾件漂亮衣服、家電或營養品,是要你給父母帶去溫暖。孝心,不是幾個保姆就能代替的,是要你與父母心與心的溝通,給他們帶來真正的快樂。一個微笑、一個擁抱、一杯熱水、一頓晚餐、一盆洗腳水……都足以讓父母感到欣慰,孝心就這樣蘊含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 《二十四孝》概述了我國古代二十四位著名孝子的孝行故事,其中記錄了一則“戲綵娛親”典故。大致的意思是說:在古時周朝有位叫老萊子的人,天性純真對他的父母也特別孝順。自成年後,就親自照顧父母的日常起居,給父母做飯時,總是選擇甜美適口又易於嚼碎的食物;給父母居住的地方,總是親自查看力爭做到溫暖舒適;給父母穿的衣服,他總是洗乾淨後,疊好了放在老人的床頭;在孝順兒子的細心照顧下,兩位老人的身體和心情一直很好,他們快樂地享受著晚年的福壽。 因為有父母在,雖然老萊子已經七十多歲了,但從來都沒有感覺到自己大。有時候,老萊子為了讓父母親享受那種膝下承歡的感覺,還特意穿著五彩斑斕的花衣服,學著小孩子的樣子在父母的周圍故意調皮玩耍,想盡辦法讓父母開心。有一次,老萊子挑著一擔水走到屋裡,看到父母坐在那裡半天不做聲,好像很不高興的樣子。於是,他便假裝腳下不穩,一下子摔倒在地,並且假裝摔疼了,坐在地上哭鬧起來,口裡還說著,父母對他一點都不關心、也不心疼他,於是越發哭得厲害了。父母一看他這個樣子,連忙過來扶他,母親連忙掏出絹帕給他擦淚水,哄他站起來,他也就順勢跳起來告訴父母沒有事情,母親見狀,笑著說:“你這個壞孩子,就知道逗我們開心。”那一刻,他的父母親都感覺回到了幾十年前他們自己年輕的時候。 老萊子對父母的這份孝心,值得每個人學習。故事告訴中學生們:孝心,要從點滴開始。對於你們來說,“孝心”這個詞可謂高深莫測。很多中學生們都誤解了它的含意,一味追求如何給父母買禮物;認為讓父母過上好日子才是孝心。其實,孝心完全可以身體力行。孝敬父母,不需要你為父母置辦豪宅名車,不需要你為父母做山珍海味……孝心表現在生活的點滴之中,舉手投足之間。中學生同樣可以做到,你對父母的每一個微笑,每一句關心的話,每一個努力得來的成績對錶現了對父母的孝心。更多父母在乎的是子女的孝心,而不是子女的具體的孝行。孔子說:“事君,致其身;事父母,竭其力。”事奉父母,盡心竭力而已。也許因你一句誠心誠意的話,或是主動的幫忙做些家務,他們也會暗自高興;晚上給父母打一盆洗腳水,給父母做做按摩,給父母講講身邊發生的事情,和父母分享自己的快樂……這些看似很平凡的事情,都足以讓父母在夢裡笑了。 從心開始,孝心堪敬 有父母在身邊的人是幸福的,向父母表達一份自己的孝心,那是一種福氣,有多少人想表達對父母的孝心的時候,卻沒有了這樣的機會,一句“樹欲靜時而風不止,子欲養時而親不待”,讓多少人慾哭無淚!孝心,要從心開始。 “天仙配”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相傳董永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因生不逢時,為了避免戰亂於是遷居至安陸(今屬湖北省)。後來,他的父親病故,他沒有錢安葬,就賣身到一個富家為奴,為父親賺取安葬費用。有一天,他在槐蔭下遇到一個貌若天仙的女子,此女子自稱無家可歸,於是二人便以槐樹為媒,共結連理。二人回到富家,女子用了一個月的時間織出了三百匹錦緞,為董永贖身。董永換回了自由身,便攜女子返家,走到槐蔭時,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本是玉皇大帝的七公主,奉命下界來幫助董永還債,說完就凌空而去。從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雖是一個傳說,可董永的孝行卻被世世代代的人傳頌。正是這種精神為人們所感動,是啊,他可以為已經亡故的父親賣身為奴,為什麼現代的人就不能對父母多盡一點孝心呢?如果一個人對養育自己的父母都不喜愛,那他還能愛誰呢?這樣的人就是人渣,只能被人嗤之以鼻,被社會淘汰在一些黑暗的角落。其實父母要的並不多,他們只是希望在晚年的時候老有所養,希望兒女都能生活的幸福。可是有的時候連這麼低的要求也得不到滿足。 現在的中學生們很容易忽視生活中的小細節,然而正是這些微小的關愛演繹了一幕幕感人的畫面。中學生們要明白孝心並不是用嘴說出來的,要把孝心融入到生活的點滴之中,讓父母感受到你對他們的愛。如果能一天天持之以恆的堅持下來,將是對父母孝心的最好體現。中學生朋友們,從現在從此刻做起,多為父母做點事,盡孝心。不一定非要等到你有成就了,要知道,或許那個時候他們都已不在。 人際交往心理輔導: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每一箇中學生必備的道德品質。願大家都有一份孝心,把關心照顧父母的事記在心上,體現在日常的生活中,不要讓曹雪芹筆下的“好子歌”千古傳唱:“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4 瀏覽362019-02-01

怎樣做才算孝敬父母?

孝順是對父母最大的尊重!我們要學會感恩,孝道就是感恩。感恩是一種力量,感恩是一種責任,感恩是一種義務!感恩是我們民族的美德。百善孝為先.首先要善待老人.我認為,只有精神物質兩方面都讓老人滿足,做兒女的才是真正盡到了孝心。因此,在生活中,子女要儘量順從老人,與老人交心,使老人精神得到撫慰。在物質上也要儘量滿足老人的需求,讓老人的衣食住行都得到保障.老人們都希望子女找點空閒,找點時間,帶著孩子常回家看看。老年人在子女的孝心需求方面,其精神層面的需求更勝於物質的需求,所謂精神需求就是希望子女多與自己溝通、交流,使自己的生活充滿親情。此外,老年人還需要子女的尊重和善待。在生活中,老年人都希望子女能充分尊重自己的生活選擇。所以說,做子女的要處處尊重老人,甚至是老人的一些缺點,子女也要多寬容和諒解。作為兒子,小時候一直不理解父親的愛,總覺著自己沒有享受父愛。父親老了,一輩子脾氣冷倔,我到現在都怕他。 父親啥時都是冷冰冰的,可他把對子女的愛深深埋在心裡。 記的在上小學的時候學過這樣的課文.......「樹欲靜而風不停,子欲養而親不待」,當我們因為求學離家在外,之後又因為工作,又或因為成家、養育子女種種原因,無法抽空回鄉看望父母時,卻忘了,父母已一年比一年更加衰老了。 似乎,人生總也有忙不完的事,在一推再推之後,能奉養父母的時間,也隨之流逝。丘吾子的悲傷,誰能真正體會到呢?少年離家,可至年老回來時,一踏進家門,卻再也見不到父母了!錯過了奉養父母的機會,是人生多大的遺憾,逝去後,怎麼能追得回來呢? 《論語》有云:「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當父母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上會有越來越多的不便,此時,正是需要我們在身邊照顧的時候。記得有一位女士,因遠嫁外地很少回家,有一次她回家時,卻發現年老的母親走路一跛一跛的。一看才知道,原來,母親因為年紀大了,無法彎下腰來剪自己的腳指甲,使得指甲長得太長而嵌入肉裡,造成流血、流膿。當女兒看到母親這雙受傷的腳時,不禁難過得哭了,母親多麼需要她的照顧啊!於是從此,她每週都會回來看望母親一次,為母親泡腳、剪腳指甲。 在我們小的時候,需要父母的照顧才能長大;可當父母年老需要我們照顧時,我們能否也陪在他們身邊,像當初他們照顧我們一樣,幫他們穿衣,給他們蓋被子,為他們剪指甲,挽著他們一起散步…… 時光易逝,在我們還有機會盡孝時,莫要再等待,丘吾子的遺憾警示我們:行孝不能等! 父親啥時都是冷冰冰的,可他把對子女的愛深深埋在心裡。 希望父親健健康康,父親健在,那是兒子的福氣! 世間一切有因必有果,正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做兒子的遲早也要做父親,自己早已經做了父親,只有做兒子的孝敬自己的父親,才能為自己的兒子做出榜樣,等自己老了,才可享受到兒子的孝敬。人不要以為在姊妹中,自己為父母做的多了是吃虧,其實那是佔了大便宜。不信你看,那些不孝之子老來的下場吧!你孝順父親,你的兒子將來也會孝順你!這才是真正的報應! 願天下的兒子都做個孝順兒子,願所有的父親老有所養,平安幸福........ 這就是代溝。代溝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它阻礙了代與代之間思想、感情和生活上的交流和溝通。代溝是怎麼產生的?怎樣消除或減輕兩代人之間的代溝呢?長輩與晚輩,生長的年代.所處的環境.接受的教育不同.在各自的生活圈裡活動,接觸的人和事各有不同,思想和行為形成一定的差別。如果這種差別不加以修補肆意讓它擴大,兩代人之間的那堵無形的牆將愈積愈厚,誤會也越發容易發生。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世代隔閡,套用一句現代語言,即所謂“代溝”。“代溝”是一種很正常的社會現象,是在時間上不可避免的一個歷史事件,同時它又是一個生物事件。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老一輩人和咱們這些新興人類有著不盡相同的社會經歷,歷史發展了,人們所處的社會環境、社會任務必然有所不同;一個人由青年到老年,生理上的變化也必然帶來心理上和行為上的變化。 面對代溝,不要回避,要迎刃而上。生活中的代溝,其實可以不必計較,所謂青菜蘿蔔,各有所愛。而思想上的代溝,需要在溝通中進行碰撞,在碰撞中取得個性的共振。兩代之間不能傷感情,不然,不但無法溝通,而且會加深隔閡。 及時溝通:交談是最好、最直接的溝通方式,父母應主動創設談話情境、營造交流氛圍,多與子女“以心換心”。這種交談必須建立在雙方平等的基礎上,父母最好是以朋友的身份參與其中,切忌用封建家長式的態度,居高臨下地訓斥孩子,否則會使彼此間的距離感增強。你也不要太計較父親的責怪。妻室那也是以種關心。只是方法不對罷了。如果不是愛,他怎麼不去斥責鄰家的孩子。多體諒,多理解。作為兒子,小時候一直不理解父親的愛,總覺著自己沒有享受父愛。父親老了,一輩子脾氣冷倔,我到現在都怕他。 父親啥時都是冷冰冰的,可他把對子女的愛深深埋在心裡。 記的在上小學的時候學過這樣的課文.......「樹欲靜而風不停,子欲養而親不待」,當我們因為求學離家在外,之後又因為工作,又或因為成家、養育子女種種原因,無法抽空回鄉看望父母時,卻忘了,父母已一年比一年更加衰老了。 似乎,人生總也有忙不完的事,在一推再推之後,能奉養父母的時間,也隨之流逝。丘吾子的悲傷,誰能真正體會到呢?少年離家,可至年老回來時,一踏進家門,卻再也見不到父母了!錯過了奉養父母的機會,是人生多大的遺憾,逝去後,怎麼能追得回來呢? 《論語》有云:「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當父母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上會有越來越多的不便,此時,正是需要我們在身邊照顧的時候。記得有一位女士,因遠嫁外地很少回家,有一次她回家時,卻發現年老的母親走路一跛一跛的。一看才知道,原來,母親因為年紀大了,無法彎下腰來剪自己的腳指甲,使得指甲長得太長而嵌入肉裡,造成流血、流膿。當女兒看到母親這雙受傷的腳時,不禁難過得哭了,母親多麼需要她的照顧啊!於是從此,她每週都會回來看望母親一次,為母親泡腳、剪腳指甲。 在我們小的時候,需要父母的照顧才能長大;可當父母年老需要我們照顧時,我們能否也陪在他們身邊,像當初他們照顧我們一樣,幫他們穿衣,給他們蓋被子,為他們剪指甲,挽著他們一起散步…… 時光易逝,在我們還有機會盡孝時,莫要再等待,丘吾子的遺憾警示我們:行孝不能等! 父親啥時都是冷冰冰的,可他把對子女的愛深深埋在心裡。 希望父親健健康康,父親健在,那是兒子的福氣! 世間一切有因必有果,正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做兒子的遲早也要做父親,自己早已經做了父親,只有做兒子的孝敬自己的父親,才能為自己的兒子做出榜樣,等自己老了,才可享受到兒子的孝敬。人不要以為在姊妹中,自己為父母做的多了是吃虧,其實那是佔了大便宜。不信你看,那些不孝之子老來的下場吧!你孝順父親,你的兒子將來也會孝順你!這才是真正的報應! 願天下的兒子都做個孝順兒子,願所有的父親老有所養,平安幸福..這也到出了人的內心感觸



俠路人生


是誰讓我們赤裸裸的來到這個世界上,是父母;是誰讓我們衣食無憂的生活這,是父母;是誰在我們最需要她們的時候陪伴在我們的身邊,是父母。

當她們已滿頭白髮,滿臉皺紋,帶著老花鏡,走路一瘸一拐時,我們在哪裡,我們是不是應該陪在她們的身邊。

大家都聽過“常回家看看”這首歌吧!

找點空閒,找點時間。

領著孩子,常回家看看。

帶上笑容,帶上祝願。

陪同愛人,常回家看看。

媽媽準備了一些嘮叨

爸爸張羅了一桌好飯

生活的煩惱跟媽媽說說

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談談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

哪怕給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碗,

老人不投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

一輩子不容易就圖個團團圓圓

…………

通過這首歌,其實父母親要的孝順很簡單。

由於現代年輕人的生活壓力都很大,忙於工作,沒時間等一系列。我們何嘗不像“常回家看看”那首歌所唱的經常回家陪陪她們,她們都很高興,很開心。

孝順就那麼簡單,陪陪父母,聊聊天,捶捶背揉揉肩,洗洗碗刷刷鍋……人老了,就圖兒女可以常回家看看。


兩個兒子的康康


為父為母為子女,父母的一生努力,勤懇,忘我工作,似心傾力都是為了兒女成長與幸福!兒女長大了,父母卻年老了,兒女也工作,成家立業了。作為兒女,我們要多同父母聯糸,彙報自己工作,事業情況,打電話年節問安,經濟條件許可,給點錢,賣點禮物,多關心父母喜好,如飲灑,飲茶或喜歡旅遊帶他們去遊歷,總之平時,平常多聯糸,以慰父母之心。可憐天下父母心,天下父母犖掛兒女,兒女也應時常問候為好。


說小不大


我個人認為,孝順父母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有以下幾點

第一所謂孝順,你就得順著,不能直接頂撞,即便他們的觀點和做法不對,對於老人的言行舉止我們不必太認真

第二就是要保證老人的吃穿住行,這是最簡單的也是最重要的,有些不孝子女就偏偏讓他們的父母在晚年需要照顧的時候沒地方去,吃不飽穿不暖的,這是最可惡的行為

第三就是陪伴,那首歌唱的好啊,帶著孩子常回家看看,幫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幫爸爸捶捶背,揉揉肩

第四呢也很重要,那就是好好說話,有些兒女心情不好了就對老人喊啊,吼啊,各種發洩,他們是你的恩人,沒有他們就沒有你的今天,做老人的不求你給他們榮華富貴的生活,他們只求兒女的好言好語,這樣他們才會開心,才會長壽,這樣也算是兒子對父母最基本的孝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