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信息爆炸,汉字优势尽显,汉语会成为我们领先西方的重要工具吗?

讲道理的围棋


一种文字重不重要,是该种文明的实力决定的,谁实力强谁的文字就最重要,古时东亚以汉字为重要,大航海时代以葡萄牙语,西班牙语再到英语为重要,所以实力决定一切。


来龙去脉305


汉语真的很好,很简洁,但是汉语真的太难了。我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本人也是二十多年年前的大学工科生,文字功底差一点,但是也不会太差,要不真考不上大学。二十多年前,我在工作中,就是想不明白机器铭牌的复位什么意思。我的印象中有张勋复辟帝位,黄帝复位,难道机器也要当皇帝,要复位?我百思不得其解,去问其中一个领导,那个领导也是傻逼,他哈哈大笑,用手在空中撮几下,嘴里说,复位都不知道,就按一下嘛。我当然知道用手按一下按纽就是复位了,可是我还是不明白这个复位代表了什么,无法解释什么是复位,机器复什么位。我一直在脑子里想这个问题,为什么按一下就是复位?复的什么位。直到有一天,我忽然在复位下面看到英文铭牌RESET也就是复位,我突然就明白了,因为英语很直白,RE 是重复,SET就是设置,RESET就是重新设置,也就是让机器回复到初始原位。但是汉语却想了好多天,这是亲身经历。我小时候语文没有学好,让大家见笑了。


猎人147605127


英语怎么解释:瞧、瞅、观、盼、望、眺、瞰、顾、睹、见、瞟………

英语怎么解释:“捉”“挑”“赶”“拎”“抬”“提”“挎”“握”“背”“端”“挽”“勾”“拉”“拽”“扯”“夹”“顶”“捎”“捏”“拿”“举”“抓”“搭”“扛”“携”“披”“戴”“穿”“抡”“拔”“拨”“持”“拖”“托”“驱”“投”“捡”“揭”“倒”“扎”“扣”“抠”“钓”“钩”“拥”“插”“采”“吊”“摸”“咬”“叼”“把”“含”“装”“填”“捕”“折”“掩”“捅”“推”“抱”………

英语又怎么解释:炒、爆、熘、炸、烹、煎、贴、烧、焖、炖、蒸、汆、煮、烩、炝、拌、腌、烤、卤、冻、拔丝、蜜汁、熏、卷、滑、焗………

英语又是怎么解释:曾祖父、曾祖母、外曾祖父、外曾祖母、岳祖父、岳祖母、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姑爷爷、姑奶奶、舅爷爷、舅奶奶、姨爷爷、姨奶奶、伯父(大爷)、伯母(大娘)、叔父、婶母、姑妈、姑父、舅舅、舅母(妗子)、姨妈、姨夫、表舅父、表姨妈、堂兄、堂嫂、堂弟、堂弟媳、堂姐、堂姐夫、堂妹、堂妹夫、公公、婆婆、岳父(丈人)、岳母(丈母娘)、大伯、嫂嫂、叔子、弟媳、姑姑(大姑子、小姑子)、 姑爷、大舅子、小舅子、大姨子、小姨子、内姑母、内姑父、内舅母、内舅父、表姐、表姐夫、表妹、表妹夫、表哥、表嫂、表弟、表弟妹、姻家父、姻家母、姻兄、姻嫂、姻弟、姻弟媳、妯娌、连襟………


桃子爷


不得不说,汉字在信息时代尽显简便明晰准确的优势。这样表述也许不直观。试着用智能机输入比较两种文字写作速度,大体可以看出高下。

我习惯汉语拼音输入,每分钟可以出30~40个字。这个速度不是很快,但对于一个退休的眼神不好的人来说还算可以。

个人总结起来,智能机输入,汉字有三个优势。

一是出字连词快。输入w,出现一串声母为w的常用字。点“我”,立即跳出“们”,两秒就能完成。单个单词比不出高低,“我们”对“wu”,应该是打英语快,可出句子,英语就不行了。比如“好好学习天天向上”。study hard and make progress every day。明显英语就烦很多。

二是汉字表达准确,直接达意。比如挤公交不小心踩到别人脚,说声“对不起”基本就可以获得对方谅解。英语比较烦,一个道歉就有很多种,程度很难把握。道歉在英文中有多种表示方法,主要的词有三个:“apologize”、“sorry”和“regret”。一般认为,最正式的是“apologize”;其二是“sorry”;语气最弱的是“regret”。用不好就容易造成误会。

三是信息量大。一个四字成语,背后藏有一段历史一个故事,比如中美两国贸易战,美国人使坏,对普通商品也断供,面对这种手法,劝美国人“好自为之”。两国经济联系紧密,买卖双方互为依赖,形容两者关系“唇亡齿寒”。四个字要表达的意思十分丰富,英语要说一堆才能表达清楚。

工具为人所用,前提是要会用。

因此,不能简单的以为认识汉字就会用汉字,就能处理好信息,就能利用汉字优势领先西方。

文字先进性领先西方几千年,但我们输掉了近代一、二、三次工业革命,信息时代能不能实现超越?关键不在于会不会用汉字,而在于使用汉字的人是不是具有创新精神。


布衣吴新建


汉语是模块化文字,英语是符号性文字。汉语可与任何语言符合混合使用

汉语记住一,二千字就够用了,每个字都包含着中国人对自然的看法和哲学,英语二万单词都不够,一个单词就是一个符号。汉语认识两千字,几乎所有文章都能读懂,高中毕业可以读医学博士的论文,虽然不全懂专业,能知道论文说的是什么意思,但英文呢,不同专业之间的博士都无法相互读对方的论文。

汉字不用造新字,无论什么新发现,重组一下就可了,比如电脑,手机,般天员,飞行员等, 英语每一新东西就要做一新符号,现已超过100万单词,而且会越来越多,有可能崩溃。

汉语每个字,词都有历史文化积淀,形象生动,特别是成语,诗词,表现力极其丰富。如:春江花月夜,木已成舟,胸有成竹,刻舟求剑等。英语单词就是个符号。

汉语自然分类表达,用汉语的人条理清晰,如猪肉,牛肉,鸡肉 一看就是肉类,而英语,猪牛鸡肉毫无关联,每个符号间没有任何联系。

汉语因为单字单音,思维速度远快于英语,比如背乘法表,汉语背完九九八十一,英语只能背到七七四十九

汉语朗读讲的是字正腔圆,哪怕是方言,只要你一个字一个字的讲都易于分别,人机对话语音识别已很容易。

英语单词长短不易,且有连读,更像歌唱,也像鸟语,发音长短不易,相互联结,难以听辩。

等等等等

模块化文字终将强于符号性文字


力夫448


汉字的优势是明显的,汉语里的汉字是象形文字,都是单音节,打个比方我们每一个汉字类似于拼音文字的一个字母,拼音文字用几个字母表达一个概念,每个汉字就表达了一个概念,从数学角度就能看到汉字的组合能力强大得多,即汉字有很强的外延性,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个特点愈发凸显,我记得看过一个张召忠讲的故事——拼音文字国家的人在通过手机、电脑聊天的过程中,要传递一个完整意思,比如“l love you !”,从字符的输入量上是几个呢?是12个,汉语表达这个意思是几个呢?用拼音法输入“woaini!”是7个,少了5个,加上确认步骤是8个,也即是说比他们少了四个,速度和效率高低很明显,你可能说汉字中拼音输入也有长一点的,我们知道最长的也就是5个,比如熊(xiong)。

再从《牛津词典》和《汉语字典》相比,哪个优越就很明显了。

汉字“汉语”也有缺点,就是认知阶段难,但我们有了拼音辅助认读手段后,难度大大降低。从趋势看,汉语有更大的比较优势,自信吧!


日和月10


本民科确信,汉字成为世界性语言,这是毫无疑义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汉字承载的信息量无与伦比!比如:

1. 描述终极的宇宙构成法则只需一句话:

宇宙是由质量,能量和空间组成的不可分割的三位一体!

2. 描述终极的宇宙运行法则也只需一句话:

宇宙的运行必定是在质量和能量之间随时保持动态平衡!

完了吗?没完!还有更简单的描述:

道生玄,德守中!

完了吗?还没完!还有最简单的描述:

道!玄!德!

仅仅三个汉字,就将宇宙的一切奥秘尽收囊中!

试问,还有哪一种语言能够承载如此之多的信息量?

一个都没有!

这-就是汉字承载信息量之‘恐怖’!之无与伦比!

不过,汉字是有缺点的,汉字之难,只适合于高智商的人学习,不过本民科认为,汉字+拼音(类似日语)方式对普罗大众更为适合!


外星文明新时代


其实汉字和英语各有千秋,在法律和学科论文等环境里,中文很难精确表述细微差别,中文表意比较发散具文学性诗意而不够精确。古中文艰涩难懂,貌似简洁其实对事物的表述是很迷糊的,估计这也是导致中世纪后欧洲科技突然大爆发超越同期中国的重要原因。因为用文言文来写论文是非常可怕的,这导致学科技术经验等很难被准确精微地记载于文本,从而积累传承下来,没有文本的承载,科技的创新就很难通过文本站在前人经验上掘进,往往突破靠天才,传承靠师徒,最后很多技术昙花一现灭失于历史长河,只留下之乎者也等一堆文人的无病呻吟。《天工开物》是中国古籍里技术方面的巨著了吧,打开看看很多论述也是语焉不详似是而非。中文表意的发散性不够精确在文学方面,或许有一种朦胧留白的美感,但落到纸面成为科技文献,准确性就显得捉襟见肘。当然,要用那么少的文字来承载精确的信息本就是不可完成的任务。

白话文普及后,情况有所改观,但要想更适应时代的发展,中文还需要有所突破的改革,常看到很多人囔囔着恢复繁体字,个人觉得这真是舍本求末之举。在信息大爆炸时代简体字是非常必要的,繁体字结构复杂笔画繁多难学难记,仅只阅读也会影响速度,也就是信息传达速度,臺 和 台 识别起来耗费的注意力和时间大有区别。但凡喊着要恢复繁体字的没有不举例“爱”的繁体字的,没心的爱什么什么的,当然,他们纠结的不就是那个心嘛,可是科学证明爱是由大脑而生,并非出自负责呼吸的心肝,爱由心生只是由古人的误解而来的文艺的表达,也仅此而已。简体字也不错,盖字头底下是个‘友’字,包容友人,不是也很友爱啊?试想如果把常用三个 四个 五个 六个 字母的英语单词为了某种效果,每个单词增加5-6个字母,会有什么后果,肯定学着难,写也难,传播也难,英语只剩下那个岛国在用了。比如“苹果” apple 再加进去5个字母,这个商标还能火吗,还好记好传播吗?所以在有合理空间又不导致混乱的前提下合理简化是大势所趋。文字肯定是要随时代而发展的,恢复繁体字那为什么不恢复到文言文呢,用繁体字的文言文写一篇关于 华为麒麟990 CPU的技术说明书,估计要写上好几十年,就算写出来有人能读懂吗,除了作者可以自己脑补,大约只有两个人能读懂,一个是佛主,一个是上帝。

看到很多人说觉得中文不够精准的人是自身水平低所致。中文即可由字来构成含义,又可由词来构成含义。汉字总共大约有十万个左右,排列组合一下,能组多少词那是不计其数,真能堪称中文水平高的人实际寥寥无几。再说 如果一种语言要表述者和接收者同时达巅峰水准才能精确传达,这本身就说明该种语言至少在实际应用中很难精确传达。中文为什么难于精确传达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影响很大,那就是中文的排版是一个字接一个字的,除却标点符号外没有间隔。且选一例: ABCD 这四个汉字存在于一个句子中,四个汉字有各自的含义,其中 bc 也可构成一个词组形成新的含义, 那在句子中可以理解成 A +B+C+D, 也可以理解成 A+BC+D,具体怎么理解,一个看语境,一个看阅读者的水平了。再进一步,AB BC CD ABC BCD ABCD都在汉语词汇里构成各自的含义,那怎么解读。当然这个是极致情境,但类似不那么极致的情境是非常普遍存在并生成歧义,很多合同纠纷就是这样导致的。这就是为什么中文合同常常很可怕,很容易钻空子,导致现在重要场合,中英双文合同越来越普遍。英语里单词之间是有空格,很大程度避免上述困境的发生。当然英语里也有两个单词结合在一起表述新的含义的情况,不曾做过语言研究,但在日常使用英语经验里,这种情况少之又少非常罕见。前一阵有新闻说清华大学数学系要采用英语教材了,信息不知真假,感觉像是真的,毕竟中文在理工科方面的信息传达方面确实不如英语那么得力。

个人认为,中文里的 点横竖撇捺笔画部首等类同于英文字母,“汉字+海量的词组” 才大约等同于英文的“单词”【英语里也有词组,但较之中文是少之又少】。科技飞速发展,信息大爆炸,英语里增加了很多词汇,有人觉得中文没增加。这种认知肯定有误,中文字是没增加,就好比英语的字母没增加,但对应于英文词汇,中文里大致也是对应通过组合的方式多了同等数量的词汇。很多人以为中文新组的词,只要看得懂汉字就能天然识别,中国哪可能天才遍地?新组的词汇不需要学习就看得懂?你去问问李世民懂不懂‘手机’是什么?也许他会以为是,倭国纳贡给他送来的飞机杯。卧龙先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够牛x了吧,问他一个中文词汇“核糖核酸” 找10万个卧龙先生一起想,从现在倒着想,想到恐龙满地爬的年代,大约也是想不明白的。况且中文专业词汇里还有大量带字母的词,超长的词,音译的词,比如“威尔姆氏肿瘤”。“先天性Cajal氏间质细胞增生合并肠道神经元发育异常” 这真不是一个句子,是一个中文词汇。新组的词,肯定是要学习的,英语如此,中文亦然。英文新生的词汇也有自身的规律,比如由前后缀等,也有类似中文通过几个单词用某种方式组合,只是从华语圈角度看不那么容易理解罢了。中文新生的词汇,如果没学习过,一样不懂,加之前面举例的中文书写没有间隔的特性,即ABCD的那种情况,中文新生的词在尚未掌握的人阅读时,新生词很可能就被下意识地在句子里拆解了,倘若拆解后恰好和毗邻的字组合成他所认识的词组,那更是乱上加乱,相信很多人都有类似阅读经验。

总之,个人觉得中文未经进一步改进,很难成为华人圈外流通的工作语言。其一是,在理工医学等学科方面,英文现在还是比较有优势。另一个原因是学习太难,中文常用字是不多,但常用词是非常非常多的,有些看似相似实际含义却千差万别,而且表达相似含义的词汇也非常多,如果阅读者没全面掌握这些词汇,作者只是随便选一个恰好阅读者没掌握的,信息传达就中断或者偏差了。中文的词汇很难掌握,大量词汇尤其是成语等来自于中国独特的历史事件 神话传说等。作为中文文化圈外的老外,想记住并理解这些词汇没有对中国历史一定程度的学习是很难的。而要他们学习中文的同时,还要学习中国的历史,个人觉得一个是是否有这个兴趣,其次上下五千年洋洋洒洒,即便普通的中国人从小学学到初中,对很多成语词语尚且不能掌握,甚至可能还没接触过,一个老外来学更是不可想象。


沉小寞


汉字是二维文字,英语是一维的,在联合国任何人都能在六种工作语言文本里找出汉语文本,因为汉语文本最薄,现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机对话汉语比英语好多了,机器更容易分辨汉语发音,而英语就比较难了,中国为什么会在网络时代追赶和反超西方国家,就是在同样大小的屏幕上汉字显示的知识比英语多几倍,而且汉字学会了四千个左右就完全够用了,英语你学会五千个单词可能你有时候还没办法完整的对话。


浮云追梦z


易中天说"世界有三大文明,一西方文明,二伊斯兰文明,三东方文明,未来主导世界的将仍然是西方文明或伊斯兰文明?

因为这两个文明都曾经有过商业文明,而东方文化,恰恰缺少这方面的文明"?

因此汉字只是个记录符号,虽然随着中方经济发展,世界学习汉字的热潮,方兴未艾,但仍难以做领先西方的工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