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一部分人贬低简化字鼓吹繁体字是“正统”汉字?

千千千里马


有些人就是脑残,非要吹毛求疵,说什么正统,什么是正统?用繁体字就是正统,用繁体字就比别人高一等?用繁体字就能够有文化优越感?是不是写个繁体字,别人不认得,心里就美滋滋的:“傻逼,不认识了吧?没文化了吧?”这跟孔乙己说“茴”字有四种写法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到现在还有人非要跟简化字过不去呢?我想原因无非是以下几种:

第一:简化字是建国后推行的,是“农民”“泥腿子”政权倡导的,鼓吹繁体字的遗老遗少们纷纷为过去被打倒被推翻的东西们代言,当然也没人搭理他们,唯独这文字,文化人、读书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岂能用这种跌身份的字?

第二、对岸是用繁体字的,经济干不过了,政治一团糟,文化教育更是乱七八糟,翻来覆去只有繁体字这一条可以拿出来鄙视大陆了,这是他们最后的文化优越感开源。

第三、随着文化发展,附庸风雅者乌泱乌泱的,那什么才能体现哥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风雅气质呢?门槛最低的就是繁体字了,只要这么一写,古风是呼呼的吹啊!

第四、改革开放之后,大量外来文化进入中国,总有些守旧派看不惯这些,本来也无可厚非。最难受的就是他们把老祖宗留下的一茅厕,都当宝贝,碰掉块泥都算数祖忘典欺师灭祖。还有一大群跟风的,在他们看来民国的比解放后的好,古代的比现代的好,年代越老东西越好,文字必然是繁体字,甭管看懂看不懂,支持了再说!

综上所述,支持繁体字的就是一群吃饱了撑的欠屁崩的玩意儿。反正喊两嗓子有不要钱,还能混个支持传统文化复兴的名头,怎么都值。

最后给这些位提个醒:小学生已经能上网了,简体字作业都写不完,改繁体字?你们家祖坟都要被小学生骂平了吧!


老夏说


首先,我是支持繁体字的。

1,你为什么要把一个成熟的汉字去简化呢?为了方便书写?那你不如别学汉字,去学英文,去学拼音。这些都能满足你的要求,非要把老祖宗千年积累的成熟的字体改了干嘛。

2,简化字你读不懂古人的意思。简化以后认字的人多了,识字的人却少了。比如,「學」没了脑袋,「愛」没有了心,简体字「让」,一个人一个上,到底是什么意思,「國」没有了刀戈,里面就一个「玉」字,「龙」又是什么意思,到底有没有龙这种生物,简化以后就搞不清楚了,「时」字到以后也不知道怎么读了,可能要读成「cun」了,没有了从音。「藏」变成「脏」,肮脏。「五藏」是藏起来的,看不见的,不是肮脏。还有「东」字,简化以后如果你之前没学过,鬼知道什么意思,而繁体字「東」就不一样了,一个「木」字,一个「日」字,人们就知道早上太阳从树木的中间升起来那个地方就是东方。简化以后的汉字乱成一团。英国人连300年前的莎士比亚集都读不懂,中国的小学生却可以读懂2000年前的作品。那都是字体承载了古人的经验。繁体字蕴含着医学,经验学,矛盾学等众多领域的学问。简化以后,你再看这个字,你根本不认识它。之所以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断层的文明,绝大部分功劳来源于汉字的发明。它单字的可读性可识别性,比方说,我们在没人教这个字的时候,就能知道这个字的读音和意思,那古人或者其他人传达的思想我们就可以知道了。

3,也不是不支持简化或者改进。你改一个字你得有依据啊,不是说,你觉得怎么好写你就怎么改,那你还不如去写拼音。当然,曾今有国人就这么干过,一直用拼音写日记,后来他自己翻出来看,看不懂了…为什么这么改,放到文字的系统里面是否合适。文字其实是一个系统,很多是根据易经和阴阳五行演化,换句话说,文字是推演出来的。多少笔画,属于凶还是吉,是阴还是阳,什么方位,金不水火土属于五行中的哪个,是阴还是阳,从什么音,会什么意,读第几声,上浮还是下沉声,在音系列里面有没有共同点。比如「疼」和「痛」,两个字的读音,一个读第二声,一个读第四声,一个上浮,一个下沉,我们就知道,疼表达的是比较浅的,上浮,释放出来的感觉,而痛则表示比较深入的,里面的,沉闷的感觉。音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同,再比如,lun第二声的时候,都有表达次序的意思,车轮,年轮,人伦。miao都有表示小的意思,火苗,苗头,妙玲少女,秒针,喵喵叫,渺茫等等。再从口型的发音上来说,分为宫商角徵羽,不同的读音代表着不同的情感和精神状态。从方位上来说,比如还是「東」字,符合金木水火土的木,木的方位是什么呢,东方。反过来,我们可以从木这个字去推出「東」的意思。归入系统之后,即使很多年以后,人们没办法从字形上认识这个字也可以从系统上猜出这个字的含义。

所谓的与时俱进,并不是光去简化,而是把它变成更合理。在原有系统上去创新和发展。





读书思考笔记


谢谢提问。 本来简化字与繁体字孰优问题是可以争论,可以包容的,但是,一部分人却故意抹杀简化字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大肆鼓吹什么繁体字的“正统”性,给汉字发展改革涂上政治色彩,这是没有任何道理的。

今天,简化字已经不仅仅是中国的标准字,也是世界汉字语言的标准字,这个地位已经成为世界共是,是谁也动摇不了的。


大陆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了一部《古代汉语字典》,也是以简化字为准的。

但是,每一个字,尽可能都收录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以诠释汉字的发展渊源,完全能够适应一般汉语学习的需要,那些喜欢繁体字的,直接学习《古代汉语字典》就可以 了。


恢复繁体字,那是不可能的,这部《古代汉语字典》已经是中国汉字字典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了。

因为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字典里同时收录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这么多字体。

那些空谈汉字人,应该多学习一些汉字,而不是叫嚷只有繁体字才是“正统”汉字,笑话!所谓的繁体字,这不过的“宋版”字!

唐碑、魏碑、汉碑、驿山石刻、钟鼎文:甲骨文这些文字都是繁体字。


在新的汉字使用历史条件下,简化字的书写方便性好节省时间的效率性已经没有优势可谈,甚至“书写”篆书与书写简化字的速度都没有差别了。

但是,简化字已经成为世界的汉字了,学习汉字有一套简化字,也是给世界一个学习方便。毕竟,个体学习汉字,书写汉字的难易还是非常明显的。这也足以说明简化字的优势在于普及汉语。


千千千里马


我是5O后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我所学的文字,都是新华字典里的简化字,如今让这些文癖搞的几呼成文盲了,但是,我不否认繁体字,看书法家写的繁体字也停好,我们这些普通百姓只能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古代文化精品,如果普及了繁体字,它就没有艺术价值的存在性。

可是为什么有些人要贬低简体字呢?我认为实际上是别有用心的,他们就是想把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化发展,来个全盘否定,打着古代文化的旗号,搅乱文化发展,混水摸鱼,达到自己的私欲目的。




老头156934080


一些跳梁小丑而已,不中为怪,不愿接受新事物,古已有之。

繁简之争延续数十年了,从象形文字一直到现在,文字一直在简化,所以简体也算是大势所趋(因为进程是人为加速)。是否是为也扫盲且不说了,大家说的够多的了,成效是有目共睹的。大陆中正式场合文件是必须用简体(?),其他字体是不被允许的,其他的随便用什么体。

我不明白为什么总会有人老拿这说事,上升到文化断层的程度,但凡学生都有字典,查过字的都会好奇还有大写字哦,我的名字的大写字是什么呢?其实大多数人都能识繁体字,繁体书不成障碍。

看过许多说简化字不好的人,不外乎就拿那几个字说事:爱愛,讲講,听聽,广廣,气氣,发發髪……其他的想忘了。之后就全盘大批特批,传承断了、不指事了、不美观了、后人不懂古文了,好像用了简体后中华文化就死了。

愛都无心了怎么爱,在井边说话么?没耳朵怎么聽?广字多么不美不严谨等等。其实也就简化了两三千个常用的繁体字,有些字确实是简了点,但也成不了争议的理由。


平凡的风景


问题不少,我分开来答吧。

一、为啥会有贬低简化字,鼓吹繁体字是“正统”汉字的现象?中国真正的“正统字”是繁体字吗?

答:当你使用“贬低”“鼓吹”这类词的时候,就已经天然站了队了。既然带着眼镜站了队,那就很难客观了解真相。

为此,我尽量回避你的措辞,客观来说这个问题。

广义的简化字(简体字),是针对那个时代的“标准字”来讲的,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比标准字笔画少。没错,这样的简化字(简体字)古已有之,甲骨金文简帛中已经屡见不鲜。写本时代,它们差异化非常明显;到了雕版时代,这种情况固然有所改善,但是和计算机时代的这种强大的规范力量来说还是不能比。

狭义的简化字,当然是指国家颁布的《简化字总表》中的字,其中大部分来源于历代的简化形式,绝对不是今人凭空捏造的。与这些简化字对应的,则是繁体字。

那么问题来了,国家为啥要简化汉字?因为难写。

中国当年的识字率实在是太低。国家认为,下一步应该实现拼音化,简化字只是个过渡工具,笔画少一些就会好写好学,为此就有了第二批简化字(俗称“二简字”),但后来却废除了,说明好写不代表好学好用——文字是一套符号系统,必须在简单和明确之间平衡。太明确就必然不简单,不好学;而太简单之后失去了整体的区别度,也会麻烦。

事实上,《简化字总表》中的不少字,都是通过“草书楷化”的办法简化的,为啥?因为古人已经觉得有的字笔画多、不好写了,所以就用草书的轨迹写定为楷书形式,这个方法很早,不稀奇。

前几天我读旅巴西的作家的一篇文章,说有个巴西的当地人给他展示张大千的画作。该作家说落款“张”字是简化字,因此判定人家是“一眼假”。人家客人的藏品假不假先不说,该作家对草书非常无知是可以确定的,为啥?上图:

所以,今天一个知名作家尚且对简化字的来历如此无知,那一般民众不止真相,跟着人起哄自然拦都拦不住。

国外也在简化。新加坡、日本本来和中国亦步亦趋,而且两国都有一些地域性非常明显的简化字。日本战后限制了可用汉字字数,并在该范围内简化,主要使用了中国历代简俗字。新加坡后来索性全盘用中国的方案。

从历史时间来看,“繁体字”从东汉到民国快两千年时间一直基本稳定(某些时代、地域偶有调整),形成了非常强大的内部系统力量,甚至敬惜字纸的文字崇拜现象和相信繁体字具有某种神秘力量的社会心理。而且,大量典籍早已转写为这套系统,对于继承传统文化的人,势必要掌握之。

认为简化字的应用有问题的人,往往着眼于这样几个方面:

(一)与古人、古籍脱节。我的理解是,不要认为认识繁体字就一定能读懂古书。以日本人为例,他们简化了不少汉字,按说应该脱离传统很严重吧?但是又被公认为继承传统的的典范。为啥呢,他们的大量汉文、日文古典籍都有译注作品。日本书店里这种中国典籍的译注汗牛充栋,往往是繁体字正文+日文(日本简化字)注释+(日本简化字)现代日语翻译。我国这方面做得不够好,是因为点校古籍、白话翻译这种工作,学者评定职称晋级的时候不算学术成果,自然没有人愿意去搞。

(二)与国外(海外)脱节。其实日本人战后简化汉字的时候并没有考虑你中国人、韩国人是不是接下来跟他们无法用文字沟通,假名和日本简化字随日本文化扫荡全球的时候,你没有觉得它丑或者不对劲,所以这个问题用不着你考虑。至于中国内部还有个港澳台地区,得看你经济是不是强大。当年大陆落后的时候,这些地区的繁体文化一改原来大陆人民对繁体难写难学的旧印象,成为了先进文化,人们会主动学习靠近之。反过来一样,简化字在大陆通行的既成事实,加上经济文化的发展,自然也能创造新的文化策源力。

(三)自身系统不够严密。有这个情况存在,但是往往拥趸都举出的是极为极端和特殊的情况,一般不大可能出现。比如裘锡圭先生的《文字学概要》,按说讨论古文字学的著作自然应该用繁体字吧?但是用简化字来描述文字学中有些极端抽象问题的时候,并没有出现表意上的缺陷。

(四)简化字缺乏示源性。这一条最扯。汉字很早就完成了符号化,小篆时代大部分字都已经是形声字,只有少量汉字还能标示造字之时的意义,而大部分都经过了讹变和符号化,即记号字。你指望这些字来示源,只能是以讹传讹,带坏小朋友和不明真相的群众。举个例子,以前有个说法讲“汉字简化后,亲不见,爱无心,产不生,厰空空,面无麦,运无车,导无道,儿无首,飞单翼,涌无力,云无雨,开関无门,乡里无郎,圣不能听也不能说,买成刀下有人头,轮成人下有匕首,进不是越来越佳而是往井里走”,可以说是缺乏最起码的文字学常识、对古籍也非常陌生的人编出来的东西。

二、《说文解字》为什么用小篆做“标准字”,至今还是“标准字”吗?

答:古文字学里面有个概念,叫“西土文字”,和“东土文字”相对。后者又称“六国文字”,指战国时代流行于秦国以外东方六国(即齐、楚、燕、韩、赵、魏)的通行文字。

西土文字即秦系文字,是继承了两周文化的嫡系。后来到了秦朝,经过了一定程度的简化,被秦强制推广到全国。但实用方面,后来一般也只出现于《说文解字》,或用于碑额等处。

《说文解字》用小篆做“标准字”(其实还有很多“古字”,其实是来源非常复杂的异体字,包括来自东方六国的。后来《汗简》《古文四声韵》等书,也有一些字来源差不多),是因为许慎认同这个东西是传承了古文经学的载体。

后人非常尊重这套系统,以至于清代很多雕版字形,直接用小篆进行隶定,反观宋元时代的刻本,却有很多俗字。

最后总结一下。

贬低简化字,鼓吹繁体字是“正统”汉字的现象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有的人不能接受现实(即既不能接受中国曾经识字率低到吓人的现实,也不能接受今天简化字已经为大陆所接受的现实),而且以文化精英自居,但是传统文化学了个半桶水,也缺乏对传统文化历时纵向的、现时横向的了解。

中国真正的“正统字”曾经是繁体字,而且正统的时间非常长。不过在它之前还有很多正统,得看你需要多早的正统。

今天,对于书法家,小篆还是“标准字”。但,很多商业合同上、你家房产证上,正文肯定不能用小篆。然而不少文书上,你用小篆刻章盖上去,国家一样还是认可的。


八砖学士


因为简化字的变化违背了汉字变化的规律,使得一些字不符合汉字的造字规律,没有了合理性。

任何一种文字,只要是活的,在使用的,都不可避免的产生变化,这是自然规律。汉字是象形文字,也就是说,他的基础是通过形状表示意义。这是基础,比如说:日、肉、水、人、天等等,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形声字,表意字等等,比如:昊、肝、汆、俩、吞等字。

我们不谈什么创造简化字时的外部环境,就直接谈创造简化字的方法。

创造简化字的的方法违背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即:不是以——象形字为基础,表意、达意为目的,通过减少字的笔画而不减少字的含义的方法来降低汉字使用人的劳动强度(这句话太长,不好读吧😄),而是使用同音字替换的方法,以减少汉字的笔画为目的,以最终废止汉字为目标,而刻意牺牲汉字表意的基石,使汉子向发音字的方向逆动!比如说:沾和霑、云和雲、几和幾、连和聯、道和導等等

这就打破了汉字的发展规律,就好像:真理在中央,所有的文字都在向真理前进,汉字在真理的右边,所以由西向东行;字母文字在真理的左边,所以由东向西行;结果现在“专家”们只看到由东向西才能到达真理,所以认为所有由西向东的文字都是错误的、落后的。这恰恰体现了相关“专家”的愚蠢与无知。

当然,简体字现今能够为大陆所接受,有不少字还是有可取之处的,是符合汉字的发展变化规律的,比如:吁和喩、过和過、气和氣等等,是有一點進步意義的。


杠赛来1


这个问题的争论早已不是学术问题,而是刻意炒作的政治问题。简体字推广改革,在民国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只是没来得及推广,国民党就逃到了台湾。后来为了所谓的代表中华之正统。然后反过来拿繁体字来代表正统的政治化炒作(把大陆以外的用繁体汉字的地区联合起来)。再加上一些国内公知的宣传。简体繁体到现在还成为话题,多么可笑。49年后普及推广简体,又没有人禁止你使用繁体字,事实上繁体字的使用也从来没有间断过,你想用就用,那还有什么好争论的呢?见过港台人日常用繁体字写报告吗?大多数都是错别字,因为笔画实在太多的字,就胡乱的几笔带过了。因为正常的应该是正楷行楷行书草书甚至狂草越来越快,但是也不是乱写的,否则的话,谁会看得懂狂草?会发现很多简体字就是草化字。此回答不专业,纯属市井小民瞎说。


ATTC1219


我支持简体字,但喜欢繁体字。简化字从汉朝就已出现,历朝历代传承发展,到民国时期已经大量使用,看看民国人士留下的手迹,简化字随处可见。为什么呢?因为文字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不可能被人为禁锢,一成不变,即使官家颁令,民间照样无视,这是其内在规律。民国时就想推广简体字,没成,直到解放后才得以实现。有人说,搞简体字是为了扫盲,那民国时没扫盲呢,怎么有那么多人写简化字呢。有人说,现在大陆人看不懂繁体字,中断了文化传承,其实需要看古籍的人都懂繁体字,一点也不耽误,让不需要看古书的人学会繁体字但又无处可用,有必要吗?至于把繁体字称为“正体字”,贬低简体字,这已经超出文字研究的范畴,另有其目的,在此不便讨论。当然,毋庸讳言现行简化字方案有不完美的地方,愚以为主要是多个繁体字简化为一个简体字造成的歧义,不易判断理解,不如繁体字一目了然,尤其是将简体字转写成繁体字的时候,时常有闻人学养不足而出丑,贻笑大方。此外,繁体字的字形美观,这也是我喜欢繁体字的原因,仅此而已。


金戈铁马91700


谢谢千千千里马兄的邀请。

简体字指的是汉字简化运动以后的汉字,汉字简化就运动之前的汉字属于繁体字,这是现代人为规定的,其实二者都属于汉字的体系。

简体字也不是独立于汉字体系之外的,是国家为了方便书写和推广汉字而进行了一些人为的简化,由于特别复杂的繁体字属于少数,所以大部分汉字不论是简体还是繁体,写法大部分都一样。我们想到人大部分人虽然不会写,还是可以识别繁体字的。

现在很多人怀念繁体字,主要还是因为繁体字是从古至今自然演变而来的,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而简体字是人为的简化的,相对于繁体字更加的符号化了,失去了它的本来意义,沦为西方式的纯表意符号。

加上有些简化字简化的的确不太好,虽然少写了几笔,却和以前的意思大不相同,比如经常被人提到的“愛”字,简化时去掉了中间了“心”,常被人指责“爱字无心”。

还有一下汉字由于简化的不是很好,后来又恢复了原来的写法,比如餐厅的“餐”字被简化的只剩下左上角的那一小部分了,去掉了“食”和“又”,后来又被改了过来。

很多人认为,汉字的简化是历史的趋势,汉字从古到今是由繁到简的,其实也不是,你看甲骨文其实很多的写法就非常的简单,你现在的写法还简单,只是到了秦朝的小篆被复杂化了。

每个时代都有时代的文字规范,要不大家都乱写就乱套了,《说文解字》认为小篆是标准字体,我们当代的规范字就是简体字,如果那天恢复繁体字,那么繁体也会成为标准字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