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童年时长期被人“贬低”,这会导致心理疾病吗?

许总


我是陈玲,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华大应用心理研究学院签约咨询师

我们首先来看看被心理学界普遍认可的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从上面的图示可以看出,我们人类的需求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最下面的两阶是生理和安全需求,这是生物的本能或冲动,说白了就是跟动物一样的“生存需求”;只要温饱解决,越往上走,都是特属于人类的高级需求,要求爱、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如果一个孩子,长期被贬低,他内心肯定感受不到爱、感受不到尊重,缺乏内心的自尊自信,自然也谈不上自我实现,这样的孩子,我们只解决了他们低级的生理需求,而没有给予高层次的内心需求的满足,那我们养孩子跟养宠物有什么区别?

生而为人,我们最开始对自己的认识,都来自于他人眼中的自己,孩子会从父母眼中看到自己,学生会从老师和同学眼中看到自己。


长期被贬低的孩子,在父母和他人眼中看到听到的自己,是不好的、很差的、没有能力的、不被接受的…….一开始,他会依据这些人的看法,建立对自我的初步感受:我是一个没有价值、没有能力、什么也做不好的人,长此以往,他内心就会根深蒂固的形成对自我的确定认知:我是一个没有存在意义、没用的人,我是一个不应该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人——最后这句话就是我们说的“没有存在感”了,而这是很么多人抑郁、自杀、寻求解脱的根本原因之一。

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例子。

我有一个来访者,在咨询室里哭诉自己没有活着的感觉,整天像行尸走肉一样;还有一个来访者,觉得自己生下来就让父母失望,她努力地想成为让父母满意的英雄,可总是做不到,她逃离父母,走进婚姻,却是“从一个坑跳到了另一个坑”,


她只有酗酒,喝到让自己头脑发昏时,就不会想那么多,就可以睡得着。这两个来访者,从小的相同经历,就是几乎没有得到父母的肯定,他们在父母的眼神里言语间,感受到的都是满意,虽然还没有长期被恶意贬低,但已经如此难受……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一个人童年期的创伤、冲动、幻想,会深深留在他的潜意识里,童年的人格是一个人一生的人格基础,这也是我们说的“三岁看老”。


既然童年期对关键人格的形成那么重要,那在童年期被贬低的人,长大后当然会不自信、没有价值感、没有健康的自尊,如果发自内心认为自己是“不好的”、“不值得的”,如果人间都已经不值得,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这就可能是一个长期被贬低的孩子,成年后最大的心理问题。


一个人的生活是什么样,多半来自于他对自己的生活会过成什么样的认知,认知决定命运。


长期被贬低的孩子,很多会成为抑郁型的人格,通过内摄的方式,吸收他人对自己的贬低。而抑郁症的一条标准就是自我评价很低。

同时,一个长期被贬低的人,早已习惯了贬低自己,成年后他在寻找新的客体发展新的亲密关系时,常常会自动去找那种贬低自己的人,有点“受虐”的样子,他们在一切的人际中复制自己被贬低的模式,因为这是他们熟悉的“味道”,他们会不断重复的模式。


童年期的贬低,会像是在孩子头上套了一个紧箍咒,一直不停地念叨说你是不好的,这样的人长大后,就像是被施了魔法,天天自己念叨自己是不好的。

所以,现代的教育都强调要“鼓励”孩子,多表扬多称赞,孩子感觉好才会做得越来越好。内心觉得自己好的孩子,就是一种自信,他真的就会把人生过得很精彩。

最后,还有一点要补充的:童年是人格形成重要的关键期,但不是决定因素。

其实,我们在童年都不同程度地遭受过批评和贬低,中国文化奉行的就是“批评使人进步”,环境如此,谁能不受影响地长大?


但是当我们长大,随着我们内心的力量成长,是完全可以把那个魔咒撕去的。只要我们随时保持一种觉醒:我真的那么差吗?


然后综合现实情况检查一下,自己对自己的认知是否有偏见,在这样的反思状态里,我们可以慢慢放下内心里对自己的固定认知。

所以,如果你已长大,相信自己可以把自己的童年伤害修复,把自己内心那个小孩养好。


如果你已为人父母,那么请记得:多多鼓励自己的孩子,让我们把伤害终止在我们这一代。

关于华大

原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工作室,始于2003年,专注心理咨询、心理培训、企业EAP。300多名富有实战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团队,600余名志愿者服务团队,30门电话组成的免费公益心理服务热线向社会提供服务。
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可以关注及私信我们的头条号,向作者提问咨询!

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


肯定会。


我有个同学,爸爸妈妈重男轻女,偏心弟弟,对她总是各种贬低。


比如她不会扎头发,就说她笨得要命;她考试没考好,就说她不是学习的料,上学就是浪费钱;她放学要回家做饭,做不好,妈妈就会说她只知道吃,啥都不会。


我们偶尔去她家玩,她妈妈就会当着我们的面说:“你看人家谁谁谁,这好那好啥啥都好,你看你咋这样呢?”我同学便低下头,愤怒的捏紧拳头。


甚至有时候她妈妈还会说女儿是赔钱货,养大了嫁人,就去给别人家做贡献了。


她考上大学,父母也没有夸一句,只是说这运气希望弟弟以后也能有。


虽然爸爸妈妈一直供养她上大学,但是大学她报考了离家很远的学校,四年期间除了过年回家待几天,其他时间都在学校边学习边打工,为的就是逃避父母。


她说努力兼职赚钱,就是不想亏欠父母太多,让他们以此为由继续贬低她。后来毕业择业,她依然选择了离家很远的城市。


如今她36岁,依然单身。她说不想结婚,不想有家庭,也觉得自己没有能力经营好家庭,更不想生下小孩。


虽然她在事业上,拼命努力小有成绩,但她说这些都是为了填补自己内心极度缺失的安全感,她骨子里的自卑让她体会不到成就和成功的喜悦。


自卑让她工作更努力,却让她对爱情和家庭极度不自信。


她的母亲如今也老了,但偶尔碰到我,依然还会唠叨,说我同学没良心,供养一场都不知道回来看看她。


可是,同学心里的伤,父母又可曾体会?


生而不能好好教养,常常贬低辱骂自己的孩子,这样的父母如果想在晚年收获一枚与自己亲密无间的孩子,恐怕难上加难啊。


我是子子


当然会。

讲个我自己的故事吧。初中时语文老师让每个同学选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上课时背给同学听。我翻了好多本书,选了一篇散文,认认真真准备了一周时间,期待着把这篇文章分享给大家。

终于轮到我了,我信心满满的走上讲台,将这篇散文有感情的背诵了出来。同学们纷纷为我鼓掌,我朝着大家鞠了一躬,准备回座位。老师打断了大家的掌声,并叫住了我。

她说:“有什么可鼓掌的,这篇文章好在哪里?你们能从中学到什么?请同学们以后少看这种体裁的文章,一点用都没有!”

班级静悄悄的,我红着脸站在讲台上,不知所措,过了许久老师才让我回座位。我坐在座位上,脑子里不断回想她说的话,久久不能平静。

从那以后,我不再有勇气上台演讲,不再信心满满,不再主动展示自己。是的,我变得自卑了。

至于那个语文老师,她可能早已不记得我,可能早已忘记这件事。她把我从自信变成自卑,只用了短短几分钟的时间,而我克服自卑努力恢复自信,用了很多年,直到现在。

其实,孩子都是心思敏感的,一次贬低可能都会对她们产生影响,更别提是一次次。题目说,童年时长期被人贬低会不会得心理疾病,我觉得会。

阿德勒曾说过,“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幸福的童年千篇一律,不幸却各有各的不同。童年时期长期被人贬低,会使孩子逐渐变得自卑。自卑,也是心理疾病的一种。

如果你已经为此变得自卑,希望你和我一样,一点点克服它,虽然过程很难,但是相信自己一定可以。


喵小姐有故事


自卑、敏感、多疑,爱合群。

我87的,小时候不爱说话爱画画,我妈总拿我和我弟、我哥比较,说我弟有礼貌、见人就叫,我哥会说话,每次说到他们俩的时候都眉飞色舞,说到我就摆张臭脸,成天不说话、见人不叫人,人家再大的缺点都看不见,我再大的优点都不值一提,所以,一直以来,我很自卑,和他们哥俩也很少说话,即使到现在我妈也是这样子,人家哥俩说的话都是圣旨,我说的话、我的苦口婆心,我妈都当做放屁,甚至还跟我说出“这是我家的事情,和你无关”。去年我妈又在拿人家的话当圣旨,我直接对我妈破口大骂“你从小到大觉得人家好,你让人家给你当儿子去,看人家看得上你这个妈不?”结果,我妈还哭了,真是可笑!

正是从小到大,我妈这德性,导致我在生活中很自卑,甚至别人在背后窃窃私语,我都觉得有时是在说我。

印象中最深的记忆是我当时上学前班,老师奖励了我一张西游记沙和尚的照片,我高高兴兴的拿回家给我妈,我妈第一句竟然是“这啥破玩意?肯定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之后直接扔了。

所以童年的很多经历到现在翻出来依然很疼!


老虎先森679


当然有影响,我就是从小被我妈贬低,直到现在只要有机会就继续贬低我。我妈一直把她娘家人和朋友放在我和我爸之前。我妈这种讨好型人格也是从小被家暴的产物,她就希望别人都称赞她,压抑自己的需求,而弱小的我就成了她情绪的出气桶。她的教育简直就是反面教材,不顺眼就拿衣架扫帚打,打完赶出家门,我扫地就说我连地都扫不好能干什么。

我现在对她满腹怨言,她对我各种看不上。我真不知道作为一个下岗女工她有什么自信看不起我爸和我。


大锦鲤小锦鲤妈妈


大家好,我是王禹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这个问题,童年时长期被人“贬低”,这会导致心理疾病吗?

首先其实在童年时期就是一个人长大的一个趋势,从小到大的一个习惯,之前我看过一个漫画,讲的就是一个小孩子,不管喜欢什么东西家里都是说,我们哪买得起这么有钱的东西,之后孩子从小到大都有一个心理阴影,到最后孩子长大了之后,自己的手头也很宽裕,也不是很敢去一些卖奢侈品的地方,这种自卑心理一直伴随着。

其次其实在小的时候,遇到的事情以及父母说的话都已经成为了一个“定格”在小时候父母教的以及一举一动都能决定了一个孩子从小的时候的定格,当然就会给孩子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所以父母不妨教导孩子的方式变幻一下,可以给孩子适用之后讲道理,不要一口否定我们买不起,会给孩子的童年造成一定的心理阴影,所以一定要换个理解的方式去教导。

所以的确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疾病,所以不要在小的时候给孩子教导这种思想很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的心理阴影,还有就是不敢与人交流彻底自闭,这都在小时候和父母的思想与教导当中息息相关。


头发医生王禹


被人贬低,任何人的内心都会不舒服。处于童年的孩童,他们的世界很小,内心非常脆弱,以为家长、老师说什么都是正确。

  如果童年长期被人的贬低,会给他打上终生难以磨灭的烙印:我很笨,我不好、我差劲、我是个废物。

  比如:有的人喜欢跟同事邻居谦虚:“你们家小亮亮又聪明又乖巧,不像我家那个,从小不听我的话,上学了又不听老师的话,真快把我气坏了。”

也有人这样说:“小孩子活泼一点多好,我家小凯从小闷头闷脑,一副没出息的样子,我天天担心他出去被人欺负,真没用。”

  这些话身边的孩子都听进耳朵里,放在心上,长期这样他会觉得自己真的蠢,真没出息。

  你在夸赞别的孩子的过程中,自家孩子会接受你的信息,变得越来越不自信,好像做什么都比别人差了一大截。


时间久了,孩子会尽量避免在人前说话,变得越来越自闭,什么都不做,自然就不会犯错,而且越来越不开心。

  长此以往,孩子怎么成为一个聪明、自信的人?

  知乎上有人这样留言:我就是一直被妈妈贬低,不自信、不想说话,恐怕这辈子也改不了,没救了。  

  犹太人心理医生维克多·弗兰克尔,在他的著作《活出生命的意义》里写过一段话:在集中营里最让人难受的不是肉体上的痛苦,而是守卫们看待自己如同杂草一样的眼神。


  很多父母正在以爱之名干着如同纳粹守卫一样的残忍之事。


所以,儿童教育要采取正面鼓励的方式,进入良性循环,你的孩子才会越来越好。



我是@长安老徐,关注我,可以看到更多优质的答题,也欢迎留言转发。


长安老徐


去年上半年我儿子在一个幼儿园经常被贬低,攀比。那个幼儿园的孩子和家长特别爱慕虚荣,每个星期我都要买水果送幼儿园让孩子分享,因为每个小朋友都会轮着买,园长总说我溺爱孩子,我不明白我怎么溺爱了,我天天打就不溺爱了,他家那崽子她惯的没样,我这天天让她给我巴巴的,我一寻思我花钱凭啥受你气,我又给宝换个幼儿园,现在的幼儿园环境好,干净,老师也好,我儿子天天回来不用像以前那样天天写天天不会,晚上都不写作业,也就是看看手机上的阅读,我不喜欢孩子幼儿园太累,小学以后会很累,老师说每天幼儿园他教的足够用了。我儿子也的确会很多东西。


孟洋1988


我是宏姐说心理,我来解答这个问题,愿以下内容,帮助你拔开迷雾,温暖你的心。

童年时长期被人“贬低”,这会导致心理疾病吗?宏姐说:80%的概率会导致身心疾病,严重的还会形成“反社会人格”或“精神分裂”。

我接待过的部分心理疏导来访者,形成他们心理疾病的原因,多是在童年期生活在不和谐的家庭或相关人际中,比如:

  1. 父母经常吵架,打架,或是家庭暴力,让孩子以为是自己做的不够好,造成父母的争吵;
  2. 控制型父母,孩子所做所为必须由父母说了算,如果不按父母说的,则会受到打骂等惩罚;
  3. 酗酒型父母,喝完酒后打骂孩子,贬损孩子;
  4. 孩子在家庭中得不到父母或长辈的认可,并用语言贬低:你怎么这么笨、怎么蠢的像猪一样、你的脑子被狗吃掉了等等丑陋难听的话;
  5. 受到学校同学老师、邻居、亲戚等长期语言攻击。

国际儿童安全组织海报

这些长期受到语言“贬损”的孩子,破坏了大脑功能对自我的完整认知,以及对外部社会对自我的评价统一性,即影响孩子对自我与社会的统一认知,以及人生观或世界观,造成精神以及情感认知的紊乱,导致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出现异常。

成年后易形成:感觉障碍、知觉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行为障碍、意识障碍、智力障碍、人格障碍等心理疾病。

国际儿童安全组织海报

因语言“贬损”的孩子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心理疾病:

  1. 儿童期常见心理问题:儿童抽动症、多动症、夜尿症、精神发育迟滞、儿童选择性缄默、儿童情绪障碍(如焦虑症、抑郁症)、自闭症等。
  2. 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学习考试综合症、青春期反抗性焦虑症、恐怖症、癔病、强迫性神经症、网络综合症(包含网瘾)等。
  3. 成年人常见心理问题:成年情绪障碍(如焦虑症、抑郁症、躁狂症等)、双相情感障碍(躁郁症)、暴食症、洁癖、边缘性人格障碍、反社会性人格障碍(一些无故伤人、杀人不求钱财的人,就是这样的心理疾病)、性心理疾病(色情狂类)等。
  4. 中老年常见心理问题:更年期精神病、神经衰弱、抑郁、焦虑、疑病性神经症(疑病症)、癔病(癔症)、强迫性神经症等。

比如前段时间的热点新闻,学生已经成年33岁了,还没有消化掉老师当年对自己恶言与恶行,最后因打老师,被判刑的事件,就是因为儿童期长期被老师“贬低”,心理憎恨情绪没有得到疏解,最后形成要“打老师”一顿才能解气的思想,而产生了“报复打老师”的扭曲心理(这部分仇恨心理“固着”在儿童时期,无法用成人思维,控制自己的情绪,导至不良后果),最后气也撒了,自己也尝到了“恶果”。(暂不论此老师当年行为如何,只谈老师对学生的恶言恶行,成年后形成了不良的心理问题)

2014年7月,知名艺术家谢勇凭借《语言暴力》作品,获得第57届戛纳国际创意节银奖。拍摄的创意来源于,他在给几位少年犯做心理辅导的时候,发现促成少年犯犯罪,与他们父母对他们惯用“贬损”的语言,存在某些关联。

影片中他采访了几位少年犯,他们的父母或老师经常骂他们“猪脑子”“废物”“丢人”“你怎么不去死”“白痴都比你强”,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埋下深深的恨意,青少年时便走向一条犯罪的不归路。(建议大家都去看一下)

最后【宏姐说】: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父母老师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天就是地,简单的一些话,就会影响孩子一生的轨迹:好的语言可以成就孩子有个好未来,而负面的语言将会彻底毁了孩子的未来!

我是【宏姐说心理】,与你,一起用💕看懂这个世界。


宏姐说心理


童年长期被人贬低,导致心理不正常,甚至出现心理疾病,这是毋庸置疑的。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在5岁时就发展了一套固定的对待事物的方式方法,并逐渐形成了他们的人生意义,而且在以后的人生当中不会轻易放弃这种意义。因此一般人在早期形成了扭曲的心理模式,在后期想要更正就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小时候被贬低会导致什么样的心理异常呢?

小时候常被贬低会让人觉得自己就是不足够好,产生自卑心理。内心因为担心他人鄙视自己而没有安全感。为了获得安全感,他们通常会以假我来讨好他人与世界。这种讨好让他们与真实的自我越来越远,产生严重的二元分裂。从而构成病态心理。

长大后这些人的假我渐渐不能给自己带来原有的好处(人更愿意包容孩子)。让他们倍感失落压抑。加重二元分裂从而病态心理更加严重。

那么如何应对并解决这种问题呢?

第一,需要有正确的认知,认识到真实自我的美好,从而打破原有假我模式。这需要人树立内心的自信,而不再处心积虑外求他人的认可。

第二,要在行动上有积极性。在思维上和世界观上负面消极的人通常难有行动上的积极性。但是要对付顽疾,就必须拿出非常的毅力和勇气,多积极的进行啊生与心相连接的运动或者活动,如冥想,瑜伽,跑步,散步,户外活动等。如果无法自己拿出积极的行动,就有必要寻求专业的帮助。比如说找心理咨询师找心理医生,吃药做心理辅导等。

心理疾病患者不要忘记,即使在寻求专家的帮助,自己的努力仍然是最重要的。因为这是心的毛病,需要自己内心拿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弥补内心在早期的时候形成的不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