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当你总对孩子说“这不行,那不准”的时候,他丧失的不仅仅是天性

晚饭后去公园散步,偶然看见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她的女儿,小女孩看起来有三岁左右,长得漂亮可爱挺招人喜欢。

在经过一家甜品店时,小女孩拉着妈妈的手,似乎是想要妈妈给她买块小蛋糕,妈妈却皱起眉头一口回绝:“不行,这种东西太甜,对身体不好。”

我看见漂亮的小姑娘泪花闪闪,可爱的小脸憋着委屈,可惜妈妈没有理睬。

这一幕让我想起了很多家长与孩子相处的画面:

比如孩子想喝饮料,妈妈表情严肃:“不行,碳酸饮料对身体不好不能吃。”

孩子不喜欢吃一种蔬菜,妈妈强硬的夹给她:“这个要多吃,不准挑食!”

孩子突然有问题想说话,妈妈生硬打断:“小孩子家家懂什么,大人说话别插嘴,自己玩。”

孩子想从椅子上下来,摇摇晃晃的不小心把椅子弄倒了,发出很大的声音,“安静!不许动”,妈妈生气地吼道,“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妈妈有事情的时候还调皮。”

当你总对孩子说“这不行,那不准”的时候,他丧失的不仅仅是天性

我们大人总是以自己的想法去管教孩子,认为孩子做这也错,做那也不对,什么事情都需要我们的监督和纠正,并且还总喜欢靠简单粗暴的吼叫来制止,不是一句“不行,不准”就是“安静,不许动!”

只要是孩子的思想和做法违背了父母的意愿,亲子之间就产生了矛盾和冲突,因为孩子小,就成了家长的提线木偶,靠着强硬的语言和手段,打压孩子的想法和行为,以为这样就完美的解决了所有问题。

但其实,你或许并不知道,当你总对孩子说“这不可以,那不行,不准”这些话的时候,他丧失的就不仅仅是活泼好奇的天性,还有未来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个人,只有不断犯错,才会不断成长。

在孩子和父母之间存在着一些“爱的冲突”,这些冲突的本源来自父母。它包括了:

1、对孩子绝对的控制欲

当你总对孩子说“这不行,那不准”的时候,他丧失的不仅仅是天性

家长对孩子绝对的控制欲,来自于家长自己的成人思想,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只有按照自己的安排来才能够顺畅的长大,才能少走弯路。

其实不然,一个人真正的成长是只能靠自己的,就像一句话说得好:你现在规避掉的所有障碍,会在未来的任意一条路上出现将你绊倒,现在的困难只是在为未来铺路。

有的家长喜欢自己替孩子规划所谓的美好的未来,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的交友掌控的相当全面,更有家长热衷于将孩子调教的对自己言听计从……

但你需要知道的是,在绝对的控制面前,你的孩子永远也没办法独立。

当你总对孩子说“这不行,那不准”的时候,他丧失的不仅仅是天性

2、忽视孩子表达自己的天性

天真、好奇、爱动……这些是小孩子的天性,他们看到没见过的东西,都会想要询问,或者自己去尝试。

我们作为成人,也知道一些事情是错的,便希望孩子不要去碰,但除了直接不允许之外,我们几乎从未仔细向孩子解释过原因,只是告诉他这是错的,那个不对。

如果只是告诉孩子这个不对,那个不行,而没有告诉他为什么的话,孩子在遇到同样的事和物时,还会再次显现出好奇和渴望,而家长见到孩子又这样,就只会开始“狮吼”以镇住孩子。

而在父母这样的影响下,孩子便再也不敢有新的尝试,只会按照父母所说的“对的方向”走。

3、想要在孩子的心中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

当你总对孩子说“这不行,那不准”的时候,他丧失的不仅仅是天性

有些家长习惯给孩子设立一些规矩,这些规矩有些确实是教导孩子好的行为,但是有的其实只不过

是家长自己本人的意愿,目的只是为了在家庭里树立强大的家长权威,并且绝不允许被冒犯。

如果孩子不遵守规定,即便这个规定对孩子并没有什么影响,家长也绝对会毫无道理的斥责孩子,以稳定自己在孩子心中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威严形象。

4、把自己的想法加注在孩子身上

有的家长会给孩子设定很高的目标,说是为了促使孩子努力奋进,可若是孩子考试拿了第二而没得第一,家长反而没有表扬孩子的努力,还会谴责孩子没有得到最好的成绩。

当你总对孩子说“这不行,那不准”的时候,他丧失的不仅仅是天性

这类家长,总会把自己认为好的,施加在孩子身上,让一个孩子去背负非他本身意愿的责任;时代在改变,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在这个时代的使命,都有为自己活的权力,孩子不是家长的附庸,他们是独立于我们存在的个体,一个有自己思想的、鲜活的生命。

这些“爱的冲突”,其实是孩子身上那些与成人环境不相协调的行为被家长视为挑衅,然而家长没有认识到自己正处在一种防御心态中,反而是沉浸在自己确实对孩子有着无私的爱和奉献精神的虚拟感动中。

何为成人无意识的防御心态?

著名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曾在著作中指出:

当孩童可以独立活动、行走和接触外面世界时,那么孩子与成人之间的碰撞也就开始了。即使成人对孩子并没有什么厌恶,但在他内心深处仍会潜意识里存在一种强大的防御本能。

当你总对孩子说“这不行,那不准”的时候,他丧失的不仅仅是天性

那是一种不容易发觉的担忧,是没有理性和自恋的结合,总担心属于自己的一些东西会被夺走或被损坏,因而对孩子起了防御之心。

相信很多家长都曾对孩子说过“我是为你好”,可仔细想想,这句话与事实有没有出入呢?

这句话会出现的情景一般是这样的,孩子没有顺从你的意见行事,你就会脱口而出“我是为你好”,以求达到反击目的,这样孩子才能“听话”,才能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大多数时候,家长在说这句话时其实是发自内心的,他们觉得自己做的事确实是为孩子考虑,孩子的不顺从是没有认清家长的“苦心”。

那么作为父母,我们该怎样克服对孩子的这种防御心态呢?


当你总对孩子说“这不行,那不准”的时候,他丧失的不仅仅是天性

首先,你需要反省自己,认识到自己究竟是“为孩子好”还是“需要孩子听话”。

家长在管教孩子时,一定要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行为到底是为了将孩子的不当行为调整过来,真的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还是为了让孩子好好听话,不要打扰到自己,而下意识的制定的规定。

其次,你必须要意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不是你的附属品。

家长有义务守护孩子的健康成长,但是不能操控孩子的自由,要学会跟孩子沟通交流,去了解孩子所需所求,做到双方互相理解,和孩子一起制定真正有意义于孩子的规矩守则。

这个规矩束缚的不仅是孩子,家长也应该以身作则,而不是仅仅为了展示家长权威。

当你总对孩子说“这不行,那不准”的时候,他丧失的不仅仅是天性

蒙台梭利说过,家长的贪婪感被“有责任为孩子提供正确教育”的借口遮掩起来了,这种自我意

识使他小心谨慎地保护自认为属于自己的任何东西。

家长担心他的世界被破坏,只是,这种担忧在“是为了孩子好,对孩子有好处”的幌子下被掩盖

了。所以,家长一定不要被这种贪婪感所蒙蔽,这样才能陪伴孩子顺利成长,孩子未来才能光明

美好没有阴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