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李白的《俠客行》趙客為何用吳鉤?

我真的不帥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

俠客行

—唐•李白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

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閒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

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

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

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

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

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這首《俠客行》是李白寫的一首“俠客的歌”,因為這裡的“行”是歌行體的行,表達了作者對俠客的讚頌和傾慕,也抒發了其對遊俠的拯危濟難、立業建功生活的嚮往。

何謂“趙客”

詩中的“趙客”是指燕趙之地的俠客,戰國時燕趙兩國毗鄰,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戰事頻發使得當地人人自危,紛紛舞刀弄劍以求自保;又因為於北胡的民族融合讓他們沿襲了遊牧民族的抗爭意識和桀驁不馴的性格。《隋書•地理志》說燕趙人士“悲歌慷慨”、“俗重氣俠”;唐宋八大家之韓愈在《送董邵南序》篇首即曰“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

“趙客”,代表了燕趙之風,即赴湯蹈火亦捨身取義的俠義精神。代表人物如豫讓、燕丹、高漸離;而荊軻的“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更是把趙客的精神發揮到了極致。趙客,豪邁如斯,悲壯如斯,“吳鉤霜雪明”,那他們為什麼用“吳鉤”呢?

我覺得無外乎以下三點:

吳鉤的來歷充滿傳奇色彩

吳鉤,最初指吳地生產的圓形彎刀。《漢書韓•延壽傳》中說“作刀劍鉤鐔”,說明“鉤”是與刀劍並列的兵器;唐•顏師古解釋說“鉤,亦兵器也,似劍而曲,所以鉤者殺人也”;宋•沈括《夢溪筆談》“唐人詩有言吳鉤者。吳鉤,刀名也,刃彎,今南蠻用之,謂之葛黨刀,彎曲的類刀劍兵器,又叫‘鉤’”。由此可見,“鉤”就是類似於刀劍的兵器,有別於刀劍之處在於“刃彎”。

相傳這種刀刃呈曲線狀的曲刀,是春秋時吳王闔閭下令製造的,因為南方多植物樹木繁茂,而且多用船隻,這種曲刀鋒利無比,除了作戰,還特別適合砍伐和船上作業。吳王在得到莫邪劍之後,又命工匠打造金鉤,“能為善鉤者,賞之百金”。有一個人拿了一對金鉤來求賞,吳王問他的鉤有什麼超常之處,那個人就把他的金鉤放在吳王眾多的金鉤裡,並喊“吳鴻、扈稽”,只見一對金鉤飛出,貼附在求賞人胸前。原來那個人殺了自己的兩個兒子,並把血融進金屬裡才鑄成的金鉤。於是,吳王賞之百金;從此帶著這對金鉤不離身。吳鉤鋒利好用,又加上這麼段傳奇色彩,愈發穿得神乎其神,求之若鶩。

但是《封神演義》裡第三十九回,木吒大戰李興霸,用的兵器是“寶劍兩口,名吳鉤”,四十六回裡普賢真人斬袁天君也是用的“吳鉤劍”,說是劍,但劍頭彎曲。照這麼說,“吳鉤”最早出現應該是夏朝,但是神話傳說,作不得數。

吳鉤,冷兵器的典範,泛指利劍

吳鉤,以青銅鑄成,是春秋時冷兵器的典範,但達到鼎盛時期卻是在唐代。要說到這一點,這還是唐詩的功勞。唐代的文人墨客反覆吟詠,賦予吳鉤越來越多的光環,相當於給吳鉤做了無數個版本的廣告,以至於吳鉤越來越出名,變得很流行,相當於現在鋼筆裡的英雄,包包裡的lv,手機裡的華為,手鐲裡的卡地亞,成了每一名俠客或者有俠客夢的人的奢侈品,彷彿擁有了吳鉤,就擁有了一份俠客的幹雲豪氣和無上榮光。雖然那時候的吳鉤,已經不是真的吳鉤,只是模仿吳王的那一對寶物而作的名刀,利劍。看看這些名句:

“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杜甫《後出塞五首》

“麒麟錦帶佩吳鉤,颯沓青驪躍紫騮”——王維《燕支行》

“鷙鳥立寒木,丈夫配吳鉤”——王昌齡《九江口作》

“吳鉤明似月,楚劍利如霜”——張柬之《出塞》

這些舞文弄墨的文人們尚且如此嚮往喜愛吳鉤,“欲善其事,先利其器”,那些壯士豪傑如趙客,用吳鉤實在是情理之中。

吳鉤的精神象徵:馳騁疆場、勵志報國

文人墨客歌詠吳鉤,英雄豪傑佩帶吳鉤,讓吳鉤的精神象徵意義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提升,那就是:馳騁疆場、勵志報國。自古以來,仁人志士從來都有家國情懷,悲天憫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當國家內憂外患遭遇侵略時,總會有無數愛國者前仆後繼,挽國於狂瀾,救民於水火。

“腰垂錦帶佩吳鉤,走馬曾防玉塞秋”——李益《邊思》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李賀《南國十三首•其五》

這裡的衛戍邊塞、收復失地的思想和後來的文天祥《第一百六十九》裡的“含笑看吳鉤,回首蛟龍池”,還有辛棄疾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有異曲同音之意,都是渴望戰場殺敵,驅逐敵寇的志向。這和《倚天屠龍記》裡“銀鉤鐵劃”張翠山不同,他因為個人恩怨用“銀鉤”自盡;也和《七種武器》中楊崢的“離別鉤”不同,他是為了“和心愛的人不離別”;這裡面有大我和小我的區別,又有大家與小家的交集重合。

總結語

綜上所述,李白《俠客行》裡的趙客用吳鉤,是因為它的傳奇來歷,因為它的鋒利無比,更因為附著於其上的精神象徵意義:趙客用吳鉤,如同好馬配好鞍,正是物盡其用,各得其所,絕配!

不知這樣的回答,您滿意否?


hyg陌上花開


  •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
  • 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 閒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
  • 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贏。
  •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
  • 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
  • 救趙揮金錘,邯鄲先震驚。
  • 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
  •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
  • 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 (李白.俠客行)
  • (俠客行)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描寫和歌頌俠客的古體五言詩。抒發了他對俠客的傾慕,對拯危濟難,用世立功生活的嚮往。同時也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抱負。
  • 趙客為何用吳鉤?“吳鉤”是寶刀的名稱。“吳鉤霜雪明,指寶刀的鋒刃像霜雪一樣明亮。前四句從俠客的裝束、兵刃、坐騎描寫俠客的外貌,第二個四句寫俠客高超的武藝和淡白名利的行藏。第三個四句引入信陵君和侯贏、朱亥的故事來進一步歌頌俠客。俠客得以結識明主,明主藉助俠客的勇武謀略去成就一番事業,俠客也就功成名就了。最後四句表示,即使俠客的行動沒有達到目的,但俠客的骨氣依然流方後世,並不遜色於那些功成名就的英雄,寫歷史的人應該為他們也寫上筆。

《俠客行》並不僅僅是寫朱亥、侯贏,因前八句寫的是俠客的形像就與朱、侯兩人不符。朱亥並不會劍術,而是力大勇敢。侯贏則主要是靠智謀取勝。“閒過信陵飲”不過是將俠客與信陵君這樣的“明君”聯繫在一起,因朱亥、侯贏都不是以這種方式結識信陵君的。詩人李白正是想結識像信陵君這樣的明主成就自己“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靖一”的政治抱負。詩人藉助“趙客為何用吳鉤”其實就是借他人故事,澆自己塊壘,是詩人豪情壯志的自我寫照。


冷雨似箭


趙客:在戰國“七雄”時期,河北省轄域內,北為燕諸侯國之地,南為趙諸侯國之地。燕趙之地,泛指北方,故又有“燕趙”之稱。 戰國時燕趙尚武多俠士,後遂以"趙客"泛指俠士。

吳鉤:春秋時期流行的一種彎刀,它以青銅鑄成,是冷兵器裡的典範,充滿傳奇色彩,後又被歷代文人寫入詩篇,成為馳騁疆場,勵志報國的精神象徵。在眾多文學作品中,吳國的利器已經超越刀劍本身,上升成為一種驍勇善戰、剛毅頑強的精神符號。如李賀的《南園十三首·其五》“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杜甫的《後出塞五首》“男兒生世間,及壯當封侯。戰伐有功業,焉能守舊丘。召募赴薊門,軍動不可留。千金買馬鞭,百金裝刀頭。閭里送我行,親戚擁道周。斑白居上列,酒酣進庶羞。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等等。

唐代遊俠之風頗為盛行,這是與唐代西域交通發達,經濟繁榮、商業興旺有關。所以,燕趙多任俠,特別是關隴一帶的風習“融胡漢為一體,文武不殊途”。

李白“喜劍術、尚任俠”,一生重義輕財、尚俠愛劍,也是受關隴文化風習的影響,自幼勤苦讀書“觀百家”外,“十五好劍術”“高冠佩雄劍”甚至,他一生不離劍:“撫劍夜吟嘯,雄心日千里。”“長劍一杯酒,男兒方寸心。”堪稱是“文武兼備”。

“十五好劍術,遍於諸侯。”正是當時任俠流行的社會意識,為了事業心和抱負的驅使,尚任俠的少年都企求快意豪縱,幹一翻轟轟烈烈的事業,以得社會認可和民眾讚譽。李白這首《俠客行》就是在這種背景之下創作的。吳鉤,兵器之典範,俠客之象徵。唯有“吳鉤”方能表現出“趙客”慷慨激昂,豪縱天下之氣勢。


季風如詩


這個涉及到文學作品中“泛指”這一概念。

一,詩中的“趙客”字面意思是:燕趙之地的俠客。因為自古燕趙多俠客義士。《莊子·說劍》:“昔趙文王好劍,劍士夾門而客三千餘人。”實際上,李白在詩中是以“趙客”泛指俠客。並不是特指趙國的俠客,是以偏概全之意。因為李白詩名就是《俠客行》而不是“趙客行”。

二,詩中的“吳鉤”也是泛指,泛指寶劍寶刀之意。吳鉤其實是春秋時期流行的一種彎刀,古時吳國善鑄鉤,鋒利無比,故此得名。在詩中,“吳鉤”泛指俠客佩戴的寶刀寶劍,李白也有“寶劍配英雄”之意,俠客當然要用最鋒利的吳鉤做兵器。

其實,泛指在文學作品中屢見不鮮,我們生活中也經常用到,比如現在流行的“小姐姐”泛指美女,我們稱呼時也沒有管她實際歲數是姐姐還是妹妹了。


飯後停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

上面這兩句是指趙客的武器是吳釣?我認為不是,這是指兩個人,或者說是兩個地域。

顯然趙客是有武器的,纓即是槍。

首先如果瞭解李白就知道,李白寫詩全靠想象,不一定是親歷的事他都能寫,而他的想象也有一個特點就是誇大。比如他常用的千和萬,也包括殺,他自己可以就沒殺過人,但詩裡就殺殺殺的。

所以這兩句也能體現出他誇大其詞,誇誇而談的特點。

哪裡體現,就是從趙和吳,趙對應的是胡也就是遊牧民族,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吳對應的是江南,也是相對於中原之外的。早年李白曾學習縱橫術所以他對戰國的故事是熟知的。他寫趙和吳就是為了把這俠客寫得很有閱歷,去過很多地方似的。




赤野離騷


因為趙客泛指燕趙俠客,而吳鉤在春秋戰國時是多用途的兵器,是俠客的標配,就像君子配劍,武士配刀一樣,那怕這個人武功平平,但只要自稱俠士,就必須打一對吳鉤揹著,這樣才顯得自已英武豪俠。《俠客行》據傳說李白寫的是自已的父親,據傳,李白的父親是個武士,好抱打不平,有一次打死了一個地痞無賴,為避禍,攜全家遷至碎葉城。李白根據自已父親的故事,寫了這首詩,流傳千古。另外注意,吳鉤在過去都是成對的,雙手配合打鬥,沒有單手持鉤的。











龍山真人


其實“吳鉤”根本不是一種兵器,而是一種帶鉤,配戴在衣服上做裝飾品的鉤形配飾(其用處是掛帶住古人的寬鬆長服),大約在漢代末年開始被誤解為兵器,大概與《越絕書》和《吳越春秋》兩本書有關。

延伸閱讀:

關於“吳王光”的帶鉤有很多,曹錦炎先生在《吳王光銅帶鉤小考》一文中公佈了近年新建三件紹興西施山出土的銅帶鉤,這三件銅帶鉤一件在紹興越文化博物館、一件在紹興古越閣、一件在某收藏家手中,而三件銅帶鉤銘文完全一致,內容是:“工吾(吳)王光初得,其鑄乍(作)用句(鉤)。”很明顯,這三件帶鉤,都是吳王闔閭的器物。

今天出土帶鉤的西施山,據說就是《越絕書》《吳越春秋》的土城,得名於勾踐曾在此訓練美女西施。考古發現西施山應該是一處越國青銅冶鑄作坊遺址,1959年就出土過不少青銅農具、兵器,之後又出土不少青銅帶鉤,但大多都流入民間,僅紹興博物館一次徵集就多達45件,這些帶鉤一般長2—8cm左右。

推薦看:《吳鉤是一種什麼樣的兵器?吳鉤在歷史上真實存在嗎?》這篇文章瞭解詳情


國學小師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大約是說燕趙的俠士,頭上繫著武纓,腰配吳越閃亮的彎刀,這裡的“吳鉤”一般理解為寶刀。那為什麼一定要寫趙客配吳鉤呢?其實這裡面應該是特徵性泛指,俠客不一定全是燕趙人,好兵器不單單隻有吳鉤,但是燕趙俠客具有很強的代表性,《莊子·說劍》裡面就記載:昔趙文王好劍,劍士夾門而客三千餘人。吳鉤,兵器,形似劍而曲,春秋吳人善鑄勾,故而得名。關於吳鉤的傳奇和記載非常的多,可見其名氣之卓著。李白取人和兵器裡面都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來展現俠客裝束,是強化俠客形象的作用。


閒雲一縷風


吳鉤:(古代吳地出產的一種兵器,後泛指鋒利的刀劍。趙的解釋 :趙為戰國時代的“趙”,因戰國時燕趙多俠士,遂以“趙客”為俠士通稱。所以“趙客帶無鉤”就不足為怪了。


青白世界


吳鉤,是劍的一種,古代吳造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