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宋朝的太师,王爷,丞相谁的官衔大?包拯的开封府尹和六部尚书谁大?

南漂小夏


太师从地位上说还是很高的,历朝都是正一品,无论这个人还兼任什么其他职务,一般都称为太师,因为这个衔就是尊贵的象征。

当然了,它往往是虚衔,但的确待遇最好,就算皇帝为了架空你,你也得高高兴兴受着,因为这就是提升。

亲王,也是正一品,当然了,异性不封王,除非收复幽云十六州。也是虚衔。

宰相,宋朝不设这个官衔,只是让某个大臣挂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虚衔,这时候大家就知道他其实是宰相了。也就是说,宋代并没有一个职位叫宰相,而是让官员里面最牛逼的那个人加一个衔,然后他就可以说话相当于宰相了。也是为了避免出现权臣的措施。

那么这个虚衔的品级,其实是没有的,皇帝看上一个五品的官员加他加了这个衔,他还是五品。

开封府尹没记错的话是从一品,六部尚书是从一品到正二品都有可能。


microkof


太师、王爷在宋朝一般是虚衔,大多数时间内没有实权;六部尚书的品级与开封府尹相当,但六部尚书有时也是虚职,开封府尹则一直掌握实权。综合来看,丞相最实用。

太师,正一品,品级最高,但属虚职

太师是宋朝文官最尊崇的官职,但大多数是授给死人的,“活太师”屈指可数,不超过10个人。即便是“活太师”,更多时候是作为退休官员的荣誉加衔,并无实权。只有蔡京一人不仅是“活太师”,还以“太师”一职掌握实权。

亲王,正一品,品级最高,但不得参政

宋朝的王爵分王、嗣王、郡王,其中王是正一品,嗣王、郡王都是从一品。

皇帝的儿子到了年龄可以封王,为亲王,但王爵“及身而止,降等袭位”,也就是说亲王如果做不了皇帝,他的后世子孙只有嫡长子可封低一级的嗣王,其他都无法封王。按照祖宗家法,宋朝宗室不得参政,因此王爷的地位品级虽高,却没有实权。

丞相,品级不定,但掌握实权

北宋实行官、职、差遣分离制度,以本官加中书门下平章事者相当于丞相,而品级是指本官的级别,因此品级是不确定的。比如宋初名相赵普初次拜相的职务是“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门下侍郎是官,决定了赵普的品级,平章事是差遣,决定了赵普的实权。

南宋实行左右丞相制度,左丞相、右丞相都是正一品,均掌握实权。

六部尚书,正三品或从二品,实权不定

北宋前期的六部形同虚设,真正的职权都掌握在其他机构中,六部尚书在北宋前期为正三品。如上所述,北宋的官只决定一个人的品级,真正决定实权的是这个人担任的差遣,我们无法判断一个官职为六部尚书的人实权到底多大。如果他没有差遣,那就是闲官。

宋神宗元丰改制后,恢复六部实权,六部尚书为从二品。

开封府尹,从三品,亲王兼任

开封府是北宋都城,东京所在,地位重要,开封府的最高行政长官“开封府尹”是从三品,在宋初一般由亲王兼任(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赵廷美都曾兼任),其他官员担任时只能叫“权知开封府”,不能叫“开封府尹”,包拯担任的就是“权知开封府”。

如前所述,权知开封府是包拯的差遣,他担任权知开封府时的官是“尚书右司郎中”,品级仅仅是正五品,但却手握实权,比那些二、三品的虚职高官强出不少。

综合上述分析,宋朝的丞相无论品级、地位、权力都是实打实的,而太师、王爷大多数时候都是虚衔,不掌握实权;包拯时代担任的权知开封府掌握实权,但品级不如六部尚书。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宋朝的太师一般都是虚衔,属于一种荣誉,王爷是皇族不是官。六部尚书各掌其事,各司其职,开封府尹则是实打实的京城一把手了,这些职务里面权力最大的非丞相莫属。




(北宋第一大奸臣蔡京也是太师)

我们一个一个来分析,先说说太师,太师是“三公”(也叫三师,分别为太师、太傅、太保)之一,赵匡胤自建立宋朝以来,继承唐制,保留了三公、三师,作为不具实权的一种荣誉官衔,在北宋得此殊荣者并不多,尤其是太师,整个北宋只有赵普和文彦博两人因其功高厚德,朝野推崇,得拜太师。太师是正一品官,属于加官,并非常职,与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都属于一种荣誉官职,并没有实权,但地位尊崇。

王爷是皇族,不属于官职,因此在提问中王爷的加入就显得多余了。


宋朝的宰相也叫“宰执”,即宰相与执政之统称。在宋朝宰相只是泛称,正式名称叫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的副手叫参知政事(执政,副宰相),宋朝的宰相制度有过多次改革,宋初,沿袭唐制,但又有所变化,宰相之外又加设参知政事,最初是为了分宰相之权。同时,中书、枢密、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大务,宰相之权为枢密使、三司使所分取,其权力大大削弱。宋神宗元丰改制,取消参知政事,常设四名宰相,分别为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



南宋高宗时期,以左仆射、右仆射兼领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正宰相,门下侍郎和中书侍郎变成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孝宗乾道改制,以左、右仆射兼领中书平章事为左、右丞相。自孝宗起,丞相职权得到大大提高,不仅执掌尚书省、中书省事,连六部都直属于宰相,左右丞相成为当时全国最高的行政长官,不仅领衔百官,而且权力也完全超越北宋。

《宋史.官职制》有云:

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

可见,宰相自北宋建立起便握有大权,到南宋中后期,更是成为统摄百官的全国最高行政长官,其权力之大,远非其他官职可比。从宋孝宗起,宰相从从一品升为正一品,品秩与三公一样,这也凸显出其特殊的政治地位。



宋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指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和吏部。六部各设尚书一员,侍郎两名。

六部统归尚书省管辖,孝宗乾道改制后,权归宰相,六部又转而直属于宰相。六部各司其职,各掌其事,但权力比较有限,因为六部还要对上级负责,并非完全独立的权力机构。六部尚书官秩均为从二品,为各部最高行政长官,属于拥有实权的官职。


开封府尹是宋朝重要的官职,位在尚书下,侍郎上,一般是从一品或正二品官官衔。开封府(也叫汴京)作为北宋京城第一衙门,地位超然,府尹总领府事,负责京师大小事务,民政、司法、捕捉盗贼、赋役、户口等政务。由于开封府尹的重要性,所以在北宋初期多由皇族亲王兼任,比如宋太祖之子赵廷美就曾出任开封府尹。

但实际上亲王兼领开封府尹只是挂名而并不管事,管是的是少尹或临时委派的官员,也即我们俗称的“权知开封府事”,当过这一重要官职的,除了名气最大的包拯,包括寇准、范仲淹、蔡襄、欧阳修、宗泽等北宋名臣都当过开封府尹。



综合:太师与丞相之间,太师的官衔最大,毕竟是三公之一,其地位自然是非常尊崇的,但是若论实权,太师就远非宰相可比了。宰相是两宋全国最高行政长官,总揽全国军政民大事,是真正的实权人物。

而开封府尹和六部尚书,开封府尹严格来讲地位要在尚书之下侍郎之上,但是由于开封府尹总揽京城事务,地位特殊,且有亲王兼领之例,事实上其地位权力和六部尚书是不相上下的。


大国布衣


都别抢,我来答。

一个比较级的问题,我们只要一个个比较分析一下就知道答案了。

  • 太师

太师属于商朝时期就有的官职,它是三宫之一(太师、太傅、太保),到了周代时,三公的职权主要是负责在周天子尚还年幼的时候,辅佐天子一起处理朝政,即所谓:师,天子所师法;傅,傅相天子;保,保安天子于德义。


此外说明一下,这个三公的称呼一直在变,汉朝时的三公是指: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到了魏晋时期又变成了:太尉、司徒、司空,而原来的三公改称为三师。直到宋朝时,又才把太师、太傅、太保称为三公。

此后一直没有变化过,而三公的权力随着历史的发展也慢慢变成了一种虚衔,譬如我们常常听说什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太师,俗称东宫三师,也就是专门负责教育太子的文化、德行和负责保护太子安全的三位老师。

它没有什么实际权力,主要是授予位高权重的大臣,表示对大臣的笼络和器重。

  • 王爷

王爷不属于官职,是皇帝家族的地位和身份的表现,就地位上来看,王爷是最高的,即便丞相的地位也比不上王爷。毕竟王爷始终是皇亲国戚,当然也不排除某些情况下,当一个大臣权倾朝野的时候,王爷也得靠边站。

譬如明朝时宦官王振专权,驸马都尉石碌因为辱骂太监,结果被后者投入诏狱里。甚至那些王公侯爵看见王振竟然还得称呼他为翁父,当时的成国公朱勇是东平王朱能之子,在王振面前也得下跪。可见王爷虽然身份显赫,但是权力往往并不大。

因为朝廷为了防止他们专权,所以对他们做出了很多限制,只不过说当王爷有个好处就是一辈子都吃穿不愁。当然,特殊情况下,当这些王爷手握重兵的时候,他们的权威也会随之攀升。

  • 丞相

丞相属于百官之首,叫做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朱元璋废除丞相以前,这个职位一直都是呼风唤雨的岗位,算是臣子中权力最大的一位。

  • 六部尚书

六部尚书是指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的最高长官,主管本部的一切事务。在明代的时候,六部尚书的官阶为正二品,到了清朝时为从一品。

根据古代六部职能的不同划分,古代的六部和今天的部门对比如下:

吏部: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户部:财政部、民政部;礼部:中央宣传部、外交部、教育部、文化部;兵部:国防部;刑部:司法部、公安部;工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工信部、交通运输部;御史台(都察院):中央纪委、国家监察委员会、最高人民检察院;大理寺:最高人民法院。

所以按照这个划分,六部尚书其实就相当于今天部长级别官员,分管各部不同的事务。

  • 开封府尹

这个官职是地方官职了,它是宋代时期的官职。但是开封那时候由于是都城所在,所以这个开封府尹的地位还是很高的。开封我们知道是都城,那么府尹是干什么的呢?

开封府。牧、尹不常置,权知府一人,以待制以上充。掌尹正畿甸之事,以教法导民而劝课之。中都之狱讼皆受而听焉,小事则专决,大事则禀奏——《宋史·职官志》

我们都知道宋代的行政划分是:路—州—县,其中路相当于省了,在唐朝时被称为道,宋朝改为路。路之下就是州府一级,然后就是县。所以府就相当于市一级的,而开封由于是都城,所以开封府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直辖市。

那开封府尹就相当于是市长级别,专门管本府的一切工作事务。如在清朝时就有顺天府尹和奉天府尹,明代时把南京又成为应天府尹。

宋代时开封府尹的官阶为二品,在清朝时为正三品。

总的来说,在权力上官员中肯定是丞相的权力最大,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亲,对这篇回答满意的话,点赞关注鼓励喲~


围炉谈史


包拯是个很厉害的人物,进士出身,当过开封府尹,开封府尹这个官职可不简单,赵光义当过,赵廷美当过,都是亲王兼,开封府天子脚下,皇城根旁,位置很重要,职责很重大,关系错综复杂,当时当过开封府尹的平均任期是半年,包拯当了两年。

后来,包拯又做了三司使,三司使是赵匡胤为分割宰相的财权而设立的,分管户部、度支、盐铁,就是负责财政部、发改委、盐铁专卖局,相当于现在的常务副总理。

包拯这个人,在历史上是个刚正不阿的形象,当时司马光和王安石都在任开封府尹的包拯手下任职,司马光和王安石在他们的作品里从来就没提过包拯,说明包拯这个人只是刚正不阿,为人很一般,不过包拯确是个清官,比贪官强很多。认可观点的请加关注互粉交流





鲤波说史


还真不好说。宋时的三个称谓不好相比。太师爵高位虚,丞相实权在握,但通常属于二三品而已。王爷爵高尊贵并无实权,一旦有幸当了皇帝,整个天下都是他的。包拯做过的开封府尹,也即首都的市长,官位、官阶和中央的兵刑工礼户吏六部还差着几个等级。


《太师》一职,始于商周,是辅弼国君之官,如纣王的王叔闻太师是征西歧的军事统帅。秦废汉复罝。晋时因避司马师讳改称太宰,晋后又复称太师。至唐、宋仅授一些年老的重臣、皇亲国戚,显示荣耀而已。


正如戏剧《三哭殿》
中詹太师的唱词:我女儿坐西宫,老夫是当朝太师一品卿。

《王爷》一称始于汉,除个别情况下,如汉初齐王韩信,唐汾阳王郭子仪,清初吴三桂等三藩王外,封王主要是皇帝的叔辈及众皇子,有亲王、郡王两个等级之分。

他们在各朝代的地位也不同。宋时重文轻武,这些王在京城建有自已的王府,过着安逸的生活,少有篡权夺位的。

而明朝皇子一旦封王必须离京前往封地,独霸一方,俨然一个土皇帝,成祖朱棣就是这样起兵上位的。

清朝接受了前朝教训。封王后绝不能离开京城半步。若朝中没有谋到差事,只有做个闲人,按月领俸禄享受就是了。

《丞相》是辅助君王的最高实权实位,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初设于秦代,李斯是首位丞相。宋时重文轻武,丞相的权力很大,以至皇帝的圣旨未经丞相审阅不得发出。

当然这种君权和相权的冲突,导致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内阁制,大权独揽,但也日理万机,长此以往如何受得了?

至清雍正朝,成立了军机处,实际上就是处理期中事务缩小版的丞相小内阁。只是他使用了首辅一词,未设丞相。重大事务的决断还是皇帝一人。


晚亭与落霞同晖


首先,宋初开封府尹由晋王赵匡义担任开封府尹。




斧声烛影后赵匡胤义当上了皇帝,自此之后开封府就不长授设,开封府府尹就是皇储,是(皇储)太子的专属职位(赵光义之后的皇帝在继位之前都授开封府府尹之职)。


在赵匡义时代,开封府与宰相赵普分庭抗礼。所以,开封府叫做南衙,与宰相的(政事堂)北衙相对,算是宰相级别的官员。

在宋代,开封府实际最高首长叫权知开封府事,就是代理开封府知府的意思。包拯的开封府府尹只是民间通俗叫法。

在宋代,除开皇储以外的


剧照,包拯)

王爷,都是没有实权的,只是国家的米虫。


剧照
,八贤王)

太师,在历朝历代,基本都只是一个荣誉虚衔,其本身没有什么实权。实际上也只是授给宰相级别的官员,以示荣宠。


(剧照,庞太师)

北宋时期,是没有丞相的。宋初,宰相实际上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宰相)和参知政事(副宰相)。元丰改制时,以左右仆射为宰相。

六部尚书实际上也不长设,主要用于追赠大臣。比如,包拯就被追赠礼部尚书。

至于官职地位大小:太师>王爷>宰相>开封府尹。




其实际权利多数时候是:开封府尹>宰相>太师>王爷。



才疏学浅,不喜勿喷!

求👍关注!




哈密瓜谈历史


经常见到关于宋朝官制的提问,印证了宋代官制非一般人能懂。宋朝官制极为复杂,变动也频繁,一个人做了官,至少有官阶(品级)、官职(职务)、差遣(承担任务)三个官名,再加上各种虚衔,官名一长串,确实很难让人看懂。

比如,岳飞平定杨幺起义扫平湖北湖南后,朝廷封他为检校少保、武昌郡开国公、镇宁军崇信军节度使、神武后军都统制,还担任荆湖南北、襄阳府路、蕲黄二州制置使。


这么多的官位,以哪个为主?按哪个定级?很多人不明白,不知道咋比。我就以岳飞为例解释一下:头衔是检校少保,爵位是武昌郡开国公,官阶是镇宁军、崇信军两镇节度使,官职是神武后军都统制,差遣即荆湖南北、襄阳府路、蕲黄二州的制置使。这些职位属性不同,混在一起,就更难区分了。

宋人比谁官大,主要比官阶。张俊、韩世忠的头衔虽比岳飞高一点,但官阶一样,都是节度使,因此三人同级,放现在都是大军区司令员级别。头衔则反映了谁更受皇帝宠信,谁在皇帝心中更重要。


了解宋朝官制后,我们再来看题主的问题:

太师属于头衔(荣誉),有两种:一指朝廷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均是对元老重臣的褒奖;二指东宫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均是对功臣的奖励。无论朝廷三公还是东宫三师,自汉代以来均为虚衔,并非实职。当然工资待遇是有的,正一品,与宰相同级。

王爷是百姓们的口语叫法,并不准确。古代王爵分两个等级:亲王、郡王,都叫王爷。自汉代定下“非宗亲不可封王”制度后,历朝历代亲王均为皇室成员,非皇族的异姓人,功劳再大也不能封亲王,最多封为郡王。亲王和郡王好区分:亲王一个字,如秦王、晋王、睿王等;郡王两个字,如汾阳王、瑯玡王、西平王等。


太师是虚衔、王爷是爵位,宰相可是实打实的官职。自秦朝设立宰相职位以来,始终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百官之首。从隋唐时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以来,宰相名号就撤销了。唐朝设尚书省(主官为尚书令,但始终空缺),以左右仆射分掌尚书省事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就是宰相,如果不兼同中书门下三品,就不是宰相。为了分左右仆射之权,唐朝还设有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不受左、右仆射管辖。

宋朝官制频繁更改,到南宋建立时才定型。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以南宋为例:南宋也不设宰相,以左、右尚书仆射为相,参知政事为副相。左、右尚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左、右相,类似于唐代的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其他朝代宰相只有一位,在宋朝则是两位,左相、右相官位一样大,但一般以左相为首席。


题主问太师、王爷、宰相谁的官大,这是不科学的。太师是头衔,宰相是职务,王爷则是爵位,三个官位的属性不同,是不能放在一起比较的。

从官阶看:太师和宰相平级,都是正一品的工资待遇。王爷就是王,只分亲王、郡王,不分一品二品,无论哪种王爷,工资待遇都在正一品之上。

从爵位看:王爵以下,才按公、侯、伯、子、男五级划分。无论亲王郡王,都是王爷大,太师虽地位崇高,宰相虽位高权重,但他们都是公侯级,低于王爵。

从权力看:王爷虽居尊位,但不能统领百官;太师貌似高大上,却是虚衔;宰相是实权,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从这点来看,宰相职权大于王爷和太师。


宋朝的六部尚书和隋唐完全不同:隋唐的六部尚书是位高权重的实职,正三品要员;宋朝六部职权则被二十四司曹瓜分,六部尚书虽为正三品,但几乎沦为虚衔,一般用于给官员加官晋职。如:唐朝的兵部是全国军事首脑机关,宋朝另设枢密院来掌管军事,兵部形同虚设,兵部尚书也沦为虚衔;唐朝的礼部负责典章礼制、教育考试、外交事务,宋朝另设太常寺和礼仪院负责这些工作,礼部连机构都是虚设的。

宋朝的开封府尹统管京城的行政、司法、民生等诸多要务,是一个位高权重的核心职位。在宋朝,谁被指定为下一任皇位继承人,谁才能出任开封府尹,因此开封府尹一般是从一品,最低正二品,如果是储君出任,就是正一品。


开封府尹均由指定为储君的亲王挂名兼职,开封府具体事务实际由少尹或“权知开封府事”负责,包拯担任的就是“权知开封府事”一职。包拯当时的官阶是从四品,官职是右司郎中,差遣即权知开封府事。

虽然包拯是从四品,比正三品的六部尚书低得多,但包拯担任权知开封府事一职,这个岗位却是非常牛逼的。《宋会要/职官》记载:“国朝之制,垂拱殿受朝,先宰臣升殿奏事,次枢密使,次三司,次开封府,次审刑院,以次升殿”。开封府的地位仅次于一品的左相、右相、枢密使和二品的三司使,地位非常高。已经沦为虚衔的六部尚书,和包拯的权知开封府事相比,差了不是一星半点。


史盲球盲过滤器


宋朝的文官制度基本上属于是整个中国古代历史最为复杂的情况。宋朝每一个官员都有着一大堆的头衔。即使是最简单的也能分成好几大类。第一类是爵位,第二类是勋职,第三类是官阶,第四类是差遣。而宋朝官员的势力权力看得主要是差遣。



宋朝的王爷分为嗣王,亲王,郡王。所谓嗣王,就是储君,宋朝和清朝都是中国古代少有立太子的王朝,往往以嗣王代替太子。亲王一般为一字王,郡王为两字王。宋朝前期也严格执行非赵姓不得王,后来也给功臣追赠王爵,例如王安石死后追封舒王,岳飞追封鄂王。

宋朝的王爷虽然有封地但不能之国,如果没有差遣,大部分只能在京城呆着。所以宋徽宗在没当皇帝之前是端王,封地在广东端州(今肇庆),但他不能去端州当王,只能在京城里踢球,写字,画画。宋朝的王爷除了嗣王之外大部分都没什么存在感。所谓的八贤王赵德芳,也只是小说里虚构的,真实历史上他很早就去世了。



太师这个职位与太傅、太保共称三师。品级都是正一品,但是从汉朝起,太师就是一个虚闲,属于荣誉职位,只享受待遇,没有实权。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朝廷都不设太师。一般官员如果能够获得太子太师衔,那就到了顶配了。

宋朝没有丞相这个职务,从隋朝开始丞相就由一个人担任被拆分成多个人共同担任。宋朝也同样如此,能够被称为相公的人不止一个。一般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正相,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使,三司使均可以称相公。这些都是有势力权力的宰相,他们共同撑起了大宋王朝的中央权力。



以王安石为例,王安石在罢相之后,被封为舒国公,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镇南军节度使,判江宁府。舒国公是他的爵位,同平章是他的勋职,镇南军节度使是他的官阶,而他实际上的差遣只是个江宁通判。也就是说,王安石顶着国公的爵位,拿着宰相的工资,穿着正三品的官服,做的是一个正六品通判的事情。

宋朝的六部尚书大多都是以勋职的情况出现的。宋朝设三司使管财政,基本架空了户部,设枢密使管军事,基本架空了兵部,设太常管礼教,基本架空了礼部,设大理寺管刑狱,基本架空了刑部。而吏部和工部大多有宰相直接打理,所以六部尚书的权力可以说非常小。



而包拯的开封府尹权力可以说比六部尚书大多了。开封府尹在宋朝一般是由储君担任,这是从宋太宗任开封府尹定下的不成文之规。所以,开封府尹一般是从一品的官阶。开封府不仅管着整个京城的大小事务,更为重要的是开封府与大理寺共同管理全国刑狱。就这一点就把刑部尚书比下去了。

包拯当年却是以一个从四品官员的身份权知开封府事的。包拯的官名全称是龙图阁直学士,右司郎中,权知开封府事。由于宋仁宗没有儿子,在他最后几年才过继来了宋英宗,所以包拯这个开封府尹是实打实的府尹。



这就是宋朝,顶着爵位,拿着宰相的工资,可以做一个小官的事。而一个四品官却可以干一品大员的工作。


傅斯鸿


太师:西周始置,原为军队的最高统帅。春秋时沿置,成为辅弼国君的官。秦废,西汉复置,位于太傳之上,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无实际职务。历代均以“太师”为最高荣典。

王爷:一般泛指皇帝的伯、叔、兄、弟、皇子等,在秦时均可封侯。自南朝末期又可封为亲王,隋唐继置,宋代以后,一般沿袭不改。

丞相:春秋时齐国始置,战国时,除楚外,各国先后设置(蔺相如曾为赵相),秦时,李斯曾为丞相。东汉末年,一度恢复丞相,曹操亲任此职。

开封府尹:在南宋时,属州府军监级官府,直属朝廷。由朝廷委派京朝官管理州郡事,称为“权知某州军州事”,表示全权管理一州的军、民之政,带有强烈的军事性质。宋初,东京开封府设置尹、少尹各一员。太宗、高宗为皇子时都曾任开封府尹,总领府事。但府尹在宋时,只是州郡级的官员,一般为二千石,属三到五品。开封府尹因是都府会略高。

三公:西汉,成帝后设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行宰相职权,哀帝时,改为大司马、大司徒和大司空。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又称三司,为共同负责军政的最高长官,相当于宰相。唐宋仍沿此称。明清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均作为作大臣的最高荣衔,己无实职,只外理例行公事,中枢实权渐转入尚书令手中。

六部尚书:如单讲尚书令,魏初承东汉原制,由三公负责行政,尚书令掌握中枢实权,文书奏章等,此职的职级低下,而实权极大,是中央为加强极权而设置的官职。

六部尚书,魏晋以后,尚书事务日益繁多,隋代开始设六部:吏、民、礼、兵、刑、工,各部首长均称尚书。尚书省为中央首要机关三省之一,职权益重。宋以后,行政全归尚书省。自然,开封府尹是不可能与六部尚书比肩啦!

当然,各朝各代的职官制度,都是根据本朝的实际情况而定,或置或废,实际权职或升或虚,称呼也会略有不同,这都出自于当朝最高统治者的意愿而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