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宋朝经济很发达,为什么不能收复西域?

惊鸿语鸣


大家好,我是小天,对于题主这个

“宋朝经济很发达,为什么不能收腹西域?”问题而言。我们试想,这经济发达和收复没有直接关系,武力发达才可以,经济在发达,不发展武力也是不可以的。

我们都知道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武力达不到自然收复不了西域。

下面来具体分析一下,不能收复西域的原因: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咸平三年(1000年)中国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7%,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400美元。后世虽认为宋朝“积贫积弱”,但宋朝民间的富庶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实远超过盛唐。

宋朝经济实力确实很强。

杯酒释兵权,武将地位下降

感觉杯酒释兵权确实对北宋后的军事有重要影响,北宋的军事基本一盘散沙,几乎可以说令人绝望。也直接导致了武官根本没有地位,自己一起打江山的兄弟都不信,更别说其他人。也不怪赵匡胤,唐是怎么亡的,自己是怎么得到天下的,他比谁都清楚。

他不允许自己的天下受到威胁,于是过分的限制武官的地位和权力。武官都没有什么地位和权利,提的意见自然就很少当权的人去听。武将都没啥权利了,还怎么收复西域。

军事实力整体较弱

宋朝的军事实力,我们从如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是军事实力的组成,军事实力首先是国家战略目的,其次指挥员素质,再次技战术和装备,后勤保障等。

二、是看国家整体实力,国家的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

三、是民情。

我们看宋朝强调文官治国,开创了文官执政,文武中以文为主,且军队大部分在京城及附近地区,边境空虚。怀疑武官,开创了军队换防先河。再有就是奢靡之风,从皇帝到民间歌舞升平,不能备战,军队虽多,只是庞大身躯。

综上所述几点,宋军是实力整体较弱的。当然不乏岳家军、梁家军等地方武装的强大,从围堵梁山到打方腊起义,这个凸显了国家军队的 软弱。连个人武装都能影响到国家了,这武力也太儿戏了,还谈什么收复其他。

经济强势但畸形

北宋很微妙的一个政策是不抑制土地兼并,同时对商业的重视可以说空前绝后。由此带来的积极效果是北宋的商品经济相对发达,消极作用是“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并且因为没有基础的民营工业,也没有类似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指导下的罗斯福新政式的基础建设工程,导致失地农民无法被工业或国家建设消化从而成为流民或索性占山为王,进一步拖累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地利不足:丧失燕云和河套。无燕云,则北虏在华北华中如履平地;无河套,则北虏在边境来去自如。熙河开边之后地理环境有所好转,但是受制于“以文治武”的基础制度,导致军事实力未能得到变现。

以文治国,文臣插手武将

到了真宗时期,他居然用“天书”治国,把积累下来的物资耗费一空,这时文臣占据了朝中大多数的主动权利,武将开始没落。许多军事指挥上面的东西都是由文臣拟定的,难免会有很多瑕疵。

打仗这种事情,外行是不能插手的,一旦决策失误,损失的还是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宋到了后期,被许多游牧民族,打的惨败,所以战斗力多低并不见得,主要还是策略的问题,许多文人插手打仗的事情,各种意见的矛盾,这才是比较重要的。意见都没办法统一,听谁的都不知道。内部都没整明白,还收复呢。

人们的普遍思想

宋人非常热爱南方,北方人跑了出去,留下了大片的空地,北方居民,非常想到南方去,大片的领地和沃土,留给了北方民族。

北方彻底变成了无人区,这样,契丹等部落和才会趁虚而入。

也导致了大批人口的迁徙至东南亚。那么有人会问,为什么大家都要去南方了,因为这是=时五代十国刚刚结束,北方还是有很多外来部落的袭扰,他们经常抢夺平民的东西,所以大家才会不想呆在北方,而来到南方。

受到化南北文化的差异,有志青年大家都去考科举了,没考中的书生和有功名的秀才也不会去当兵,而宋虽然经济很发达,平民的生活也不是很好,大家都是因为生活所迫才去当兵的,所以成才的几率就会很低,加上当时朝廷又是重文抑武。人们思想上不想去面对武力。

统治者的猜忌

和宋朝皇帝有很大的关系,他们的先祖自己是大臣造反出身,所以对底下的,有能力的大臣,也非常的忌惮文臣由于手里没有兵权,不太会军事指挥,文臣和武将的范畴也是宋确定的。

目的就是掌握底下臣子们的动向,可是一旦武将打了很多胜仗,获得手下士兵爱戴,皇帝就会认为是不是,他要造反了,可是大家都和平的生活在一起,谁又没事干,想去造反呢?从上到下的作风和方针都变坏了,这样哪会有战斗力呢。

就算有几个名将,在短时间内把战斗力提升起来,又因为种种原因,比如皇帝的猜疑,文臣的弹劾罢免,武将肯定会遭到很严重的伤害,后果就是导致刚刚提升的战斗力又回去了,所以这是,治标的方法,并不能根治根部的溃烂。

国库空虚,军饷欠赏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宋居然有过,欠赏的例子。当时宋朝最巅峰时期的兵力约有150万人,可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多人,加上和许多其他势力的求和赔款,国库变得空虚,很多时候,军饷都是要,拖很久才发出来,这样的话,从底层的士兵,也没劲去打仗了,大家做做样子,搞表面工作而已。

都拿不到军饷了,还指望别人为你冲锋陷阵,杀敌吗?他们是底层士兵,可都是为了吃饭,或者,咱攒点钱才来当兵的。最基层士兵都没有动力,打仗能打赢吗?

女真、蒙古,契丹、西夏的制约

当时宋旁边有女真、蒙古,契丹、西夏等四个强大势力,这些势力轮番对宋朝进攻,有的时候宋朝为了自己的安全,也会主动进攻他们。你来我往之下,对自己的兵力部署是个很大的考验,而这些势力可以进行车轮战。

宋却只能独自支撑人,所以最后不停的和这些势力求和赔偿,这也是拖垮宋的最大的原因之一,间接影响战斗力发展的一个非常大的因素,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到最后士兵已经讨厌打仗,每次打仗都会惨败,白白损失很多人,形成的畏战的心理。

所以即使有再厉害的将领,也挽救不了了。加上,末期折家将,把黄河轻易的送给了敌人,这也是压倒北宋最后一根稻草,南宋就更别提了。自己都故不下自己了,还谈什么收复西域。

总结:综合上诉,宋朝经济虽强,但也有缺陷,经济强还不发展军事。再有重文轻武,周边的强敌,导致自顾不暇。从整个国家策略到民众思想,统治者到个人,全国来看宋朝也收复不了西域。感谢您的阅读,喜欢的朋友可以留个关注,小天期待与您一起分享更多的历史事物。


帝天陌


宋朝的经济很发达,但是军事实力很差,军官政策非常混乱。

宋朝统一五代十国割据政权,但是大多唐朝失土都没有收复,宋太祖黄袍加身后,害怕自己的手下走自己老路,一直压制武将发展,军队根本没有怎么发展。

宋太祖死后,其弟宋太宗也北伐辽国多次但是没有任何进展,胜少败多,最后向辽国称臣缴纳岁币,周围的游牧民族都建国独立,西夏,大理,吐蕃,辽国,以及金国,主要原因是宋朝军队战斗力差,武将受到压制,文官都是喜欢吟诗作赋,皇帝也是喜欢琴棋书画,与少数民族的争强好胜刚好相反。所以宋朝守土就力不从心,更别说拓土。

宋朝的皇帝和大臣都是文弱无能,所以影响整个国家的动向,宋朝没有打算收复失土的心,也没有那能力。






飞天小老虎


我是奔腾Li,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宋朝为什么不能收复西域,主要原因还是宋朝的能力还没有达到,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宋朝在历史上是一个很强大的王朝,但事实上在秦,汉,唐,宋,元,明,清这些华夏一统的王朝中,除经济强大以外,宋朝的领土是最小的,军事能力也是相对较弱的

宋朝管理土地面积倒数第一,为何还号称大一统?

宋朝土地面积为何倒数第一,其主要没有占据三个地方,

  1. 西北地区,西夏统治,
  2. 北方的燕云十六洲,是辽国,
  3. 南方的安南地区,(现今的越南地区,唐,明等时期均在王朝的版图内)

对比唐朝这时的宋朝应该算是四分五裂的,而且还仅限于北宋时期,到了南宋时期,宋朝统领的地盘就更小了,那么为什么宋朝可以号称大一统,其实与古时管辖区有关,

  • 中原地区,
  • 巴蜀地区,
  • 江南地区,

古时王朝主要以这三个地区为主要领土,占据此三个地区就算是统一的王朝,而宋朝虽然名义上可以称为大一统,但实际上还是群雄割据的局面

注重经济,缺乏军事能力

从经济的角度看,宋朝的君王是成功的,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麦迪森测算,按1990年美元为基准,在公元960年后(赵匡胤建立宋朝),宋朝均GDP为450美元

,至宋末达600美元。而处于中世纪中的欧洲,仅为422美元,宋朝领先于欧洲,

但事事皆有两面性,宋朝发展经济的能力强大,而发展军事却相对较弱,仅从一点上我们就可以分析出原因

  • 秦有始皇帝,王翦等大将,
  • 汉有汉武帝,卫青等大将,
  • 唐有李世民,秦叔宝等大将,
  • 明有朱元璋,徐达等大将,

而宋朝立世300余年,历经19位君王,均没有注重培养有军事能力者,被人们所铭记的将领仅有岳飞一人,

总结

每个王朝都有自己的使命,宋朝经济上的发达对后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军事上的落后却与列强形成差距,导致宋朝经常被辽,金骚扰,《靖康之难》的发生,也充分证实了宋朝的实际情况,难以自保的宋朝又有何能力收复西域呢。


奔腾Li


从历史上说,在唐朝中后期对西域的控制力已经很弱了,在宋朝之后更加无力扩张。对于宋朝来说,是中国封建王朝比较强大的一个王朝,但却是一个比较弱小的王朝,虽然富足,但难以掩盖他的虚弱。

在国土面积上,宋朝是历朝历代最小的一个王朝,只能占领中国的一小部分。更不像元明清那样大的疆土,这主要原因在于经历过唐朝末年的割据和藩镇作乱之后,当时国力已经被掏空。赵匡胤登记之后既没有实力开疆扩土,也没有能力西征了。

对于宋朝来说,还有一个制约因素,在中原王朝和西域之间还夹着一个西夏王朝,西南的吐蕃,南方的大理,北方的金、辽等国都在虎视眈眈南,所以说宋朝是中国历朝历代最心惊胆战的一个朝代,面临外部威胁最多的一个朝代。四面强敌环伺的情况下,更没有心情西征了,更何况西夏王朝还在时时威胁呢。

另一方面,宋朝皇帝还是有心无力,当时的朝廷还是希望能够对外打开疆土的。这其中包括对辽的几次惩罚,对幽云十六州的争抢,对西夏的用兵等,但是都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达到理想效果,反而进一步削弱了国力。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宋朝开过之后重文轻武的策略,让宋朝文官集团党政,武将和能打仗的将才匮乏,以至于在对外征战中屡屡吃亏。


上观英超


小白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看:

第一,宋朝统治者不敢将大量的部队交于武将统领外出,宋朝统治者本身就是武将出身,对拥有大量兵权的在外将士还是有所担心的

第二,宋朝经济重心在南方,显然,开拓南方的经济和发展南方的贸易路线更有意义,再者宋朝出现了航海罗盘,极大的推送了航海运输的发展 ,而且海运具有运量大,被劫掠的风险小!

第三,宋朝周边形势复杂。在北宋,西南有大理,西北有西夏,北方有契丹,如若收复西域,必然引起战争,再加之路途遥远,强敌环饲守住已有的地盘显然更为重要

第四,宋朝距离西域遥远,必然需要大量的马匹和漫长的补给线,由于后晋石敬瑭献幽云十六州后,中原王朝一直未能收复长城以北地区,更是缺乏马匹这一重要的战争物资,漫长的补给线极易导致孤军深入

第五宋朝的精锐部队都在汴京驻扎,收复西域必然不能派杂牌军,如若中央军事空防,皇帝也不安心!

第六,宋朝重文轻武,军队的战斗力普遍较弱,收复西域必然难关重重,同时在在战略上不符合宋王朝以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而制定的消极的防御战略!


小白i分享


宋朝的经济发达,但打仗却也未必都是失败。宋朝采用重文轻武的,国家政策,所以在宋朝的时候,军人的地位比较低,但并不表示军人的战斗力低下。

宋朝所面对的周围强敌,是比其他朝代都要强大的,无论是之前的契丹建立的大辽国,还是后面,女真建立的大金国,蒙古人的黄金家族疯狂崛起,甚至包括党项所建立的西夏,还有,云南大理的段氏,这些政权还自在,大宋的周围弹,很多人都会觉得宋朝是一个战斗力非常低下的国家,但如果你的周围有这样的邻居的话,你还能够平安发展,300多年这种情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可以肯定用简单的想法去想象,就能够知道宋朝的边境的军费支出是有多大,而在这样的前提下,发展到国内的经济也很好,以及对待病患的情况,也都是非常的重视,所以宋朝的军力边军,起码不会特别弱,在长达300年的历史当中,宋朝的编剧一直处于朝各个国家对峙的,情况。

而除了靖难之役的时候,叫金国打过来其他时期,一直坚持住,哪怕,在蒙古黄金家族崛起之后,宋朝还坚挺了50年,这对于其他所有的国家来说都是不可想象,所以谁又能够说宋朝的军队战力比较弱呢?谁又能说他,旅,败屡战。


我是多余人


回答这个问题要看宋朝的发迹过程。

北宋是原后周禁军大将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取得帝位,直接继承了后周的领地。当时处于五代十国,南方北方都有多个地方政权,北宋建立后,接着便是对其他国家用兵,宋高宗赵光义统一了大部分领土,但北边有辽,西边有西夏,南边有大理,相互对峙。

隋唐以后,经济重心已经逐渐转移到长江以南,这也是北宋定都在开封的最直接原因,能够通过京杭运河连通南北。所以宋朝首先是平定南方,等到南方平定以后,北方辽国实力很强,还拥有幽云十六州,直接让长城天险失去作用。

另外,河套平原落入了西夏手中,这些天然的养马场都在敌国领地,所以宋朝骑兵很弱,只能依靠步兵打仗。在冷兵器时代,骑兵相对步兵有巨大优势,骑兵可以迅速进入战场,也可以快速撤出战场,这就是宋朝胜仗很多,但绝大部分是击溃,而不是歼灭,这就让敌人依然可以卷土重来,宋朝始终无法夺取幽云十六州和西夏。

这些往西边的战略要地都不在自己手中,何况是对西域实施管辖了。北宋自立国开始,便不断的面对西边和北边的威胁,能够享国308余年已是不易。


以史知今


大家好,我是诗涵果果。

宋朝虽然经济发达,可羸弱的军事力量无法击败西夏王朝,收复丝绸之路成了镜中花水中月。但是随着商路的逐渐发展,宋朝开辟了海上的丝绸之路,对于曾经辉煌的西域商路也就没有那么迫切了!

宋朝是由后周的节度使赵匡胤发动兵变篡夺的政权,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就是用来说他的。由于赵匡胤是武将出身,出于对武将的忌惮,所以在建国之初,赵匡胤就上演了杯酒释兵权的历史典故,同时,宋朝的制度也决定了武将在这个朝代的尴尬地位,为了防止武将拥兵自立,终宋一朝,武将都被文臣节制,空有一身练军打仗的本事,却要听从不懂军事人的意见,导致宋朝的军事力量在周遭各国中始终处于垫底的位置,但是宋朝是由汉人统治的王朝,所处中原腹地,商业经济水平又独占鳌头,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庇护,一直都是其他国家的后勤基地!

西域是怎么回事呢?在唐宋朝时期,西域作为沟通欧洲的主要商路,在当时的国际地位中显得尤为重要。但是西域三十六国基本上本身的实力并不强大,宋朝和西域之间有一条商线,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丝绸之路。如此重要的地方偏偏又被崛起的西夏王朝所阻拦,为了得到商路的宋朝在西北与西夏进行常年的征战,部署了大量的军事力量,消耗了无数的人力财力,西夏借着辽国对北宋的牵制,每每都能化险为夷,当然,宋朝和西夏的战争中,大胜的机会并不多见!

宋朝在认识到自己的实际情况后,逐渐转移了商路的开发,不再过度依赖于陆地上的商路,反而大肆鼓励民间商人进行海上贸易,海上商路的开通,损耗要比陆地上小的多,逐渐被大批逐利而居的商人所接受,宋朝也就没有必要花费巨额的军费去和西夏王朝战斗,所以西域商路也就慢慢的被宋人遗忘!

总结:经上所述,宋朝本身的经济是非常发达的,甚至超过了唐朝,但是本身军事力量的薄弱也成了宋朝最大的软肋,即便是夺回了西域,没有强大武力保护的商路也是别人的待宰之羊,开通了海上贸易后,宋朝免去了后顾之忧,也就没有必要再去收回西域了。总的来说,一是宋朝没有能力收回西域,二是即使收回,也是得不偿失!


诗涵果果


根本的原因就是宋朝的“重文轻武”。

宋朝在很多方面都已经发展到了当时的世界巅峰,比如宋朝的经济总值位于世界第一,比如东京汴梁是世界人口第一的城市等等。

宋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当时世界的50%以上,最高达80%。

汴梁的人口据推算大约有120-150万,世界上同时期的人口最多的其他国家的城市是君士坦丁堡,人口只有20万。

按说这样的实力,足以拥有一支傲视全球的军队,可是宋朝整个社会的思想造成了“文武不均衡”,甚至出现了畸形。

在宋朝,文人的地位达到了空前绝后,文人不仅能够通过科举达到“进仕”的目的,而且“文人无死罪”,这是宋太祖规定的。

这进一步促进了社会上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风气的泛滥。

文人地位如此之高,武将的地位自然就每况愈下。

加之赵匡胤本身就是靠军队才得以登上皇位,因此他对那些手握重兵的将领们非常忌惮,先是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式接触了禁军将领们的兵权。随后又通过种种手段削夺了地方节度使的大部分权力,使节度使这个曾经炙手可热的官位成为了一种虚职。

总之,宋朝的轻视武力,虽然巩固了内部的统治,但抵抗外虏则显得力不从心,以至于最终出现了“靖康之耻”的悲剧。

现在看来,发展经济发展文化虽然必不可少,但拥有相当的武力也是势在必行。

想要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就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不能有明显的短板,否则“伟大复兴”只能是一句空谈!





飘香一箭


重文轻武的宋朝,虽然是社会经济很发达,军队战斗力很弱势,不当将领不必重视,没有权威,士兵也无心训练和打仗,逃跑人还很多,为了防止逃跑在士兵脸上刺字这种尴尬局面。

宋朝时期对收复西域愿望不强烈,每一任皇帝就没有对收复西域做出实质性的规划。发展经济宋朝的向外贸易是通过海上运输的,经济发展并不依赖于丝绸之路,而是开辟了海上贸易通道——海上陶瓷之路。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为了防止再次发生唐朝的藩镇之祸(安史之乱),尽可能地削弱武将的权利,防止地方威胁中央集权。宋太祖赵匡胤的做法有些矫枉过正,走向另一个极端,重文轻武的政策实施下,文武官员的力量处于失衡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削弱了武将权威,同样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并且在每一支军队中都要安排一个文臣监军,军队的最高指挥权在监军手里,其实文臣根本不懂的行军打仗指挥能力。宋朝当时刘在农耕文明,军队擅长于防守而不擅长进攻。军队训练疲软,凝聚力很弱,缺少战马,没有像样的骑兵部队,想要战胜西域以骑兵为主,机动力超强西夏军队,收复西域谈何容易!

当时的华夏之地有三个政权,宋朝、辽国和西夏已经形成三方平衡势力,宋朝更没有力量可以同时消灭强盛的辽国和西夏。宋朝初期以后西夏控制着河西走廊和部分西域领土,阻断了中原政权通向东西方的丝绸之路通道,东西方文明交流就此阻断。

汉朝开通路上丝绸之路,经济有了快速发展,财政收入也长足增长。然而,宋朝却找到了一条海上陶瓷之路,中国海外贸易不仅没有因为西域的丢失而萎缩,反而是加快了海外贸易发展,让宋朝的经济快速增长,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超过了以前任何朝代。

政府的财政收入,基本来自于商业贸易,外贸交易挣取的利润大多数流向了更多的官员和士兵,朝廷财政却出现了赤字,在这种状况下无法把发达的经济转化为强大的军队战斗力,军队需要资金支持,没有强大的军队怎么能收复西域?

总之,宋朝时期经济发展很快,西域的东西方丝绸之路通道被堵塞,宋朝无力收复西域,只能向海上开辟了一条“陶瓷之路”。这种运输外贸交易比丝绸之路还要便捷快,交易数额大,当时宋朝就没有意愿收回西域。宋朝的经济快速发展,军队建设却始终是落后状态。又在重文轻下武削弱军队指挥能力,长期造成军队训练少战斗力很低弱。这样的军队能同时打胜强大的辽国和西域军队是不可能,即使宋朝想要收复西域,也无能为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