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冷眼旁觀“直播學習暴漲的現象”


冷眼旁觀“直播學習暴漲的現象”

疫情期間,很多人躲在家裡無法外出,瞬間多出大把時間。應該說這是一段難得的修正時間,平時工作、活動頻繁,身體早處於亞健康狀態了。可不清楚疫情持續要多長時間,對不確定的未來,能靜下來好好規劃生活之人少之又少,不安中求寧靜只會焦躁和煩惱。

這種被動式休整,都是基於無奈和不得不這樣的環境,要在內心中建立主觀修正意願,的確很難踐行有規律的生活。為了打發時間,在有限的空間裡變出花樣真不容易,刷手機屏、刷影視劇,睡懶覺都成了常態。忽然間,所以人變得都很愛學習了,開始參與各種網課學習,網絡教育行業隨之火爆,加上學校遲遲無法開學,老師和學生們也加入網絡授課大軍,這個現象蔚為壯觀。

根據“能量守衡定律”,不在這裡消耗能量,就會在那裡消耗能量。所有能量無法在體內長期積累,需要不斷消耗才能平衡身體和精神,參與網課學習便是這樣的一次轉移。由此出現很多論調,覺得以後網絡學習大行其道,面授學習終將煙消雲散。

真的會出現這種的現象嗎?

教學是教與學的互動,老師提出知識點,通過解讀讓學生建立新的思維,針對未知形成認知閉環,最後獲得舉一反三的應用能力。面授時,老師和學生之間建立了學習場域,老師能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不斷修正授課內容和方式,學生也會因為沒有理解及時提出問題,在老師解答問題時,有同樣疑問的其他學生也因此獲得疑惑解除。網絡授課時,老師只能隔著視頻給學社進行知識傳達,老師輸出和學生接受知識點不在同一個場域中,老師無法關注到學生的學習狀態,彼此互動就會大幅度降低。兩者比較效果有天壤之別,收穫就會出現極大差異。

人是通過圖景記憶知識才會深刻。面授時,不但調動了眼睛和耳朵的功能,更是調動了口鼻、身體等其他器官功能,接收到的信息在腦海中出現了立體場景,容易對需要了解的知識有多點屬性鏈接,對所接觸的事物便有整體認知。人與所感知的事物處於共有的能量場中,更容易對接收到的信息進行綜合,激發自身內在的能量,獲得新的認知。

視頻上學習,需要盯著視頻看東西,除了眼睛和耳朵功能得以調動之外,其他器官功能就沒有很好被調動,在腦海裡所建立的屬於平面化圖景,對所要了解的事物屬性鏈接就少了很多,這樣形成的信息無法做到高分辨性認知,很難形成長久記憶,容易遺忘。

比較面授和網課的人體信息接收效果,面授效果顯然高於網課,這就是所謂的體驗感和場景感。現在明白,很多人寧願大把時間逛街也不願在網上採購物品;寧願賣高價票去現場聽音樂會,也不會在家聽音頻的原因了。

網絡教育普及是一種新趨勢,網絡實現的功能是信息的快速傳播和翻新,本質上關注的是流量而非質量。要深入獲得知識,便要去現場感受,才能更深刻,面授關注的是質量。未來如何選擇,焦點還是成本上,只有效果和成本處於一個最佳結合點時,才是以後學習的途徑選擇方向。網課迅速發展,面授一樣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特殊時期採取特使辦法,這是一種智慧,覺得以後網課徹底替代面授的想法,就成了新的僵化。網絡學習會越來越高頻,越來越豐富,真正要獲得知識的深入,面授才是根本。緊跟時代節奏,修正行為方式,既不會被時代所拋棄,也不會被時代所揚棄。

教練心語:每一種潮流出現都是在一個不經意的事件之後,關注潮流也要關注潮退。


冷眼旁觀“直播學習暴漲的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