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有哪些在你家鄉認為很好吃,但是外地人卻覺得不太好吃的美食?

亞亞X


很多從其他地方來到我們這裡的人,可能會吃不慣我們這兒的榨粉,但是作為本地人也會特意介紹去吃,因為榨粉在我們這裡是常見特色小吃,我們出門在外也都會惦記它,回來都一定要去吃一碗。

榨粉既有彈性,柔柔滑滑的,吃到嘴裡就是舒服,它的湯汁是大骨熬製,加上粉自帶的酸味,湯喝起來帶酸又很鮮。

廣西人都知道榨粉,也愛吃榨粉,只是它沒有螺螄粉在外的名氣大,外地人可能嘴不習慣的是粉裡帶種酸味吧,甚至有些外地人吃第一口就說粉是餿的,根本吃不了。

這種酸不是加入了食用醋,而是米粉在製作過程中自然發酵後產生的酸味。榨粉店一般都會將米漿發酵一晚,第二天就能食用了,現榨現吃,如果哪家的榨粉店榨出來的粉不帶酸,反倒被認為不算是真正的榨粉。

榨粉第一次吃確實有些挑戰味蕾,但是多吃幾次,一定會發現它的獨特之處,發現美食的魅力,需要我們多多嘗試哦。


知行樂白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我還是比較有發言權的,我是個地道的北方人,卻在南方上的大學,這四年的時間不短不長,卻給我帶來了深刻的南北方飲食差異的感受。

我家鄉在山東淄博,那裡有一種美食叫做博山酥鍋,歷史悠久,味道濃厚,肥厚的五花肉在高壓鍋長時間的燉煮下會變得肥而不膩,充滿膠質。在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煮上那麼一鍋,所謂“窮也酥鍋,富也酥鍋”,意思是說做酥鍋的原料沒有那麼講究,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來搭配。

當然,這只是引題,接下來容我詳細說一下這個可歌可泣的故事。

話說那是我上大二那年,過完年要開學了,尋思著我宿舍那五個崽子這時候不定嗷嗷的要回去呢,我就想是不是給他們帶點東西過去呢?就跟心意相通似的,我與他們一通聯繫,都約定好了帶點家鄉的土特產回去。

正在我發愁帶什麼的時候,家裡燉的一鍋酥鍋出爐了,刺激的肉香與醋香一下子打斷我的思路,在吃到第五塊肉的時候,我想明白了,就給他們帶這玩意。

由於酥鍋不保鮮,我就只能從超市給買了一包抽真空的酥鍋,就這麼帶著酥鍋一路來到了成都。

到了學校,二話不說,哥兒幾個先找了個飯館,什麼毛血旺、酸菜魚、回鍋肉一起整了出來,酒過三巡菜過五味,接下來就看大家各顯神通了。

廣東的拿出燒鵝,蘇州的拿出鹽水鴨,總之是拿什麼的都有,到了我這,我就把酥鍋拿出來了。

從包裝袋裡倒出來,這東西是黑乎乎一坨,裡面倒是不難分辨哪是海帶哪是藕片,但也確實不像剛做出來那麼油光煥發。

可以看出來,這酥鍋絕對是加了五花肉的,只是長時間燉煮,肥肉全化在裡面了,變成肥油,雖說吃著素菜也有了肉味,但畢竟少了幾分大口吃肉的痛快。

我幾個同學不約而同的伸筷子,吃到嘴裡就發出了奇怪的“嗯?”,我忙問他們怎麼樣,結果幾人都搖頭說不好吃。

有的說醋味兒大,可我從小吃到大,就沒有在酥鍋裡吃到醋味,雖然我知道酥鍋要加醋,但這醋主要是增香的,並不是要改變它的口味。

還有的人說太油膩,我的天,鹽水鴨不油膩嗎?再說了,五花肉加的越多越好吃啊,我吃過只加腿骨的酥鍋,雖然也有肉味,但香味就大打折扣,與五花肉的香味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還有的說太鹹,一聽這話,我端起酒杯,說:“來,喝杯酒漱漱口。”

總之,酥鍋這種美食,似乎在南方不怎麼受待見,想想也是,南方人口味要麼清淡,要麼重油辣,像這種魯菜中醬香型的味道可能不怎麼適應,不過也無妨,畢竟酥鍋的歷史與味道傳承並不會因為我們幾個的品嚐而出現改變,這個味道,有我們知道就足夠了。


阿虜的人生菜單


每個地域都有每個地域獨有的美食,當地人愛不夠,但外地人卻避之不及。

我的家鄉在江蘇宿遷,我在這裡出生,在這裡長大到18歲當兵出來一直到現在,家鄉成了異鄉,每年或者兩三年抽空才會回去住幾天。

說到我的家鄉家家戶戶都離不開的一道下飯小菜那就是醬豆子,也叫鹽豆子。這個在環徐州地區幾乎都是家家戶戶的摯愛,但我在外地生活的時候,我父親過來的時候帶過來,外地人卻不吃,覺得這個醬豆子有點點臭味。

是的,醬豆子是有點臭味的,這要從它的做法來談起。

醬豆子是使用黃豆、辣椒、生薑和花椒都搭配製作而成,主料就是黃豆。

黃豆要煮透,到用手指輕輕一捻就捻碎,質感如同老豆腐那種,但還是要保持豆形。

煮好的黃豆用蒲包裝起來之後密封,記得小時候條件簡陋,母親都是將裝滿黃豆的蒲包放入稻草垛子裡面,大概捂5天左右。使其發酵,發酵之後的就是日本人特別喜愛的那種納豆,如下圖

扯黏拉絲的狀態就是發酵好了,這個時候的豆子我們本地人是不習慣吃的,感覺味道怪怪的,況且這個時候還沒有加鹽和任何的調料,再加上這種黏絲拉纏的看上去有點煩。但搞不懂日本人為什麼喜歡吃這種狀態的納豆,不解!做好的鹽豆子之所以臭,就和發酵有一定的關係。

準備好的幹辣椒用磨碾成醬糊狀,醬豆子和川渝地區的水豆豉的區別就在於,我們老家的醬豆子是調的辣椒醬,而川渝地區吃的水豆豉調的是剁椒,這個是唯一的區別。找一個容器,一般是比較大的瓦缸,將生薑剁碎。將辣椒醬以及生薑還有發酵好了的黃豆進行混合。混合之後封上蓋子,三四天之後就可以吃了,這就是著名的蘇北醬豆(鹽豆、臘豆)。一般可以吃幾個月,如果到了天氣熱的時候還有很多,就曬乾,這樣就成了幹鹽豆子!


食賞


我家鄉的胡辣湯是我的摯愛,從小喝到大都喝不夠,僅限於正宗的,現在好多地方隨便做個湯就敢稱是胡辣湯,也是無話可說。

但通過我的來自不同地方的同學,朋友和同事反應說,他們並不喜歡胡辣湯,對於這種現象我可能第一反映會是,你喝過的正宗不正宗,不正宗的我也是難以下嚥。但有的人則說就是在河南喝的,而且還不止一家,都不好喝。聽到這樣的回答我也就有些明白了,不同的人對於味道的喜好也是不同的,就像我不習慣吃帶甜味的菜一個道理,例如糖醋里脊。



還有一種是我家鄉的道口燒雞,這個是從小伴我記憶的美味。道口燒雞,肉嫩不材,從皮到裡都相當入味,是我們家鄉大部分人都喜愛的美食。但從工作後我就給公司同事帶過幾次,而他們大部分反饋都是這處道口燒雞味道並不怎麼樣,甚至覺得非常一般。有時候我覺得吧,有些美食是伴隨著文化和記憶成長的,有的人從未有過對這種美食的記憶,也就不會有對它喜愛的感情,感情和美味在一定程度上也上相輔相成的。


箭上弦


說到家鄉人認為很好吃,外地人卻覺得不好吃的美食,我認為老火靚湯應該是廣州最好的代表了!



老火靚湯是廣州菜最精髓的飲食文化,也是聲名在外最響的代表!大部分外地的朋友首次來到廣州都必點一款老火靚湯,否則就不好意思說來過廣州,吃過廣州菜!但是,但是,大部分人喝過了一口之後就很難再動第二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應呢?因為大家都想不到廣州的老火靚湯是用中草藥煲出來的,開始喝都不習慣這種奇怪的中草藥味道,當然就喝不下去了。

但是,如果在廣州住下來,你就會慢慢地習慣喝這種這湯,並且慢慢地喜歡喝這種湯,而且會到了離不開老火湯的這種地步,如果太久沒喝,你就會想念它,會想找一個地方去喝,或者自己在家裡煲一鍋。


很多廣州的新移民都是這樣,開始到廣州的時候很排斥廣州的老火湯,住久了之後大部分人都學會了自己煲湯,而且一個月總是要煲上幾次解饞和解熱氣,滋潤一下身體!


陳哲宏


如果要說西安人很喜歡吃,外地人不習慣吃的東西,那應該就是牛羊肉泡饃了。

牛羊肉泡饃對於大多數西安人來講,絕對是一種特經典、特受歡迎的美食。食辰君甚至在很小的時候,以為世界上最好的美食當屬牛羊肉泡饃了,曾經還幻想過:以後掙錢了,一定要頓頓吃泡饃。

我的姥爺,也很喜歡吃牛肉羊肉泡饃,甚至於他的牙齒都掉光了,咬不動牛羊肉的時候,他還想吃。

但自從發生了一件事後,終於讓我“從井底跳了出來”。在我高中的時候,一天,帶著一個來自陝北的好朋友,去吃我認為最好的泡饃館吃我最喜歡的小炒(泡饃的一種經典吃法)。

眾所周知,陝北人是吃牛羊肉的,但是在我興沖沖的請他吃完一頓泡饃時,他給我講這是他吃過最難吃的西安飯,沒有之一!!

聽了他說這樣的話我頓時陷入了沉思。我終於明白了:一個地方的備受歡迎的美食,可能,僅僅是,符合當地飲食人的口味。以至於這種特產,是否被外地人接受,是否被認定好吃,並沒有太大關係。








長安食辰


豆汁這東西,好像全中國只有北京人愛喝,甚至只有部分北京人愛喝。記憶中的小時候,住在南城大雜院裡的我早上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著姥姥給的錢去路口的早點攤買豆汁喝,喝著色澤灰綠、濃醇,口味酸酸中帶著一絲甜的豆汁,再配上一碟切得極細的鹹菜絲,吃上幾口酥脆的焦圈,頓時覺得心滿意足。

外地人則稱豆汁為“行走的生化武器”,喜歡豆汁的人自然喜歡其酸酸甜甜的口感,而喝不慣的人則會覺得味道有些酸臭,嘗過之後,從此再不與豆汁結緣。

豆汁作為老北京極具特色的傳統小吃,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早在遼宋時期就已在北京地區盛行,而到了清朝的乾隆年間,更是作為宮廷飲料在宮中流行。

在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笑話,測試一個人是不是北京人,就給他喝一口豆汁,若是眉開眼笑,打心裡往外滿意地噓口長氣,就是地道北京人,若是眉頭緊皺,嘴角直咧,甭問這是外來戶。

其實豆汁是極富營養的小吃,它用綠豆來做原料,經過燙豆、磨豆、澱粉分離、發酵等一系列工序,製作出來的豆汁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C、粗纖維和糖,夏天喝會有消暑和清熱的功效,還會有健脾和開胃的作用,喝上一碗熱乎乎的豆汁,一天都有好胃口。

哪天您來北京,想嘗試著喝上一口試試,一定要去位於崇文門大街的老磁器口豆汁店,這是一家老字號的國營豆汁店,好多人慕名前往,那裡的豆汁味兒正汁醇,是喝豆汁的不二之選。

來上一碗熱乎乎的豆汁,配上一碟鹹菜絲,就著酥脆的焦圈,您一定會愛上這口!

大家好,我是境界美食。民以食為天,歡迎跟我一起探尋舌尖上的美食!


境界美食


我是一個生在東北長在東北的東北人,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在我們東北,很受歡迎的食物,但是外地人卻覺得不太好吃或者吃不習慣的食物,我的腦子裡閃過如下的幾種食物:

1、燜子。這是我們大連的一種特色小吃,澱粉類食物,在鐵板上炒好後,加入芝麻醬、辣椒、蒜末、蔥花香菜等調味,有的小攤位還會加花生碎,大連菜館還有道特色菜叫三鮮燜子,裡面加入各種海鮮類食材,大連人非常愛吃,外地人卻不是很喜歡,對燜子的口感等都不是很喜歡。

2、冷麵。這是一種東北特色食物,我南方的大學室友吃不慣和接受不了白醋的嗆鼻子味道,我們東北人非常喜愛的、尤其是夏天經常會吃的冷麵,南方人大多覺得不好吃。

3、烤冷麵。身為一個東北人,我本以為如此美味的食物,一定會得到所有人的喜愛,然而我們高中門口賣烤冷麵的大叔說,他之前去山東擺過攤賣烤冷麵,那邊人吃不慣,不喜歡吃,以至於生意很慘淡,只好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回來東北繼續做烤冷麵了。我們東北冷麵的衍生物還是挺多的,比如還有冷麵臭豆腐夾。

4、酸菜。提到東北菜,首當其衝就是經典的燉酸菜。酸菜燉粉條,酸菜燉排骨,酸菜燉血腸,酸菜炒粉等。然而這種我們東北家家戶戶餐桌上少不了的食物,在外地人口中,卻覺得不好吃,身為一個愛吃酸菜的東北人,我是無法理解的。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感謝觀看,更多美食方面的探討,歡迎關注【美食家夏夏】我的主頁。


美食家夏夏


大家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作為一個川妹兒,身在蓉城,天府之國,一個你來了就不想走也走不了的美食之都,真的好幸福呀!

那麼有哪些是我們本地人認為很好吃,外地人卻覺得不太好吃的美食呢?

來說說我的一些想法哈!

TOP 1——豬腦花——

豬腦花可是我們本地人的心頭愛呀,什麼烤腦花,砂鍋腦花,腦花燉豆腐,冒腦花,火鍋腦花......我的媽也! 怎麼每一樣都那麼好吃。夾起一塊腦花放嘴裡: 嗯,太香太嫩太滑了吧!我只想對豬腦花說真的是對你愛愛愛不完!本地人對豬腦花的熱愛,絕對是吃了就上癮,一天不吃想得慌,天天吃都吃不夠的那種!

然而,外地人呢?好多我身邊的外地朋友和同事看到豬腦花都是避而遠之!都覺得你們四川人怎麼什麼都吃!尤其是豬腦花這種,看起來那麼恐怖,你們還吃得那麼香,簡直無法想象!



記得剛來公司,對面坐著一個湖南的同事,問我:聽說你們四川人超級愛吃腦花,扔火鍋裡燙一下撈起來就吃,忒嚇人了吧!估計都還帶血呢?當時聽得真的是目瞪口呆。大哥!你這誤解也太深了吧!我們是愛腦花,那也得煮熟了才吃呀!生的誰吃呀!誰還不是個有追求的吃貨呢?麻辣鮮香才是我們的代名詞!


TOP 2——折耳根(又名魚腥草)——

折耳根也是我們本地人的心頭愛呀!記得有一段時間我們村家家戶戶都在種折耳根賣錢,那段時間真的是空前的風靡!什麼折耳根煮粥,涼拌折耳根,折耳根拌胡豆,火鍋折耳根,折耳根牛肉,拌嫩折耳根葉,折耳根炒臘肉,折耳根燉湯,真的是花樣百出,樣樣都好吃。我最愛的是火鍋折耳根,紅油鍋底燙一燙,香辣十足,有些人喜歡吃脆脆的口感,而我偏愛火候久一點粉粉的口感,更加入味。還有就是涼拌嫩折耳根葉,選取折耳根嫩尖的3片葉和嫩芽,回家拌成糖醋味的,酸甜酸甜,好開胃!

對於外地人,好多都不愛折耳根!據他們說很大一個原因是不習慣折耳根的腥味,但是我們本地人剛好就好那一口。對於折耳根真的是愛的人愛得死去活來,不愛的人望而卻步!

TOP3——黴豆腐——

“黴豆腐”是我們小時候的叫法,現在人家已經有學名了,叫 “腐乳” 。記得小的時候,那時候經濟不發達,還比較窮,家家戶戶都會製作黴豆腐,就為了節約一點菜錢!為什麼呢?因為黴豆腐普遍都很鹹很辣,一小塊就可以下一大碗飯,經濟實惠。勞動人民的智慧果然是強大的,沒想到就這麼一個小小的舉動還成就了一個地方特色風味!

傳統黴豆腐製作方法: 豆腐(一般都是自家種的黃豆用傳統的石磨磨碎,再煮的點水豆腐,老香了),切成小塊,抹上鹽,要很鹹才行,不然會壞掉,陰涼處靜置,讓它靜靜地發酵長出長長的菌絲,抹掉表面的菌絲再裹上辣椒麵花椒麵做成的香料,然後用一小片白菜葉包裹起來,放入罈子裡密封,靜靜地等待第二次發酵入味,然後就可以拿出來吃啦!下稀飯配乾飯,一小塊可以吃幾碗飯!

外地人為什麼不愛呢?他們可能認為又辣又鹹怎麼吃呀!其實很香呢!用筷子沾一點點入口,鹹香可口,很開胃下飯的。不過現在好多都不自己做了,也都是超市買一瓶,再也沒有小時候的樂趣了!




其實呀!不管是豬腦花,折耳根,還是黴豆腐,都可以試著嘗一嘗,真的還是很不錯的!尤其是豬腦花,它只是看著血淋淋的很嚇人,但是真的很嫩滑細膩,而且我們都是處理很乾淨再經過精心烹飪的,讓各種輔料配料賦予它麻辣鮮香的口感,真的不是 “扔鍋裡燙一燙撈出來就吃” 喲!

上面列舉的三個都是我認為最典型的本地人愛愛愛不完,外地人基本不愛吃的美食!大家還有哪些看法呢?可以一起分享討論喲!

喜歡💕請關注:逛吃小妖精呀!


逛吃小妖精呀


身為一個福建福州人,對於這一點來說倒是有兩個比較新奇的東西,在省外,或者說是北方不太常看到,也不是所有人人接受的食材。

1、蝦油

蝦油其實是福州,或者說是沿海一帶比較常見的醬料。因各地風俗習慣的差異,表現形式也有略微的不同。比如在廣州,就偏向固體,故而稱作蝦醬,也更加濃郁。

其實蝦油是用鮮蝦為原料,經發酵提取的汁液。更有一種以各色魚肉提取而成的醬料——魚露,和蝦油基本味道相近,性質也相同。不過蝦油在福州比較常見,而出了省外魚露就比較常見了。對於外地的朋友來說,特別是內陸或者北方的朋友來說,還是有一些人不太能夠接受這種“鹹鮮”的味道的。因為是相當於是海鮮製品,所以很多人都有一點懼怕其本身所帶的“腥鮮味”。

當然常年吃慣了海鮮的福建本地的人是很愛的,而且幾乎大部分的家常菜都會使用蝦油代替鹽來調味,這也讓原本的菜多了一份鮮味。而且很多時候也可以將各種海鮮白灼(例如:章魚魷魚等)直接蘸一口蝦油食用,又鹹又鮮又原味,就是福建的特色了。

2、紅菇

紅菇是一類大型菌根真菌,是一種價格較高,較名貴的菌種。在福建,雲南,江西都比較常見,但也經常能碰到很多其他省份的小夥伴完全沒有見過這一類的菌種,所以感到特別的好奇。

在福建,紅菇大多以曬乾了的紅菇幹按照重量售賣,家家百姓市場拿紅菇作為燉雞湯的絕佳搭配。因為其含有豐富的必需氨基酸、多糖、有機酸、維生素、脂肪酸和甾類化合物、色素和抗生素等。營養價值高。所以也算是百姓的一種日常補品了。

對於不太接觸到紅菇的其他省份的小夥伴來說,因為紅菇的口感確實比較乾枯。吃起來也不如香菇,花菇,蘑菇,鳳尾菇等菌種厚實。所以有很多人反映,感覺吃紅菇特別像在吃一種能夠咬動的樹皮口感。而且因為紅菇燉湯有一種特殊的微苦的味道,也有很多朋友很難接受。所以也算是愛者很愛,不愛者敬而遠之的一種食材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