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宋朝想不想恢复汉唐故土?有何依据?

楚之南风繁花盛开1


宋朝当然想恢复旧土,开疆拓土、威加四海是每一个有志向的帝王梦寐以求的荣耀。宋朝的疆域有限,并不代表其没有扩张的欲望。

我们来看一下宋朝在这方面曾做过哪些努力:


一,宋太祖平复南方诸国。


宋太祖黄袍加身当了皇帝后,没有继承周世宗先北后南的策略,而是先南后北、先易后难,先后消灭了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等多个南方政权。

二,宋太祖意图赎回燕云十六州。


南方诸国基本平定后,辽国也结束了混乱的政局,宋朝错过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机会。不过早在平定南方时,宋太祖就在开始攒钱了,打算赎回燕云十六州,辽国不同意便用这些钱来作为北伐的资金。不过可惜的是太祖英年早逝,赎买燕云诸州计划没有成功。


三,宋太宗收服漳泉、吴越,灭北汉。


宋太宗继位后,首先使用政治压力逼迫割据漳泉的陈洪进纳土归降,并强迫吴越也效仿漳泉献土归降,后又灭了北汉,五代十国后的混乱局面结束。


四,宋太宗北伐。


为了收复幽云十六州,宋太祖发动了高梁河之战,结果大败,宋太宗被辽军追至涿州。雍熙三年(即西元986年)宋太宗乘辽国新君初立,派三路大军再次北伐,是为雍熙北伐。此战初期顺利,后则大败,宋将杨业被俘绝食而死。此战使得宋对辽的战略由进攻转向防守,此后宋朝再也无力北进。


五,岳飞北伐。


靖康之难后,赵构逃至江南建立南宋,宋朝失去北方领土。岳飞首先通过北伐夺取了金国扶植的伪齐所控制的土地,并且在后来与金国的战争中屡屡获胜,一度攻至距离开封仅四十五里的朱仙镇,正图北进时却被高宋召回,不久后岳飞被害,宋金和议,宋向金称臣。

六,孝宗北伐。


宋孝宋即位后,改革朝政,力图恢复,为岳飞平反,起用主战派北伐。北伐起初顺利,但各路将领轻敌、各自为政,北伐失败,宋金和议。孝宗仍欲北伐,但北伐将领相继离世,北伐大业不了了之。


七,联蒙灭金,出兵北伐。


宋理宋时,为了得到蒙古口头许诺的河南地区,宋与蒙古联合夹击金国,金国灭亡。金灭国之后,蒙军北撤,河南地区防务空虚,宋出兵河南,进驻南京、开封后,在攻取洛阳途中被蒙军伏击,此后宋军全线溃退,北伐失败。

此战后南宋精锐尽失,不仅无力北图,防守尚且不足,蒙元步步南逼,崖山战后,南宋覆灭。

纵观两宋,一直被北方游牧政权压制,但也数次北伐意图开拓国土,解除威胁。然而宋朝开国以后崇文抑武,且没有北方大片牧场,战马稀缺,使宋朝在军事上始终处于被动局面。数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使得有志者心灰,小人得意,惜哉惜哉。


纯手打,望斧正。


无涯烟水迷寻


自然是想的,北宋从建立到灭亡一直都在想着恢复汉唐故土,只是实力有限,没办法做到。

典型的汉唐故土,就是幽云十六州,宋朝建立之初,宋太祖就致力于积累财富,为的就是向辽国赎买幽云十六州。宋太宗时期也数次北伐,为了收复幽云十六州,但都无功而返,尤其是高粱河一战,宋太宗大败,几十年国内征战的宋军精锐大损,从此宋军一蹶不振,再也没有开拓了的实力,且后继的君主大多是守成之主,无开拓之心,所以对幽云只能转向被动防守。但北宋末年辽国衰败,宋徽宗又重新燃起了收复幽云的野心,联金灭辽就是为了收复故土。至于失败,那就是后话了。

还有一块汉唐故土就是越南,北宋也是想收复的。自从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国被越南吴权大败,越南就正式独立于中国之外了。

宋太宗时期,越南内乱不止,980年,宋朝知邕州太常博士侯仁宝上奏宋太宗,请求趁丁朝内乱之机南下讨伐。宋太宗任命侯仁宝为交州陆路水路转运使;任命兰陵团练使孙全兴、漆作使郝守俊、鞍辔库使陈钦祚、左监门将军崔亮为兵马都部署;宁州刺史刘澄、军器库副使贾湜、供奉官阁门祗候王僎为兵马都部署,伺机进攻丁朝。

但白藤江之战,北宋又失败于越南手上,越南统治者黎桓在宋军退兵之后,试图与宋朝重新修好外交关系。983年,黎桓遣使向宋朝朝贡,遣还俘虏,上表谢罪。 986年,又遣牙校张绍冯、阮伯簪等朝贡,并要求宋朝承认其在越南的统治地位。 宋朝最终于987年承认了黎桓的统治地位。

西南的云贵高原也是汉唐故土,但唐朝时期,云南的南诏国政权多次骚扰大唐,给大唐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强龙压不过地头蛇,大唐也对此没有办法。宋朝为了避免这样的麻烦,于是用玉斧在大渡河划了分界线,禁止攻打云南的大理国,也尽量不要和大理交流,免得后患无穷。从965年1116年,在整个北宋期间,大理至少十一次申请让宋朝对其进行册封,想当宋朝的藩属国。但是,除了宋太宗曾册封大理国王为“云南八国都王”,宋徽宗册封大理国王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习空云南节度使上柱国大理国王”外,其他时候,基本上都是不予理睬,不接纳。这样做虽然笨了一点,但宋朝三百多年,大理和宋朝却也从来没有发生过纷争。

还有位于西北的灵夏之地也是属于汉唐故土,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西北军阀李继捧献出了西北灵夏故土五州,投降北宋。但李继捧弟弟李继迁不愿意归宋,乃投降辽国,多次骚扰北宋西北五州。宋太宗去世后,他相继攻陷西北五州,西北之地又从北宋失去了。

另外还有青海的河湟之地,甘肃的河西走廊,西域等地,也都是属于汉唐故土,但唐中期以来,吐蕃国力强大,唐朝衰弱。河湟之地包括河西走廊还有西域都被吐蕃占领,一直没能被中国收复。到宋朝时期,河湟之地被吐蕃角斯罗(音)政权控制着。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为了对付西夏,采用了江西人王韶的平戎三策,说“欲取西夏,当先复河、湟”。在宰相王安石的支持下,王韶等宋将先后收复了宕、叠、洮、岷、河、临(熙)6州,将宋朝西界扩展至兰州,史称“熙河开边”。宋徽宗亲政之后,也有收复河湟之意,1103 年6月,王厚、童贯率军从熙州出发向湟州进发。宋军一路势如破竹,全部收复了河湟地区,新疆且末若羌地区的黄头回鹘也望风而降,宋朝西部边界由此达到了新疆塔里木盆地的东南边缘。

随后宋朝在河湟之地设立“陇西都护府”,改青唐城(汉西平郡,唐鄯州)为“西宁州”,这也是西宁的由来。

总的来说,宋朝是一直想收复汉唐故土的,但奈何自身实力有限,没办法完成这一事业。但宋朝也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在军事方面百无用处,他也成功的收复了汉唐的河湟地区和西域的一部分,这也是宋朝的顶峰了。


百胜军节度使


何止是想,都有实际行动,只是北宋实在打不过当时的辽国[捂脸][捂脸][捂脸]和金,后来又多了个西夏,南宋那就更想了,一直谋求恢复北方国土,结果北伐一次不如一次。

一、北宋

宋太宗的北伐

由于后晋的石敬塘把幽云十六州送给了辽国,导致中原地区无险可守,一直被辽国欺负着,后来宋太宗赵光义组织了北伐。

北伐一共分为两次

第一次在灭亡北汉之后,宋太宗认为余威还在,就发动了与辽国的战争又称高粱河战争,由于兵力太集中导致战败。后来又发生了

第二次是在辽景宗去世,辽圣宗继位,辽国政局不稳的时候,宋太宗认为北伐时机到了,又发动了第二次北伐,当时年号雍熙又称雍熙北伐。此次北伐分为三路东路军曹彬主帅,崔彦副帅;中路军以田重进为主帅;西路军由潘美主帅,杨业副帅。最后大败,杨业自杀,后来辽国反攻,后宋辽签订檀渊之盟。

二、南宋

1、宋高宗北伐,岳飞和韩世忠抗金战争

2、宋孝宗北伐

3、宋宁宗北伐

4、宋理宗联合蒙古灭金,最终导致蒙古兵临城下,南宋灭亡




小马A历史


说起重文轻武的宋朝,人们都会觉得这个朝代除了有钱,其他的一无是处,皇帝只知道享乐,安于现状,对外上,能何谈,能用钱解决就解决,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文气的朝代,还是能有一位不忘初心,立志恢复汉唐疆土的皇帝。

宋神宗赵顼(1048年5月25日-1085年4月1日),本名赵仲针,父亲宋英宗是宋仁宗的养子,爷爷和父亲相继去世后,这万里江山落到了这个19岁少年头上,面对此时内忧外患,国库空虚的局面他没有丝毫的退缩和慌乱,一继位就开始娴熟的处理政务,解决当下问题。宋神宗从小就有这一个雄心壮志的强国梦,堂堂华夏为何要屈服于北方蛮夷,要像汉唐那样受到万国来朝,开疆扩土,使百姓安居乐业的盛世局面。

“攘外必先安内”,对内宋神宗想通过变法来解决民怨,所以他重用提出改革的王安石。一个是有这远大抱负,实现富国强民的明君,一个是想要施展自己满腔政治才华的贤臣,就这样,君臣二人一拍即合,马上就着手此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负责变法事宜,调整一批人事,组成了变法派。

新法刚一出朝堂,便找来一些人的反对和谩骂,于是宋神宗就罢免了这些人,安抚跟支持王安石,以保新法顺利实施。王安石的变法内容重视农田,水利,减少赋税,裁军,整顿军备,这些大多都是利国利民的,可是有些像免役法、保甲法、青苗法对贫苦百姓来说无异于是施加压力,造成民怨,也正是如此被反对变法的人或因新法触碰到自己利益的人为濠头攻击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以司马光为首正直的大臣也开始反对起来,神宗也开始怀疑起来,这对王安石的打击很大的,加上之后自己儿子壮年病故,无异于雪上加霜,随后向神宗再三恳求辞官回乡。

王安石的离去让宋神宗非常伤心和无奈,他没有因此而放弃,赵顼改年号为“元丰”,而此时宋朝与南方的越南李朝的战争已和谈方式结束,但是没有向往朝那样缴纳岁币。虽然伤亡很大,但打出了气势,为后来的五路伐夏做出了铺垫。

他决定要用强硬的手段来维持变法,严惩反对变法的官员,加大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北宋中期冗官成灾,官僚机构十分混乱,贪污风气很大,大批官员懒政混日子,只知道吃喝玩乐,给国家财政造成很大负担,于是赵顼采取了裁官裁员的方式削减一大批整天无所事事却身居要职的官员。其次,赵顼统一了全国官员的薪金。使这些官“知使责任,而不失宠禄之实”,发挥官员的积极性。宋神宗这一系列的改革史称“元丰改制”对北宋内部起到一定的作用。

元丰四年 ( 1081) ,西夏梁太后囚禁夏惠宗李秉常导致国内政乱,宋神宗这是认为攻占西夏的最好时机,趁此发动轰轰烈烈的五路伐夏大战,大战初期,其中的三路大军都有所战果,占领了一些军事要点,而其他两路一路因为大雪天气和后勤供应不及,一路因为指挥者的战术错误,后又被西夏军反打了一波,伤亡惨重。但对战局来说没啥太大影响。

虽然之前几路大军都有所收获,可是占领点都无法驻军,所以北宋方面开始修筑永乐城,准备以此为基地,进而准备一举灭夏的战争!徐禧、种谔带兵攻夏,准备一举灭夏。徐禧等人攻入西夏横山地区,直逼西夏首都兴庆府,西夏方面梁太后亲率三十万大军攻永乐城。徐禧上来之后瞎指挥,导致兵败,后来西夏军三面包围永乐城,并切断水源由于怨恨徐禧,种谔未予援救。夏军终攻破永乐城,徐禧等人死难,宋军二万多士卒役夫阵亡。宋神宗的五路伐夏以此失败而告终。

五路伐夏失败后,面对如此代价的宋神宗,痛苦欲绝,心灰意冷。精神上受到严重打击,有了很严重的心理疾病,过了几年,元丰八年(1085年)正月初病情恶化,在交代完了国家大事以后的同年三月,一生都为了强盛国家,再造汉唐之盛世的一代明君宋神宗赵顼逝世,年仅38岁。宋神宗一生,目标再造汉唐盛世疆域,企图通过变法改制强国,强军,当他这些梦想都被现实击败时,人也跟着完了。










歪嘴说历史


汉朝疆土广大,而唐朝很像现在的联邦,每家每户都有自己地盘盛行府兵制也属于变相的军阀割据,说到宋朝就可怜了,只有小小一块南方地盘,以杭州为国都,可以说一直是四面楚歌。





破译门人


当然想,北宋初期发动了好几次大规模北伐,无奈宋高宗赵光义没有军事指挥才能,导致北宋彻底丢失燕云十六州,从此以后在对辽国的战争中,败多胜少。如果太祖赵匡胤还在,不至于此。



逐月的孤狼


想,很想,而且一直努力着!

宋王朝相比汉唐帝国土地少的是华北地区,东北一部分,全部西北地区,西南大部分地区。

终北宋一朝,华北,东北,蒙古地区是先是辽,后是金。西北部分是西夏王朝。

为什么说宋朝一直想收复汉唐故土呢?北宋建立后,太祖皇帝统一中国大部,想着是能用军事收复就用军队。不能用军队收复就用金钱买回燕云十六州。

后面的太宗亲征也是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虽然失败了,但与辽帝国的战争一直不断。

直到真宗时期“檀渊之盟”的签订。

甚至后期面对金国大军连宋功辽,昏庸皇帝徽宗也一心想要收复燕云十六州。

面对西北区域夏王朝的建立,宋朝也从未屈服,一直想着收复失地!

西南地区宋朝没有太大动作。也不是说要放弃,只是想解决主要矛盾后收复。


小何才漏尖尖角


当然想恢复汉唐故土,但是能力有限,实力不允许,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原因

一:燕云十六州落入敌手,从开国皇帝赵匡胤就一直谋划着收复燕云十六州,但是中道,突发疾病,病逝,接下来赵光义更是两次北伐,奈何全军覆没,坐着驴车回来的狼狈样子,有多凄惨,自己也因此而亡,为了恢复故土,做得努力不是不多

二:周边少数名族政权过多,汉唐只有匈奴和突厥,而宋朝时期,西北有西夏,北有辽国,边疆不稳,无法大举兴兵

三:重文轻武,宋朝最主要的策略就是限制武将,避免五代时期的祸端,但也造成了宋朝文强武弱,这个影响一直到今天,导致中华民族不尚武

宋朝后期对少数民族政权是从心底的害怕,不敢正面交峰


it从业


肯定是想恢复,但是当年宋朝没有打赢,而后就有了澶渊之盟


A视频剪


刚开始想,太祖及太宗不断北伐,可是大败而归,后世皇帝就没有这个雄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