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如何看待一批自我陶醉“附庸风雅",又“毫无诗情"的老干体“格律诗"?

雪月苍狼


我是一位退休的,几十年在会计岗位工作着,对文学,诗歌没有多少沉淀的东西,但自从同学建立微信群后,在微信里同学之间有将诗发在微信群里的,同学们参与的热情很高,一直以来,在人际关系上我是那种很木纳的人,微信使我重新找到了埋在心底深处的情感,我写的“诗”都是在跟同学调侃时即兴写的,直接在微信里写成的诗几乎是一气呵成,有感而发,虽然自己都不懂这种情感的爆发永“诗”来表达源于自己何时的底气,但有句话我相信了,就是“功夫在诗外”,诗我不懂,但在同学群里得到了点赞,我很高兴,于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发现了诗歌网,所以,将自己的一些所谓“作品”也上传到诗歌网上,现在,也有自己的粉丝,还是还是专业知名人士,所以,只要自己喜欢,有热情,又一个要写诗的冲动,可以边写边学习


我是那片云彩


“老干体”一词的出现,而且使用频率还很高,这是一种文坛现象。但是,仔细分析和品味一下,“老干体”这三个字,绝不是赞扬之语,而是具有讽刺意味。

所谓的“老干体”,是指那些已经退休的老干部所写的诗词,并在一些报纸副刊或文学期刊上发表。这些诗词,有的严守格律,有些不守格律但却以律诗的形式出现。但是,细读这些诗词,内容平平,立意不新,有点类似于生活中的流水账,又有些象是标语口号。因为这种现象比较普遍,有人便把这类作品形象地概括为“老干体”。

事实上,我们应该以平和和宽容的态度来对待“”老干体”。自我陶醉也好,附庸风雅也罢,老干部们爱好诗词写作,这本身确实是风雅之事。他们的这种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持否定态度的人,你也应该矫正一下自己的目光,让自己的目光里多一些理解和友善成分。

我国即将进入老年化社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已接近13%。关爱老年人,不仅仅只体现在物质层面上,更值得关注的是他们的精神需求。一些爱好诗词写作的老年人,不仅仅都是老干部,而是存在于老年人的各个群体中。

无论怎么讲,爱好诗词写作,毕竟是一种高雅的行为,文坛乃至整个社会,应该让“老干体”占有一席之地。况且在“老干体”中,也不乏有好的作品出现。循序渐进,老干部们在创作中,会不断积累经验,提升水平和能力,说不准什么时候,“老干体”还会让人刮目相看呢!

至于有些写过“老干体”,且自我陶醉,感觉良好的人,毕竟还是少数,也由他便吧。久而久之,他会认识到自己的。

总之,对于“老干体”,还应以宽容为上。



徐文枢


`我也发表老干体词几首

.沁园春,七十华诞

七十周年,

白驹过隙,

弹指一挥。

看中华大地,

奇迹涌现。

综合国为,

诸强比肩。

军队战力,

世界前沿。

小康社会近眼前。

齐奋起,

创世界第一,

宛若星系。

艰险征程历历,

万千豪情盈胸臆。

在朝鲜战场,

打趴美帝。

中苏论战,

抗摧城力。

抢险救灾,

昂首挺立。

百年复兴定可期。

创新纪,

垂改革春风,

永不停歇。

千秋岁引,联谊会

欢歌笑语,

同学重聚,

光阴荏苒四十秋。

晨光曦露书声琅,

月挂西山仍求索。

书山路,

苦作舟,巯

宛如昨。

有幸降临新社会,

穷孩离家把学求,

家族史上开先河。

初始家国小康乐,

现为复兴强国求,

少年时,

韶华后,

永不休。

国产航母起航,欣喜,特依词贺喜

菩萨蛮

浩浩荡荡我起航,

五洲四海勤巡逛。

历史翻新篇,

航母产龙地。

昂首为和平,

正义添强援。

载十四亿喜,

直航向岸彼。

十六字会三首

威,

红旗猎猎万里展,

齐欢庆,

辉煌七十载。

威,

天地星空有利器,

为中华,

铸长城铁壁。

威,

睡狮才醒要发威,

地球村,

成中华世界〈纪)。


千里马想伯乐


自己写格律诗也很多年了。写格律诗,要讲究平仄;押韵,一般是平水韵;填词,可用词林正韵;如果是律诗,无论五言七言,颔联颈联的对仗有严格要求。

至于老干体,我认为舆论不必苛求。写诗,是内心情感的表达方式,我们讲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如果自娱自乐就没必要苛求他们,如果要宣传,发表,编辑就要慎之又慎,一是自己要懂,而是要求得高,否则就会在引领方向上出问题。

格律诗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平仄跌宕起伏,韵律朗朗上口!作为初学者,必须严格要求。如果没有兴趣或者觉得很难,就写新诗吧。否则,邯郸学步,四不像,就不好了。




谁共从容


什么叫自我陶醉附庸风雅的老干体呢?说这话之人应该是大有作为,成名成家了。你如若觉得人家”老干体”水平低,这是自娱自乐的一个自媒体平台,人家写人家的”老干体”,你写你的高水平”鲜肉体”,应该是井水不犯河水。俗话说:大路朝天,各走一边。何必用”自我陶醉附庸风雅”等字眼去挖苦、讽刺人呢?有句话叫做:狗咬耗子,多管闲事。也许也是因应了喝了点墨水不认识爹娘的洋东西了。🙏🙏🙏


方言歌者


我从不取笑别人的诗词联。对在头条写作的作者,只要有时间,我都会点赞。谁有雅兴都可以在头条写作参与进来,只要不伤风败俗,不夜郎自大,不欺世盗名,我都愿与诗友们同乐。谁也不是再世诗仙诗圣,水平肯定有高低,但我不会取笑那些热爱写作的老人家的作品为老干体。毕竟,这词太侮辱人。活到老,学到老,发挥余热不好吗?谁家里没父母?难道你是从石头蹦出来的?老吾老及人之老,做人心态要宽容点,对待老人更要宽容点。

小编,先别说别人附庸风雅,先别指责别人是老干体,你出这题问本来就是侮辱了许多人。你很高水平?你有勇气发这题问,就应该有勇气发自己的作品出来让大家评论一下!








鉴水渔翁


诗歌爱好是中國的民风,用韵句记事抒怀是文化传统,是国粹,从古自今一直存在,从未间断。无论是战乱频仍,大漠边关,田园牧歌,花前月下,都有大量的诗歌记录。直至新中国建立,在社会主义进程中,甚至掀起过大规模的诗歌运动(妥当与否是另一回事)创作了海量的诗歌、民歌、打油诗、快板、顺口溜,涌现出了一批农民诗人、工人诗人、知识分子诗人、战士诗人。如今时过境迁,岁月流逝,如同古代的诗歌一样,大浪淘沙,消失的永远消失了,消失的总是大多数,但少数好的,被人们喜爱的还是留下了。大多人的诗歌爱好都是从小开始,伴随其一生。老干部诗也一样,并不是老了才写,大多数也是伴随了一生。很少有人临到老了突然冒出个爱好来。只不过老干部退休后,有闲暇把握自己的爱好,用诗歌总结自己的一生,或写诗自娱养老,显得集中一些罢了。由于大多水平比较低,参差不齐,被人嘲为老干部体。其实不独老干部爱写诗,许多老知青也写,一些有文化的退休工人也写,一些老农民张口就是顺口溜、韵句,甚至街头小贩更是从早到晚快板不离口。这其实是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不论是老干部体,还是别的什么体,无论水平高低,只要是健康的,文明的,向善的,就都是有益的!


菊园书巢


不能一概而论吧?如果说“老干体”就是附庸风雅,只是缺点儿才气而已…我最真实的感悟就是,我的爸爸就是只上了两年小学,然后就参了军。他所有的文化知识都是在部队自学的。闲来也写写诗。用我现在的水平看来,称其为打油诗也可以。但是他对文化的热衷,还有乐观自信的心态,永远是我不断努力向上的榜样和标杆!!!是我永远值得尊重的,最伟大,最伟岸的形象!!!也是我不断学习,奋发努力的动力!如果你们从心眼里看不起“老干体”的话,只能说你才华横溢,横溢到不知道什么地方去了……(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斜雨钓叟576


“自我陶醉”、“附庸风雅”、“毫无诗情”、“老干体”,一连串的挖苦讽剌之词,把老干部批得体无完肤、一无是处。

提出这样的问题的人,一般来说,应该是年纪比较轻的人吧!可能是因为他父母没有当过干部,而且他父母也根本不和诗词打交道,也或许他父母的诗词水平很高,而且他自己的诗词水平也很高。



我认为,老干部喜欢诗词是好事,他们总比那些成天泡在麻将扑克之中的人高尚那么一点。但是,自我陶醉、附庸风雅、毫无诗情,这就不行了。老干部退休后,不去做其他的事,爱上诗词,就应该好好钻研一番,使自己的水平上点档次,不要给年轻人留下口实,也为年轻人做个榜样。


说到“老干体”,格律诗可不是专为老干部而创造的。年轻人也可为之,不当干部的人也可为之。律诗、绝句、宋词等等,乃是诗词艺术中明珠珪宝,是传统文化中的最精妙的东西,是不可以蔑视的。

对于这样的明珠宝玉,我们可以运用其形式,装进我们现在的新鲜内容,以反映现实生活或自己的情绪。这就是所谓“旧瓶装新酒”的意思。但是说到创新,在这样完美的形式中,已经是无懈可击,再难找到突破口。我们只能是在前人创造的形式基础上,在字词平仄意思方面不必再拘泥于古人的音韵,而采用现在的音韵和现在的意思。



人家之所以说你是“老干体”,就是因为你自我陶醉而毫无诗情,附庸风雅而毫无诗意。所以,既然爱之,便须懂之,尤须会之。不要认为和上句字数相等,就是对上了联,更不要认为有四句就是绝句,还不要以为有八句就是律诗。平仄对仗诗情韵味一样都不能少,才能叫做格律诗。

到此停笔,诸君千万不可对号入座。我没有批评谁,我希望大家批评我!

20200101


用户60397079085


“老干体”是个新词汇,是传统诗词创作发展过程中特定时期的特殊文化现象,这类诗词套话连篇、毫无生气,不仅地方小报有,一些专业诗词刊物也有,网络诗词也不乏正宗“老干体”,俨然成为当今诗词创作的一大流派。

因为题主问的是如何看待,就不对老干体的历史、成因做过多解释。只谈个人看法。

老干体作为一种新兴诗体最近几年好像没有原来那么热火朝天了,毕竟这个名词已经带了贬义。而老干体最多发的就是纸媒,在网上虽然也有,但是由于网络是个双向的,多元的地界,老干体在网络上只要露面就难免不被嘲讽一番。作为在生活中有台面、家庭中有地位、单位上有影响的老干体创作者,谁能受得了网络上这么一喷?

所以,在新媒体上发老干体诗文的人数量还是相对少些。

如果还有,大都是喷都喷不怕的思想顽固分子。他们不需要也不会接受别人的意见,一意孤行还当自己是英雄。

真正有头脑、热爱诗歌的人即便是囿于几十年生活经历,以老干体入门诗歌,在网络这个大染缸见识到真正的诗词天地,大部分会收起骄傲,从头学起。

我周围就有很多这种人。位置的变化让他们重新思考,更注重诗词本身的内涵,尽量打散自身老干体格局,作出好诗来。

我们说老干体是新兴诗体,其实也不确切。细想下来,中华千年官场下来,哪个文人不能写两首诗呢?哪个退养的官员没写过歌功颂德的应制诗呢?所以,老干体从本源上来讲并不是个新兴玩意。李白、杜甫、王维、高适、欧阳修、苏轼、辛弃疾,这些响当当地,头上放射万丈光芒的大诗人,谁还没老过,谁还没写过?

但是,为何又说老干体是新兴诗体,而那些诗人写的不算呢?因为人家有文采。

中国传统官场上的大官不论怎么说,都是文采过关的。他便要歌功颂德也会七转八拐,不会因为阿谀奉承而显得无耻。而文化断层正是新中国这一代人无法弥补的缺憾,这与统治阶层有关,与意识有关。

而到了今天,在全社会更加重视文化素养的环境下,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提倡宣讲下,我们下一辈人,走到这个退休创作时节,自然要比当今这一辈高杆很多,也不用再重头来学格律规范,也不会把心中的无比热情用纯朴简单的套话直截了当地写成口号输出。

文艺范和口号鼓动本生就是相克的两个东西。

这两个相克的东西就形成了老干体这个怪胎。

随着整个社会文化层次的提高,这个怪胎除了在一些无法避免的场合之外,应该就会消失了。

希望这一天早点到来,文坛与诗坛幸甚。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