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你觉得今年奥斯卡最大赢家《寄生虫》这部电影,三观是否不正呢?

njwzwzwz


我觉得三观不仅很正,而且不客气地说,这个电影教的一个核心道理在中国连知道的人都不多。

关于很多人都不懂的父亲怎么因为一个气味就杀了人,我有一个切身体验。我不是那个有气味的,而是那个闻到气味的。

小学的时候班里转来了新同学,是从农村过来的,家里六口人挤在一个大开间里。我第一次到他家,就闻到了一股难以名状的气味,就和这个电影里的情况几乎一样。

我不知道自己当时脑袋里怎么想的,立刻就意识到这件事不能说。然后,后面几年里,我无数次到了这个屋子里找他玩,闻到了这个气味,却一次都没有张过口告诉他有味道。

再后来,这个同学成了我这辈子唯一的知己。

再说我同学知道他屋子里有味道吗?那当然知道了,因为他现在变成了洁癖,我有时候反而会被嫌弃不讲卫生。他现在混的很不错,可以比较心平气和地说,他当时因为这件事受了班里无数另眼相看。

那些同学是坏人吗?当然不是,都是好人家里成长出来的好孩子,但是他们没想过,就是一个很小的事情没注意,就会给人带来一辈子的伤害。

我们常说做人要善良,那么,究竟什么才算善良?电影里的富人夫妇看起来很善良,然而时不时地就会流露出居高临下的鄙夷和傲慢。电影的处理虽然很戏剧化,这种鄙夷和傲慢却根治于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我在这件事上做对了,收获了一个终身好友,但或许又在其他地方做错了,伤害了另一些人。

善良之路可能是无穷远的,在此之前,我觉得我们都该保持自省之心。


阿超出品


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棱镜,它所折射出来的光是不同的。

让我们来到影片的开始,男孩跟女孩在家里的厕所蹭WiFi,原来他们是要看一个折盒子视频,而视频内容便是他们的工作内容。影片的前几分钟交代了许多内容:蹭WiFi、蹭消毒雾、家住地下室、一家四口没工作... ——可以看出主人公一家处于社会底层。

当他们把盒子全部折好换取薪酬时,却因为质量不过关遭到了店长的嫌弃。而这份工作之前全是由店里的一名兼职生完成的。就是说主人公一家四个人,还干不好一个人的活。后来主角的朋友给他们一家带来了一颗奇石——一颗能带来财运跟幸运的石头。并将自己兼职家教的工作介绍给主人公。故事就从这个家教兼职开始了。主人公伪造了学历证书,来到了家教兼职的地方。没想到这家夫人是个憨厚的有钱人,

所谓的补习随便捏造几句就混过去了,而夫人还一脸崇拜。正当主人公准备回家时,夫人的小儿子出现了,而夫人表示小儿子还缺一个美术老师,于是他便想把妹妹也伪装成一名老师前来补习。

于是妹妹也成了忽悠人的家教兼职。当他们拿到高额的薪酬的时候,他们想到父母还尚未找到工作,而夫人家里正好有个男司机跟女管家。在高额薪酬的诱惑下,他们设计陷害了无辜的司机跟管家,他们的父母也顺利接替了司机跟管家的职位。

时间就这样不紧不慢的流着,一天夫人全家为了庆祝小儿子生日出去露营。于是主人公一家暂时占据了夫人的家。喝红酒,看电影,玩的不亦乐乎。在这时前女管家回来了,原来前女管家的丈夫是逃犯,一直隐居在房子的地下室里,而夫人一家并不知晓家里有隐藏的地下室,自女管家被辞退后她的丈夫已经好几天都没吃过饭了,她回来就是为了偷偷给丈夫送一口饭。前女管家发现了主人公一家的设计陷害,两家人开始争吵起来。而外面正下着暴雨导致水位升高,夫人一家的露营也只好取消,打道回府。两家人在争吵的过程中不小心将前女管家打晕了,而这时夫人他们已经快到家了。主人公一家将前女管家夫妻锁在地下室,匆匆忙忙的去清理家里的卫生。而地下室里的人似乎被他们忘在了脑后。

暴雨下的十分之大,路上的人家房子全都被水淹了。而主人公他们一家住地下,连家都没了,只能去政府临时布置的大帐篷里居住。第二天主人公的父亲上班时,夫人的老公就觉得车里有股怪味,像是没晒干的咸菜,嘟哝了几句。而主人公的父亲则脸色一变。这天是夫人女儿的生日,善良的夫人把只是做兼职的主人公及其一家邀请赴宴,而悲剧,就在宴会时发生了。宴会时主人公一家又与前女管家一家发生了争执,主人公的母亲不小心将前女管家从楼梯踢下地下室,并将他们夫妻关在地下室,因为没有及时得到治疗,前女管家死了。她的丈夫发疯似的挣脱束缚,离开了地下室。刚好碰见了主人公,于是发疯的前女管家丈夫抡起了那颗能带来财运跟幸运的奇石砸向了主人公,主人公当场倒地。
但是他并未就此停手,他去厨房拿了刀,冲进了宴会,一把刺在了主人公妹妹的胸膛,宴会开始大乱,所有人都忙着逃跑,发了疯的前女管家丈夫不停的追着主人公一家砍,夫人的丈夫叫主人公的父亲把车钥匙扔给他,而钥匙正好被浑身是伤的前女管家丈夫给压着了。他不得不将女管家丈夫翻身拿钥匙,而拿钥匙的途中因为前女管家身上的味道大,夫人丈夫下意识的捏住了鼻子。而就是这个动作刺激了主人公的父亲,他提起刀,刺向了夫人的丈夫。无路可逃的主人公父亲躲进了前女管家丈夫所待过的地下室,开始了寄居生活。影片到这可以说是结束了,而它的三观是否正确呢?正如我前面所说的,
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棱镜,它所折射出来的光是不同的。它的三观是否正确在于你从什么样的角度去看。


从夫人一家的角度看,他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他们老实憨厚,并没有歧视穷人,属于三观正常。

从主人公一家看,他们穷,而且还有极强的自卑心理,他们并没有因为自己贫穷而发奋学习或者发奋工作,他们总喜欢投机取巧,不肯为之付出努力,而且还有极其脆弱的自尊心,这种三观可谓不正


铛铛Duang


电影中的朴社长并不是那种为富不仁的坏人,相反他对主人公一家还不错。但是他那种对穷人鄙夷的态度是让人无法忍受的。这种鄙夷不是主动的,有意识的。比如恶毒的话语,瞧不起的眼光。更多的是自发的,潜意识的。所以导演用了一个具象的事物来表达,那就是味道。当然这种行为到底正不正确,那肯定是不正确的。杀人是犯法的呀!!!还有多说一点,三观从来不是评判电影的标准,这部电影更谈不上三观。电影在某方面来说是现实世界有意识的重现,而导演只是经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重现罢了。此片说明韩国阶级分化真的很严重了。如同身上的味道无法去掉,穷人也无法实现上升,富人也永远会鄙视穷人。我觉得说这种话的人应该都是小朋友,就算是大人,那也是鉴赏能力和小朋友一样的,看电影不是来看什么三观正不正的,而是透过镜头和剧情去看导演想要传达的东西,如果拿三观来评价电影,那么可以说许多电影三观都有问题,泰坦尼克号中的露丝三观不正,出轨,和母亲对着干这是不孝了不起的盖茨比三观也不正,一个做非法生意的暴发户有什么了不起的,这不是让诱导我们的同志犯罪吗三观正不正并不是评价电影的标准,况且寄生虫里面的这家人本来也不是什么正面人物啊。这整个故事讲的就是底层人无论活得多么辛苦,多么乐观,多么“聪明”,都无法打破阶级壁垒,拿到入场券,摆脱贫困的味道,最终这种差距吞噬了老金敏感脆弱的自尊,导致了三个家庭的惨剧。所以这部电影好在让更多人看到了在生产力极大发展的今天,阶级固化的问题依然如此严峻,但说实在的,确实没什么好思考的。因为它讲的就只是:阶级壁垒造成的矛盾,太大了;打破阶级壁垒,太难了。


有料图文


随着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尘埃落定,诚然《寄生虫》是本届奥斯卡最大的赢家,本届奥斯卡最大的亮点,当属奉俊昊执导的韩国电影《寄生虫》,包揽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国际影片和原创剧本共4项大奖。这也是奥斯卡史上第一部获得最佳影片的外语片。

压轴大奖最佳影片入围的都是重量级选手,有《极速车王》《爱尔兰人》《乔乔的异想世界》《小丑》《小妇人》《婚姻故事》《1917》《好莱坞往事》《寄生虫》九部影片。

最终,此前已经捧回三座奖杯的《寄生虫》笑到了最后。

《寄生虫》也创造了历史,这是奥斯卡92年历史中第一部非英语片斩获最佳影片奖!

宣布获奖的瞬间,在场的所有主创站起来拥抱庆贺。

这个作者这篇文章的用意并不是所谓的炫富,鄙视穷人。但是我们就是感觉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打击。

而《寄生虫》中富人对穷人的态度也是这样,电影中的朴社长并不是那种为富不仁的坏人,相反他对主人公一家还不错。但是他那种对穷人鄙夷的态度是让人无法忍受的。

这种鄙夷不是主动的,有意识的。比如恶毒的话语,瞧不起的眼光。更多的是自发的,潜意识的。所以导演用了一个具象的事物来表达,那就是味道。

这种下意识的鄙视更让人受不了,让自己仅剩的尊严更加的痛。

所以主人公的爸爸为什么要杀他,这就是原因!

你或许无法理解,或者不认同这种想法。那你读读我上面的文章,你是不是觉得心里很不舒服。我们明明知道作者本来没有鄙视那些穷人的意思,仅仅只是矫情一下吧了,可是我们就是感觉心里什么东西被刺了一下。

当然这种行为到底正不正确,那肯定是不正确的。杀人是犯法的呀!!!

还有多说一点,三观从来不是评判电影的标准,这部电影更谈不上三观。

电影在某方面来说是现实世界有意识的重现,而导演只是经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重现罢了。

此片说明韩国阶级分化真的很严重了。如同身上的味道无法去掉,穷人也无法实现上升,富人也永远会鄙视穷人。






P哥影视


欲望能成就你,也能毁掉你


富人一家和穷人一家

电影里的穷人和富人,如同是生活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里。

富人朴社长一家生活在著名设计师建造的别墅里,环境雅致,室外是葱郁树木和大草坪,一栋三层别墅里只有社长一家四口和一个女保姆住着。



穷人一家四口都是无业游民,生活在狭窄破败的地下室里,如同藏污纳垢之地,醉汉走到了他家窗子外,都会毫不在意地撒尿。

大儿子基宇成为富人女儿的辅导老师

妹妹基婷假冒是国外名校回来的艺术生,做富人儿子的美术老师。接着,妹妹用计让朴社长解雇了原来的司机和管家,成功让爸爸妈妈替代他们

穷人一家,每个人都冒充了一个角色,寄生为朴社长家里。工作时,他们装成了彼此互不认识的状态,防止被富人识破。



当富人一家出去玩时,他们喝酒、吃东西,躺在精致的大沙发上,桌子上散落着食物的垃圾,像是这栋别墅的新主人。


电影最后基宇怀抱着梦想后沉沉睡去:成为一个富人,然后买下那栋别墅,就可以和父亲团聚了



穷人的“气味”真的无法消除吗?



这味道也象征两个阶层之间难以跨越的横亘。穷富之间的阶层看起来难以逾越。自家地下室被大雨淹没,而富人家的草坪却被大雨冲刷得越发干净、清亮。

越穷越狼狈,越富越善良。

基泽的妈妈忠淑说:“钱像熨斗,能把人熨平,没有一丝褶皱。”

“如果有钱,我会比他们还善良。”



贫穷让穷人一家绞尽脑汁地“行骗”,也最终因为欲望的膨胀和拼命掩饰,落得家破人亡。

穷人一家有没有改变命运的可能?也是有的,儿子基宇有不错的学业基础,因为定的目标太高,非名牌大学不考,才几次落榜。父亲曾开过炸鸡店,开过“台湾古早蛋糕”店,但投资失败,也做过司机。妹妹是美术生,虽然没考上大学,但专业实力还是有的。



他们并非没有一技之长,如果想上进,愿意吃苦,不甘心平庸现状,一定能找到让日子变好点的方法。

就比如,一家人都为富人工作,有不错的薪水,但没有看到他们盘算着离开又脏又臭的地下室,而是用钱去吃吃喝喝,满足寄生在富人家庭的生活。

欲望的无节制也滋生了罪恶,因为害怕富人发现真相,妈妈贞淑把旧管家从楼梯口推下摔死,儿子基宇去地下室准备杀死绑着的旧管家丈夫,清除他们寄生在富人家里的最大威胁。

一切都源于无奈,无奈又导致了悲剧。

一代一代地去努力,争取每次向上走一点,在抱怨社会无用的情况下,这是改变命运最有用的方法


小小哥说电影


作为电影,除非是纪录片,否则,导演在讲故事的同时,实际上很难不加入其个人的立场、价值判断和喜欢厌恶,而这些往大里说,就是三观了。导演通过剧烈的冲突来反应残酷的社会现实,让我们意识到这个社会存在的严重问题和人性中黑暗的一面。这些都是值得肯定和有意义的。但个人觉得,在故事的最后,导演仅仅把目光投向了穷人家庭的自我救赎,却对遭遇巨大不幸的社长一家完全冷漠到只字未提,个人觉得有点过分了。的确,社长一家遭遇的不幸有其自身的一些原因,如歧视穷人,但他们同时也是人性黑暗和社会割裂的受害者。而导演对他们遭受的不幸似乎没有任何的一点同情,哪怕是关注


小张说事w


本片父亲的影响真的很大,一步步的把他们一家带入支离破碎的境地。

儿女可以说比普通人都要聪明,如果能正确引导完全可以正常的过完一生。

本片一直有讲到计划两字。

女儿提过,儿子也提过,但都被父亲的一番言论打断。

“计划赶不上变化,没有计划就是最好的计划”

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都能碰到的事。

可我们活着不正是要为着变化中的计划所努力吗?

不然活着多没意思,一天又一天的,如蛆虫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白间


《寄生虫》是一部让我失望的电影。说到三观可能还真有点:

我不喜欢“穷人的味道”这个符号,太刻意也太没有起作用。石头、披萨、虫子、杀虫剂、尿尿的男人,以及半地下室、地下室、豪宅这一系列符号,我觉得都没有使用好。不是太生硬,就是太强调,要不就是虎头蛇尾。

我不喜欢《寄生虫》所描摹的上层社会。上层社会不是这样的傻白甜。那么轻易地相信人,让高二的女儿跟年轻的男性补习老师独处一室;轻易地相信一个又一个的推荐;轻易地相信对老保姆的构陷。仿佛毫无社会经验,同时毫无生活能力。连找保姆这样的大事都需要等司机推荐。

上层社会的人拥有一个稳定的社交圈,他们不会轻易去信任工作人员。他们找保姆找家教,买衣服买酒,都会去寻求朋友的意见。他们会有固定消费的牌子,会有固定信任的服务机构。

我也不喜欢《寄生虫》所描摹的底层社会。底层社会没有这么强大的能力。可以帮人补习英语,可以轻松把调皮的小男孩搞定。可以开车开得很专业,可以做家政让女主人无可挑剔。底层之所以是底层,他们最缺的并不是钱,而是视野与精力。底层穷困的生活让人没有精力学习,没有精力思考,也很难去筹划未来。

所谓穷人的味道,不是一种气味,而是一种放弃的绝望,一种无能为力的窒息。可惜,《寄生虫》完全没有表达出来。

整部电影在我看来,是从老保姆雨夜按门铃开始垮掉的。

全家在主人的家中狂欢,这么危险的举动,怎么可以允许老保姆进来呢?编剧如果稍稍用心,这个问题其实很好解决。比如老保姆跟踪了他们一家,掌握了他们其实是一家人的证据,以此要挟进入别墅。然而电影让老保姆哀求了几句,就让这家人把自己置于危险之下。这不是善良,这是疯狂。

后来的一切,都显得相当不合理。一家三口偷听忽然摔下,满地的狼藉主人发现不了,地下室入口成了视野盲区……

种种的不合理缘于不诚恳。电影不能诚恳地面对这个世界,面对生活。电影给我的感觉是,找到了一个奇思,然后发展成为一部电影。那些符号用不着多加思考和设计,直给就好。

《寄生虫》甚至舍不得批判任何人。电影里的社长虽然自私,虽然嫌弃穷人的味道,然而他和妻子已经充分给予底层信任,给了丰厚的报酬,开除有错的员工都要找理由。他和妻子最多是冷漠的有钱人而已。

上层社会对底层的压榨是这样的吗?完全不是。

《寄生虫》对上流社会的描述,仿佛挑夫说皇帝一定用的是金扁担。

《寄生虫》也舍不得批判底层。

《寄生虫》对底层生活的描述,仿佛又在说何不食肉糜。我幻想,如果《寄生虫》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这一家人真的是不停地寄生,他们吞噬一个又一个宿主,然后成为主人,消耗掉所有的资源以后又再寻找下一个猎物,那就好玩了。

因为我看到电影开头,一家人被杀虫剂熏得受不了,真的好期待他们体内的寄生虫爬出来。





快看好剧


并不是,《寄生虫》深刻地揭露了人性的问题,以及社会存在却又不敢直视的赤裸裸的现实。一家四口每个人都曾为自己的梦想生活奋斗过,无奈终于还是败给了利益堆熏的欲望中,却又在一次次无形的言语中意识到人性的尊严,却又抵不过利益的诱惑,最终万劫不复。


太上上


当然,我认为《寄生虫》这部电影的三观很不正。

看完《寄生虫》,我思考了很久,这一部电影要向观众们表达什么呢?是阶级的不可调和型?是人性的善与恶?是贫穷对一个人的毒害?还是对贫穷者的同情?

《寄生虫》的结局让我感到悲伤,我为富人一家的不幸而悲伤,我并不认为富有的那一家人有什么过错,唯一的就是富人对穷人身上的味道的厌恶,然而,这不应该是一种比较正常的行为吗?试问,如果你是一个高阶层的富人,你愿意挤着地铁闻着地铁上交杂的各种汗臭味吗?富人的一家相对而言算是很不错的一家人,我们为何要用道德绑架富人家的男主人呢?仅仅由于他对穷人身上的味道表示嫌弃,他就应该被杀吗?

所以,我认为《寄生虫》主角,穷人的一家,价值观是不正的。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呢?

一、骗取一个高中生的爱情

穷人家的儿子,利用欺骗的手法当成了家教,这本身就是价值观的不正,更不正的是,他骗取富人家女儿的感情,企图通过与她结婚获得经济上的宽裕。

再者,当他抱着石头准备去砸死地下室另一家的“寄生虫”时,他的三观更是不正了,同时贫苦主人,他没有思考折中的好办法,而是产生了恶劣的想法。

二、陷害司机和保姆,致使他们都被辞退

穷人的一家是贪得无厌的,按道理说,儿子和女儿都得到了好的工作,有那么高的薪水,这完全足够一家人过上较为舒适的生活,然而,他们太贪婪了,用恶劣的方法致使司机和保姆都被辞退,穷人家的父母顶替了他们的职位。只能说他们是“贪心不足蛇吞象”,后果当然不会好。

三、威胁前保姆,不给他人留活路

影片的最后一部分,两家“寄生虫”在豪宅的地下室产生矛盾,前保姆祈求穷人家的妈妈每两个周帮忙送一些食物给生活在地下室的她的老公,然而,这个要求却被拒绝了,这不是把人逼上绝路吗?如果这个要求被答应,或许两家“寄生虫”都能很好的寄生在富豪家里。

四、因为富人嫌弃穷人身上的味道就杀人

这是最大的三观不正,这简直就是“恩将仇报”,一直对一个人还不错,就因为一点的不好,这个人就施以报复,这太可怕了。如果这种行为被谅解,那么,社会将多么混乱。如果每一个都因为别人的鄙视而报复,这将是一个暴力遍布的社会。

这是穷人身上的高自尊,既然自尊心如此强烈,为何一直没将他转化成自己前进的动力呢?既然那么向往高层次的生活,何不从改变自己开始呢?

我更喜欢富人的一家,一家人其乐融融地氛围很幸福,只可惜,经过穷人家的折腾,家破人亡,而且还给那么小的孩子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阴影。

电影虽然精彩,但是,三观真的不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