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三国演义》小说中,夷陵之战刘备是想报私仇还是想灭掉东吴?

骑蜗牛走高速


还是荆州!

关羽败走麦城,最后被东吴斩杀。

曹操赤壁大败,刘备向东吴借荆州,作为暂时的落脚点,而雄才大略的诸葛亮早在隆中的时候,就把占领荆州作为三分天下的战略要地,绝不可以丢。当然荆州的战略意义是非常巨大的,刘备一直没有归还荆州也是基于荆州战略要地的考虑。

刘备在西川称帝后,兵强马壮,马超镇守汉中,关羽镇守荆州,而此时的东吴对刘备的称帝也是大为不快,设计多次,想要夺回荆州。东吴也想统一天下,曹操更是派兵攻打刘备。

关羽被斩,荆州被东吴占领,这时的刘备已是皇帝,作为一国之主,首先要考虑的应该是国家,荆州要地不能丢,但要想打东吴,夺回荆州,必须要师出有名,毕竟世人都知道,荆州本来就是刘备向东吴借的。这时的刘备年事已高,统一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在加上周瑜已死,刘备又对东吴知根知底,所以借着关羽的死,来讨伐东吴。

假如东吴没有除去关羽,刘备只会把东吴留到最后才解决,刘备死后,诸葛亮“六出祁山”,这就是军事政策,除去了魏国,下一个就是东吴。大家心里都希望统一三国的是刘备,因为根据历史文献,大家把刘备当成仁德的代表,有德的人得天下,那是人心所向,奈何最后还是没有安汉兴刘。

总结:刘备不管是报私仇也好,还是想灭掉东吴也罢,其实都是为了荆州。个人形象利益比起国家利益来,孰轻孰重?他心里应该清楚。


無成有终


《三国演义》小说中,夷陵之战刘备是想报私仇还是想灭掉东吴?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在关羽被杀,荆州被东吴夺去后,盛怒之下,倾蜀国之力自己率领兵马攻打东吴,结果以惨败收场,史称夷陵之战!那么,刘备这样做,应该是给二弟关羽报仇的成份大些,因为兄弟结拜时,就是著名的桃园三结义,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一,在《三国演义》中,刘备一直以仁义示人,这次二弟被杀,当然不能坐视不理!

在《三国演义》中,刘皇叔一直是以仁义示人,也就得到天下很多的志士加盟!

对于关羽,张飞,刘备曾经一起结拜的兄弟,历史上的“桃园三结义”直到今天,都是一段佳话!

当然,兄弟三个人之间的手足情深也确实不一般!一起出生入死,共建功业!

特别是曹操知道关羽的骁勇,曾经是用高官厚禄美女想拢络他,但是关羽还是要回来追随刘备!

刘备当然很感动!这才是好兄弟!

得知关羽被杀,刘备怒火攻心,不听任何人劝阻就亲自率兵攻打东吴!



二,怒火攻心下的决定,刘备不明智!

其实东吴在杀了关羽拿下荆州后,也知道关羽跟刘备的关系,也预到刘备会率军前来攻打,当然提前做了防范!

这个时候,孙权非常的冷静和审时度势,知道刘备是倾其实力而来,自然不敢松懈,同时也提心曹操乘机混水摸鱼,到时腹背受敌后果就严重!于是,孙权先向曹操上表称臣,这样曹操暂时不会对自己下手,就正面也是全面的跟刘备对敌!

军事才能卓越的陆逊出奇计,火烧犯了兵家大忌驻军的刘备!

可怜蜀兵死伤惨重。刘备也驾崩白帝城!



三,刘备也万万没有想到是这样的结局!

原以为凭自己的实力可以替二弟报仇,夺回东吴抢走的荆州!

没有想到同东吴对阵,竟然是自己损失惨重,而且自己的大限也将至,刘备痛心之后,更多的是悔不该不听良言!

所以说,刘备虽然是实力不俗,但不冷静下做的决策,非常的致命!所以兵败夷州不足为奇!



由此可见:刘备为了所谓的义气,盛怒下举兵伐吴确实是非常的不明智!毕竟东吴的实力也是实打实的,特别是碰到了军事才能卓越的陆逊

更是无胜算!

【古今多少事,都在历史中!欢迎关注!我是媚之夭夭!】


媚之夭夭


有人说刘备发动夷陵之战主要是为了给他的好兄弟关羽和张飞报仇的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因为刘备攻打吴国的时候已经是关羽死后的第八年了,如果只是为了兄弟情谊的话,应该发动攻击更早一些,毕竟八年的时间实在是太过漫长了,能够干大事的人是不会为了这些儿女私情和兄弟情谊而放弃长远的谋划的,八年的时间已经足以让刘备从当初的愤怒变为了现在的冷静思考了。

而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真的的目的其实是为了夺取荆州,占领局势上风。对于当时的局势来说,蜀汉的实力还是非常的薄弱的,如果想要攻打中原地带的话还是不能够攻打的,但是夺取荆州这个重要的地方的可能性还是非常的大的。

而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真的的目的其实是为了夺取荆州,占领局势上风。对于当时的局势来说,蜀汉的实力还是非常的薄弱的,如果想要攻打中原地带的话还是不能够攻打的,但是夺取荆州这个重要的地方的可能性还是非常的大的。

而荆州对于孙权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夺取荆州打压孙权势力增强自己的势力才有可能和曹操所在的魏国相抗衡,虽然现在刘备和孙权联盟,但是也是双方利益的催使下才结盟的,这个联盟只是表面上的和平早晚会因为两国之间的利益失衡而瓦解的,当然这个瓦解的结局就是刘备蜀国被曹操的魏国给灭掉。

但是如果是成功的把荆州拿下那么自己的势力就会增强可以与魏国对峙,这样子也就不存在被魏国打败的风险,为了找到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去发动夷陵之战,刘备想起他的好兄弟关羽,打着为他报仇的名义其实是为了攻打荆州。



风清云青争


大家好,我是道友~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为了二弟关羽之死,决定挥兵攻打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称臣,避免两线作战,一面任命陆逊为总指挥率军应战。陆逊与刘备相持七八个月后,最终于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个人认为刘备前前后后那么多年都能够隐忍下来,靠着自己的谋略和隐忍是成功称帝了,要说他是一时冲动去攻打东吴,我觉得不太可能。更像是错误低估了东吴的防御实力,在自己蜀川的根基没完全定下来的的时候就起兵,应该是想接着自己接连胜仗的前提之下,去一举拿下东吴,哪怕没能拿下,也是想要重创东吴。

然而此战,刘备军几乎全军覆没,阵亡数万人,《傅子》更是记载吴军消灭蜀汉军八万余,刘备仅以身免。

刘备逃到白帝城后,吴将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张乘胜追击,扩大战果。但此时刘备收拢散兵以及赵云的后军来援,永安驻军接近两万,陆逊已经失去攻克永安的机会。再加上他顾忌曹魏方面乘机浑水摸鱼、袭击后方,遂停止追击,主动撤兵。九月,曹魏果然攻吴,但因陆逊早有准备,魏军终于无功而返。次年四月,刘备恼羞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亡故于白帝城。夷陵之战就这样结束了。



史记密谈


题中明确说明了以《三国演义》小说作为背景,那么夷陵之战,刘备为了报私仇发起战役的倾向可能要略微大于纯灭掉东吴的倾向


在《三国演义》的小说中,桃园三结义的情谊贯穿始终,是超越血亲关系的存在


在《三国演义》第十五回,曹操令刘备讨伐袁术时,张飞酒后鞭打曹宝惹怒了吕布,被吕布夜袭徐州,导致刘备家小全部陷落。事后关羽埋怨他,张飞愧疚不已,欲拔剑自刎,被刘备拦下,说了一番话:

古人云:‘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吾三人桃园结义,不求同生,但愿同死。


这句话要放现在,估计要被广大女性同胞喷死。


但不可否认,三国里桃园三结义的兄弟之情,直到今天,也一直是我们所津津乐道的。


罗贯中在书中加入了太多的个人感情色彩。


罗贯中真的是过于偏向蜀国集团了。在他的书里,无论从哪方面看,他笔下的刘备都是正统,曹魏永远是国贼,而孙吴方面,可以说是尽量为了填充“三国”这个概念在强行往上凑。


所以在刘备听闻关羽被东吴所害的情况下,不顾任何的劝阻,铁了心要倾举国之力为关羽复仇,别说此时正是蜀国力量达到顶峰的情况下,按罗贯中给的概念,即使是处于败走荆州的那种时候,如果义弟被害,刘备也理所应当要去复仇才对。


而刘备对于关羽和张飞的感情,也是略有不同的


在关羽和张飞遇害后,刘备都是有心灵感应的,但对关羽的遇害以托梦的方式来进行大段详述,而张飞遇害后,虽也“心惊肉颤,寝卧不安”,但也只是看见将星坠落,才疑问孔明。


在确切得知二人遇害的情况下,刘备的表现也是大相径庭:


对关羽:

“玄德听罢,大叫一声,昏绝于地。”

“言未已,只见关兴号恸而来。玄德见了,大叫一声,又哭绝于地,众官救 醒。一日哭绝三五次,三日水浆不进,只是痛哭;泪湿衣襟,斑斑成血。”


对张飞:

先主顿足曰: “噫!三弟休矣!”


武力上关张二人皆为万人敌,单从领兵能力、统辖一方上来说,关羽的能力要大于张飞,张飞虽也能“义释严颜、智欺张郃”,但比起关羽还是要差一些。所以荆州这个大后方,要关羽来守,刘备才能放心。


刘备灭东吴称霸的心理作用也是占很大比重,因为当时形势导致他已经开始膨胀了。



正如前面所说,关羽被害前,也正是蜀国的国力达到了顶峰的时刻,形势一片大好。

荆州方面,关羽进兵击败曹仁,拔取襄阳。


巴蜀方面,益州稳定,又占了汉中,逼得曹操兵退斜谷。


此时刘备再也不像当年那样无家可归,寄人篱下了,甚至隐隐把金字塔尖的曹魏都拽了下来。


五虎大将+卧龙+凤雏(虽然说没了,但也算曾经拥有)的组合,怎么看天下都是他的了。


偏偏这时候东吴捣乱,不但杀了自己的封疆大吏,把大后方也给夺了。


而且在这之前,已经数次想害自己,曾经给自己一个媳妇又给忽悠回去了。虽然刘备嘴上是说妻子如衣服,但相信早就恨得牙痒痒了。


在刘备心理,目前自己的国力灭掉东吴,不能说易如反掌也是胜券在握了,新仇旧恨收拾个软柿子,谁也不要劝了。


猇亭之战,刘备大胜,仇人基本杀了,东吴已经“欲还荆州,送回夫人,永结盟好,共图灭魏,伏候圣旨。”


大后方还给你,媳妇送回去,跪拜您当皇帝行不?


刘备什么态度呢?


先主怒曰:“朕切齿仇人,乃孙权也。今若与之连和,是负二弟当日之盟矣。今先灭吴,次灭魏。”便欲斩来使,以绝吴情。


到这里基本可以看出,这种切齿,其实是带着称霸的目的,关羽毕竟不是孙权亲手杀的,都可以不顾“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规则要杀使臣了。可见刘备对东吴已经是志在必得了。


刘备虽然不是诸葛亮那样的智谋之士,但也征战一生,如果不是在认为必胜的情况下过于轻敌,估计也不导致夷陵之败。


一只海龟成功入史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从一个另一个问题来回答,如果关羽不死的话,刘备称帝,关羽会不会赞成?

我们先回顾一下,关羽为什么会发动襄樊之战?

关羽的主要任务是镇守荆州,万万不能让孙吴夺回去或者被曹操所得,这是诸葛亮在三分天下已经定下的重要一环,也是为以后攻打曹操留下了一条重要的道路,如果荆州一直在刘备的手里,诸葛亮也不会六出祁山无功而返了。还有就是能够遏制孙吴,在战略主动权上争取主动,进可攻,依托荆州为大后方,顺江攻击孙吴,也可以作为重要的滩头阵地,死死的将孙吴限制在长江之上。但是就在刘备称为汉中王后,却派遣了关羽去攻击樊城。当时的刘备已经取得了汉中之战的胜利,稳固了巴蜀地区,这个时候如果说想要扩大战果也可以理解,但是凭借关羽个人之力,甚至像我们熟悉的五虎上将中的其他四个都没有动,就靠关羽的部队硬向前冲,从前期的战果来看,关羽的部队向前推进的非常快,但是曹操反应过来,迅速的派遣得力干将前去增援,一下子就将关羽的攻击之势给制止了。孙吴也看到了这个有利时机,迅速出兵将荆州夺了回来,并击败了回来救援的关羽,成功将其击杀。

所以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执行诸葛亮的“隆中对”计划,出兵扩大战果,取得对曹魏的战略优势。二是刘备借机削弱关羽的兵权。关羽跟随刘备多年,在荆州经营了这么多年,有自己的势力圈子,而且天下都知道关羽重信重义,有一定的威望。

那么,刘备为什么要削弱关羽呢?

刘备取得汉中之战后,自封为汉中王,并且上表汉献帝,这个时候汉献帝还被曹操扣在许昌,上表也是走个过程,但这是必须的程序。既然进了汉中王,刘备很有可能就想再走一步,当皇上。但是当皇上也不是这么容易的事情,要符合名分、出于道义、群众基础,名分刘备是有的,也正是凭借这个名分,争取了当时很多人的跟随和支持,比如糜竺家族,是当时有名的财主,就倾尽全力在刘备身上投资。道义也可以算的上,刘协正在胁迫之中,刘备临时称帝,待救出汉献帝后,再将地位还给他,也行。群众基础行不行?我觉的可能有一些薄弱,四川的基础还不是很强,虽然得到了大家族张松和法正的支持,但是刘璋在四川这么多年,不可能没有自己忠诚的势力。其实刘备最担心的就是关羽的态度,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关羽肯定会反对,反对不成的话,还有可能投降曹操,毕竟曹操虽然是奸臣,但一直表面上尊崇汉献帝。或者投降孙吴,对刘备来说,荆州永远不会再属于刘备。

关羽的态度非常关键,刘备是靠着“人品”两个字聚集起来的力量,关羽则是其中的代表,曹操给了这么大的诱惑,关羽都不为所动,就是冲着刘备的人品,“待我入兄弟”。如果关羽投降任何一方,这将是刘备的重大政治危机,“人品”的优势将不复存在。孙吴也没有理由在和刘备结成联盟,而曹操更加名言正顺的攻打刘备。

关羽死后,曹丕篡位,刘备名言正顺的当上了皇帝,而且刘备是对外宣称汉献帝刘协被曹丕杀害,举国发丧,作为一方霸主,难道情报系统就这么差劲,连刘协到底是真死还是流放都不知道,我想这是因为刘备愿意相信刘协就是死掉了。而且刘备称帝是经过这个顺序的,刘备取得汉中之战的胜利,称汉中王,发动襄樊战役,关羽战死,听闻刘协死后,称帝,发动夷陵之战。为什么不为汉献帝报仇呢,相对比来说,汉献帝的仇不是更为重要吗,毕竟那是天下之主。

所以说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目的不是给关羽报仇,其目的我认为有两个。一是夺回荆州,这个是最重要的战略目的。二是让孙吴俯首称臣,增加自己的政治资本,在对曹作战时,取得侧翼优势。


傲虎楼主


从地缘上讲,三国时期就是占据黄河流域的曹操与占据长江流域的刘备、孙权的博弈。曹操之所以能够以一博二,就是因为当初的经济中心尚处于北方。

占据长江流域的孙权、刘备要和北方的曹操抗衡就必须联合起来。刘备占据长江上游的益州,孙权占据长江下游的扬州,而长江中游的荆州有孙、刘、曹三家共同拥有。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虽然此时处在曹、刘、孙三方割据时期,但是每一方都明白,将来的趋势必然是大一统。唯一不同的是,终究是由谁来完成这个统一任务。曹操、刘备、孙权都想担起这个历史重任,尤其是刘备,更是以汉朝中兴为己任。


从当时的态势来看,谁拥有荆州的控制权,谁能在在三方争霸中处于主动位置。最起码,荆州在关羽时期,一方面排挤孙权势力的进入,一方面积极北上对抗曹操。

排挤孙权势力:当初孙权向刘备讨要荆州,关羽就坚定的反对者;之后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为了争取孙权支持,孙、刘双方平分荆州诸郡,但是关羽还是驱逐了孙权派来上任的官员,不让染指荆州。

积极对抗曹操:镇守荆州的关羽面对北方的曹操势力,除了采取武力防守的措施之外,还积极联络曹操内部的反曹势力,封官许愿,双方遥相呼应,给曹操制造麻烦;当刘备得到汉中之后,关羽开始出兵北伐,争夺曹操控制的荆州部分,其中襄阳、樊城就是重点。面对关羽的强大攻势,曹操可谓焦头烂额,甚至产生了迁都避其锋芒的打算,最后在程昱等谋士的坚持下,曹操开始派于禁、庞德到前线支援曹仁。接下来就发生了著名的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的故事。


然而就在关羽形式一片大好的情况下,估计坐镇益州的刘备也时刻准备着,从汉中进入中原策应关羽。结果,就被吕蒙从后面袭击,关羽身死,刘备的势力从此退出了荆州。

刘备之所以如此急着南下夺回荆州,就是荆州在《隆中对》的天下规划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此时乘机夺取荆州,也是最有利的时机。既有为关羽报仇的出兵理由,又有刚得到益州、汉中的乘胜之势。

然而即使这样,刘备还是失败了。可以说,有关羽在荆州的时期,是刘备距离入主中原最近的一个时期。失去关羽、失去荆州,从此刘备失去了入主中原的机会。


安定郡小书生


都不是,为的是给自己长期以来扮演的这个忠义的角色一个交代。

虽然当时魏蜀吴三足鼎立已成,但整体局势上还是曹魏一家独大孙武两家势小。如果刘备脑门一热真去报仇,那对孙权来说就是亡国之战,必会以命相搏,最后不管哪方获胜必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最开心的是谁?曹魏。而且刘备也没真心去报仇,咱们看看刘备在关张羽死了之后首先干了什么, 关羽是在公元220年死的,夷陵之战是在公元221年开始,相差了一年。这一年里刘备在干什么?称帝。公元220年魏王曹操薨,同年,曹丕篡位,史称魏文帝。自此,东汉王朝算是正式宣告结束。在曹丕登基后不久,刘备单方面宣布汉献帝已死,而且说益州遍地出祥瑞,自己作为汉室正统当应天受命,于是便于公元221年登基大宝,史称汉昭烈帝。不过史书上从来没有承认过刘备蜀汉是东汉的延续。从这件事上看得出刘备有为关张伤心的迹象吗?然后再看看刘备伐吴的兵力部署,《三国演义》上写刘备伐吴的兵力是七十万,咱们不说正史,就说这演义上也不可能。

刘备所带的将领除了黄忠以外,其余的是冯习、张南、傅彤、张翼、赵融、廖淳、关兴、张苞等。除了黄老爷子两个二代以外,剩下的哪位认识?全是一些不出名的将领,真正年轻力壮的一个没带。这真是去报仇的?七十万大军这些人带的了吗?所以说这七十万大军水分太大。刘备的目的不过是想把关羽丢掉的荆州再夺过来而已,当然能打打秋风是好,但是并没有长驱直入攻打东吴的打算。而且还做了最坏准备,就是一旦失败,损失也不会很大,这一点可以从最后的战损上看出来。《三国演义》写的是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看起来惨烈,可到底死了多少人之字没提。刘备与其说是全军覆没,不如说是队伍给打散了聚不回来。如果蜀汉真损失了七十万大军,不用曹操动手,孙权直接过去接收就行了,益州百姓有没有七十万都不一定。

综上所述,刘备之所以打东吴,不过是争争面子,打打秋风,演演戏。虽然结局不好,但也没超出他的预料。只不过天不假年,刘备在公元223年就病死在白帝城。也不知是老天无眼还是老天有眼,反正刘关张这哥仨磕头许下的心愿,最后算是完成了。


人世绘


关羽败走麦城而被擒杀的消息传回益州,让刘备十分震怒,愤恨之下不顾众臣的反对,直率领七十万大军水陆并进。但可惜的是,出征之际,张飞在阆中被部下所杀,让刘备最初的计划破灭,只好从陆路进攻东吴。

那么,发动伐吴战争的刘备,他究竟是怎么想的呢?

其一,为了维护人设和誓言,必须伐吴

刘备在起义兵之前,无论是否是他口中的汉室宗亲,说到底还是一个贩卖草鞋的商贩,根本名义什么大的名声。

而在古代,我们都知道,当时的世人是很注重名声和自己的形象的。所以,在看到乱世要来临之时,刘备为了提高自己的声望,让自己有机会出人头地,他不仅遇人总喜欢把汉室宗亲挂在口上。因此,虽然是白身,连个孝廉都不是,但就汉室宗亲一身份就提高了刘备的层次。

随后,刘备开始营造自己的人设,对自己义结金兰的两位兄弟,情同手足,兄友弟恭;对待能人贤士会注重礼仪,礼贤下士;对待豪侠和勇猛之人,就会放低身段去结交(毕竟他是汉室宗亲,总会给别人不是一个层次的感觉。毕竟,汉室宗亲的身份还是蛮有格调的);而到了后来,手上带有士卒的时候,刘备很体恤他们;对待老百姓更是仁德。

因此,通过这一系列的手段,让刘备仁义的人设传播开来。之后,刘备更是通过对北海孔融,徐州陶谦等及时援救,有了“及时雨”的隐姓称号。如果不是这样,后来的刘璋也不会请刘备入川了。

<strong>

随着刘关张的不断崛起,他们在桃园义结金兰的誓言也广为人知。因此,当关羽被斩杀的消息传回成都时,刘备除了愤怒之外,或许还有点茫然吧。毕竟,关羽的死不仅损失的是蜀汉的战斗力,更是让三人的誓言再一次被摆在了世人面前。所以,为了维护自己几十年一直营造的人设,以及为了守护当时的誓言,刘备必须伐吴。否则,张飞怎么肯罢休,而其他人又是怎样暗地里诽谤他?故而,刘备必然不会让自己的人生留下这么一个污点。

其二,为了面子,刘备定然出兵

虽然刘备的脸皮够厚,性格够隐忍。但是,这个时候的刘备已经不再是涿郡那个卖草鞋的刘备了,作为一个之君,刘备的一举一动都会代表着蜀汉整体的脸面。况且,利益归利益,可人终究是要为自己挣一口气。

<strong>

蜀汉和东吴当初之所以能够联盟,是因为当时二国还弱小,必须连结起来才能够抵挡气势汹汹的曹操。况且,当时二国的主要利益争夺点,说到底还是在荆州方面,但大头还是归孙权一方。

也许孙权没有想到刘备集团的脸皮这么厚,在赤壁之战刚玩,刘备集团就开始抢占荆州南部四郡,很大程度上瓜分了荆州的利益。

荆州南部四郡,在蜀汉手里,就可以抵御曹魏和东吴,有了一个进出中原的隘口。而在东吴的手里,完全可以控制长江的中下游,为江东设下一到很长很坚固的防御线。同时,也阻碍了蜀汉进出中原的脚步。

所以,对于南部四郡,二国一直存在争议点。但是,当时的刘备集团为了缓住东吴,只好称拿下益州后再归还四郡。

事实上,刘备集团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在发展一段时间后,便率兵进入益州了。可是,益州还未完全拿下,东吴方面便单方面的撕毁盟约,和曹魏联盟来进攻蜀汉,致使荆州的镇守大将关羽死亡。

站在刘备的角度上,刘备并没有错,而是孙权不守信用,不尊重刘备的脸面。所以,刘备为了给自己争回脸面,必须伐吴。

其三,荆州南部四郡必须在蜀汉手里,不然心有所不安

荆州四郡的重要性在其二已经指出了,其意义不可谓不大。而且,在诸葛亮的“隆中对”中,诸葛亮就明确向刘备指出了荆州的重要性,甚至比益州的还大。而法正的“汉中策”更是对“隆中对”进一步的深化,对荆州的防御线做出严谨的规划。

所以说,荆州在蜀汉手里,是关乎到国家的长久发展,以及是一统中原,光复汉室的关键。

总而言之,刘备兴起的伐吴之战,不仅仅是因为要维护自己的人设和三人的最初誓言;亦是刘备为了给自己和蜀汉挣回一口气,让蜀汉的外交不堕于别国;更是因为蜀汉的手里必须要有荆州,否则,蜀汉将会寝食难安。


韶华倾梦


刘备以借给关羽报仇的名义,去实现他统一天下的目标。

东汉末年,皇帝势弱,群雄并起,是一个时势造英雄、成英雄的年代,任何有志向的人都会有在这个乱世成就一番功勋的想法。

刘备就是一位有志向的人。他出身低微,一界草民,没有背景。但他从桃园三结义之前便自称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来给自己加上皇族血统标签,也就证明从那时候起,他已经开始在逐步实现自己抱负了。

经过与关张的结合,经历了剿灭黄巾,讨伐董卓,三让徐州,投靠刘表等一些列事件。刘备虽然没有像袁绍,曹操等建立稳固的势力范围,但也让自已积累了一定的政治基础,保留了与他人一争高下的希望。能在各路诸侯的夹缝中生存,实属不易。

真正让刘备看到成王称霸机会的,是诸葛亮的加入。他的战略路线,政治目标从此更加清晰和实际。

赤壁之战让他的地位提升,借荆州让他的地盘稳固,得西川让他的帝业实现。此时作为帝王的刘备,只差统一天下这一个政治目标了。

在刘备已步入垂暮、生命有限的情况下,这一目标对他就显得十分迫切与重要!即使没有任何他方原因,他也会主动寻找机会与东吴或曹魏展开一番争夺,哪怕失败,也要临死一搏!关羽的去世,正好让东吴撞到了他统一大业的枪口上,夷陵之战刘备是一场意外的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