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周室东迁:从秦襄公救宗周看秦国创业的艰难

导读:

秦人出自东方,从夏商时期就已经声名显著,在中夏之国确立的时候,

很多自炎黄时代传承下来的古老部族被迫迁徙。当时的天下是一个部落聚合为国家的过程,中夏这块广袤的土地是天下间争斗最激烈的地带。从炎黄二帝开始就在这里爆发了诸多战争,大部落因为失败而瓦解为小部,成功的则是兼并其他部族成为天下共主。早期的秦在商朝也是一方诸侯,但因为在西周与殷商的战争之中站在了失败者的一方,成为中夏之地新主人的宗周驱逐了秦人,他们虽然是最正统的华夏之后裔,却不得不逃难到西方犬戎之地艰难生存,整个西周时期都是作为天子的附庸部落而存在,直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之后才给了嬴秦立国的机会。

上古时代秦部族的凝聚

周室东迁:从秦襄公救宗周看秦国创业的艰难

部落时代祭祀图

在先于夏的时代,嬴秦部族的祖先就已经开始走上部落联盟的政治舞台。秦的先祖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帝时期,但那个时代强大的部落犹如林立,当年的秦族先祖根本无法展示自己多方面的才干,直到夏禹时期才开始有所作为。中国的上古时代是一个自然灾害横行无忌的时代,许多部族都是以农业耕种作为生存下去的依靠,而这种绝对的农业则会让人们养成一种依赖自然的习惯。

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史记》

自然发展的好坏与气候恶劣决定了诸多部族人口的繁荣程度,所以灾害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共同敌人。上古之人勇敢好武,对于战争从来都没有害怕过,但是天灾却让他们颤抖不已,一方面是天灾在那个时代是代表着神的意志,很多人觉得不可违抗,一方面是天灾的突然发作性让人觉得无法对抗。

泛滥于中夏之地的主要是洪水灾害,诸多圣明的君主也是对它束手无策。

后来是夏禹的横空出世,才找到了解决洪灾的方法。秦人之先祖大费就是大禹的得力助手。他跟着大禹一起奔赴九州治理水患,这里的治水也不仅仅是治水那么简单,在那个天下共主有德者居之的年代,夏禹从一个治水的普通人萌发出了治理天下的野心,而他自己的部落依靠早就因为当年父亲的失败而被打散,所以夏禹在治水的过程之中挑选能力出众之人,为以后继承天子之位做预算。

周室东迁:从秦襄公救宗周看秦国创业的艰难

上古时期战争图

大费因为跟随夏禹治水有功,而得到了舜的赏识,赐给他黑色旌旗和美丽女子让他开拓部落。当时舜帝给他姓氏为嬴,这就是摆明了要收拢大费为自己所用,而大费早先就已经是夏禹的人了,二个执政者在他的身上开展了复杂的政治斗争,虽说是有德者居天子之位,但私心总是会让人打破原有的规矩,当年的秦人先祖大费做出了什么决策,早已经不清楚,但从后面嬴秦部族跟随夏朝为诸侯的举止来看,应该是夏禹布置在舜身边的一步棋。

商周时代秦人的地位变迁

秦人的眼光还是十分鲜明的,三代中夏商两代都是显赫无比。夏朝末期,夏桀荒淫无道,自己把天下给弄的众叛亲离。秦部族的领袖费昌立即抛弃了衰亡的夏朝,转投到成汤的势力之中,这在有些人看来或许会是一种不讲情义的做法,像这种愚忠思想并不是被定论之后才有的,从人类的发展开始就一直存在,在那个奴隶制社会,弱肉强食一直是诸多部族奉行的真理,不存在什么背叛与忠义。

费昌跟随兴起的东方部落之主成汤率领诸侯消灭了夏,因为灭国之功而得以在商朝为诸侯,这是早期秦人先祖的智慧,他们用自己的卓越眼光为部落族人赢得了生存下去的机会,而那些跟随夏桀顽固到底的部落小国不是被肢解就是被成建制的消灭。秦人的心是一颗顽强的心,他们知道但凡血脉留存于世,就有为旧主复仇重来的机会。

周室东迁:从秦襄公救宗周看秦国创业的艰难

秦人征战驾车图

商朝的立国基础并不是有多强大的武力,而是夏朝真的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商的人民其实是在东方诸夷部落之中从事物物交换的。秦人才是真的擅长武功,在整个商朝都受到了商天子的重视。在朝中担任重要的职务。虽然看起来只是简单的武职,但跟在天子身边学习治国韬略又何尝不是一件美事。秦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整个商朝的前期都是处于蛰伏的状态,他们并不是没有野心取代商朝,而是真的没有机会,在古代中国,无论是太平盛世还是凶残乱世,造反取而代之的人都大有人在,对于那些有一定实力的人就更是如此了,没有一个部落愿意止步不前,秦部落也是一样,他们有取代之心,却没有取代之机。

机会来临的时候,秦部落的内部却出了问题,也许真的是商朝最后一任天子也擅长武力的原因,秦部落的两个领袖人物都没有背叛商,而是选择跟随商一起奋战,西周代商以后,积累了千年的嬴秦遭到了新天子的清算,有些观点可能会说西周对待诸侯不是以仁慈著称吗?为何不能宽恕秦部落。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这不是仁慈的问题,任何一个新兴的朝代对待前朝余孽手软都是对自己百姓心狠。嬴秦在西周统治者的清算之下发生了分裂。这也是当年西周天子的肢解之策吧!灭人国家而不断人祭祀,这是从上古炎黄二帝时代就流传下来的战争规矩。秦的部族因此而形成了一种或在夷狄,或在中夏的状态,其中最重要的两支嫡系部族中的一支就是西遁于犬戎之地的秦国先祖。

襄公救周:嬴秦在春秋时代的正式立国


周室东迁:从秦襄公救宗周看秦国创业的艰难

春秋早期秦国势力图

大邑商被西周取代以后,秦部族沦为了周天子的养马之民。但真正的历史之中可不是养马这样简单,周孝王是一个善于用人的君王,他将嬴秦部族安置在周王朝的西垂,并授予其官职,最主要的目的无非有二,一方面是利用秦人强悍的战斗力为他们拱卫边疆,要知道三代时期中夏的势力还是十分弱小的,如果真的要跟四方夷狄比土地广阔,那中夏之人将永远不是他们的对手,中夏之国向来擅长利用部落军事与农业分工来达到抵抗四夷的目的,当时的秦人接受了大夫之位后就必须要替周人看守边疆,这是一种交换,秦人得到了祭祀祖先和延续血脉的权力,不然等待秦人的就是覆灭。

另一方面,周孝王利用秦人高超的养马技术为自己的天子六师源源不断的养育优秀的战马,毕竟秦人是靠着养马起家的,他们对于战马的秉性比中夏之人要熟悉的多,这是经过夏商两朝检验过的真理。秦人不可能不知道周天子的用心,但是自己也是属于中夏之人的一部分,至少曾经是,只不过现在迁徙到了西部边疆,而为中夏之民抵御戎狄侵犯这是边境之民的责任和义务,在长期与戎狄厮杀作战中,秦人的战斗力远超中原诸侯。

周室东迁:从秦襄公救宗周看秦国创业的艰难

西周天子出逃示意图

秦国的起步也是拜周所至,到秦庄公的时候,西部戎狄完全反抗周室,秦部族不敌,连祖先之地犬丘也被西戎占领了,当时的周天子赐下七千兵马给秦庄公,让他务必守住西垂。我们从这里来看,秦国的这次失利是不是故意为之呢?毕竟秦人世代就是在犬丘之地抵抗外敌的,为什么一次西戎的反叛就将犬丘之民灭族了呢?这里怎么看都不是秦人真正的失败,很有可能是秦人的一次谋划。

从周天子处获得独立建国的兵马,当时周厉王无道,已经有了亡天下的征兆,这个时候不行动还什么时候行动。这七千人马在后世看来可能微不足道,但在西周时期可以说的上是天子六师的六分之一了。要知道成汤灭夏都只是使用了六千敢死之士而已。当时为了完全瞒住周室,秦国宗室之中的长子世父还专门杀入西戎,做出一副不死不休的状态,目的就为了让周天子完全把这支部队交给秦人使用。

世父杀入西戎之后,他的弟弟即位是为襄公。从秦襄公的时候,周室就已经衰败了。秦襄公即位的时候就采取了远交近攻的战略,面对强大的西戎,他没有能力将其完全消灭,也不愿意做周室的走狗,兔死狗烹的道理是传承已久的。他在中夏与夷狄之间选择了夷狄,采取和亲的方式安抚自己背后的戎狄诸部落,使得未来东出的时候不会被袭扰。这和后世秦孝公欲变法先杀戎王的道理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手段大同小异罢了。

周室就如秦人预料般的失败了,连都城都被犬戎占领。而由戎狄入周必经之地的秦人却没有受到多大的侵袭。

这都是先前布局的成功之处。西周的灭亡是突然的,中原诸侯来不及在周都分一杯羹,就已经被多个势力占领了。当时丰镐周围有四股势力,一边是周幽王先太子的势力,一边是周平王的势力,一边是寇乱中夏戎狄的势力,还有一方诸侯就是秦人的势力。周幽王先太子已故,由周幽王庶弟继承北遁,戎狄很少有长期占据中原的心思,他们知道自己的胜利的因为周王的昏庸,一旦中夏诸侯反应过来死的就是他,所以当时真正掌握时局的就是秦襄公,周平王年幼无兵,只能任由秦襄公摆布。

周室东迁:从秦襄公救宗周看秦国创业的艰难

秦襄公立国为诸侯祭祀图

在这个巨大的诱惑面前,秦襄公保持住了冷静,他当时还没有取代宗周的力量,最多只能从宗周身上撕咬下一块肉。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不知道当年年幼的平王和襄公协商了什么,但是宗周的岐山之地算是永远的归秦人所有了。用祖地换来的是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建国,秦人自己的国家也在西部正式成立,周天子封其为西垂大夫,这又何尝不是承认秦人永领西方的地位,周室从此一蹶不振,而得到了西周故地的秦人则从姬周文化之中脱颖而出,自成一国。

结语

秦的发展历史比任何一个帝国都要艰苦,他们的祖先从部落联盟时代时期就已经崛起。到夏商时代的显赫诸侯沦为西周肢解之国,心里的痛楚只有秦人自己清楚。

夷狄中夏交杂之地,各种势力混杂,秦部落从商朝灭亡之后被作为牧马之民安置在此地。他们没有失去恢复过去地位的信心,在替周天子养育战马的同时与夷狄交战,使得秦民族转变成了可耕可战的民族,在东西周交替的王朝末期,秦人抓住了机会,一举恢复了昔日的大国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