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身为大将军的范蠡是如何华丽变身为中国的“文财神″的?

松青追梦人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一位传奇人物,他前半生从军从政辅佐越王勾践二十多年,让一个差点灭亡的诸候国跃而成为春秋霸主,雄霸天下。当正值巅峰时期又能急流勇退,游历各国,逍遥自在,以商致富,富而好德,薪火相传,被百姓们年年祭祀,家家奉若神明的财神爷,他就是范蠡。

范蠡像

范蠡拜计然为师,计然传授他老子的“祸福成败存亡之道之外,还授与他计然七策即经世济民之道。

一、范蠡助越国复仇,成就霸业。

公元前494年,骄傲自大的越王勾践不听文臣武将的劝阻,孤注一掷,兴师讨伐吴国,结果遭到惨败,被围困在会稽山上。被迫无耐之下,范蠡定下倾危之计,在文种的斡旋下,经过谈判,吴王夫差暂时放下“杀父之仇”的仇恨,同意了越王勾践的请降要求。

根据请降停战协议约定,越王勾践夫妇二人去吴国为奴三年,通过这几年的“卧薪尝胆”,范蠡的陪伴,在旁的鼓励,激励和周旋,示弱计谋的展示,文种在国内的准备,以及为吴王尝粪便的展示,终于让吴王夫差放松了警惕,于公元前490年,越王勾践夫妇和范蠡被释放回越国。

越王勾践回国后任用贤才,鼓励生育,发展人口,扩大兵员,发展工农业,使越国开始富强起来,后在范蠡和文种的帮助下灭掉了吴国,成为了春秋霸主。

二、范蠡的经商之路,从商人变为财神爷。

范蠡助越成就霸业后,功成身退,一叶扁舟,逍遥自在,周游列国,来到了齐国,一家人住在海边,开荒种地,引海水煮盐,还兼做水产、畜牧和商业贸易等,同时改名叫“鸱夷子皮″,就是“酒囊袋子”的意思,也充满着“虚其心,实其腹”的人生智慧。

做生意,如何打出、打响自已的品牌,让客户第一时间记住你,让商人群体主动传播你,这是一项技术活。就是凭着“鸱夷子皮”的招牌,和“务完物”的精品战略,再加上"逐什一之利”的价格优势,以及范蠡对商机的把握和研判,过了几年,他就在齐国积累了数千万计的家财,成为天下闻名的齐国首富。

经商有道,仗义疏财的鸱夷子皮也就是范蠡被齐平公邀请聘为齐国的相国,三年后,范蠡再一次急流勇退。

范蠡在走之前,召集来朋友乡人,把资产尽数散分给他们,只留一些珠宝,作为本钱便连夜离开齐国,远走他乡。

范蠡来到了“陶”地,并改名叫陶朱公,重新创业,“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通过做商贸,赚了很多的钱,不久便再次成为首富,所赚的财富远远超过以前。也验证了不可思议的一句话:“我不求财,而财自来。”

赚了巨额财富的范蠡又做出了一个决定,将家财全部散尽,可谓潇洒从容,三聚三散救济苍生,美名传。

财神像

范蠡的经商智慧,包括陶朱公三谋三略、陶朱公经营主要思想、陶朱公“计然之策”七策、陶朱公商训、陶朱公致富《十二戒》等。

一、陶朱公三谋三略

丨、三谋

①《人谋》

用人要正,忠奸定兴废;

大事要慎,妄托受大害;

待人忌躁,暴躁交易少;

处事宜静,浮躁误事多;

言行宜和,和气能生财;

做事宜勤,懒惰百事废。

②《事谋》

用度宜俭,奢华财源败;

做工宜精,粗糙出劣品;

货物要准,马虎失信用;

交易要速,拖延失良机;

进货要严,滥入货价减;

出纳要谨,潦草差错多。

③《物谋》

优劣要清,混淆耗损大;

存物要整,散漫难查点;

价格要明,含糊多争执;

赊欠要审,滥出亏血本;

帐目要清,糊涂弊瑞生;

查帐要勤,懈怠滞本金。

2、《三略》

①《货略》即务完物:货物的品质要完美;

②《价略》即审贵贱:注意价格变化规律;

③《市略》即无息币:莫要使货币停止流动。

二、陶朱公经营主要思想

预测行情,窥其先机;

贵贱复反,贱买贵卖;

完物上种,质高货真;

薄利多销,无敢居贵;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

加速周转,行如流水;

多元相济,综合经营;

富而好德,仗义疏财。

三、陶朱公“计然之策”七策

《史记.货殖列传》有载:

1、需求决定与经济周期论;

2、价格调控论;

3、实物价值论;

4、贸易时机论;

5、价值判断论;

6、物极必反论;

7、资金周转论。

四、陶朱公商训

物以稀为贵,人弃我取,人取我弃,囤积货物,垄断居奇,把握时机,聚散适宜。

五、陶朱公致富《十二戒》

勿鄙陋,勿虚华,勿优柔,勿强辨,勿懒惰,勿固执,勿轻出,勿贪赊,勿争趣,勿薄育,勿昧时,勿痴赁。

富陶朱学术到处皆春,陶朱公范蠡善于经商能够看到商机,所以走到哪里都能发财,是名符其实的财神爷。


松青追梦人


范蠡是个具有大智慧的人,知进退,懂取舍,明事理,识人心,在帮助越王勾践灭亡吴国后,不恋权力,功成身退,飘然离去。

范蠡走后给一同辅佐越王的文种去了一封信,对他说″越王嘴尖脖子长,是个只能同患难,不能共富贵的长相,你还是尽早离开吧"。文种却不以为然。不久后,越王来到文种家里对他说"先生给我出了七条计策,我用了三条就灭了吴国,剩下的四条麻烦你到地下去跟先王们去说吧",然后留下一把剑就走了,文种才知范蠡有先见之明,但后悔已经晚了。

范蠡漂泊江湖,到了齐国改名鸱夷子皮,他带领家人在海边开荒种田,又引海水煮盐贩卖,不久就积攒了数十万钱的家产。

后来他又辗转来到了陶(现在的山东荷泽定陶),陶邑这地方地理位置很好,交通便利,有多条道路通往各诸侯国,是做生意的好地方,范蠡就在此地居住下来,开始囤积货物,经商做生意,十九年里,获千金以上的利润的生意就有三次。积累了巨万家产。范蠡又给贫困的亲朋好友分发了很多钱财,谈论起富翁时,后人都很敬佩陶朱公。

范蠡从老师计然那里学了很多治国和经商之道,其中″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的理念让他在经营生意时受益很多。范蠡是春秋时期最成功最有名的大商人,他的经营理念对后世的商人影响很大,商人们对他很敬仰,把他奉为文财神,家家供奉,香火不断。





大河桥下流


范蠡出生宛地三户(今南阳淅川县),一个家道败落的家庭。当时宛城县令的文种很欣赏他,两个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并一起投奔了越国。

后来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和夫人雅鱼还有大臣范蠡都给吴国夫差做了奴役。留下了文种在越国代行国王的职责,治理国家,处理政事。

最后,勾践是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十年,终于打败了吴国。范蠡被封为上将军,可是范蠡辞官不做却偷偷的走了。他走时给文种写了一封信,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文种读完不以为然。他认为自己帮助越王勾践打下了天下,应该享受荣华富贵。

不久勾践派人送了一把剑给文种,说:你曾经教大王伐吴的七种方法,大王只用了三种就灭掉了吴国,你那里还有四种,你去教给大王的父亲吧*。文种没有办法只好自杀。

范蠡离开越国后,从海上坐船到了齐国,在海边安了家。他和两个儿子白手起家,很快就积累了几十万家产。齐国人认为他很聪明,想请他当相国。范蠡叹息道:*做生意积累了千金家产,当官能当到卿相,这是平民的极点了,一直拥有尊名是不吉利的*。他谢绝了齐国人的好意,把家产都分给了穷人,到别的地方去了。

范蠡在陶这个地方隐居下来,化名陶朱公,继续做生意。后来他和儿子靠信息灵通,开始从北方往南方大量的贩马,又发了大财。陶朱公把大量的钱财用于帮助那些没有生活能力的残疾人,还有当地的穷人们。后来民间老百姓们为了歌颂范蠡帮助穷苦人们的善举,都把他称为*财神爷*!就这样民间千百年来都把范蠡称为*文财神*,在生意开业的时候和过大年的时候,都供奉他的画像。


隐者康司马


想知道的历史,不得不说的真相。大家好!我是史道驿站x,感谢关注与点评。

在中国民间有很多生意人供奉关羽,祈求关老爷保佑财源广进,生意红火,关羽是商人心中的财神爷,在民间也被称为武财神,关羽在三国时期以忠勇著称,武功了得,不过他做生意的水平,我觉得应该不怎么样,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里,并没有记述关羽靠做生意赚了很多钱。

有武财神,就应该有文财神,今天我就来跟大家讲讲文财神。我要说的文财神,他的名子叫范蠡,对于范蠡的名字,很多人并不熟悉,原因是他离我们太久远了,距今有两千五百多年的时间,且范蠡为人低调,加上宣传力度不够,大家陌生也在情理之中。

要说文财神,范蠡一定是名至所归,他的一生与很多典故和成语有关。如卧薪尝胆、兔死狗烹等,范蠡也被后人称为‘’商圣‘’。

范蠡是春秋末期楚国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南阳人,因出身贫寒,在自己的国家并没有得到重用。他有个好朋友叫文种,文种在越国混得不错,向越王勾践推荐了范蠡,于是范蠡来到了越国,和文种一起辅佐勾践。越国和吴国经常PK,在一次战斗中,吴王阖闾被越王勾践杀死,吴国惨败,阖闾的儿子夫差继位后,发誓替父报仇,经过努力打败了越王勾践,勾践在文种和范蠡的劝告下,保全性命,去到吴国为奴。

越国在文种和范蠡的运作下,制定了灭吴方略,越王勾践也是忍辱负重,为奴期满回国后,卧薪尝胆,立志东山再起,发誓灭吴。自我膨胀的吴王夫差,整天沉迷与西施享乐,完全没有防范越国,经过精心的准备,越国反击,打败了吴王夫差,夫差自杀,吴国灭亡。

越国灭吴,大夫文种和大将军范蠡是最大的功臣,可封赏的时候,大将军范蠡却已经悄然离去了,这就让很多人感到莫名其妙。其实这正是范蠡的聪明之处,他洞察到越王勾践,是一个能够共患难,不能够一起共享福的人。范蠡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鸟飞尽,良弓藏‘’的道理,于是他劝好友文种和他一起离开越国,可文种放不下功名利禄,没有离开。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范蠡的判断是非常正确的,挽救越国的功臣大夫文种,被越王勾践赐死。

范蠡几经转辗,定居于陶(今山东定陶),他白手起家,开创了自己的商业帝国,摇身一变,来了个华丽转身,成为了商业巨头“陶朱公”。范蠡曾改名鸱夷子皮,周游列国,置自己于山水之间,他在此期间3次经商,积累了巨大的财富,并又3次散尽家财,能做到如此,说明范蠡理财水平相当之高。

范蠡身在世俗,却又超凡脱俗。他在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急流勇退,归隐山水,说明他既有经天纬地之才,又有谈泊名利的胸怀。如果说他是为了自保性命,也不全对,因为他可以置自己性命不顾,与勾践一起去吴国为奴,我觉得范蠡是个有抱负和理想的人。如果说范蠡是个爱财的人,那也不对,他用3次积累巨财,又3次散尽的行动,证明他并不是个守财奴。

范蠡的一生,都是为自己的理想而活,他不断的挑战自己。他不仅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还是一个思想家和企业家,他的人生理念一直被后人崇赏,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就是范蠡的铁杆粉丝。


史道驿站x


范蠡是后世神化了的家家户户供奉叩拜的财神爷的原型。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字少伯,华夏族,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今河南淅川县滔河乡)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去。著《范蠡》二篇,今佚。范蠡为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楚学开拓者之一。

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

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后定居于宋国陶丘(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南),自号陶朱公。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财神。他是范姓始祖范武子的玄孙,并被视为顺阳范氏之先祖。

真正的财神爷是春秋战国末期的越国士大夫范蠡,他在越王勾践被俘后随越王屈事吴王夫差,卧薪尝胆,其忠诚是无与伦比的。三年后和勾践返回越国。经过备战,越国终于战胜了吴王夫差。胜利后论功行赏时,宴席上范蠡发现只有勾践面无喜色。

范蠡察此微末,立识大端。于是他却急流勇退,辞官隐退,带领家眷随从,架扁舟,泛东海,来到齐国。在海边耕种土地,勤奋治产不久就积累家产数十万金。齐国国王闻其贤,便请其为相。不久范蠡归还了相印,将钱财尽分给了朋友乡邻,只带上贵重物品悄悄地来到了定陶。

并从此自称陶朱公,主要是搞养殖业。不久又累积了许多财富,便又散尽家财。到老年了,根据自己身体的实际,他又改做生意了,不久又累积了大量的金银财宝。他第三次散尽家财。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次散尽家财的故事。也是人们常说的“不种不得,不舍不得”的出处和典故。

范蠡自己种过地,从事过养殖业,又做过生意。他是靠勤劳、智慧发财的腰缠万贯的大富豪,大财神。同时他又善良、慈悲、施舍。是位深受人们爱戴的财神爷。



小天狼星37969881


财神信仰体现的是普通大众最普遍的愿望和祈求。我国民间所崇拜的财神谱系多且驳杂,而信众最广、最具群众基础的是四位神祗:文财神比干、范蠡和武财神赵公明、关公。

赵公明和比干代表的是“公正”,关公代表的是“忠义”,而范蠡体现的是“智慧”。

话说范蠡乃春秋末期越王勾践手下的一位大臣。越王勾践曾败于吴国,成了亡国奴的勾践在范蠡、文种等大臣的辅佐下,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终打败了吴国,一雪前耻,完美复仇。范蠡也因功而被封为大将军。

范蠡深知功高震主的道理,决心功成身退。而且据说,勾践为人“长颈鸟喙”,也就是长脖子、尖嘴巴,这种人只可共患难,无法共安乐。范蠡临行前,还用“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来劝说另一位辅佐大臣文种一起隐退,但文种贪图眼前的泼天富贵,没有隐退,最终被勾践赐死。

据传说,范蠡隐退,是极潇洒的:出三江,入五湖,最后不知所踪。但也有人说,在齐国见到过范蠡。此时的范蠡隐姓埋名,自号鸱夷子皮,濒海而耕,没几年就积攒了大笔的财富。齐王听说他极善经营,准备拜他为相。范蠡感慨: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这是一个普通人所能做到的极限了,而物极必反,盛极则衰,这不是好兆头啊。于是,范蠡散尽家财,再一次人间蒸发,不知所踪。但是没过几年,又有人在定陶发现了范蠡的身影。这时的范蠡改名陶朱公,有一种说法是,陶取逃的谐音,而朱是因为自己曾经穿过朱绂(红色官服),陶朱者,逃避富贵也,因此称陶朱公。陶朱公在定陶没几年,又很快成为家资巨万的大富豪。

像范蠡这种境遇,对老百姓来说太有吸引力了。试想,大多数人克勤克俭,辛劳一生,有时连糊口都困难。而范蠡却能轻易为自己赢得财富,想逃避富贵却躲也躲不掉,此人非财神爷而何?

但是在被后代百姓封神的时候,范蠡虽然有大将军的名头,却并没有被视为武财神,而是被封为文财神。主要原因在于他的处世之道,体现的是人生的大智慧。范蠡的经营之道,不是投机取巧,不是斤斤计较,更不是当代人所习见的豪取强夺、坑蒙拐骗。他能聚财,也能散财,视财富为生存的依靠,却又能不为财富所累,一旦财富成为一种累赘,有可能危及身家性命时,他可以弃之如敝屣。这是何等的胸襟气度,这是只有历尽繁华、大彻大悟的人才有的大智慧。

后世传有各种托名陶朱公的致富术,大多近乎巫术而荒诞不经,切实可行的并不多。《陶朱公经商十八忌》,文辞通俗,显而易见只能是托名之作,但所表述的内容倒是良心商家的经验之谈,兹录于后,以博一粲。

《陶朱公经商十八忌》

生意要勤快,切忌懒惰,懒惰则百事废。

价格要订明,切忌含糊,含糊则争执多。

用度要节俭,切忌奢华,奢华则钱财竭。

赊帐要认人,切忌滥出,滥出则血本亏。

货物要面验,切忌滥入,滥入则货价减。

出入要谨慎,切忌潦草,潦草则错误多。

用人要方正,切忌歪邪,歪邪则托体难。

优劣要细分,切忌混淆,混淆则耗用大。

货物要修整,切忌散慢,散漫则查点难。

期限要约定,切忌马虎,马虎则失信用。

买卖要适时,切忌拖误,拖误则失良机。

钱财要明慎,切忌糊涂,糊涂则弊窦生。

临事要尽责,切忌妄托,妄托则受大害。

帐目要稽查,切忌懒怠,懒怠则资本滞。

接纳要谦和,切忌暴躁,暴躁则交易少。

立心要安静,切忌妄动,妄动则误事多。

工作要精细,切忌粗糙,粗糙则出品劣。

说话要规矩,切忌浮燥,浮燥则失事多。


历史的犄角旮旯


范蠡,春秋时期楚国人,公元前536年出生于宛地,因不满楚国的腐朽统治,转而投奔越王勾践,官拜大夫后,邀请楚宛令文种一起辅佐勾践。

因越王勾践在公元前494年执意伐吴,兵败于会稽,史称"会稽之耻"。

为帮助勾践振兴大业,42岁的范蠡毕其心于一役,施展了一生才华,主动请文种留在越国总揽政务,自己陪勾践夫妇于公元前493年去吴国当"奴仆"忍辱求和……最终,范蠡陪着勾践夫妇在吴国当牛做马服务3年后,得以安全回国。

回到越国后,范蠡和文种又竭尽所能、全力辅佐勾践奋发图强,终于于公元前473年兵强马壮时一举打败吴国,吴王夫差自刎,越国由此成就霸业。

这就是成语"卧薪尝胆"讲述的经典传奇: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勾践复国实现霸业后,范蠡已过花甲,63岁的年龄了。按常理,他已到晚年,可以坐享其成。然,范蠡却选择了另类的晚年生活。

毅然选择了功成身退,因为范蠡明白,勾践是只能共患难、不能共享乐的"雄主"。他决定"功成而不居",哪怕自己63岁的年龄,也要急流勇退,离开越国,过自己想要的普通生活。

临走前,他劝好友文种一起离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可惜,热衷功名的文种不相信范蠡所说,认为正立了盖世之功,受到越王重用,高居为相,怎么可能有不好的结局呢?死活不愿放弃好不容易得来的荣华富贵。

范蠡无奈,只好与文种作别。后来文种的下场果然验证了范蠡之言。次年,越王勾践就找了一个"文种想谋反"的罪名,赐文种一把宝剑,令他自裁。

而范蠡放弃了高官厚禄,选择了过普通人的生活。由于范蠡有经商头脑,长于"薄利多销",很快就积累上千万的资产。范蠡成了巨富,对钱财却坚持"财聚而不守"的理念。为此,他三次散尽家财,救济贫困。

范蠡每次散尽家财之后,又很快赚到比以前还要多的财产。以致人们都很崇拜他,奉为"商圣",尊为财神,期望得到他这个大财神的保佑,经商沾得财气,从此财源滚滚。

这就是后世供奉范蠡为财神的由来。


史不可当


范蠡,春秋末期越国的大政治家,是辅助勾践灭吴复国的第一谋士,官拜上将军。当勾践复国成功后,他了解勾践是一个可以共患难但不能同安乐的人,便萌生退意,激流勇退。他弃官而去,来到了当时的商业中心陶(即今山东的定陶县)定居,自称“朱公”,人们称他陶朱公。

1、弃官从商

他在这里既经营商业,又从事农业和牧业,很快就表现了非凡的经商才能。在19年内三次赚了千金之多。他赚了钱,就从事各种公益事业,这样的行为使他获得“富而行其德”的美名,成为几千年来商界的楷模。

2、经商理论

范蠡很有经商的头脑。他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判断价格的涨落,即“论其(商品)有余和不足,则知(价格)贵贱。”也就是说他发现价格涨落有个极限,即贵到极点后就会下落;贱到极点后就会上涨,出现“一贵一贱,极而复反”的规律。可见范蠡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发现了供求关系和市场之间的关系了,如果放到现在,肯定也能够在股市翻云覆雨。因此他提出一套“积贮之理”,在物价便宜时,要大量收进;等到涨价之后,就尽量卖出,也就是“贱取如珠玉,贵出如粪土”。就这样,范蠡不但自己致富,也为平抑物价、避免丰年谷贱伤农和荒年民不聊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3、商界地位

陶朱公范蠡堪称历史上弃政从商的鼻祖和开创个人致富记录的典范。《史记》中载其“累十九年三致金,财聚巨万。”从商十九年中,三次散尽家财,又三次重新发家。之后,人们就把那些巨富们称为“陶朱公”,其名字也就成了财富的代名词,大将军范蠡也就华丽变身为了“文财神”。

穿越古今,纵览中外,关注历史,关注论史大能猫


论史大能猫


范蠡,是春秋末期的大政治家,有文财神,商圣之称。范蠡堪称历史上弃政从商的鼻祖,同时也是开创个人致富记录的典范。他曾经“三致千金”三次散尽家财,又三次重新发家。范蠡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这样的一个奇才,他的人生历程是怎样的呢?

智谋超人位居名臣

提起范蠡,人们自然会想起越王勾践,想起那句脍炙人口的成语“卧薪尝胆”这个典故出自春秋时代吴越争霸的一段历史。

卧薪尝胆

说的是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击败,立志复仇,夜卧柴堆上,屋梁上悬挂苦胆,每日舔舐,用苦涩来警醒振奋意志,时刻不忘复仇大志,最终成功击败吴国,称霸诸侯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一般人想到的是越王勾践的隐忍和意志力。其实,主导整个故事发展方向,并最终使它有个圆满结局的却是足智多谋的范蠡。如果没有范蠡和文种两人的辅助,勾践是绝不可能战胜吴王的,正是范蠡洞彻历史人生的大智慧,主导了这一段精彩的历史。

第一次散财

范蠡本是楚国的一介平民,因不满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与文种一起投奔越王,被拜为大夫。到越国不久,越王不听二人劝谏,贸然与吴国开战,兵败被围。危机中范蠡献计,使越王留的性命。后来,他又与文种一同制定灭吴九计,帮助越王灭掉吴国,称霸中原。

范蠡与文种便自然成为越国最大的功臣,被尊为上将军,高官显位,荣华富贵,自不待言。就在这功成名就之时,范蠡却毅然向越王辞行,越王为了挽留范蠡,先是承诺富贵,继而威胁,然而范蠡最终还是辞掉了高官厚禄,将家产全部充公,离开了越国。这就是范蠡第一次散尽家财。

白手起家成为巨商

离开越国的范蠡,先是来到齐国,改名叫鸱夷子皮。这个古怪的名字,指的是当时的一种大皮囊,范蠡的用意很明白:人,有时就要象这种皮囊一样,混沌能容。

在齐国,他亲自率领家人在海边辛苦劳作,治理产业。他们垦荒种地生产粮食,还利用海边的盐业资源,开展商业贸易。经过全家人辛勤劳作,只用了几年时间,就积累了数十万家产。

第二次散财

  齐王听说了他的才干,便派人请他做齐国的宰相。而范蠡却喟然感叹道:“治家理财,有千金之富,又有宰相的官职找上门来,这些看似幸运的事情,对我这样的布衣百姓而言都是些不祥的征兆啊”。

他归还了齐王的相印,邀来朋友乡人,把数十万的家财尽数分给他们,只留下些便于携带的珠玉,作为日后经商的资本。散尽家财后,他连夜走小道离开齐国。这是他第二次主动从事业的巅峰激流勇退。

从头再来成就辉煌

后来,范蠡又迁居到陶,再次改名换姓,自称朱公,人称陶朱公,在陶地他率领家人重新创业,不久便再次成为当地首富,财产远远超过在齐国的时候。据史书记载,在他从商的十九年中,几次积攒了数以千计的黄金。“天下言富者,皆称陶朱公”,达到了富可敌国的程度,为当时天下首富。

三聚三散布施典范

范蠡曾经“三致千金”,三次散尽家财,又三次重新发家,就是放在今天这个时代,也是个奇迹!古人有“为富不仁,为仁不富”的说法,但范蠡却能算得上既富且仁了。

第三次散财

司马迁曾评论他是“富好行德”。他富裕之后,没有象其他有钱人那样购田地,建城堡,而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当周围的民众遇到灾害的时候,他就把自己的钱财拿出来布施。

有一年,天下大旱,几乎颗粒无收,范蠡除了保留自己的生活必需,把自己的全部财产拿出来布施给国人。亿万家产,一日荡尽。

谁知道,这次散财之后不到几年光景,他再次积累起了万贯家产,速度之快,现代人炒股票恐怕都比不了。但是,范蠡的善举并没有因此止步,当灾害出现的时候,他再次把全部家产布施了,这样的布施一连有三次之多。

为富且仁,世人奉为财神

范蠡因为善于致富而又乐于施财济众,所以被世人奉为财神!

为了表示对他人格的仰慕,后来做生意的人就把他的像贴挂起来,以他为榜样。可是,随着时代的推移,慢慢的大家不知道陶朱公是谁了,只晓得他是财神,礼拜财神也不是为了学布施,而是想从他这里求发财



御前带刀侍卫


范蠡辗转来到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在海边结庐而居。戮力耕作,兼营副业(捕渔、晒盐),很快积累了数千万家产。范蠡仗义疏财,施善乡梓,他的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他喟然感叹:“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一身布衣,范蠡第三次迁徙至宋国陶邑(今菏泽定陶区南),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的宋国最佳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



分享到:


相關文章: